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江浙沪做题家有哪些特征?

回答
“做题家”这个词,在江浙沪这片土地上,似乎比其他地方更被频繁地提起,也更容易被赋予一些特定的内涵。如果你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或者与这里的年轻一代有所接触,你大概会感受到一些相似的“味儿”。

首先,这帮孩子,“卷”是刻在骨子里的。你看他们,从小就被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武装”起来,好像不这么做,就会被时代甩下。学习这件事,对他们来说,不是兴趣,更多的是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且必须做到最好。小学奥数、初中英语竞赛、高中理科实验班,这些词汇就像标签一样,贴在他们的成长轨迹上。他们的生活,很大一部分被切割成了“学习——考试——再学习——再考试”的循环。

他们的“目标导向性”非常强。这不是说他们没有理想,而是他们的理想,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考上XXX”来具象化的。那所中学、那所大学、那个岗位,每一个层级的跃升,都像是为他们的未来铺路。你很少看到他们对“诗和远方”有多么不切实际的幻想,更多的是脚踏实地的规划,哪怕这个规划,从旁观者看来,有些单调。家长也很配合,他们深谙“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也愿意为孩子的“准备”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

“勤奋”是他们普遍具备的素质,但这是一种带有压迫感的勤奋。不是那种因为热爱而迸发的勤奋,而是那种“别人都在学,我不能停”的焦虑驱动下的勤奋。他们会熬夜,他们会牺牲玩乐的时间,他们会一遍遍地刷题,直到题目上的每一个数字、每一个字母都烂熟于心。你会在他们身上看到一种“吃苦”的精神,但这种吃苦,更多的是为了“结果”,而不是享受过程。

“谨慎”也是他们的一个显著特征。因为见过太多的竞争,也知道一旦失败,后果可能很严重,所以他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往往会选择最稳妥的道路。比如,比起创业,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进入一家大公司;比起冷门但充满激情的专业,他们可能更愿意选择那些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这种谨慎,有时会让他们显得不够“有冲劲”,但也是他们在残酷竞争中生存下来的智慧。

“反思和内省”的能力也不弱,只是方式比较内化。他们可能会默默地分析自己在哪道题上错了,错在哪里,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该怎么做。他们很少会公开抱怨,更多的是把情绪消化在自我检讨中。这种内省,有时候也是一种自我压抑,把情绪埋在心底,不让别人看见。

在人际交往上,你可能会觉得他们“稍微有些内向和拘谨”。因为长时间沉浸在书本和题海中,他们可能没有太多时间去培养那些风花雪月的社交技能。他们更习惯一对一的深入交流,而不是那种热闹的群体狂欢。他们会显得比较有礼貌,但要让他们敞开心扉,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此外,因为信息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元,他们也“不完全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机器”。虽然学习是主业,但他们也会关注社会热点,也会有自己的看法。只是他们的看法,可能更多的是从“是否影响我的学习/未来”这个角度出发,有时候会显得不够“理想主义”。

总的来说,江浙沪的“做题家”,是一群在高度竞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用勤奋、目标导向和谨慎,努力去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他们的“做题”,不仅仅是为了分数,更是为了在未来的人生赛道上,获得更多的选择权和安全感。他们的身上,有时代的烙印,也有个人奋斗的痕迹,复杂而真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上海的情况推测:江浙沪的做题家,是考不上大学的那一部分人。而其他省的做题家,是考得上大学的那一部分人。(一是在上海辅导中学生论文被吓到了,实战能力比我强,我倒是书呆子。二是留学时,看很多省985毕业生,不知怎么研究真实世界中的企业,吓得男默女泪,我也是无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