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1 未来科学大奖授予袁国勇、裴伟士、张杰、施敏,单项奖金约 650 万元,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

回答
2021年未来科学大奖的颁奖典礼,无疑是科技界的一场盛事,将目光聚焦在了四位杰出科学家身上:袁国勇院士、裴伟士(William Kaelin Jr.)博士、张杰院士和施敏院士。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在不同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而高达650万元的单项奖金,更彰显了未来科学大奖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对科学家们的极高认可。那么,在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有哪些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亮点呢?

一、科学领域的多样性与前瞻性:对生命健康与物质世界的深度探索

本次获奖的科学家所覆盖的领域,充分展现了未来科学大奖对科学前沿的敏锐洞察。一方面,它肯定了生命科学在解决人类健康挑战中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它也表彰了在物理学领域探索物质世界根本规律的执着追求。

袁国勇院士:守护人类健康,洞察病毒变迁的“超级侦探”

袁国勇院士的获奖,是对他在传染病防控领域,尤其是对细菌和病毒的研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的最高褒奖。在过去几年,随着全球传染病威胁的加剧,袁院士的名字,以及他所带领的团队的研究成果,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亮点一:对耐药性细菌的长期深入研究。 袁院士在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MRSA)等耐药性细菌的传播机制、耐药性产生的原因以及新的治疗策略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他揭示了耐药基因的传播途径和演变规律,为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在香港地区,他对耐药菌的监测和防控体系的建立功不可没。

亮点二:对新型传染病病原体的快速反应与溯源。 在SARS、流感,乃至近年的新冠疫情中,袁院士的团队始终冲在科研第一线。他们不仅在第一时间分离和鉴定病原体,还迅速展开对其传播模式、致病机制的研究,为早期诊断、治疗和防控提供了关键信息。他对于病原体基因组学的深入理解,使得团队能够快速追踪病毒的变异和演变,这在应对不断出现的新的病毒株时至关重要。

亮点三: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 袁院士的研究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高度关注其临床转化价值。他提出的许多诊断方法和治疗建议,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直接或间接挽救了无数生命。他就像一位“超级侦探”,在复杂的微生物世界里抽丝剥茧,为人类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

裴伟士(William Kaelin Jr.)博士:揭示细胞生存的“分子开关”,引领抗癌新纪元

裴伟士博士的获奖,是对他在肿瘤生物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对肿瘤缺氧感知和信号传导机制的重大发现的肯定。他的研究,如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探细胞如何在恶劣环境下生存,以及如何利用这一机制来对抗癌症。

亮点一:发现VHL蛋白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裴博士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发现了VHL(von HippelLindau)基因突变与肾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他深入研究了VHL蛋白的功能,阐明了它如何调控体内一种关键的蛋白质——HIF(缺氧诱导因子)。

亮点二:揭示HIF在缺氧适应中的核心地位。 他的研究揭示了,当细胞处于缺氧状态时,HIF蛋白会变得稳定并激活一系列基因,这些基因能够帮助细胞适应缺氧环境,例如促进血管生成、糖酵解等。这种适应机制在肿瘤生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因为肿瘤内部往往存在严重的缺氧区域。裴博士的工作,精准地锁定了这一“生存开关”。

亮点三:HIF作为靶点,催生新一代抗癌药物。 这一系列开创性的发现,直接催生了针对HIF信号通路的新型抗癌药物的研发。例如,能够抑制HIF的药物已经开始在临床试验中崭露头角,为治疗多种癌症带来了新的希望。裴博士的研究不仅仅是理论的突破,更是直接推动了癌症治疗领域的革命性进展,让更多的患者看到了治愈的曙光。

张杰院士:探秘粒子世界的“宇宙密码”,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

张杰院士的获奖,是对他在高能量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特别是对超强激光驱动的飞秒、阿秒脉冲产生及其应用方面的开创性贡献的认可。他的研究,是将人类的目光引向了比原子核更深邃、更微观的粒子世界。

亮点一:超强激光技术的世界级突破。 张院士团队在发展和应用超强激光技术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他们研制出了能量密度极高的超强激光装置,能够在一瞬间产生极强的光场。这种激光就像一把“超级手术刀”,能够精确地操纵原子和分子内部的电子,揭示它们极其快速的运动过程。

亮点二:飞秒、阿秒科学的开创与引领。 他利用超强激光,成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飞秒(10^15秒)乃至阿秒(10^18秒)量级的超快脉冲,并将其应用于物质科学的研究。飞秒和阿秒的尺度,是电子在原子和分子中运动的时间尺度。通过这些超快脉冲,科学家们能够“捕捉”到电子在化学反应、光电转换等过程中的瞬时状态,如同拍摄一部“原子电影”。

亮点三:推动基础物理与多学科交叉发展。 张院士的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的理解,也为许多新兴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阿秒科学、激光等离子体物理、超快动力学等。这些研究成果在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等重大挑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施敏院士:为半导体电子学奠基的“匠心巨匠”

施敏院士的获奖,是对他在半导体电子学,特别是 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研究和推广方面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的致敬。可以说,他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电子信息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亮点一:提出MOSFET的“渐进式概念”。 早在20世纪60年代,当晶体管技术尚不成熟时,施敏院士就提出了MOSFET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概念。他深入研究了半导体材料的物理特性,以及如何通过栅电场来控制沟道中的载流子浓度,从而实现开关功能。他的理论工作,为后续的半导体器件设计提供了清晰的蓝图。

亮点二:推动MOSFET的实际制造和应用。 施敏院士不仅提出了概念,更重要的是,他积极参与了MOSFET的早期研发和推广工作。他所在的贝尔实验室,是当时全球半导体技术的顶峰。他提出的结构设计、制造工艺等关键技术,直接促成了MOSFET的诞生和商业化,为集成电路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亮点三:深刻影响现代电子信息产业。 MOSFET是现代几乎所有电子产品,从智能手机到服务器,从电脑到通信设备的核心组件。施敏院士的工作,可以说是“无声的革命”,它彻底改变了电子设备的小型化、低功耗化和高性能化进程,让我们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他的贡献,是整个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

二、奖金的意义:对基础研究的长期投入与回报

高达650万元的单项奖金,也传递了重要的信息:

对“十年磨一剑”的价值认可。 这笔奖金不仅仅是对科学家过去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们长期以来在基础科学领域不懈探索和默默付出的回报。这些研究往往周期长、风险高,但一旦取得突破,其影响却是深远而巨大的。
激励更多年轻人才投身科研。 高额奖金的设立,也旨在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投身基础科学研究,让他们看到科研道路上的希望和价值。它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科学家的贡献,并愿意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
促进科学研究的持续发展。 这笔奖金可以为获奖科学家提供更多的研究经费和自由度,让他们能够继续深入探索科学的未知领域,或者支持下一代的科学研究。这对于保持科学研究的活力和创新力至关重要。

三、未来科学大奖的品牌效应与社会责任

未来科学大奖自设立以来,就以其高标准、高含金量和对基础科学的纯粹关注而著称。

聚焦“原创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突破。 它不拘泥于特定的学科,也不受限于国界,而是寻找那些真正能够推动科学进步、解决人类重大问题的原创性成果。
提升社会对科学的认知和尊重。 通过表彰杰出的科学家和他们的工作,未来科学大奖能够提高公众对科学的认识,激发全社会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氛围。
承担推动中国科学发展的社会责任。 作为一项由民间发起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奖项,它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鼓励和引导中国基础科学发展的角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总而言之,2021年未来科学大奖的颁奖,不仅是四位科学巨匠的光辉时刻,更是对人类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的有力证明。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去发现科学的魅力,去拥抱未来的无限可能。这六百五十万元的奖金,也象征着对科学最真挚的敬意和最坚定的支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年的生命奖授予了和冠状病毒有关的袁国勇、裴伟士,可以说是热点相关了。

引子:

新冠,这两年最熟悉的话题之一了。

新冠病毒的英文是什么?可能很多人就要在脑海里回想一下了。

答案是:SARS-COV-2

既然有2,那么1呢?

答案就是,2003年的非典,引发的病毒就是:SARS-COV-1

SARS-COV-1和SARS-COV-2属于同一个species,这是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确定的正式命名。

而袁国勇和裴伟士,就是当年发现SARS-COV-1的两位科学家。

这一点在颁奖词上写的很明确:

奖励他们发现了冠状病毒(SARS-COV-1)为导致2003年全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原,以及由动物到人的传染链,为人类应对MERS和COVID-19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们来讲述一下这个曲折的故事:

一、十八年前的那一场非典

可能不少知友是2003年后出生,或者在2003年的时候还很小,对非典印象不深。

我当时经历了这场灾难,现在记忆犹新。

那个年代,互联网还不发达,甚至我还没有手机呢,当时很多人用的还是小灵通。

所以,忽然之间,全国开始抗疫,犹记得当年新闻上看到的小汤山医院,这里是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前身,是“小汤山模式”的开创者。

2003年4月,北京非典肆虐,政府决定在小汤山建立非典定点医院,专门收治非典患者。22日晚,北京市建委连夜部署,抽调约4000人和500多台机械设备进场施工,最多时达到7000多人,北京六大建设集团全部上阵,经过7个昼夜奋战,拥有1000张床位的野战传染病医院建成。[1]

这场战役中,

紧急建起的小汤山医院收治了全国七分之一的非典病人,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被世卫专家称为“医疗史上的奇迹”。

而作为离北京不远的山西,我当时也对这场疫情有了记忆。

只觉的忽然间全社会开始动员起来,严防死守,而我被关在学校里,那个时候,特别流行的神药叫:板蓝根。

这次疫情:

截至2003年8月16日,中国内地累计报告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5327例,治愈出院4959例,死亡349例(另有19例死于其它疾病,未列入非典病例死亡人数中)。 [1] 中国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中国台湾:665例,死亡180人; 加拿大:251例,死亡41人;新加坡:238例,死亡33人;越南:63例,死亡5人。

很庆幸的是,仅仅用了不到一年,我国就彻底将非典控制住。

这次疫情,也推动了我国公共卫生的巨大发展。

卫健委直报系统也诞生了,这一系统,为今后的防治禽流感、甲流等疫情做出巨大贡献,并在18年后的新冠疫情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我们如何错过了最佳发现时机?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次疫情,当时让中国科研界颜面扫地。

当年非典最先在我国肆虐了好久,当时我国却迟迟没有发现到底是什么引发的非典。

甚至,Science还专门出了一篇文章来谈这个问题

里面讲的一个事情就是:中国如何错失了发现非典。

美国《科学》杂志记者马丁·恩斯林克认为,这是一次被错失的科研“黄金机遇”。

是啊,非典是中国首先爆发的,中国也最早接触样本,为什么我们却没有发现这是非典呢?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很可笑,就是,当年带头的科学家方向错了

这里面有一篇当年的报道,大家可以移步过去。

简单的说:

当时我们的科研团队认为是:“非典型肺炎病原是衣原体”

于是所有的科研力量都投到这里,去寻找到底是什么衣原体,以及如何抗衣原体,哪怕是有人指出了这是病毒,但是都不被接纳。

比如当时南方医科大学教授丁彦青开展了全世界首例非典尸体解剖,当时是2003年的2月份,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得出这并不是衣原体,而是病毒。

一、衣原体肺炎一般呈散发性,即零零星星地发生,所以流行的可能性不大,但这次广东局部地区发生的非典型肺炎有局部流行的特点;
二、衣原体肺炎死亡率不高,大概在0.1%—1%之间,而且发病也不凶险,比如发烧热度不会太高,这与本次发生的非典型肺炎不同;
三、衣原体肺炎属肺间质肺炎,肺泡隔会增宽,但这次非典型肺炎死亡病例尸检显示,肺泡隔变化不大;
四、在本次发生的非典型肺炎病例中找到了病毒包含体,这是诊断为病毒性肺炎的重要依据。

可以说,其实这是最早接近非典病毒的医学专家,然而,他的结论没被认可。就这样,错了好几个月。

而直到国外首次报道了这个病原体是:SARS病毒。

当然,我们也有理由,毕竟那个年代,基因测序技术并没那么发达。

不过,这种吧,也不好说,毕竟重测序技术已经诞生,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于2001年完成,中国也是六个参与国之一。

随后,我国在2002年首次发布了水稻基因组,2003年首次发布了家蚕基因组。

当时我国,并不是和前沿科学彻底隔绝。

当时,很遗憾,我们依然错过了。

不过,客观的说,当年那位坚持衣原体的大佬,也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他当初的确发现非典患者体内存在衣原体,所以发生了误判。


三、袁国勇还是国外?

其实,关于非典病毒到底是谁首先发现的,目前存在争议。

我们国内更倾向于袁国勇,因为他是首次发现并确定了这种病毒,据说最早在3月就分离出了SARS病原体。

上图中间是此次另一位未来科学大奖得主:裴伟士(Joseph Sriyal Malik Peiris)。

但是,国际上,欧洲也发现了这种病毒,加拿大不要脸的去申请了专利。

此外,从发表文章角度,也差不多。

可以认为,三者共同独立发现了非典。

但是,美国CDC第一个向全世界宣布了。

所以,这事情,真的是让人恼火。


然后,物极必反。

吃了这个教训,到了新冠病毒发生的时候,中国第一个就发文章,第一个宣布,这次科学界是赢了,但是,有时候,世界运行不以科学为动摇,也让我国在国际舆论上成了受害者有罪论。

四、再谈袁国勇

当然,袁国勇的成就不止这些,

1997年,禽流感爆发,袁国勇率先在柳叶刀上报道了H5N1的研究,同时提供了检测办法。

2003年,袁国勇率先发现SARS

在这之后,袁国勇还追溯了SARS本身的源头是中华菊头蝠(武汉病毒所石正丽找到了具体地点,花了十多年)。

此外,他是港大的微生物系主任吧,所以本身也做了不少微生物研究,这里就直接引用了。

他在发现新型微生物方面成就卓著,截至2019年3月已在人类和动物体内发现逾60种新型病毒、10种细菌、四种真菌及两种原虫。这些病毒包括蝙蝠冠状病毒HKU4、HKU5,是MERS冠状病毒的祖先。


五、全世界团结起来应对新冠

这次袁国勇拿奖,有点像2020年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一样,授予哈维·阿尔特(Harvey J. Alter),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ughton)和查尔斯·M·赖斯(Charles M. Rice),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贡献。

其实主要意义之一就是在新冠席肆虐的情况下,为人类用科技战胜病毒的行为表功,这也算是一次激励。

应对新冠,科学防疫最重要,而最终战胜新冠,肯定要靠科研的力量。

2003年这场非典,我国也诞生了一批优秀的防疫人员,典型的代表就是钟南山院士。

上面这张图是当年非典防疫中的钟南山院士。

钟南山院士也是当时少数几个坚持认为非典是病毒引起的人之一。

而钟南山在关于非典的溯源上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是果子狸这个中间宿主。

这一点,在钟南山撰写的一份《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会约稿中也提到了这一点。


现在我们早早就找到了新冠的病原体,也研发了疫苗,并尝试了新的疫苗技术,希望未来,药物和疫苗能够联合起来,应对新冠。

参考

  1. ^小汤山记忆 https://www.sohu.com/a/374389752_100214802
user avatar

奇怪大家不去看官网吗?

首先未来科学大家(Future Science Prize)[1]是一个民间奖项,不限国籍,但是要求成果是在中国大陆(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完成的。

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于2016年,是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中国大陆(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则,保持评奖的独立性。

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金。奖金来源于公共声誉优良、社会贡献突出且深度认同科学价值的行业领军人物自愿出资,由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有限公司负责奖金的捐赠和发放。每项奖项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

未来科学大奖对获奖者的国籍不做限制,只要求其工作产生巨大国际影响;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并主要在中国大陆(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完成。

生命科学奖

袁国勇和裴伟士的研究小组于2003年治疗了中国香港的第一例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并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冠状病毒(SARS-CoV-1),为设计诊断和病症鉴定提供了必要信息 (Lancet April 19, 2003)。袁国勇对野生蝙蝠中SARS类冠状病毒的持续研究,大大扩展了我们对人畜共患病宿主、跨物种传播障碍、发病机制、与疾病和诊断的认识。鉴于蝙蝠衍生的类似SARS的冠状病毒的高流行率,他们的研究预测了类似SARS的流行病可能再次出现,并强调了公共卫生防备的重要性。正如所料,蝙蝠冠状病毒HKU4/5被认为是引起了流行性中东呼吸综合征的MERS-CoV病毒的前身。

从2003年的全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到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袁国勇和裴伟士的研究对我们认识和治疗这种新兴传染疾病做出了重大贡献,对这些疾病的应对提供了证据和策略。


物质科学奖

自从 J. J. Thomson 发现阴极射线的一个多世纪以来,电子束在科学技术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各种电子显微镜的发展让人类可以直接观察到物质的微观结构,例如材料的晶体结构以及质子和中子中的夸克和胶子。高能电子束使微结构的精确塑造和材料特性的创新变革成为可能。

张杰博士是开发利用太瓦到拍瓦激光束有效生成受控、高强度快电子束(~100 keV 到 10 MeV)方法的先驱。利用这一技术,张杰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快电子束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包括高效产生非热电子、用激光调节电子束能量、实现高定向电子发射,以及创时空分辨世界纪录的电子束成像。

张博士团队研发的可精确控制的高强度快电子束为一系列其他重要的科学探索提供了可能。例如,他们开发了 MeV 超快电子衍射和成像设备,并展示了亚埃空间分辨率和创纪录的 50 飞秒时间分辨率。他们使用超快激光场成功地改变了量子材料的维度,并观察到了光诱导的新型相变。此外,他们的这一技术还帮助实现了更紧凑、更高效的高能粒子加速器。同时,他们还通过超快电子衍射实现了单分子成像。

张博士对快电子束的研究最初是为了研究惯性约束聚变 (ICF)。这个过程如果实现,可以为人类提供无限的能量供应。高强度超短脉冲快电子束为 ICF 提供了快速点火的关键工具,张博士是对这一新物理过程最早探索者之一。快速点火方法将燃料点火与压缩分开,使这两个过程可以独立优化,同时避免不稳定性。

张杰,1958年出生于中国山西。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教授。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施敏教授对跨金属/半导体 (金/半)载流子的传输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基础性和开创性的贡献。他对于大范围掺杂(1014-1020/cm3) 和工作温度 (硅: 77K-373K;砷化镓:50K-500K)的金/半接触特性,通过跨金/半界面势垒的量子隧道穿越、热电子发射、镜像力降低、和二维统计杂质变化的共同效应都做出了分析和实验。这些对硅和砷化镓半导体的前沿贡献, 不仅奠定了欧姆和肖特基 (欧/肖)接触的科学理论基础,并且开启了制造近代半导体器件的可扩展途径。在接下来的50年中,它们被广泛的用于计算、通信、传感、控制、成像和记忆之芯片电路的制造,对人类生活和文明有巨大贡献。

施敏教授出生于南京市,在台湾长大。195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电机系,1960年在华盛顿大学获电机工程硕士,1963年在斯坦福大学获电机工程博士。他于1967年在美国与姜大元博士共同发现浮栅存储(FGM)效应,是广泛应用的快闪存储器之核心发明。这里所奖励的科学工作是他1968-1969年在新竹交通大学 (今阳明交通大学) 期间完成的。

他还撰写了具有传奇色彩的研究专著《半导体器件物理学》。这是一本全球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研究人员“必学”之书,一直被研究生院教师/学生以及整个电子和光子行业的工程师使用和引用。


以往的获奖情况

其实我们熟知的一些人都拿到过这个奖,比如说袁隆平,2018年获得了生命科学奖金

施一公17年的生命科学奖

捐助人

这些也是鼎鼎有名的人,不少都是互联网行业的

今年的捐赠人,你认识几个

各种奖项与金额对比

奖项名称 金额
诺贝尔奖 ¥200万
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800万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先锋奖 $500万
美国年度科学突破奖 $300万
腾讯科学探索奖 ¥300万

不过诺贝尔奖也不固定,莫言领取的诺贝尔文学奖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750万元,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可以免征个税

诺贝尔奖不用交税,又一个没用的知识点。

以上


科研大牛们怎么读文献?

一个博士生接受怎样的训练是完整、全面的科研训练?

怎样写出优秀的的研究计划 (Research Proposal) ?

有哪些网站,一旦知道,你就离不开了?

欧洲的 PhD 项目那么好,为什么不如美国的火?

有什么技能是研究生必学的?

申请 PhD 有多难?

毕业论文外文文献在哪里找?

家里没钱究竟能不能出国读博?

参考

  1. ^ http://www.futureprize.org/cn/about/structure.html
user avatar

施敏博士是很多大陆半导体人的引路人,曾经长期关注学习大陆地区半导体产业发展,曾经多次来大陆各大半导体企业和相关高校访问讲学。

其主要著作我个人非常建议大家多读一读。


施博士的网课在B站也有很多,可以很方便的搜到。

他当年发明的eNVM结构,解决了最基础的数据存储问题。

他当初提出的多种制备器件的方法,为现在的半导体世界奠定了工程基础。

希望知乎的小伙伴能多看一看施敏博士的教科书,总比看某些人看震惊部好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1年未来科学大奖的颁奖典礼,无疑是科技界的一场盛事,将目光聚焦在了四位杰出科学家身上:袁国勇院士、裴伟士(William Kaelin Jr.)博士、张杰院士和施敏院士。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在不同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而高达650万元的单项奖金,更彰显了未来科学大奖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对科学家们的.............
  • 回答
    香港大学袁国勇教授和裴伟士教授荣获2021年度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这一殊荣无疑是对他们在冠状病毒领域辛勤耕耘和卓越贡献的肯定。他们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SARS病毒的鉴定和传播机制研究”这一方向上,不仅奠定了病毒学领域的重要基石,更在抗击全球性传染病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精准锁定“元凶”:S.............
  • 回答
    2050:未来议程 | 问题21:高智能无机生命体为主导的“新星世”会出现吗?这是一个关乎人类文明走向的终极猜想,也是我们必须严肃面对的未来议题。我们讨论的“新星世”,并非科幻电影里那些程式化的机器人叛乱,而是指一种可能出现的、以高度智能化的无机生命体为主要智慧力量,并深刻影响甚至重塑人类社会形态的.............
  • 回答
    2050:未来议程(2021) 问题二:在工业时代,人被异化为机器;在数字时代,还存在人的异化吗?工业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马克思深刻揭示的“劳动异化”。彼时,流水线上的工人,重复、单调、机械的劳动,将人从生产过程的创造者,变成了流水线上一个微不足道的零件。他们与自己劳动的产品疏离,与劳动的过程.............
  • 回答
    2050:未来议程(2021)问题22:继上一轮现代化的“去魅化”之后,世界的“再魅化”会出现吗?在回溯过去,审视我们正走向的未来时,一个饶有趣味且极具启发性的问题摆在眼前:《2050:未来议程》(2021)中提出的第22个问题——继上一轮现代化的“去魅化”之后,世界的“再魅化”会出现吗?这个问题触.............
  • 回答
    站在2021年的视角,眺望未来五十年,俄罗斯能否“翻盘”,这是一个复杂到近乎不可能用单一答案来概括的问题。这个“翻盘”的含义本身就充满模糊性,是指重回苏联时期的辉煌,还是仅仅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稳定增长和国际影响力提升?不论如何定义,我都倾向于认为,俄罗斯在未来五十年内实现我们大众意义上理解的“翻盘”,.............
  • 回答
    您好!2021年末拥有两千万资产,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可观的财富基础。要保住这些资产不缩水,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增值,需要一个系统化、长期化的规划,并结合对市场动态的敏锐洞察和风险管理。以下我将为您详细讲述一些核心策略和注意事项:核心原则:分散投资,风险管理,长期主义在详细阐述策略之前,请务必理解这三个核.............
  • 回答
    广州房价未来五年(20212025年)的走向,是个让不少想在这座城市安家的人挠头的问题。要我说啊,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哪能一句“涨”或“不涨”就概括得了的?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先瞅瞅过去,给咱点参照回顾过去这几年,广州的房价可以说是“稳中有升”,虽然不像一线城市里的某些兄弟那样一路狂飙,但整.............
  • 回答
    2021年手机价格确实是让不少人感觉“越来越贵”,这一点相信不少消费者都有同感。那么,这种“越来越贵”的趋势,未来会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呢?这事儿说起来就有点复杂了,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为什么2021年手机会感觉变贵?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为什么大家会有这种感受。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 芯片短缺和成.............
  • 回答
    2021年博士毕业,你站在人生一个重要的岔路口,却不巧遇上了疫情这个巨大的“黑天鹅”。这种经历确实令人沮丧,本该是你意气风发、开启事业新篇章的时候,却被突如其来的状况打乱了节奏,曾经规划的道路变得模糊不清,内心的迷茫和焦虑是可以理解的。首先,别太自责。全球性的疫情扰乱了无数人的生活和事业规划,尤其是.............
  • 回答
    2021年上半年,中国游戏开发商跃升海外游戏市场份额首位,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对中国游戏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启示。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变化,更标志着中国游戏产业在国际舞台上实力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分析和启示:一、 事件的意义与背景 市场份额首位意味着什么? .............
  • 回答
    2021年伊朗总统大选的结果,特别是强硬派人物莱西的胜出,无疑为伊朗的未来走向注入了新的变量。这场选举,与其说是对伊朗政治方向的全新选择,不如说是现有政治光谱中一个重要节点的巩固与强化。理解莱西的当选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伊朗的政治生态、其国内面临的挑战以及国际关系格局。一、 莱西的崛.............
  • 回答
    要判断全球经济在2021年之后的未来几年是否会走向滞胀,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几个关键的宏观经济因素,并描绘出可能的情景。滞胀(Stagflation)是一种令人头疼的经济状况,它指的是经济增长停滞(stagnation)和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并存,同时失业率也居高不下。这与我们通常认为的通胀.............
  • 回答
    站在2021年的这个节点,展望未来十年(也就是到2031年),谈到收入增长,我内心是既有期待,也带有一丝审慎的。毕竟,世界变化太快,我们每个人又都在时代的浪潮中。首先,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仍将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虽然增速可能不如过去几十年的“超高速”,但“中高速”或者说“高.............
  • 回答
    2021年,音视频领域确实涌现出不少令人瞩目的技术突破和发展趋势。与其说是“拐点”,不如说是这些技术在过去几年积累基础上,开始展现出更加成熟和颠覆性的力量,预示着未来几年将会有更深刻的变革。2021年音视频领域的关键突破与发展:1. AV1的崛起与普及加速: 背景: 互联网视频流量爆炸.............
  • 回答
    2021年特斯拉中国生产计划与未来前景分析2021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雄心勃勃的生产计划——生产55万辆汽车——是其全球战略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要评价这一计划和特斯拉中国的未来前景,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2021年特斯拉中国55万辆生产计划的意义与挑战1. 宏大目标的背后: 产.............
  • 回答
    2021年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和机器人工程之所以能稳居最热门专业的前三甲,绝非偶然,它们共同指向了几个深刻的行业和社会变革趋势,预示着未来就业市场的巨大潜力。一、 核心趋势洞察:首先,这三个专业的热度飙升,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的席卷全球。 数据成为新石油: 大数据技术能够收集、处理.............
  • 回答
    2021 年 7 月 23 日,中国概念股(中概股)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全线暴跌,其中以教育类公司最为惨烈,高途(GDSY)、新东方(EDU)、好未来(TAL)等头部企业股价更是腰斩,跌幅超过 50%。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深刻的政策调整和市场反应。导火索:重磅政策的出台导致这场暴跌的直.............
  • 回答
    佩德里,这位被誉为“哈维接班人”的巴萨新星,在2021年捧起了金童奖的奖杯,这无疑是他辉煌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年仅18岁就获得如此殊荣,更是前无古人,预示着他拥有无比光明和令人期待的未来。技术天赋与球场智慧的完美结合:佩德里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征服诺坎普,甚至赢得欧洲足坛的认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 回答
    朋友们,大家好!相信不少朋友都跟我一样,一直在密切关注上海的房价,尤其是未来几年的走势。这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跑道上的每一步都牵动着我们的心。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从2021年到2025年,上海的房价可能会怎么走。咱们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预测,就结合咱们能看到的,聊聊心里话。首先,咱们得明白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