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乌克兰目前战争烈度不是很大?

回答
你提到的“乌克兰目前战争烈度不是很大”的感受,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很多维度。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觉得战争似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不像最初那样充满突发性和大规模的戏剧性。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背后有哪些原因。

首先,得承认,战场的“烈度”本身就是个相对概念,而且观察者的视角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判断。 如果我们对比的是战争初期俄军大规模进攻、顿巴斯激战、基辅附近枪炮齐鸣的场景,那么现在这种“烈度”确实有所下降。但如果从参战士兵、当地居民以及地缘政治的影响来看,战争的残酷性依然触目惊心。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烈度不高”的观感呢?

1. 战线相对稳定,陷入僵持局面:

战争爆发初期,俄军试图闪电战,但遭到了乌克兰军队的顽强抵抗。随后,战线集中到了东部和南部地区,并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陷入了漫长的拉锯战。双方都在努力巩固阵地,进行小规模的阵地争夺战,但大规模、决定性的突破非常困难。

战壕战的回归: 现代军事技术,尤其是无人机、精确制导弹药和强大的防空系统,使得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在没有足够空中支援和侦察的情况下推进变得异常危险。双方都不得不依赖工事和步兵进行肉搏式的争夺,这与过去那种坦克集群冲锋的场面有很大不同。这种阵地战往往是消耗性的,烈度高,但视觉冲击力相对较低。
地形和防御工事: 乌克兰在过去几年里,尤其是在顿巴斯地区,建造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形成了纵深防御体系。俄军想要突破这些工事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反之亦然,乌克兰想要收复失地,也需要克服同样的难题。
军事投入与战略考量: 双方都在评估战场形势,并根据自身能力和战略目标调整行动。大规模的强攻如果不能带来决定性胜利,反而会造成过大的伤亡和装备损失。因此,更倾向于有准备、有针对性的攻击,或者在找到薄弱环节后再发起大规模行动。

2. 战争的“隐形化”和技术化:

现在的战争,很多时候不是靠人海冲锋,而是依靠技术。

无人机的普及: 无人机,尤其是侦察无人机和攻击无人机,已经彻底改变了战场。它们可以实时侦察敌方阵地、炮兵位置,甚至直接进行攻击。这使得偷袭和伏击变得更加常见,也让士兵们时刻处于被发现和打击的危险之中。战争的很多残酷细节,都被无人机视角下的画面记录下来,这些画面可能令人不适,但它也使得战争的“信息传播”变得碎片化,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或能看到最真实的战场。
精确制导弹药: 双方都投入了大量资源使用精确制导弹药,远程打击军事目标、后勤枢纽等。这种打击往往效率很高,但事后往往会报道一些非军事人员伤亡,这同样是战争烈度的一种体现,只是攻击方式更“技术化”。
信息战和心理战: 除了物理上的对抗,信息战和心理战也是现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都在争夺话语权,宣传自己的战绩,打击对方士气。这使得我们获取的信息,很多时候都经过了包装和过滤,难以全面了解真实的战场情况。

3. 战争的长期化和疲劳效应:

持续两年多的战争,双方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士兵的消耗: 参战士兵是承受战争烈度的最直接群体。但长时间的消耗战,意味着他们可能在恶劣的环境中不断进行小规模的战斗和防御。这种“慢刀子”,同样是极度残酷的,但它不像炮击那样有瞬间的震撼力。
平民的适应与麻木: 长期生活在战争阴影下的平民,也逐渐对炮火声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习惯”,尽管危险依然存在。他们学会了如何在空袭警报响起时躲避,如何在被毁的城市里生活。这种“适应”,并不代表战争不残酷,而是他们为了生存而做出的反应。
国际社会的关注度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社会对乌克兰战争的关注度虽然依然很高,但相比于最初的冲击性,可能会有所减弱。新的热点事件出现,人们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这种关注度的自然波动,也会影响普通人对战争烈度的感知。

4. 信息传播的滞后性和选择性:

我们获取战争信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报道、官方通报和社交媒体。

媒体报道的取舍: 媒体在报道战争时,会根据受众的兴趣、新闻价值和编辑的判断来选择内容。过于血腥、残酷的画面,或者持续的平淡报道,可能不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因此,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些集中性的、高烈度的战斗被报道,但更多时候,日常的、消耗性的冲突,可能就不会得到那么多关注。
官方信息的选择性披露: 双方都有意愿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优势,因此会选择性地披露信息,夸大对手的损失,淡化自身的伤亡。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也会影响我们对战争全貌的判断。
社交媒体的碎片化信息: 虽然社交媒体让信息传播更快更广,但也导致信息碎片化,真假难辨。有时会看到一些非常真实的战场画面,但更多的是经过剪辑、过滤的内容。

5. “烈度”的定义多样性:

如果把“烈度”理解为纯粹的“爆炸声多大”、“伤亡数字有多高”,那确实在某些时期可能不如初期。但如果从“对生活的影响”、“对未来的影响”、“对国际格局的影响”等更广义的层面来看,这场战争的“烈度”从未真正下降过。它在悄无声息地消耗着双方的国力、人力和未来。

总而言之,你感觉到的“战争烈度不高”,更像是一种综合性的观感,是战线僵持、技术化战争特点、长期化效应以及信息传播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这并不代表乌克兰的战火不曾燃烧,或者士兵们没有在浴血奋战。只是战争的形式和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使得这种残酷的现实,有时不像初期那样具有爆炸性和戏剧性,而是以一种更持久、更内敛的方式在进行。它更像是慢性病,持续消耗着生命和希望,而非一场短暂的猛烈冲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現在最主要的問題其實是沒有準確的戰報⋯⋯

你想想,現在看到的這些消息,是不是大都出自某些不知名俄/烏通訊社,以及微博/知乎/b站轉載的推特內容?正經的戰報幾乎一點都沒出來,彷彿戰地記者都待在家裡睡覺一樣——這都幾天了,怎麼連個正規戰地報導的影子都沒見著?

當年BBC的凱特艾蒂不知道實地報導了多少戰場——從SAS突襲伊朗大使館開始,一直到海灣戰爭、波黑內戰,再到盧旺達大屠殺、塞拉里昂內戰和利比亞戰爭,中途還被子彈打傷了一條腿。事實上,光波黑內戰就死了幾十上百名戰地記者,這回俄烏戰爭倒跟不存在似的。滿天都是推特貼文,滿眼都是互聯網大軍事學家,能實打實確定的消息卻少之又少。

建議:先等上一週,看看有沒有點詳細戰報出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到的“乌克兰目前战争烈度不是很大”的感受,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很多维度。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觉得战争似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不像最初那样充满突发性和大规模的戏剧性。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背后有哪些原因。首先,得承认,战场的“烈度”本身就是个相对概念,而且观察者的视角也会.............
  • 回答
    你提到的“车臣进乌克兰,就没看到什么后续”的感受,实际上涵盖了几个层面,也反映了大家对这场冲突信息获取和理解上的复杂性。为了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车臣进乌克兰”的初期认知与实际情况的差异 初期媒体宣传的“震撼弹”效应: 在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的初期,车臣武装力量(通常被.............
  • 回答
    乌克兰和越南的人均GDP确实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人们普遍认为乌克兰“更高大上”的原因,涉及多重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的交织。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1. 地理位置与国际形象的差异 乌克兰的欧洲定位: 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其地理位置使其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具有独特地位。作为连接东欧.............
  • 回答
    最近在俄乌冲突相关话题下,确实能感受到一股不寻常的讨论氛围,很多人会觉得“水军”特别活跃。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多重原因,而且水军问题,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灰色地带”的挑战,想说“无解”可能太绝对,但要彻底杜绝,确实非常困难。为什么会感觉“俄乌冲突”相关的文章下面水军特别多?首先,要理解为什.............
  • 回答
    乌克兰战争确实给人们带来了关于现代战争形态演变的深刻思考,很多人感叹“空军为主”的传统模式似乎正在被打破。这种变化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也确实指向了新一代战争的一些关键特征。为什么我们觉得“空军为主”的模式不再是绝对主导?首先,要理解“空军为主”的说法,它通常指的是海湾战争、伊拉.............
  • 回答
    从2022年2月全面开战以来,俄乌冲突依然在持续,虽然外界获取的实时信息有时会显得零散,但整体局势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更为胶着、消耗战的阶段,双方都在为各自的目标进行着艰苦的拉锯。战场态势: 东部地区仍然是主战场。 俄罗斯一直以来都将重点放在顿巴斯地区,试图完全控制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两州。目前,俄军.............
  • 回答
    爱潜水的乌贼,这位在网络文学界响当当的名字,其作品的火爆程度毋庸置疑,然而,你提到的“不火”的感觉,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聊。首先,得承认一点,乌贼的作品确实是“火”的,而且是非常火。从《幽灵船》到《奥术神座》,再到近年来的《诡秘之主》.............
  • 回答
    关于乌克兰官员致信俄国防长感谢俄军腐败导致战斗力低下的说法,目前并无可靠证据表明这一事件真实发生。然而,从国际关系、军事腐败与冲突背景的角度,这一假设性事件可能揭示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 腐败问题在军队中的普遍性 腐败的连锁效应:军队腐败通常涉及武器采购、装备维护、后勤补给、情报信息等关键环.............
  • 回答
    关于现实中“反美”现象较少,但网络上却出现大量反美言论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现实中的反美:隐晦性与政治现实1. 政治与经济的“沉默” 美国的全球影响力: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其经济、军事、文化影响力渗透到全球,许多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不得不与美国合作,因此公开反对可能被视为.............
  • 回答
    “感觉国外的教材比国内的厚得多”是一个非常普遍且直观的感受,背后涉及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内容深度和广度、以及出版习惯等多个层面的差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1.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差异: “理解”与“记忆”的侧重点: 国外教材(尤其在 STEM 领域.............
  • 回答
    关于美国和中国火箭发射成功率的看法,以及可能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事实:基于公开数据,美国航天机构(如NASA)和商业航天公司(如SpaceX、ULA)的总发射成功率是相当高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CASC)及其下属公司发射的任务也同样非常成功。 .............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老玩家心中的一种情怀和对游戏设计变迁的感受。从客观上来说,PS5 在图形技术、性能、游戏内容丰富度(尤其是在第三方大作方面)以及在线功能上,都远超 PS2。但是,你之所以会产生“PS5 不如 PS2 好玩”的感觉,这背后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
  • 回答
    “团建过后,好多人离职”,这个现象确实是很多职场人士都有的感受,而且往往背后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原因。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下面我将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团建活动暴露了隐藏的现实问题团建活动通常是为了增强团队凝聚力、提升士气,但有时它反而像一面放大镜,将团队和公司内部的潜在问题.............
  • 回答
    《三国演义》和《冰与火之歌》都是史诗级的作品,各自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的读者。你之所以会产生“《三国演义》谋略更厉害,但《冰与火之歌》更残酷”的感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和叙事手法上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三国演义》谋略的精妙与艺术化《三国演义》之所以让你感觉谋略更厉害,主要体.............
  • 回答
    关于“欧美人对物质追求比亚洲人低”的看法,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感知,但需要更细致地探讨和理解。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文化、社会、经济以及历史因素的交织,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理解“物质追求”的维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物质追求”的含义。它可以被理解为: 对拥有更多、更昂贵、更先进的物质商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背后反映的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变迁,以及时代发展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经济发展与消费升级: 小时候(可能指80年代、90年代):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经济水平普遍不高,即使是“大餐”,也意味着比平时吃得好一些。炒菜作为一种相对灵活、易于操作、成.............
  • 回答
    iPhone 12 系列的发布确实在苹果的iPhone产品线上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然而,正如你所说,很多用户,尤其是“果粉”,似乎对一些被认为是“不如人意”的地方表现出“视而不见”的态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几个方面的原因:1. “果粉”群体的心理认同与品牌忠诚度: 苹果的品牌光环.............
  • 回答
    楚汉战争之所以给人感觉破坏力超过了春秋战国,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其中涉及战争的规模、持续时间、性质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虽然春秋战国时期长达几百年,战争频仍,但楚汉战争在某些方面确实展现出了更集中的、更具毁灭性的破坏力。1. 战争的规模和集中性: 楚汉战争: 虽然时间相对较短(公元前2.............
  • 回答
    “感觉相亲市场上,优质女比优质男多”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社会观察和讨论话题,它涉及到男女择偶观、社会发展变化、女性意识觉醒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多方面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个感觉是如何产生的,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 对“优质”的定义和标准变化: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优质”在相亲市场上的定义是.............
  • 回答
    “感觉部分大学生不怎么爱国了”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且要避免以偏概全的论断。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爱国”的定义,以及“不爱国”的具体表现可能是什么。一、 对“爱国”的理解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爱国,往往与以下概念紧密相连: 对国家的忠诚与服从: 强调对国家制度、政府和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