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人真的喜欢中国菜吗?

回答
外国人对中国菜的喜好,这真是一个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因为它远比“喜欢”或“不喜欢”这两个词要复杂和有趣得多。

你想想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光是八大菜系就能把人绕晕,更别提还有无数的地方特色和小吃。口味、烹饪方式、食材的运用,简直千变万化。所以,当“中国菜”这个标签被贴到所有这些差异上时,它本身就承载了太多信息,也容易引起误解。

口味的“接地气”与“创新”:

首先,我们要承认,很多外国人对中国菜的初印象,可能来自他们自己国家里的中餐馆。这些餐馆为了迎合当地人的口味,往往会对传统中国菜进行一些改良。比如,为了让外国人更容易接受,可能会减少辣度,增加甜度,或者使用他们熟悉的食材。

你可能会听到一些负面的声音,比如“中国的菜太油”、“有些菜太奇怪了”,但这背后可能是一些“西化”的中餐,或者他们尝试的菜品正好触及了他们味蕾的“雷区”。

但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深入探索真正的中国菜。当他们有机会品尝到川菜的地道麻辣,粤菜的鲜美精致,湘菜的香辣够味,或者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地道小吃时,那种惊喜感是难以言表的。他们会被那些复杂的香料、多样的烹饪技巧、以及食材本身的鲜味所折服。

举个例子,很多外国人第一次尝试北京烤鸭,那种酥脆的皮,鲜嫩的肉,搭配甜面酱和葱丝,简直是味觉的盛宴。又比如,小笼包,那一口下去鲜美的汤汁,让他们欲罢不能。这些都是非常直接的、令人愉悦的体验。

文化与情感的连接:

除了口味本身,中国人对食物的重视,那种“民以食为天”的态度,以及背后蕴含的家庭、团聚、人情味,也深深吸引着一些外国人。

有些外国人,尤其是那些在中国生活过、学习过,或者与中国人建立深厚友谊的人,他们对中国菜的喜爱,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味觉层面了。他们喜欢的是中国菜所承载的文化符号,是和朋友围坐在一起,热气腾腾地吃火锅的那种氛围,是母亲做的家常菜带来的温暖。

他们会花心思去了解菜品的来历,去学习如何使用筷子,去尝试制作一些简单的中国菜。这种尝试本身,就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误解与刻板印象: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菜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一些误解和刻板印象。比如,有人会将中国菜简单地等同于“糖醋里脊”和“炒饭”,忽略了中国菜的广度和深度。

另外,一些外国人在尝试中国菜时,也可能因为不熟悉烹饪方式或食材而产生排斥。比如,某些内脏类菜品,或者一些发酵食品,对很多外国人来说可能是比较难以接受的。

总结一下:

外国人对中国菜的喜好,可以说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爱。

有喜欢“改良版”中国菜的: 他们更容易接受,口味更“安全”。
有被“地道”中国菜征服的: 他们被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所吸引,追求更真实的味觉体验。
有因为文化和情感而产生共鸣的: 中国菜承载的不仅是味道,更是生活方式和情感连接。
也有因为不了解或误解而持保留态度的: 这是正常的,需要时间去了解和接受。

所以,与其问“外国人是否真的喜欢中国菜”,不如说,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正在以不同的方式,越来越深切地喜欢上中国菜。他们喜欢的是中国菜的“丰富性”,是它背后所代表的“多元文化”,以及它所带来的“独特体验”。这种喜欢,是随着他们对中国了解的深入而不断加深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次去印度,完事后印方请一顿非常高端的印度餐,最后上的是一道厨师长亲自做的招牌香料冰激淋。几个中国人让来让去最后非让我吃,我吃了一口,带着的亮闪闪的金箔纸,浓郁到齁的说不上来的奇怪味道,以及刺鼻的五颜六色的香辛料的冰激淋。

印方boss和厨师长一脸期待的看着我,我想啊想啊,这重口重的我实在没法舔着脸说好吃,最后憋出来一句very special!然后递给旁边的中国人分享都尝一尝。

印方boss和厨师长一脸欣慰,看中国人吃一口就抓紧让旁边人尝尝,have a try of real india taste!对我的答复很满意。

当时我就想,老外吃中餐也跟我一样的感受吧。

user avatar

不可能的!

小情侣变成夫妻互相去彼此家里都很少有完全能适应对方家里口味的。指望漂洋过海的尼格罗欧罗巴瞬间改变自己的口味,太天真了!一个中国人去美国,那些齁甜的食物你能喜欢上我算你赢。

至于为什么那么多外国人“喜欢”呢?

有个“不一定靠谱”的调查显示,这是在华外国人在网站上公布过的在中国当人上人的一种“攻略”。

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了快两百年的低潮,太需要赞美了。

user avatar

要恰饭的营销号和“外国小割割/小解解”会告诉你,他们超级喜欢中餐,会跟你们说“我们国家的饭菜真的是黑暗料理,中餐太好吃了。”


实际情况,题主可以去B站看看印度美食视频下国人怎么喷印度菜的,这大概是普通外国人对中餐的看法。


而且要先排除99%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中餐的,估计他们根本分不清中日韩。剩下的人,还有一大半吃着饭还要讨论“中国人吃狗肉太野蛮”的话题。去掉这一部分,剩下的就属于礼貌性说好吃,意思意思;你让他单独、主动去吃中餐,那是不可能的;很大概率会吃被改良地娘都不认识的“Chinese food”,基本要么是类似自助餐,要么就是各种麵条混着左宗棠鸡。


要区分四种人,歧视中国但爱吃中餐、歧视中国且不爱吃中餐、“对中餐无感觉谈不上好恶但自己不主动吃”、“对中国抱有善意但就是不爱吃中餐”。国内情绪上把这四类都算成反华份子,并且认为只有哭爹喊娘吹中餐的老外才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就是误区。


国内饮食界向来有咸甜之争、南北之争;甚至有极端网友相互问候祖宗。甚至还有刘淑娟阿姨(迫真)论证北方人吃饺子是费拉铁证,因此要种族灭绝才对。更别提沪独、吴越独每到某个节日到处刷屏说什么“阿拉伐吃饺子”。。我是真的服了。。内斗内行啊。。唯一能把中华饮食圈撕逼平息下去的,是“洋带人竖起的大拇哥”。。


有些病,真的是全民性的。

user avatar

世界上只有一个外国人,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

user avatar

开封名吃:炸八块

清代进京的河南厨子在北京推广,因为太监忌讳说鸡,尤其忌讳炸鸡,取了个炸八块的名字沿用至今。我认识的老外没有不喜欢这个的。唯一一个提出改进意见的是问有没有番茄酱。

认可度仅次于炸八块的是羊肉串,倒是被很多人认为最最河南的胡辣汤、烩面什么的,风评很一般,最北京的青方、豆汁儿、炒肝就更别说了。五十年代国内派人去苏联学潜艇,有人偷带了一罐王致和,一开盖子直接把一食堂的苏联大兵熏得落荒而逃以为遭到了化学袭击。所以说,越民族越世界这话是骗人的,越是世界的才能越是世界的,就好像世界上说起中国,普遍的好印象来自美食和艺术,因为这两件最能让不同国家的人达成共识。

原文抄录1973年《开封食谱》的配方:

(一)原料:

主料:仔鸡一只。

作料:料酒二钱,元油三钱,姜汁、盐少许。

(二)盛装工具:

十寸盘

(三)制做方法:

1.经过初步加工的白鸡一只,洗净去掉头颈一破四角,左手拿住鸡爪骨,鸡皮向下,右手用刀尖由元骨下刀,刀尖深入肉内顺着腿骨利到脊骨,再由上节骨下头把骨截断掀起(使其骨离肉,但不去掉)把肉剁断,再由中节骨下头把骨截断掀起把肉剁断。前膀先把肩骨筋割断,再顺膀骨把肉利开,把膀由上节骨下头截断掀起,再去掉双骨,把肉骨均匀剁成两块。全鸡共剁成八块。

2.作料用碗兑成汁,把鸡块放入腌一下。

3.锅内放入香油,烧到六成热时,把鸡块下锅,炸成柿黄色时起锅顿火,直到鸡块在油内浆透肉烂为宜,(老鸡多顿几次火)走菜时外带花椒盐或者辣酱油。

(四)菜的特点:色泽柿红、嫩香味美。

注:①另一种做法是把鸡子炸好以后,临走时再放入油锅内激一下捞出。

②一九三五年以前操作过程:是将褪好的白鸡,一破四块顶刀剁成块,挂糊过油炸后用布包住双手拇指和食指把鸡块骨肉挤活动,再重油炸即成。往往把手烫伤不宜操作。一九三五年以来,经刘赓濂老师不断研究,为了避免烧伤事故,改进以上新的操作方法,操作简便,成品美观,多年来很受广大工农兵群众的欢迎。

③元油即好酱油。

但是一只囫囵鸡剁成八块,端上桌不太好分,所以现在更常见的是全用鸡腿:

user avatar

我就敢说外国人是肯定会喜欢中国菜的。你们不会安利而已。

中餐的好处是啥?

1、口味丰富。总能找到你喜欢的菜。

一般人的刻板印象川菜麻辣?那么几个川菜招牌宫保鸡丁、鱼香肉丝、麻婆豆腐。只有一个是麻辣对吧?

很多扬州人自己都标榜甜口,甚至网上闹出过一个扬州二货认为甜是富裕辣是贫穷,看不起川菜。真是丢尽了扬州的脸。

其实淮扬菜博大精深,哪里是甜可以概括?

2、荤素比例适当,容易搭配的比较健康。

缺点是啥?

现代工业化中餐越来越重口。

所以请老外吃饭怎么请?当然是要先问人家喜欢吃什么。

特别是白人当中,肉食党和素食党都是头铁得很。

我常请老外吃的几个菜跟大家分享一下。

1、拍黄瓜。

不要放大蒜,少许放一点耗油酱油就行了。不需要腌透。

2、爆炒腰果。

稍微撒上点白糖。国宴的琥珀花生也是同理。

3、糖醋里脊

这个容易理解吧。

4、松鼠鱼

原理和3差不多。

5、烤乳鸽。

比炸鸡香多了好吧。上桌的时候老外鼻子都在扇。

6、炒牛柳。

要不要辣椒炒看人。因为墨西哥菜的影响吃辣椒的老外也越来越多了。中式牛柳的嫩滑,常常让老外大为惊叹。

注意啊。我这都是原汁原味的中国菜,没有任何“改良”。口味上的调整还不如中国家庭之间的口味差别大。

所以啊。我们的问题实在不是中华文化不够优秀。而然我们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

吃都不会吃,常被网红营销带歪。不羞愧么?

谢谢大家都回复,增加两个简单的进阶菜式。饭馆可能不会有了,但是自己做还是很简单的。

1、糖藕

新鲜的藕切片,用糖水腌一晚上。浓度根据喜好自己看着办。国人感觉比较喜欢微微甜一点就好,老外重口一点。甚至还可以往里加冰淇淋类香料。放在冰箱里冷藏。乘凉吃。

1、老奶洋芋。

这是我的家乡菜。普通话说大致是“老奶奶土豆”的意思。

配料不拘。精髓是土豆先煮一煮再炸或炒。以表皮金黄为佳。就算只撒一点椒盐也非常香。注意不要煮太软。

我还没见过不喜欢的人类。

user avatar

这可能不是个大多数人理想中的答案,我的答案是——看人也看地区。在这个问题下徘徊的各位可能希望外国友人们能够“意识到他们的饮食文化的贫乏,投入大中华泱泱的美食地图里”,但是,首先,就连我国同胞都未必能认可彼此的烹饪方式,你又怎么能把不同地区的老外对我国饮食的接受程度一概而论呢?

之所以觉得敝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本身做过几年的同声传译散人糊口,接触过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层次的不同国家的外国人,觉得能够做客观的评价。在我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外国人中,大多数都跟在外的中国同胞一样,想的都是家乡那一口,彻底被同化或者甚至只是接受中国烹饪和饮食习惯的,依旧是少数

知乎有很多类似问题,底下的高赞答案往往是“带外国人去吃火锅”(我本人也回答过一个),“带外国人去吃川菜”。这也存在着“幸存者偏差”。我知道大家喜欢看一些实际的栗子,下面我们就来举栗子。

美国旧金山人D,长期差旅中国,就职于某世界知名跨国建筑公司的高层管理,平时每次会谈和聊事儿基本都是在公司,或者君悦、凯旋的会议室,或者是景区几家有名的bistro,跟酒店餐厅经理和厨师混得很熟,也有不少本地朋友。对于中国菜的感观是,可以接受,但没必要。你说他没吃过街头巷尾的真正美味,没涮过火锅,这老哥肯定不服,毕竟他的合作方不少大叔都会选择工作完了以后大家去川渝火锅店涮一顿,以及他的合作公司老总是个很喜欢找隐藏得很深的小馆子的人。算起来这老伙计也是开过眼界的,从火腿老鸭到蜜汁东坡,从雪菜春笋到松鼠桂鱼,从九宫格到花胶鸡,都吃了个遍,每次别人问起,他也会翘起两个大拇哥,但我目睹了好多次下完馆子去喝酒的时候,他都会点单的时候带上碗白汁通心粉或者Margarita披萨,然后埋头吃完再开始喝酒。人招待方也不好说啥,不是咱的菜不好吃,是就算你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桃子,也依旧有人不爱吃桃子。

哥伦比亚卡利人R,在中国生活8年,有自己的音乐工作室和公司,熟练掌握E了么一键叫餐和各大电商APP网购技能,能精准定位自己需要搜索的关键词,中文能说能听(讲得慢)不会写不会读,写就是狗爬,读就是天书。这老哥和中美各方音乐唱片公司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偶然一次找合同翻译找到的我,之后断断续续合作过几次。对于中国菜的感观是,别问,问就糖醋里脊。没错,这老哥在形形色色的馆子和形形色色的菜里,唯独钟情于糖醋里脊,就见了没几次面,但是基本我看到的几次只要是吃中餐每餐必点(火锅什么的除外),根据他自个儿说,糖醋里脊是个伟大的发明,酸甜感平衡得这么微妙。但这老哥吃糖醋里脊不下饭,光吃,而且平时基本没看他吃过大米饭,也没看他对别的菜感兴趣过。这样的挑食党也是存在的。

英国朴茨茅斯人J,在中国生活过三年,现已回国,YOUTUBER兼外教、DJ,纯粹是酒友,每周五都会在朋友的酒吧里碰到。这老哥是个逗比,会跟酒吧旁边小区的门卫老大爷就着会稽山吃花生米,也在夏天的某个晚上和我一起在街边撸过串喝过青岛。对于中国菜的感观是,烧烤真尼玛好吃,金针菇真尼玛好吃,茄子真尼玛好吃…… 根据他个人表示,他平时三餐基本是下馆子或者外卖,筷子是用得溜了,后来认识了一些本地朋友也去吃过不同的菜系,连云南菜都吃过,总体来说他觉得自个儿的味觉融入还是比较顺畅的,还喜欢吃灌汤臭豆腐,但是他偶尔也会想念他妈的玉米浓汤和血布丁。但这老哥至今都没能忘记,有一回他一广东仔朋友兴冲冲给他带了一袋子东西,神秘兮兮地说是拍视频的素材打开一看,蛋,再打开一看,活珠子。老哥被吓成了瓜皮,从此觉得看皮蛋都顺眼了许多。

日本东京人I,也是差旅人士,和我在一次会议上认识,聊小岛秀夫和庵野秀明聊到了一块儿,这厮英文不好,我日语是二外但是也只限于熟练使用番剧常用语,两个人连猜带比划扯了一阵子以后就相约找个喝酒的地方继续聊,当时同行的人还没吃饭于是就选了利星的炉鱼,结果这老哥吃了一条黑椒湄公鱼以后惊为天人,出差一个月至少打卡了十二次,我心想有门儿,可能可以培养进涮火锅小分队,可惜后来发现有点猫舌,没能带他起飞。这老哥后来来出差,要不就是炉鱼,要不绿茶(必点茶香鸡和豌豆),要不就是中山北路上日本大叔开的居酒屋。我寻思他应该是喜欢杭帮菜的,但是要说中国菜这么大的范畴,那还真说不好。

德国慕尼黑人B,姑娘,舅舅公司在杭州,跑来这实习,跟我还聊得来,遂约了两三回酒饭。该姑娘对于中国菜的感观是,不能接受白灼海鲜,其他都好说,但也说不上喜欢。姑娘平时自己在公寓烧饭居多,就是开冷灶做点沙拉,或者煮点面,做点三明治,平时和同事吃食堂或者点外卖,被带去吃了一次八月黄以后整个人都不好了,丢开蟹黄默默开始啃蟹腿。再后来她说去吃过潮汕菜,吃到了白灼各种贝和虾,感叹自己果然不是“海的女儿”,还是老老实实回归土豆香肠和肘子。

克罗地亚萨格勒布人S,在北大读的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大学本科在UOE学金融,在某知名企业工作一年半,中文一点口音都没有(不看他脸就以为是中国人那种),而且能熟练使用各种梗。因为家里条件优渥,基本是消费没有概念,不到一年功夫已经在桂语山房、曼殊混熟了脸,比较喜欢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文化,也喜欢跟我讨教家常菜的做法。这伙计的偏好大概是比较清淡的菜色,问过他对杭州的烹饪方式的看法,他说相较于广东、北京,他觉得杭州的烹饪方式和调味都很温和,又不会像苏州和上海这么甜(原话)。我心想小老弟有点东西,接着他就说他吃饭属于保守派,不太会去试没有试过的东西,一般会把喜欢的东西吃到吐再说。这也得益于他妈每年圣诞节都会倒腾些不同国家的菜色,踩过不少雷,给小朋友留下了心理阴影。

综上,喜不喜欢“中国菜”这个概念太大了,有的时候我们喜欢一道料理可能是因为糅杂了个人情感,而对于一个在国外长大的人来说,这是上千上万种船新的味觉体验,你要指望得到他们对“中国菜”这个大体概念的认同,那就极有可能得到一个敷衍的“YEP,NOT BAD"。同理,我们去国外,也要碰运气才会遇到吃着顺口的料理,也会在吃着黑椒牛牡蛎和法式浓汤的时候想念深夜的一口酸辣粉,但比如你在英国待久了突然回国,你有一天可能会突然怀念起住所楼下咖啡店里的英早,就像上面这些老兄老姐们回国以后,突然想念起糖醋里脊、烤串和清炒芦笋一样。

user avatar

我记得有次看电视节目,有个著名的外国演员名叫斯琴高娃的,就很喜欢中国菜,她说起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包子,那是如数家珍,赞不绝口。

像李连杰这样从小出生在中国的外国人,也是真正地喜欢中国菜,连中国的白酒,也觉得很好喝。他甚至于还希望以后可以加入中国籍,可见是真心的。

这就回到了话题,外国人里面肯定有喜欢中国菜的,当然也有吃不惯的,还有些人只是应承应承,说些恭维的话。人都是爱面子的,酒席之上,直言不讳地说扫兴的话,外国人也知道不好。

这个世界很大,每个人对食物的理解自然是不一样的,你之美食,我之恶心,也是常有的事情。

外国的白人是外国人,黑墨绿是外国人,俊俏的宝莱坞大美女也是外国人,他们对于中国美食的看法,大不一样。之所以要用看法一词,那是因为有的时候,美食并不是完全用来品尝的,对于他乡美食的认可,是来源于对这里的风俗习惯的认可,甚至于还有政治因素,以及敌我态度。

中国有句古话:饿死不食嗟来之食。这食物再美味,于我来说,是看也不会看一眼的。但是有些争当汉奸的人,可不是对外国的美食趋之若鹜。

有些道理颠过来复过去,其实一样。

咱们还不用说外国人,就是生活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人,可能对几百公里外流行的美食,也会觉得不喜欢。再缩小一点范围,你可能喜欢你父亲做的美食,对你母亲的拿手菜品,可能也会终生抗拒。

人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恶,有些人,有些事,有些食物,你会一辈子都不喜欢,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为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外国人对中国菜的喜好,这真是一个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因为它远比“喜欢”或“不喜欢”这两个词要复杂和有趣得多。你想想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光是八大菜系就能把人绕晕,更别提还有无数的地方特色和小吃。口味、烹饪方式、食材的运用,简直千变万化。所以,当“中国菜”这个标签被贴到所有这些差异上时,它本身就承载了.............
  • 回答
    在中国的外交舞台上,大熊猫的身影似乎从未缺席,无论是作为国礼赠送,还是以“熊猫外交”的名义在海外动物园安家落户,都吸引着全球的目光。这不禁让人好奇,中国人为何如此钟爱用大熊猫来“唱主角”?而这份热情,在外国人眼中又是否真的那么受欢迎?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扒一扒大熊猫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大熊猫,.............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是个挺大的话题。要说“真的喜欢”,这事儿可就太复杂了,毕竟人与人之间,感情这种东西,怎么能一概而论呢?不过,我可以和你聊聊,为什么有些外国男人会对中国女人产生好感,以及可能的原因,尽量讲得具体点,就像朋友聊天一样,不是那种机器回复。首先,我们得承认,确实有很多外国男人,他们不.............
  • 回答
    这问题嘛,就像问北方人是不是都爱吃饺子一样,答案是:那可太喜欢了!不过,这份“喜欢”有点儿复杂,而且不同国家、不同人群的感受也不尽相同。要说外国人为什么这么迷恋大熊猫,那可真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首先,大熊猫的长相,简直是自带“萌”光环。你见过哪个外国人能对那黑白分明的眼睛圈、圆乎乎的身体、还有那啃.............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普遍,也触及到了感情中一个核心的困扰:如何区分真心与肤浅的喜欢。感觉有人因为你的外在条件而喜欢你,而不是因为你这个人,这确实会让人感到不安和迷茫。别担心,这个问题是可以深入探讨和应对的。首先,我们要理解一个重要的事实:外貌和其他外在条件,在人际交往初期,尤其是吸引力层面,确实扮演着重.............
  • 回答
    说皮蛋“恶心”,这说法有点绝对了,更准确地说,很多外国人初次接触皮蛋时,往往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感受,而这种感受中,“恶心”的成分确实不占少数。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并非单纯因为他们的口味与我们不同。首先,最直接的视觉冲击是皮蛋的“外表”。剥开皮蛋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层半透明、有些泛绿或褐色的.............
  • 回答
    确实,英语在动词形式上要比汉语复杂得多,这常常让学习者觉得“哦,原来动词还有这么多门道!” 相反,汉语动词似乎总是一副“一副样子”,不像英语那样会“变脸”。这让很多初学汉语的外国人觉得轻松不少,但也可能产生一个疑问:英语母语者是不是因为这种“形式敏感性”才对动词的变化如此在意?说实话,英语母语者对动.............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也挺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我们不妨深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普通外国人算术能力真的差吗?”这个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以及它背后有没有一些值得玩味的地方。首先,我要明确一点,“普通外国人算术能力差”这个说法,我认为是站不住脚的,甚至是带有以偏概全的刻板印象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群.............
  • 回答
    “战略忽悠局”这个说法,在中国国内网络上算是颇为流行的一个词,很多中国网友在讨论一些敏感的国际关系、军事或者科技话题时,会用到这个词来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描述一种现象:官方或者某些有影响力的声音,在对外发布信息时,可能存在刻意隐藏实力、淡化能力或者进行误导的情况,以达到战略上的优势。那么,真的有外国人相.............
  • 回答
    关于中国人素质高低这个问题,在外国人眼中确实存在不同的看法,而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下,并且避免使用过于官方或者生硬的AI语气。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所谓“素质”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维度。它可能包含道德修养、行为举止、公共意识、尊重他人、守规矩、环保习惯、文化.............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跟你说句实在话,中国人想融入外国人的圈子,这事儿吧,得看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就好像问你“一个人是不是很容易交到朋友”,答案肯定得看这人自己是谁,也得看他遇到的是什么人。咱们先聊聊为什么会有人觉得难。首先是语言障碍。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问题。即便你学了很久的英语,或者其他国家的语言.............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关于体味的普遍性差异,以及避免AI写作痕迹的诉求。这个问题涉及到生理、文化、饮食和个人卫生等多个层面,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体味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受,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外国人”或者“东亚人”体味就一定大或小。 任何群体中,个体之间的.............
  • 回答
    中国女星走上国际红毯,她们在外国人眼中的惊艳程度,这事儿可不是一概而论的,里面门道多着呢。咱们聊得深入点,别像那种模板化的介绍,要说就说点实在的,有细节的。首先得明白,外国人看“惊艳”这东西,跟咱们看角度有时候不一样。他们的审美标准,受西方时尚文化影响很大,对身材、轮廓、风格都有自己一套成熟的体系。.............
  • 回答
    关于外国人以及港澳台同胞是否认为中国大陆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他们的看法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们对社会主义本身的理解、对中国大陆政治经济现状的观察、以及他们自身的背景和立场。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 对“社会主义”概念.............
  • 回答
    foreigner lost something in China, is it really easy for Chinese police to find it back? Please tell me in detail and remove all traces that make this.............
  • 回答
    关于外国人对中国女生的印象,是否都是“easy girl”这个说法,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甚至可以说是刻板的看法,背后可能藏着一些信息不对称、文化误解,还有一些不怀好意的标签化。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群体,无论国籍、性别,都不可能被一个简单的标签完全概括。中国女生,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女生一样,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实在的。确实,咱们听过不少外国人嘴里说着“我爱中国”,有时候听着确实会打个问号,特别是结合他们对自己国家的一些看法,或者咱们对他们国家的一些固有印象。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什么样的“爱”?“爱”这个字太重了,也太广了。咱们中国人说爱国,那是有血脉相连的家国.............
  • 回答
    关于美剧里外国人(特指美国人,因为美剧的文化背景主要在美国)一顿饭只吃个三明治就打发过去的情况,这确实是剧集里常见的描绘,但要说“他们饭量真的那么小”,这个说法过于绝对,需要更详细地解释:1. 剧本的塑造与艺术表现: 镜头语言和叙事效率: 影视作品需要简洁明了地传达信息和推进剧情。一顿丰盛的大餐虽然.............
  • 回答
    “战斗民族”这个称呼,听起来够劲儿,对吧?这可不是随便谁给俄罗斯人安上的标签,它背后有挺复杂的渊源,既有外界的观察,也有他们自身的一些特质在作祟。要说他们是“硬核”到什么程度,这得看你怎么定义“硬核”了。“战斗民族”这绰号是怎么来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称呼更多的是一种外界的概括和戏称。它不是俄罗.............
  • 回答
    关于刘招华是否只卖毒品给外国人,这个说法在一些零散的报道和传闻中出现过,但需要更深入地分析和解读。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作为一名被判处死刑的特大毒枭,他的犯罪网络和交易对象绝对不会那么简单和单一。从公开的审判信息和媒体报道来看,刘招华涉及的毒品数量巨大,而且他的贩毒网络遍布全国。这意味着他的毒品如果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