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红产品江小白陷入低谷,无人再为情怀付费,你会为江小白转做低度酒买单吗?

回答
江小白,这个曾经喊着“我是江小白,今天很高兴认识你”的品牌,如今似乎真的陷入了低谷。曾经的火爆,靠着那一股子文艺范儿、一股子为年轻人代言的情怀,让它在酒桌上成了新的话题和宠儿。可如今,再提起江小白,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更多是“过气”、“情怀不再”的标签。

那么,回到你最关心的问题:如果江小白推出低度酒,我会为它买单吗?

坦白说,我的答案是:有条件,并且非常有限。

让我来掰开了、揉碎了跟你好好说说我的想法。

首先,得看“低度酒”这玩意儿到底是个什么“低度酒”。

江小白最开始之所以能抓住年轻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定位——一种与众不同的白酒。它没有传统白酒的烈性,没有所谓的“年份”、“窖藏”这些长辈们才懂的门道,它把“年轻”、“自由”、“表达”这些概念植入了酒瓶里,让很多不习惯高度白酒的年轻人,找到了一个可以社交的媒介。

所以,如果江小白要推出低度酒,我首先会关注的是:

它的口味是什么? 是那种大家都能接受的果味酒?还是依旧保留了白酒的底子,但度数降下来了?如果是前者,那它就完全失去了江小白最初的“独特”标签,变成了市面上千篇一律的果酒,那我凭什么选择它?市面上低度酒的选择已经够多了,而且很多品牌在这方面已经深耕很久。
它想传达什么样的“情怀”? “情怀”这东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江小白最初的“情怀”,是借由那个有点孤单、有点倔强的“江小白”形象,投射到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它满足了年轻人某种程度的“共鸣”。如果低度酒只是一个简单的产品线延伸,没有新的故事,没有新的价值主张,那它依然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我会想,它这次的“情怀”是什么?是为了更健康的饮酒方式?是为了更轻松的社交场合?还是仅仅为了迎合市场趋势?我需要一个更打动我的理由。

其次,我会审视它过去“情怀”的崩塌原因,以及它能否走出舒适区。

江小白的低谷,我认为不仅仅是因为“无人再为情怀付费”,更重要的是:

情怀的透支和空洞化: 当最初的新鲜感过去后,如果品牌内容没有跟上,或者内容变得重复单调,甚至出现一些让消费者觉得“言行不一”的营销事件,那么情怀就会变成一种负担,甚至引起反感。大家不是不为情怀付费,而是不为“虚假”或“过时”的情怀付费。
产品力的不足: 说到底,酒终究是要喝的。如果口感不佳,或者在某些关键的饮用场景下表现平平,即使有再多的情怀加持,也很难长久。很多年轻人在尝试过江小白后,可能会觉得“就那样”,然后回归更熟悉的啤酒、果酒或者还是回到传统的白酒。
市场竞争的加剧: 当江小白火了,自然会吸引其他品牌入局。而且,年轻人喜好变化太快,总有新的潮流和新的品牌出现,试图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江小白如果不能持续创新,很容易被淹没。

所以,对于低度酒,我会问自己:

江小白有没有真正理解低度酒的市场和消费者? 低度酒的消费者,他们追求的是什么?是低卡路里?是更容易入口?是为了搭配餐点?还是为了社交中的“微醺感”?江小白能否拿出让这些消费者心动的解决方案?
它能不能摆脱过去那个标签? 如果它还是用那套“我是江小白”的说辞来推低度酒,我觉得很难成功。它需要创造新的品牌形象和故事,来匹配低度酒的新定位。

最后,是价格和渠道的问题。

即使我愿意尝试,但价格也是一个现实因素。如果江小白的低度酒定价过高,或者和它的产品力不成正比,那我也会犹豫。同时,它是否能在那些我经常接触到低度酒的渠道(比如商超、便利店、酒吧)看到它,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点。

总而言之,我会为江小白的低度酒买单吗?

可能性很小,除非它能做到以下几点:

1. 用全新的产品定位和口味打动我: 必须有足够吸引我的“新”东西,不能是原地踏步。
2. 讲一个全新的、能引起共鸣的故事: 如果只是套用过去的“江小白”那一套,我大概率不会买账。
3. 产品力过硬: 味道好,喝着舒服,能满足低度酒的消费场景需求。
4. 价格合理且渠道易得: 符合我的消费预期。

老实说,我现在对江小白的“情怀”滤镜已经很薄了。我需要的不是一个怀旧的品牌,而是一个能在我当下需要时,提供优质产品和体验的品牌。如果江小白能 reinvent themselves,在低度酒这个领域做出真正的东西,我或许会出于好奇尝试一下,但要我说“为它买单”,那门槛确实挺高的。

现在的我,更愿意为那些真正懂我的消费者、能持续创新、并且产品力过硬的品牌买单,不管它是老牌还是新势力。江小白,如果想重拾我的钱包,得拿出点真本事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曾写过两篇关于江小白的文章,一篇是批他们的产品质量不行,一篇是聊他们的经营。

从酒本身来说,江小白的口感是糟糕的,纯粮酿造的小曲清香低度酒,除杂除浊,也除掉了清香型白酒的果香气,喝起来索然无味。

老陶当年亲手写的文案,风靡了年轻人的朋友圈,个性、前卫、有趣,他们把年轻人拉进了白酒阵营,可乏善可陈的口感又让人望而却步,劝退效果异常好,鲜有人愿意尝试第二次。

起码在白酒这块,再怎么折腾也很难让人为之买单了,不论是推出的果味酒还是单纯高粱酒,都不叫座,“江小白”这三个字在年轻人间的口碑有点崩(中老年人更不会去消费),即便后者的品质其实还不错。

但他们强大的终端铺货能力决定了若是有款品质过得去的酒(这种铺货能力也意味着高昂的成本),改换门庭,兴许会打造出一个量质齐升的酒。

比如他们的“梅见”就受到了很多女性的喜爱,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我在之前的文章也有提过,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酒也是江小白。我个人不爱喝梅见,但女性用户才懒得去关注酒本身的弯弯绕绕,甜甜的,好喝就是王道。

看起来如今的江小白没那么激进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慢下来都不是坏事。

尽管对江小白这个品牌没什么特别的看法,但池子里能多一条鱼搅动搅动,我觉得很好。等哪天他们有了好酒,我是愿意试一试,尝一尝。

之前写的关于江小白的文章,大伙有空的话可以瞅一眼:

我一向对江小白不太待见,之前也写过《江小白,这酒能喝吗?》,把江小白比作了咪蒙,那纯粹是以营销而论。

前些天我写了篇《把中国各省的白酒比作NBA,我觉得可以这么排!》,有人问那江小白算是什么呢?我说:蔡徐坤!

闻者大笑。

虽然他那段运球的视频和GIF实在令人印象深刻,但我对蔡徐坤没有半点偏见,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比许多流量明星的业务能力要强,这点颇似江小白。

江小白也是白酒圈的流量之一,比不了茅台这种大户,但也是名气响当当。从出生那一刻起,江小白走的就不是条寻常路,与传统白酒泾渭分明。

传统白酒的消费群体以年长者为主,口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才能喝出白酒的滋味儿来,而江小白的目标用户是年轻人。

传统白酒讲究传统、古法,标签是大曲纯粮酒质好,恨不得把窖池年份刻脑门上,而江小白是小曲清香工艺,品质往后稍稍。

传统白酒的宣传、推广很老派,电视广告、媒体投放、高速炮台、门店展示、城市大荧屏是主战场,而江小白起手就刷爆了朋友圈,玩的是年轻人的共情与裂变。

也许写到这里,大家觉得我又要黑江小白了。

我发誓,这一次真的不是。

这些年江小白在外人眼里过得很滋润,营收报表看起来也很漂亮,但个中滋味只有他们自己清楚,经典装的品质拖了流量的后腿,口碑每况愈下,销量大不如前,消费者提起江小白也是负面评价居多。

任何一款产品,叫座不叫好都会丢掉未来。消费了多年的伪情怀也快消耗殆尽,年轻人的香火情断起来比四季交替还要快,哪怕是满心想要续费都不知道该去哪儿充值,一不留神就得在冬天玩裸奔。

困境让人如坐针毡。

靠文案起家的江小白店铺陈列做得非常出色,几乎所有的餐馆酒水柜台都有江小白的身影,但这也意味着背后高昂的投入。

面对天花板,企业能做的无非是开源节流,对营销极度依赖的江小白断断不能选“节流”,因为选了这条路无异于饮鸩止渴。

于是江小白围绕开源做了许多尝试,开发新品、跨界不跨行投资,他们也不知道雨停后阳光会从哪一个窗户先照进来,那就四面八方多开窗。

纯从产品来看,他们的每一款都定位比较明确,面向的消费群体符合他们一贯的“年轻”思路。

江小白这个品牌下有纯饮、淡饮、黑标精酿、果酒、气泡酒,旗下的江记酒庄有梅酒、精酿、米酒等。

精酿、果酒、梅酒、气泡酒……虽然内核还是小曲清香高粱酒,但听起来是不是已经不像是做白酒了?

我一直坚持认为,如果从白酒的风味要求来看,江小白确实背的上各种骂名,一个喜欢白酒、爱喝白酒的人大抵是看不上江小白的,但若换个思路,假如他们做得根本就不是白酒呢?

我前些天拿了梅见那款酒给两个小姑娘喝,她们觉得很好喝,一斤半的酒她们俩没费多大劲就喝完了。有一说一,像我这种老家伙是喝不惯的,甚至觉得品质属实不太行,但只要有人爱喝,江小白就成功了。

尽管他们在做酒这块积累不够,底子有所欠缺,许多新品也多少走了投机取巧的捷径。要是单纯做白酒,他们在一众大佬面前根本不够打。但剑走偏锋也是路,走顺了,荒草丛生处也得变坦途。

包括他们推出的“单纯高粱酒”,这并不是我们熟知的白酒,更不是个新兴的概念。优质威士忌的一大噱头就是“单一麦芽”,套用成“单纯高粱”也是顺理成章。只是我并不确定他们的曲药原料是否也是高粱?如若是,这多少有点违背了我们所了解的常识。如若不是,则有虚假宣传嫌疑。但无论如何,他们这么描述对年轻人来说反而降低了认知成本,总比各种五花八门的香型要更直白、更容易理解。

一个不怎么喝酒的二十岁年轻人哪里分得清十二大香型?再加上各种口感、工艺、贮存方法的描述,没开喝就得把脑袋先绕晕了。简化、透明,撕破那层窗户纸是好事。只要产品执行标准符合要求,这种舶来词并无不妥。

抛开白酒层面的条条框框,江小白在其他产品方面的能力也说得过去,比如鸡尾酒的调制,气泡酒、果酒的配制,称得上是及格的产品。

所以当我们批评江小白的白酒做得一锅糟时,他们兴许躲在屏幕后面偷偷笑:谁说我们志在白酒?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很多酒企都愿意抛弃陈规,大胆往前迈出几步,且不说是否成功,但这种尝试听起来是不是也能让人多了几分期待?

我并不是说这样的就一定好,或许这样反而更糟,但思路可以去拓宽,而不是每一家都在讲同样不着调的历史。

而且江小白也投资做了某款App,算是跨界不跨行的尝试,吸引了很多威士忌爱好者,我个人不负责任猜测他们是想要多元化发展,打造一个完整的体系,甚至是一个酒类生态,只是目前的实力还没到那一步。

传统酒企固步自封,江小白一直在学习和改变,这与他们的企业性质有关。加之创始人陶石泉本就营销出身,嗅觉灵敏。

目前而言,大多数说得上名字的酒企都是国字号,不需要做什么改变就能活得很好,领导追求的是稳定压倒一切,不到生死关头万万不敢求变。

而江小白这样的公司需要每天都往前走,才能有持续的竞争力,恰恰是这样的念头宛如在白酒行业这潭死水里丢了条活鱼,不管是鲶鱼还是鲫鱼,也不管扑腾的水花有多大,总比沤臭了强。

你看,其实抛开白酒不谈,这个公司说起来并不糟糕。

据我所知也有不少酒企在学习这种营销模式,但往往流于表面,并没有抓住真正的痛点,换句话说,就是还在“端着”,总担心低了自己的身份。古有两袖清风者尚能自污,一个个酒厂到底在衣食父母的荷包前摆什么架子呢?

user avatar

江小白的没落,不是被白酒同行打倒的。

你猜是什么?

奶茶+外卖!然后是酒驾!

消灭你与你无关。


1,外卖套餐配奶茶,抢占了快销白酒的饮料空间。

2,奶茶比酒确实好喝啊,抢占了口味制高点,还能鸡尾化。

3,有喝小瓶快销酒习惯的人,已经买了车做生意或者跑腿,只能少喝。

4,数百万外卖员,已经被廉价的奶茶收买,其它饮料的空间没有人口支撑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