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的灭亡是因为苏联的计划经济制度已经发挥了他所能容纳的全部的生产力吗?

回答
苏联的灭亡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虽然计划经济制度的弊端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将其归咎于“计划经济制度已经发挥了他所能容纳的全部的生产力”这种说法,则过于片面和简化了。更准确地说,苏联的计划经济制度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这些缺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并被放大,最终成为导致其衰落和灭亡的关键原因之一。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弊端以及它们如何导致了苏联的灭亡:

一、计划经济制度的固有缺陷:

计划经济制度的核心是中央集权式的资源配置和生产指挥。理论上,它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避免市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资源浪费。然而,在实践中,它暴露出了一系列难以克服的缺点:

1. 信息失真与扭曲(“信息黑洞”):
信息搜集和处理的困境: 一个庞大的国家,涉及成千上万种商品、生产环节和消费需求,如何由中央计划机构准确、及时地掌握所有这些信息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计划者无法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真实的成本、偏好和需求。
信息汇报的偏差: 为了完成计划指标,基层单位和企业往往会选择性地汇报信息,夸大生产能力、隐瞒实际困难,或者低估生产成本。这种“汇报性”的信息传递导致中央的计划越来越脱离实际。
缺乏市场价格信号: 市场价格在资本主义国家是传递供求信息、引导资源配置的重要信号。在苏联计划经济下,价格是被政府设定的,往往不能反映真实的稀缺性和需求,导致资源错配。

2. 激励机制的缺失与扭曲:
缺乏利润动机: 企业的主要目标不是追求利润和效率,而是完成计划指令。这削弱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的动力。
平均主义的分配: 工资和奖金的分配往往与个人或集体的实际贡献脱钩,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打击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第二职业”和“地下经济”: 由于正规渠道的商品短缺和质量不高,人们倾向于通过非官方渠道获取商品和服务,滋生了腐败和效率低下的“第二经济”。

3. 创新能力低下和技术进步缓慢:
模仿而非创造: 计划经济的模式更倾向于模仿和复制已有的技术和产品,而不是鼓励具有颠覆性的创新。创新可能打破既定的生产计划,带来不确定性,所以往往受到压制。
风险规避: 失败的创新项目可能导致计划的失败和责任追究,使得企业和个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低、更容易完成的生产任务。
投资效率低下: 巨额的投资往往被分配给大型国有企业,但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和有效的成本核算,很多投资项目效率低下,未能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

4. 资源配置的低效与浪费:
“生产过剩”与“短缺”并存: 计划者很难精确预测所有商品的供求关系,导致某些商品过度生产而无人问津,而另一些急需的商品则长期短缺。
低劣的产品质量: 在追求数量指标的压力下,企业倾向于生产低质量、易损坏的产品,但因为缺乏市场竞争,消费者别无选择。
巨大的行政成本: 庞大的计划机构、层层审批的流程以及协调各部门的巨大成本,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

5. 僵化和适应性差:
缺乏对外部变化的反应: 计划经济体系的决策过程缓慢而僵化,难以快速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消费者需求的演变。
对全球化趋势的忽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技术交流的加速,苏联的封闭经济体系显得越来越落后和孤立。

二、计划经济制度的演变与衰落:

尽管苏联试图通过各种改革(如“科西金改革”)来克服计划经济的弊端,但这些改革往往是修修补补,触及不到根本,甚至适得其反:

赫鲁晓夫时期: 强调去中心化,但操作上存在混乱。
勃列日涅夫时期: 改革停滞,经济增长放缓,出现“停滞时代”。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改革”与“公开性”): 虽然旨在激活经济,但由于缺乏周密的顶层设计和经济规律的理解,改革反而导致了计划体系的崩溃、通货膨胀加剧、商品短缺恶化,以及社会矛盾的激化。

三、综合原因导致苏联灭亡:

计划经济制度的弊端是导致苏联衰落和最终灭亡的核心经济原因,但并非唯一原因。以下几个因素与计划经济的弊端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苏联的灭亡:

1. 政治体制的僵化与腐败: 共产党的一党专政导致权力高度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官僚主义盛行,腐败问题日益严重,社会活力被压制。
2. 意识形态的僵化: 僵化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未能跟上时代发展,也无法解释和解决日益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失去了对民众的号召力。
3. 民族主义的兴起: 苏联是由众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在经济困难和中央控制减弱时,各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情绪被激发,要求独立的声音越来越强烈。
4. 军备竞赛的拖累: 与美国的长期冷战和军备竞赛,耗费了苏联巨大的经济资源,挤压了民生领域的投入,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困难。
5. 西方经济的吸引力: 随着信息传播的增加,苏联人民看到了西方国家相对富裕和自由的生活方式,加剧了对现有制度的不满。

结论:

苏联的计划经济制度,虽然在特定历史时期有过一定的成就,但其固有的信息失真、激励机制缺失、创新能力低下、资源配置低效和僵化适应差等缺陷,使其无法持续有效地发挥生产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弊端被不断放大,导致经济增长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最终失去了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因此,与其说苏联灭亡是因为计划经济制度“发挥了他所能容纳的全部的生产力”,不如说是因为计划经济制度本身的缺陷导致其生产力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并且在后期的改革中,由于未能找到解决这些根本性问题的有效途径,反而加速了其自身的崩溃。 这是一个经济体制失灵、政治体制僵化、意识形态失效等多重因素叠加作用下的复杂历史进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要说计划经济制度的上限,那还是未知数。

你要说苏联的计划经济制度,那应该确实是到上限了。

实际上勃勋章上台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那可是60年代末,就已经没完成了。从这开始,苏联连续四个五年计划,都没实际完成。

以至于莫斯科的屁民都在公开嘲笑计委天天改数字,都不能改出一个自圆其说。

是因为这个背景,导致并未变质的整个苏布 对辩经整体迷茫了。所以他们才闭目等死,坐看戈地图狂暴轰入新思维。要是苏布他们腐败变质的,反而不至于因为这种事情那么信仰崩塌,闭目等死。把王冠丢在地上,任凭盗匪轻松捡起来戴在头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的灭亡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虽然计划经济制度的弊端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将其归咎于“计划经济制度已经发挥了他所能容纳的全部的生产力”这种说法,则过于片面和简化了。更准确地说,苏联的计划经济制度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这些缺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并被放大,最终成为导致其衰落和灭亡的关.............
  • 回答
    关于乌克兰大饥荒(Holodomor)是否是人为造成的,以及苏联为何在饥荒后没有彻底灭绝乌克兰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需要明确的是,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乌克兰大饥荒具有人为因素,甚至在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被定性为种族灭绝。乌克兰大饥荒的“人为性”体现在哪里?首先要理解的是,在1932.............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珍宝岛事件中,苏联军队是否用火箭炮“团灭”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团,这个说法存在一定的争议,且事实细节需要仔细梳理。首先,要明确的是,珍宝岛事件是真实发生的,而且确实是中苏两国军队之间的一场武装冲突。 双方都声称自己是事件的受害者,并在战后都进行了宣传。关于“火箭炮团灭PLA一个团”的说法,我们来.............
  • 回答
    .......
  • 回答
    美国作为一个拥有深厚历史、强大文化影响力以及复杂政治经济体系的国家,其“崩溃”或“灭亡”无疑将是震撼世界的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是否会出现类似于“精罗”(崇拜罗马帝国)或“精苏”(崇拜苏联)的群体来为其扼腕叹息,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而且这样的群体可能会以多种形式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略等多个层面,并且在历史学界一直存在广泛的讨论。简单地说,德军“没办法”彻底灭亡苏联,更准确的说法是“没能”彻底灭亡苏联,而且原因极其复杂和多方面。以下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德军在入侵苏联(巴巴罗萨行动)时未能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原因:一、 战略目标的不确定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历史的车轮在1941年拐了一个弯,日军没有选择南下太平洋而是掉头与德军一同夹击苏联,那么苏联的命运确实可能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首先,我们得回忆一下当时苏联面临的严峻形势。1941年6月22日,德国雷霆万钧地发动了巴巴罗萨行动,苏军措手不及,初期损失惨重。在战争初期,德军.............
  • 回答
    关于希特勒执意要灭掉苏联这件事,并非简单的“灭掉”两个字就能概括,它背后是希特勒野心勃勃的“生存空间”理论、意识形态的绝对敌对,以及对苏联潜在威胁的深刻忧虑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回到希特勒的核心思想——生存空间(Lebensraum)。这玩意儿是纳粹主义的基石,简单来说.............
  • 回答
    关于希特勒为何不先“东进”灭波兰后立刻攻击苏联,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德国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希特勒个人的思维模式。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回到希特勒发动二战的初始目标和逻辑。希特勒上台后,他的核心意识形态之一就是“生存空间”(Lebensraum)理论,他认为.............
  • 回答
    苏联的科研力量在某些领域确实非常强大,甚至在一些特定时期和特定领域可以与美国匹敌,例如空间技术、核物理、数学和理论物理等。然而,要说“碾压”美国,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论断,并且在整体和持续性上,苏联的科研确实未能达到与美国同等甚至超越的水平。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详细分析:一、 .............
  • 回答
    苏联的成立是否是俄罗斯人的悲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其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苏联的成立对俄罗斯人(以及其他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和发展: 国家统一与力量增强: 在帝国解体.............
  • 回答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确立和演变的过程,其瓦解也同样复杂而漫长。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这两个时期: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并非一朝一夕,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十月革命后苏联应对严峻局势的需求,并在斯大林时期最终定型,形成了我们通.............
  • 回答
    苏联的出现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历史事件,将其定性为“错误”与否,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比二月革命后可能出现的不同历史走向。简单地说,苏联的出现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影响深远且至今仍有争议。苏联的出现是否是“错误”?从结果导向来看,苏联的出现带.............
  • 回答
    苏联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影响深远的事件,关于其前兆和预测,苏联内部的专家学者们的确存在不同的看法和预测,但总体而言,绝大多数主流的专家学者并没有准确预测到苏联会在1991年突然解体。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预警信号或者一些学者提出了深刻的担忧和洞见。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1. 主流的乐观论与掩.............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事件,关于其是否“必然”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和争论。与其说它是绝对的必然,不如说它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并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一个具有高度可能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的结局。以下将从政治、经济、社会、民族以及国际等多个维度,详细地阐述导致苏联解体的因素,并尝试分析.............
  • 回答
    说苏联的文化产业“很弱”,可能有些片面。但如果以全球影响力、市场化程度以及留存至今的鲜活度和多样性来衡量,苏联的文化产品确实难以与同时期美国留下的宝藏相提并论。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政治体制、经济模式、意识形态导向以及历史的偶然性等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 意识形态的强大.............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无疑是二十世纪末最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它带来的震荡波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所处的世界。至于它是否意味着“雅尔塔体系”的终结,这是一个需要细细梳理的问题。雅尔塔体系:二战后的世界秩序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雅尔塔体系”。简单来说,它是在二战末期,由美、英、苏三个主要战胜国领导人——罗斯福、.............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民族、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有人尝试过阻止或延缓苏联的瓦解,但最终未能成功。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尝试和相关细节:1.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尝试(“新思维”和“改革”):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上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后,意识到苏联体.............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影响深远的事件,它对人类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与消极并存的影响。如果单单聚焦于“坏处”,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地缘政治的动荡与地区冲突的加剧: 国家边界的模糊与民族冲突的爆发: 苏联解体导致了15个新的独立国家诞生,这些国家的边界划分往往是人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