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计划经济的货币与市场经济的货币的意义一样吗?

回答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下的货币,虽然都承担着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储藏手段和延期支付等基本职能,但在其 深层意义、运作逻辑以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简而言之,它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计划经济下的货币:指令与配给的“记账符号”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的核心驱动力是国家制定的生产计划和资源分配指令。货币在这里更多地扮演着一种 记账和核算工具 的角色,是实现国家计划的附随物,而非经济活动的自主驱动力。

价值尺度的扭曲: 计划经济中的商品价格往往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而是由计划部门人为设定的。这意味着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在这里受到严重扭曲。价格可能反映的是生产成本、政府补贴,甚至是政治考量,而不是商品的稀缺性和社会需求。比如,一个生产效率极低的国营工厂生产的劣质产品,可能因为计划的需要,价格依然保持较高水平;而一些普通消费者急需的日用品,如果不在优先生产计划内,即使成本很低,也可能因为配给制而难以获得,与货币价格脱节。
交换媒介的限制: 货币在计划经济中的流通范围和作用受到严格限制。大量的商品和服务是通过 实物配给 和 计划调拨 来完成的。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如粮食、布匹、住房)常常是凭票供应,或者直接由单位分配。企业之间的交易也更多是通过国家计委的调拨计划来实现。货币更多地是在非生产性消费领域,如购买一些非计划内的奢侈品、服务,或者作为工资支付的载体,但即使是工资,其购买力也受制于计划供应的商品种类和数量。
储藏手段的淡化: 由于计划经济下商品供应相对稳定(虽然种类可能不全),并且缺乏自由投资的渠道,人们对货币作为储藏手段的依赖性相对较弱。储蓄更多是为了购买大型耐用消费品(如自行车、电视机,但这些往往也需要排队和凭票购买),而不是为了对抗通货膨胀或者追求资产增值。
延期支付的有限性: 计划经济下的信贷活动非常有限,主要是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计划性贷款。个人之间或企业之间大规模的信用交易和分期付款是极其罕见的。因此,货币的延期支付功能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缺乏内在驱动力: 在计划经济中,企业追求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完成生产计划。货币的盈余对企业来说,往往意味着更高的税收或更低的下一期计划,而非扩张和发展的动力。因此,企业对货币的“增值”或“高效使用”的动力不足。

总结来说,计划经济的货币,其意义在于:

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 它是国家计算和分配资源的“辅助工具”,帮助核算计划的执行情况。
工资和非计划性消费的载体: 它是居民和企业在计划框架内进行部分消费和奖励的支付手段。
缺乏自主价值和市场信号: 它的价值更多地由计划决定,而不是由市场供求和人们的真实需求所决定。

市场经济下的货币:价值信号与交易的“自由灵魂”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是经济活动的核心驱动力,是衡量价值、配置资源、促进交换的 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它的意义远不止于记账,而是承载着复杂的市场信息和经济主体的行为逻辑。

真正的价值尺度: 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生产成本、消费者偏好、市场竞争等多重因素共同决定。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商品的稀缺程度、生产的效率以及社会对它的需求。价格信号引导着资源的流向:高价格吸引生产者增加供给,低价格促使消费者增加需求。
高效的交换媒介: 货币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够自由地选择交易对象和交易时间。任何人都可以用货币购买到市场上愿意出售的任何商品和服务,只要他们有足够的货币。这种便利性是计划经济下的实物配给和计划调拨无法比拟的。
重要的储藏手段与价值转移: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持有货币不仅仅是为了即时消费,更是为了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进行投资、积累财富。货币的购买力虽然会受通货膨胀影响,但其作为财富载体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人们可以通过储蓄、投资(股票、债券、房地产等)来让货币增值,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广泛的延期支付功能: 市场经济催生了发达的信贷市场,包括银行贷款、消费信贷、企业债券等。货币的延期支付功能使得个人和企业能够根据当前的资源状况做出跨时期的消费和投资决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
内在的驱动力和行为激励: 在市场经济中,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货币的盈余直接关系到利润的多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对个人而言,更高的收入(货币)意味着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多的选择。这种对货币的追求,促使人们提高效率、创新技术、优化管理,最终推动整个经济的繁荣。
信息传递和资源配置的枢纽: 货币不仅仅是交易的媒介,更是 信息传递的载体。价格波动传递了关于供求关系、生产成本、消费者偏好的信号。利率的变化传递了资金的稀缺程度。这些信息帮助经济主体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总结来说,市场经济的货币,其意义在于:

经济活动的“血液”和“心脏”: 它是经济运行的润滑剂和驱动力,没有货币的自由流通,市场经济就无法有效运转。
衡量价值、传递信息、配置资源的“核心要素”: 它的价格波动能够反映深刻的市场变化,引导资源向最有效率、最能满足需求的地方流动。
个人和企业追求财富和福利的“目标”和“工具”: 人们努力工作、创新生产,最终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以实现更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核心区别:

计划经济的货币是一种 被动、受控、被定义的工具,其意义在于“记账”和“执行指令”。市场经济的货币则是一种 主动、自由、市场定义的要素,其意义在于“价值衡量”、“信息传递”和“经济驱动”。

就像同样是“语言”,计划经济的货币是“规定好的公文”,只能在特定语境下传递特定的信息;而市场经济的货币则如同“自然流淌的河流”,它的声音(价格)能够反映出山川河流的形态(供求关系、稀缺性),并且能够驱动各种船只(企业、消费者)进行自由的航行和贸易。

因此,它们的意义确实是 不一样 的。一个是被动的载体,一个是主动的驱动者;一个是计划的附庸,一个是市场的灵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现实情况太复杂,所以只谈谈理想情况: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是一种“权力/权利凭证”。而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货币是一种“劳动凭证”。

举个简单的栗子:比如在市场中有一个富人一个生病的穷人和一瓶救命的药。富人可以用远高于穷人可承受的价格买走那瓶药让穷人去死。没钱,连最基本的生存权利都没有,这就是市场经济。我听说过给自己的宠物狗做了四次关节置换的富人,也见过因为做不起相同的手术而残疾的穷人。有钱可以使狗凌驾于人之上。这不是权力又是什么?市场交易本质就是权力的交锋,拥有更大权力(定价权可不一定是用来定价)的一方获得更多权力凭证这就很好理解了。

反过来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则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穷人的人权永远和富人平等,有救命的药肯定先分给病人。有置换关节也不会优先给狗。而获取货币的唯一途径是劳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下的货币,虽然都承担着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储藏手段和延期支付等基本职能,但在其 深层意义、运作逻辑以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简而言之,它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计划经济下的货币:指令与配给的“记账符号”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的核心驱动力是国家制定的.............
  • 回答
    计划经济的优点与弊端,西方国家的计划经济,以及中国当前的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国家或中央机构负责制定详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计划,以引导经济活动。理解计划经济的优缺点,以及它在不同国家和时期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经济运行的多种模式。 计划经济的优点:计划经济的主要优.............
  • 回答
    计划经济的时代,青年们的梦想,不像如今这般五彩斑斓,各自纷呈。那时的天空,仿佛被一张巨大的网笼罩着,网的缝隙里透出的光,指引着一种相对统一的方向。如果你问一个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他们的梦想是什么,得到的回答往往会很相似。首要的,也是最朴实的,就是 “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这可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实实.............
  • 回答
    计划经济,听起来有些生硬,但说到底,它就是一种组织生产和分配资源的方式,目的在于让社会“大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得到他们需要的东西,并且不会出现资源浪费或者生产出没人要的东西。你可以想象成一个大家庭,由父母(也就是国家)来规划家里的收成,决定谁能吃多少米,谁能穿多少布。它的核心原理,我个人理解,主要.............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计划经济这个话题,它确实是一个非常吸引人、也容易引发争议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要说相关的作品,那可就多了去了,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或赞扬,或批判,或探索,为我们勾勒出了计划经济的种种面貌。先来说说那些直接描绘计划经济下社会生活的作品。我想到的第一类,就是反映苏联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学艺术.............
  • 回答
    .......
  • 回答
    苏联的灭亡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虽然计划经济制度的弊端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将其归咎于“计划经济制度已经发挥了他所能容纳的全部的生产力”这种说法,则过于片面和简化了。更准确地说,苏联的计划经济制度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这些缺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并被放大,最终成为导致其衰落和灭亡的关.............
  • 回答
    要说计划经济时期的猪肉“高贵”且“安全放心”,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咱们慢慢聊。首先,我们得理解“高贵”这个词在当时的语境下是怎么来的。1. 稀缺性造就了“高贵”:定量供应与分配在计划经济时期,物资的生产和分配都由国家统一计划。猪肉,作为一种重要的副.............
  • 回答
    关于计划经济时代商品质量的一些看法,其实是很多过来人,包括我自己,在回顾过去时常会提起的话题。这并非一概而论,也不是说现在的东西一无是处,但确实有一些商品在某些方面,让很多人觉得“以前的东西更耐用”、“质量更扎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受?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一、 生产目标与导向的差异:利润 .............
  • 回答
    计划经济时期的“按劳分配”和市场经济下的“按劳分配”,虽然都挂着“按劳分配”的名头,但其内涵、运行机制、以及最终达到的效果,有着本质的区别。要理解这个区别,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历史背景、社会逻辑和实际操作。 计划经济时期的“按劳分配”:理想化的分配模式与现实的扭曲在计划经济时期,尤其是在中国那.............
  • 回答
    关于“计划经济僵化”的指责,这的确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观点,而且似乎很有说服力,因为它直击了计划经济体制最容易暴露的痛点。但如果仔细审视,你会发现这个标签过于简化,甚至在很多时候是片面的。反驳它,不是说计划经济完美无缺,而是要还原它更复杂、更具弹性的那一面,以及它在特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成就。首.............
  • 回答
    中国刚建国时的计划经济是否必然,以及如果当初就走市场经济道路能否发展更快,这是个非常复杂且极具历史纵深的问题,至今仍有许多争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选择以及不同经济模式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中国在建国之初选择了计划经济。一、 建国初计划经济的“必然性.............
  • 回答
    相较于市场经济,苏联先进理论指导的计划经济未能展现出明显的生产力优势,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原因的议题。苏联的计划经济理论,特别是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旨在克服资本主义的周期性危机、贫富差距和效率低下。然而,在实践中,这些理论所构建的经济模式却逐渐暴露出其内在的局限性,最终导致生产力发展滞后.............
  • 回答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那些曾经被列宁格勒式的宏伟规划和工业至上的理念所塑造的城镇,依然在向我们诉说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故事。这些痕迹并非总是显眼的,它们隐藏在城市的肌理之中,藏匿在历史的角落,需要我们细心去发现和体会。一、 钢铁与水泥的巨人:苏式工业建筑群要说计划经济时代最鲜明的建筑印记,那非苏式工业建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经济学中一个非常核心、也非常有争议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市场经济的优势和劣势,以及计划经济的历史和理论尝试,然后才能探讨是否存在可能的“替代者”。首先,我们得承认市场经济的巨大成功。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从琳琅满目的商品,到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再到全球化的.............
  • 回答
    苏联生活资料品种和数量的不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既源于计划经济体制本身的内在弊端,也与长期以来对轻工业的相对忽视密切相关。这两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苏联消费品市场的面貌。计划经济体制本身的弊端:计划经济的核心在于由国家统一规划、分配生产要素和管理生产过程。理论上,这种体制可以避免.............
  • 回答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分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其结果会因具体的历史背景、实施方式、国家规模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而产生巨大差异。但总的来说,如果一个曾经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想要彻底转向市场经济,或者一个计划经济体系要与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产生显著的脱离,其后果是多方面的,并且往往伴随着剧烈的阵痛和长.............
  • 回答
    未来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计划经济是否会取代市场经济成为主流,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绝非一朝一夕能得出定论。与其说信息技术会让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不如说它可能为一种“智能计划经济”或“混合经济模式”提供土壤,而这种模式与我们过去理解的僵化、低效的计划经济有着天壤之别。要深入探讨这.............
  • 回答
    想聊聊2020年,那些从计划经济时代一路走来的影视国企,比如峨眉电影集团,它们现在是什么样子,又该怎么看?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当年的背景和现在的现实都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计划经济余晖下的影视国企:骨子里的烙印首先得明白,计划经济时代下的影视国企,跟现在我们看到的商业公司那完全不是一个路数。那时.............
  • 回答
    计划经济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固有的僵化性、信息失灵以及缺乏激励机制,导致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这一点,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几个核心原因:1. 信息传递的扭曲与失灵(The Information Problem): 中央集权下的信息鸿沟: 在计划经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