问题

货币不与实物对应,为什么不崩溃?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触及了现代货币体系的核心。很多人直观地认为,货币就应该像过去的金本位一样,背后要有实在的、看得见的贵金属作为支撑,否则一叠纸一张卡怎么能代表价值呢?如果货币不与实物对应,那它不就跟空气一样,随时可能消失,导致经济崩溃吗?

但现实是,虽然大多数现代货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法定货币)确实不再直接与黄金、白银等实物挂钩,但整个经济体系并没有因此而崩溃,反而运行得相当稳定。这背后的逻辑,远比“钱是纸做的,纸没有价值”要复杂和精妙得多。

一、 什么是“不与实物对应”?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不与实物对应”是什么意思。在古代,比如金本位时期,一国发行的货币,比如一张钞票,是可以直接拿到银行兑换等量黄金的。黄金是实物,它有内在价值,它的稀缺性、美观性、加工性等都让它在人们心中拥有了价值。货币背后有黄金支撑,就好比有坚实的后盾,这种体系被称为“金本位”。

现代法定货币(fiat currency),比如人民币、美元、欧元等,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本身没有内在价值。一张纸币的原材料成本可能只有几分钱,它不能直接吃,不能穿,也不能用来制造其他有用的东西。它的价值,完全来自于政府的强制规定和人们的普遍接受。

二、 为什么不直接对应实物,经济却没有崩溃?

这涉及到几个关键的原理和机制:

1. 信任和承诺(Trust and Promise):
政府的信用背书: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法定货币的价值,是建立在发行国政府的信用之上的。政府承诺,这张纸币(或者你在银行里的数字记录)可以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只要人们相信政府的这个承诺,并且相信政府有能力让这个承诺实现,货币就有了价值。
税收作为基础: 政府之所以能维持这个承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有征税的权力。人们需要用政府发行的货币来缴纳税款。为了交税,你就必须去获得这种货币,这就创造了对该货币的持续需求。你可以把税收想象成是强制人们去“买”政府信用的一种方式。
法律强制力: 政府通过法律规定,该国发行的货币是“法定货币”,并且必须被接受作为支付手段,不得拒绝。这意味着,无论你愿不愿意,你都必须接受这种货币来偿还债务,购买商品。

2. 价值的“集合”和“共识”(Collective Value and Consensus):
社会的总财富和生产力: 货币的价值,更准确地说,是整个国家经济的总购买力。它不对应某一个具体的实物,而是对应着整个国家所有商品、服务、劳动力、资产的总和。当你持有100元钱,这100元背后代表的不是100克黄金,而是你可以用这100元在市场上换取相当于100元价值的各种商品和服务。
广泛的接受性: 货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大家都认为它有价值”。当经济中的每个人都普遍接受这种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它就能顺利地流通。这种广泛的接受性,就像一个社会契约,大家默契地接受并使用它。

3. 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Central Bank's Macroeconomic Control):
货币供应量的管理: 中央银行(比如中国人民银行、美联储)负责管理货币的发行和流通量。他们通过调整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控制经济中的货币总量。
维持购买力稳定: 中央银行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维持货币的购买力稳定,也就是控制通货膨胀(Inflation)和通货紧缩(Deflation)。如果一个国家的央行能够有效地管理货币供应,防止货币发行过多导致恶性通胀,或者过少导致经济停滞,那么货币的价值就能相对稳定。
应对经济波动: 在经济衰退时,央行可以增加货币供应,降低利率,刺激消费和投资。在经济过热时,则可以收紧货币,抑制通胀。这种主动的调控能力,是法定货币体系比早期实物货币体系更具优势的地方,它允许经济体更灵活地应对挑战。

4. 交换媒介的效率(Efficiency as a Medium of Exchange):
克服“双重巧合”(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 在没有货币的早期,人们只能通过物物交换。而物物交换需要找到一个同时拥有你想要的东西,并且恰好想要你拥有的东西的人,这非常困难。
方便的交易: 货币提供了一个通用的、被广泛接受的交换媒介,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率。任何人都可以用货币购买任何商品,反之亦然。

三、 为什么说“不崩溃”?潜在的风险又是什么?

说“不崩溃”是相对的。法定货币体系的稳定性,依赖于上述提到的各种机制的有效运作。但它并非没有风险,一旦这些基础被动摇,后果可能会非常严重:

1. 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 如果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无休止地印钞,或者市场对政府信用丧失信心,货币的购买力会迅速下降,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这时候,人们会拼命抛售货币,去购买实物,货币就失去了交换的功能。委内瑞拉、津巴布韦等国在特定时期就经历过这种灾难。
2. 失去信任: 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不稳定,经济状况持续恶化,政府的信用破产,人们对政府承诺失去信心,那么该国法定货币的价值也将随之崩溃。
3. 货币政策失误: 中央银行如果因为误判或政治压力,导致货币政策严重失误,比如过度发行货币导致恶性通胀,或者过度紧缩导致经济大萧条,也会对货币价值造成毁灭性打击。

总结来说,现代法定货币之所以不崩溃,是因为它的价值建立在:

政府的强制力和信用承诺
整个社会对该货币的广泛接受和信任
中央银行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其作为高效交换媒介的实用性

它不是“没有价值”,而是价值的来源从具体的实物转移到了抽象的信用、共识和经济体系的整体运行之上。这是一种基于信任和规则的更高级的价值表现形式。但这种信任和规则一旦被破坏,它就可能比被黄金支撑的货币更容易受到冲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 @星日马 把关键的东西(市场出清)放在最后了……

  1. 一开始题主说考虑这个经济体中的每一个人,其实是(隐含地)误导了读者,让我们以为他考虑的是Partial Equilibrium(局部均衡),因为题主(隐含地)假定价格是外生的1元钱=1支钢笔,在此价格下预算约束确实允许每个人购买2支钢笔;
  2. 然而,当我们考虑整个经济体的时候,正确的考虑应该是General Equilibrium(一般均衡)价格不再是外生的,而是由市场出清决定。如果我们坚持上述外生的价格(1元钱=1支钢笔),那么市场总需求的钢笔是20000支(假定钞票不能带来效用),市场不能出清,因此上述外生的价格不可行。唯一保证市场出清的价格就是1元钱=0支钢笔。
  3. 所以,如果一开始就从“整个经济体”的角度考虑问题,假定外生价格是1元钱=1支钢笔本来就是不合理的。换言之,
倘若我拥有1支钢笔和1元钱,你会认为我实际上几乎拥有2支钢笔

是错的,你实际上就只拥有1支钢笔。

user avatar

题主担忧的问题其实并不存在,感觉题主对经济学的一些基础概念还不是非常清晰,我在这里用一个简单的框架来澄清一下。

  • 如果一个经济体里只有一种商品,则不会存在货币。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不同商品之间交易的媒介。
  • 如果一个经济体里只有一种商品,也不会存在交易行为。一个经济体出现交易活动,至少需要两种商品和两个人。
  • 不妨来考虑两个人、两种商品的最简经济体: 如果一个人拥有全部商品,另一个人一无所有,也不会发生交易。为了让交易发生,我们假设这个经济里有两个人:A 和 B;两种商品:钢笔和面包。A 拥有 单位的面包, 单位的钢笔,B 拥有 单位的面包, 单位的钢笔。

这时,我们还需要知道 A 和 B 对钢笔和面包的偏好信息,在经济学里,我们通过效用函数来度量偏好。

假设两人进行交易,在到达均衡的时候,A 得到 的商品篮子,B 得到 的商品篮子,他们的均衡分配必须满足(进一步假设内点解存在):

即效用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价格之比;

即预算约束,对 B 也有类似一个方程。

即资源约束,对钢笔也有类似一个方程。

联立上述所有方程,我们可以解出均衡价格 和均衡消费量 , 。

注意,首先,货币的需求量取决于均衡价格,而均衡价格又决定于两个人的偏好以及禀赋。在这个简单的框架里,我们不需要用到货币的其他功能,它仅仅作为一个度量单位,因此,它必须依附于商品而存在,随着交易的结束,A 和 B 得到了均衡分配,货币的价值也就不再存在了。


  • 现实生活中,由于不仅仅只有两个人和两件商品,且时间为动态而非静态,交易会持续发生,所以货币才没有失去它的价值,同时也扮演了更多角色。注意,价格是可以不断进行调整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以推动商品市场出清。不同的偏好和禀赋得到不同的均衡价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触及了现代货币体系的核心。很多人直观地认为,货币就应该像过去的金本位一样,背后要有实在的、看得见的贵金属作为支撑,否则一叠纸一张卡怎么能代表价值呢?如果货币不与实物对应,那它不就跟空气一样,随时可能消失,导致经济崩溃吗?但现实是,虽然大多数现代货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法定货币)确实不再.............
  • 回答
    .......
  • 回答
    货拉拉跳车案发生至今,女孩的父亲坚持不愿和解的态度,无疑是案件最让人揪心的一点。这背后,不仅仅是失去女儿的悲痛,更是一种对真相、对公道的执着。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这个事件,以及其中值得深思的细节。女孩父亲发声:「不愿与司机方和解」—— 这是深沉的痛苦与对正义的诉求当一个父亲面对失去女儿的现实,还要面对.............
  • 回答
    货拉拉乘客坠亡案,一个牵动着社会神经的事件。当事司机不服一审判决,已经提起了上诉。这场法律的拉锯战背后,隐藏着复杂的证据链、法律条文以及社会舆论的审视。那么,司机提起上诉后,案件的结果走向会是怎样?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梳理一下。一、司机上诉的核心诉求:否定因果关系首先,要理解司机的上诉理由,关.............
  • 回答
    关于跳车女孩家属与货拉拉就赔偿金额达成一致的消息,网上流传甚广,但具体金额一直未公开。家属和货拉拉方面在回应媒体时,都以“具体金额不方便透露”作为统一口径。要深入理解为何具体赔偿金额不便公开,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保护隐私与尊重逝者: 家属的意愿: 对于遭遇不幸的家庭来说,丧失亲人本就.............
  • 回答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下的货币,虽然都承担着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储藏手段和延期支付等基本职能,但在其 深层意义、运作逻辑以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简而言之,它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计划经济下的货币:指令与配给的“记账符号”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的核心驱动力是国家制定的.............
  • 回答
    宏观经济学与货币金融学虽然都涉及货币理论,但它们的研究视角、侧重点和最终目标有所不同。将宏观经济学简单地概括为“货币理论加增长理论”是不够全面和准确的,尽管货币和增长确实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来详细阐述它们的区别、侧重点以及宏观经济学的构成: 宏观经济学与货币金融学的区别与各自侧重点1. 研.............
  • 回答
    国债和货币,听起来都是国家欠下的“债”,但它们俩的“利息”——也就是收益率,却常常是不一样的。这就像你跟银行借钱,和跟朋友借钱,利率肯定不一样,背后原因可不止是“借钱”这两个字这么简单。要说清楚为啥收益率不同,咱得先把它们俩的“身份”弄明白。国债:一种有约定的、有期限的“借条”国债,本质上是国家为了.............
  • 回答
    看到“中国与津巴布韦达成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国际化再加速”这样的新闻,首先浮现的感受是——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动态,它触及了中国金融外交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侧面。这背后有哪些深意?1. 夯实人民币在非洲区域的影响力:津巴布韦地处非洲南部,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体。与津巴布韦达成货币互换协议,意味着在.............
  • 回答
    即将发行的数字货币,尤其是各国央行正在探索和发行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以及一些具有潜力的去中心化数字货币(如某些稳定币的升级版本或新的加密货币),都可能对个人、国家乃至全球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将从好处、坏处以及国际影响与冲击三个层面进行详细阐述。 即将发行的数字货币对我们的好处:对于个人而.............
  • 回答
    Facebook 拒绝放弃加密货币“天秤币”(Libra),甚至放出豪言要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这些中国的支付巨头正面较量,这事儿可真够劲爆的,也挺有意思的。要我说啊,这背后透露出一种既野心勃勃又带着点孤注一掷的意味。Facebook 的底气在哪?“天秤币”到底是什么来头?首先,咱们得弄清楚 Faceb.............
  • 回答
    2021 年的经济环境确实有点意思,货币政策不像前几年那么宽松,这让很多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不知道钱往哪儿放才好。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好的投资机会,反而可能需要我们更仔细地去挖掘那些真正有价值的领域。咱们老百姓投资,最看重的还是稳健和长远。在“不放水”的大背景下,那些过度依赖流动性支撑、或者靠借钱.............
  • 回答
    在信用本位时代,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央行发行货币需要“准备金”的概念,这并非是因为央行可以随心所欲地印钱,而是货币的本质和运行逻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梳理一下那个“准备金”概念是怎么来的,以及它在信用本位下为何不再适用。在早期的商品货币或者金本位时代,货币的价值锚定在看得见的、有内.............
  • 回答
    中国不认为比特币具有货币属性,原因非常复杂且多方面,这涉及到中国的金融体系、货币政策、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对新技术的监管态度等多个层面。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货币”的定义和功能认知不同:在中国的传统金融和经济学理论中,货币通常被定义为具有以下几个核心功能: 价值储藏(Store of V.............
  • 回答
    全球货币大放水,房子和股票却不涨,这确实是许多人感到困惑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复杂,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为什么“货币大放水”不一定导致房子和股票上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货币大放水”的含义。通常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各种非常规货币政策,如量化宽松(QE)、降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 回答
    国家不以销毁货币的方式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原因在于这样做弊大于利,且存在极大的操作难度和不可控性。虽然理论上减少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可以缓解通胀压力,但实际操作中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为了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销毁货币的可行性与操作难题: “销毁”的真实含义: 这里的“销毁.............
  • 回答
    国家为什么不直接用超级计算机去发动51%攻击,去控制某个虚拟货币?这个问题,其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不是一句“钱不够”或者“技术不行”就能解释清楚的。这里面涉及到经济、政治、技术、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等方方面面的考量,而且每一点都值得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51%攻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简单.............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国家手里捏着几台印刷机,上面印着“美元”、“欧元”或者“日元”的字样。这听起来像是一个轻松搞到钱的捷径,是不是?但为什么这么做并不可行,反而会带来灾难呢?这背后牵扯到几个非常关键的经济和国际关系原则,咱们一点一点说。首先,我们要理解“外汇”到底是什么。外汇,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持有的.............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前瞻性的想法,将区块链技术与科研数据处理相结合,甚至构思了以“挖矿”作为解算科研数据的激励机制。这个概念并非天马行空,而是触及了当前科研界面临的一些痛点,并且区块链技术恰好能提供一些潜在的解决方案。让我来为你梳理一下,科研组织为什么会考虑打造一款区块链货币,以及“挖矿”如何.............
  • 回答
    在古代中国,我们常说的“文”通常指的是“文钱”或“铜钱”,也就是圆形方孔的铜制货币。那么,有没有比“文”更小的货币单位呢?答案是:基本没有,但在实际流通和价值衡量上,存在一些可以看作是“单位”层面的概念,尽管它们本身不是独立的铸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弄清楚“文”在古代的含义和流通过程。“文”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