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脑子大概地想了一下,好像权臣大都没有好下场。
吕不韦是秦庄襄王最信任的权臣,秦始皇的仲父,被逼自杀。
李斯算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大臣,被车裂。
诛灭诸吕的权臣周勃,后来做了丞相权倾朝野,晚年被诬早饭,饱受牢狱之灾
平叛七王之乱的周亚夫,绝食五天,吐血而死。
为汉景帝出谋划策的老师晁错,被腰斩。
位高权重的张汤,被逼自杀。
大将军霍光,尽心辅佐汉宣帝,还有拥立之功,族灭。
权臣王莽,脑袋被当作纪念品将近两百年。
汉元帝时期的权臣,石显在汉元帝死后被弹劾治罪,病死回想路上。
唐朝长孙无忌立储之争时,支持外甥唐高宗,成为顾命大臣,被逼自缢死。
至于朱元璋朝人头滚滚自不必多言,
还有保住大明江山的权臣于谦,被斩决
清初的多尔衮,鳌拜,和珅,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这个名单还能列很长,简而言之,只要是权臣,也就是在某几年权势中天,位极人臣,几乎没有一个有好下场。也有一些例外,
比如王猛,诸葛亮,这些在任上病死,而后国家不就灭亡的,还能得到国家认可。
另一种就是如司马懿,曹操一样篡权的。
此外还有一种权臣,本质上不能算权臣,只能算是高级私人秘书,还是大都下场尚好,譬如所谓白衣卿相的李密,清朝的张廷玉。
总而言之吧,既有权有有名的权臣很难有善终。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帝制只能有一个中心,如果权臣有了帝王一般的权威,那么必定会被清算。如果不被清算,就会起到一个很坏的示范效应,后来的臣子都会想方设法跟皇帝分权力,如此帝制就会名存实亡。因此,无论权臣功绩如何,是否谋反,必须让权臣没有好下场,这才能杜绝大臣试图做权臣,动摇皇权。
但是,从历史来看,朝局混乱,外地入侵,或者皇帝年幼缺少决断的时候,又需要权臣来维系王朝。因此,大多数王朝对权臣的心态非常矛盾。一方面,希望在国家危难之际有大臣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另一方面又猜忌权臣大权独揽。
所以王朝的标准做法是:
因此,诸葛亮,王猛名声还不错的一个原因在于,前秦和蜀汉都未最终统一中国,达到朝局稳固的局面。
由此来看,有没有好下场并非是忠奸或贤佞来断定的。动摇皇权必死,才是有没有好下场的最重要依据。
而最终的问题也在于此,当朝局混乱,沧海横流之际,到底是不顾生死去力挽狂澜,还是为了保命而明哲保身?
我觉得于谦,张居正这种正儿八经考上进士的文人不会不知道权臣最后都是什么下场。挺身而出也未必是为了去过过官瘾。极有可能在挺身而出的时候,就已经清楚的明白自己会没有什么好下场。因为往前看看历史自然就能得到这个道理。之所以选择挺身而出,本质上还是把个人安危放置一边,奋不顾身的家国情怀在发挥作用。
现代人可能觉得古人看不透,但是读读于谦的诗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还觉得权臣看不透,想不明吗?
如果你明知道自己下场会很惨,但却可以扭转乾坤,匡扶宇宙,扶大厦之将倾,你愿不愿意当仁不让,挺身而出?
北宋金人入侵想要扶持一个傀儡皇帝,张邦昌,金人说,他不当皇帝就屠城,才即位,而后“金国退兵之后,邦昌脱下帝袍,去除帝号,他不在正殿办公,自称“臣邦昌”[1],行规步矩,小心谨慎之至,最后迎废元祐皇后孟氏入居延福宫,封郡王。”
如此迫不得已又小心谨慎,只因僭越最终不得好死。
于谦在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的情况下拥立郕王为新帝,拱卫京师,拒绝讹诈。当时真的不知道张邦昌不得好死吗?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可是这种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个个不顾个人安危,舍生忘死的人奋斗出来的。所以中华文明才能无数次起死回生,焕发更大的活力。
因此,以下场好坏来评判张居正,只能说视野太过于狭隘。大丈夫要做正确的事情,至于个人结果如何,并不是大丈夫应该考虑的。
“丁敏君双眉上扬,厉声道:“死贼秃,你胆敢辱我师门?”长剑向前一送,登时刺瞎了彭莹玉的右眼,跟着剑尖便指在他左眼皮上。”
“彭莹玉哈哈一笑,右眼中鲜血长流,一只左眼却睁得大大的瞪视着她。丁敏君被他瞪得心头发麻,喝到:“你又不是天鹰教的,何必为了白龟寿送命?””
“彭莹玉凛然到:“大丈夫做人的道理,我便跟你说了,你也不会明白。””
多少人,一辈子都不懂大丈夫做人的道理,所以哪怕是读了许多书也读不懂先贤,只觉得先贤不过是蝇营狗苟之辈。
所以张居正不是做错了什么,而是只要他趟这个浑水就没有好下场。如同诸葛亮,从一开始选择了只有半个荆州的刘备就注定他这辈子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了最后,只不过是大家的选择罢了,并非有什么完全之策。如《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哪里又有什么完全之策?
有一个回答说张居正做人有些不够注意,有些僭越之处导致其最后下场不好。这种看法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我觉得太过于流于表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想要面面俱到本身就是强人所难。以千古楷模诸葛亮来说,他其实也加九锡,诏书不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享受这个待遇的人有,王莽,曹操,司马懿。
今天还有人比如高晓松,觉得诸葛亮只不过是没有机会,实际上真要是蜀汉统一中原的话,诸葛亮未必不会篡权。今天的人尚且这么想,那么当时的人又会怎么想。如果最终蜀汉统一天下,诸葛亮死去会不会有人以此要求刘禅抄诸葛亮的家呢?理由也很简单,为什么诸葛亮要接受加九锡?不知道王莽就是这么篡汉的吗?这不就是谋反的证据吗?可以想见,倘使蜀汉政局真的稳固,帝权和相权成了主要矛盾,诸葛亮又哪里会有好下场。之所以诸葛亮声明尚好,无非是狡兔未死,飞鸟未尽罢了。因此所谓僭越,从来都只是借口,无非是政治斗争中惯用的技俩。也就是在一些可大可小的小事情上做文章,鸡蛋里挑骨头来构陷。
倘使僭越真的那么紧要,为何当时不提出规劝?一图君臣和谐?为何要秋后算账?况且以张居正的权势,真要僭越,真要谋国,哪里会在一些小事情上偷偷摸摸,那可是掌管整个国家运作的中枢。
至于某个回答提到的小事如
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
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
把“太岳相公”与“大明天子”相提并论,有僭妄之嫌,张居正却安之若素。
这种事情,无非是张居正工作累了消遣的时候懒得多想。工作狂,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绷着,原本也不足为道。
因此,张居正跟万历之间的恩怨还是要从利益格局来分析,更加能反映其实质。如果从张居正说了什么,少磕了几个头,万历听了谁的谗言,这种琐碎的细节来分析,就会被引到奇怪的地方去。譬如,说一次世界大战都怪塞尔维亚的爱国青年,这个种分析虽然能自圆其说,但肯定不够准确。清算张居正是一个政治事件,所指向的也不仅仅是张居正这个人,更多的是张居正这一党。好比周亚夫,儿子给他做了些陪葬的铠甲,就被诬告为谋反。傻子都知道陪葬的盔甲造不了反,这种事情跟那些盔甲又有什么关系,不过是找个借口罢了。
明朝不就是这样,一帮嘴炮哥,对于他人的个人品格要求极尽苛刻。
你从朱元璋开始数,明朝的贤臣们有几个得了好死的?
讲实话,当年他就应该丁忧去。
因为看来看去,丁忧是首辅们最好的退路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