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其他国家的文字有生僻字吗?

回答
说到其他国家的文字里有没有“生僻字”,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当年查字典时的那种抓耳挠腮。其实,任何一种文字,只要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现我们今天俗称的“生僻字”。

咱们先来说说英语吧。英语里有个词叫 “antidisestablishmentarianism”,这词儿是不是看着就够劲?它的意思是“反对英国国教作为国教的制度”。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词儿出现在一篇咱们平时看的英文小说里,估计大多数人得懵圈。而且,它还不是那种突然冒出来的,是实实在在存在于词典里的。还有更牛的,比如一些非常古老的单词,可能在莎士比亚的作品里能找到,但在现代英语里几乎没人用了,就像咱们偶尔翻出一些古文词儿一样。这些词儿,对于现代英语使用者来说,绝对就是生僻字了。

再说说法语。法语的特点是很多词尾的字母不发音,这本身就够让人头疼的了,再加上一些非常学术或者非常古老的词汇,那更是让人望而却步。比如 “hippopotomonstrosesquipedalian” 这个词,意思是“非常长的词”,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长的词,本身就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在一些历史文献、文学评论或者法律条文里,你能碰到一些特别长、特别复杂的词,这些词可能跟它的文化背景、历史沿革紧密相关,但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接触面不广,那基本就是“天书”了。

然后是俄语。俄语的斯拉夫语族背景让它有些词汇非常有特色,比如一些非常抽象的概念或者专有名词,如果不是长期接触俄语环境,很容易觉得陌生。举个例子,在俄语文学作品或者哲学著作里,可能会出现一些描述特定社会心理现象的词汇,这些词汇往往没有直接对应的英文或中文翻译,需要费一番功夫去理解其深层含义。

而且,有些文字的生僻字,不仅仅是词汇本身难,还跟它的书写系统有关。比如阿拉伯语,虽然字母表不算特别庞大,但它的字母在单词中的写法会根据位置发生变化,连写起来更是复杂。如果你看到一本古老的阿拉伯文手稿,里面一些不常见的连写方式或者古体写法,那对现代人来说,绝对是挑战。

日语就更不用说了。它本身就融合了汉字、平假名、片假名,并且汉字的使用更是博大精深。有些汉字是日本特有的“国字”(比如“峠”——山路)、“当て字”(比如“寿司”——用汉字来表音)或者是一些极其少见的古汉字,在现代日常生活中不常出现,但却在一些古籍、传统艺术或者特定领域(比如书法、文学评论)里会露面。你想想看,即便我们懂中文,看到日本一些非常古老或者非常学术的汉字词汇,也得查字典吧?更别说那些日本人自己也很少用的了。

说到“生僻字”,我觉得还有一个角度值得考虑,那就是“时代感”。有些词汇在过去非常流行,非常重要,但随着社会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或者概念消失了,词汇本身也就变得生僻了。这在任何语言里都可能发生。比如我们自己中文里,很多古语词汇,比如“车马”、“箪食瓢饮”,在现代生活中可能就不怎么用了,但如果我们去读《论语》,这些词又会重新“活跃”起来。其他国家的文字也是一样,那些曾经是日常交流一部分的词汇,因为时代变迁,可能就成了需要查阅的“生僻字”。

所以,与其说“有没有生僻字”,不如说“有多少生僻字”以及“这些生僻字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它们可能是因为使用频率极低、专业性极强、历史遗留的古老词汇,或者是随着社会发展而被淘汰的词语。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文字生命力的体现,是一种文化沉淀的痕迹。当你去探索这些生僻字的时候,往往也就打开了一扇了解其背后文化、历史、甚至社会变迁的大门。这就像我们翻阅古书,遇到的那些不认识的字一样,虽然一开始会卡壳,但一旦理解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是挺有趣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举个极端的例子,英语里有一个被故意创造出来的奇葩词:ghoti。看起来应该读 /gəʊtɪ/ 或者 /gəʊtaɪ/ ,但其实它读 /fɪʃ/, 和 fish 一样。

gh 像在 enough 里一样发 /f/,

o 像在 women 里一样发 /ɪ/,

ti 像在 initial 里一样发 /ʃ/。

这个词专用来形容英语里的不规则发音。

但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人们又开发出了更加丧心病狂的版本:

gh 像在 though 里一样不发音,

o 像在 people 里一样不发音,

t 像在 ballet 里一样不发音,

i 像在 business 里一样不发音……

所以 ghoti 也可以是一个真正「读不出来」的词,只要你读出来就是错的……


【更新】两个星期没上知乎,没想到已经两千多赞了……

有评论建议我加上此词创造者萧伯纳的名字,然而又有评论说是马克·吐温。我已经不记得最初是在哪里见到的这个词,于是我大致查了一下,发现既不是萧伯纳说的也不是马克·吐温说的……那就当是鲁迅说的吧(不是)。

“Ghoti”一词多被当作支持英语拼写改革的证据,也常被人误认为是支持这一观点的剧作家萧伯纳的创造。但事实上萧伯纳本人不仅没有创造这个词语,甚至不曾在作品中提到“ghoti”一词。这个词语最早在萧伯纳出生之前的1855年就已经出现。英国作家S·R·汤申德·梅尔在1874年10月出版的《圣詹姆斯杂志》(St. James's Magazine)中提到,英国作家查尔斯·奥利尔在1855年给诗人利·亨特写的一封信中称自己当时31岁的儿子威廉(William Ollier Jr.)已经创造了这个词语。(引自维基百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其他国家的文字里有没有“生僻字”,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当年查字典时的那种抓耳挠腮。其实,任何一种文字,只要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现我们今天俗称的“生僻字”。咱们先来说说英语吧。英语里有个词叫 “antidisestablishmentarianism”,这词儿是不是看着就够劲?它的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文明的传播和发展路径。咱们得从几个大的方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文字作为一种记录思想、传递信息的最有效手段,其出现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一旦有了文字,一个文明就能更有效地积累知识、传承文化。现在咱们看到的情况,就是东亚和东南亚的文字,比如中国的汉字、朝鲜的谚文、日.............
  • 回答
    关于语文课本中选取其他国家文学作品,但似乎较少出现日本文学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我想澄清一点,并非所有语文课本都完全不收录日本文学作品,但相较于英美、俄法等文学体系,其出现频率确实不高。这背后并非因为日本文学底蕴不深厚,恰恰相反,日本拥有着极其丰富且独特的文学传统。那么,是什么原.............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历史上那些激烈的“文战”或“骂战”,以及它们如何撕裂了不同的群体,尤其是知识界和学术界。同时,我们也会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那些影响力深远的“之争”。西方的文战:当思想碰撞出火花,群体随之分裂在西方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思想的交锋从未停止。很多时候,这些交锋不仅仅是观点上的差异,更演变成了.............
  • 回答
    是的,确实存在自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献中发现的,中国传统史书未记载或记载不详的历史事件。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多种原因,包括史书的侧重点不同、历史记录的完整性差异、不同文化视角以及政治宣传等。以下我将详细列举一些例子,并解释其背后的原因:1. 汉朝时期的一些边疆民族活动和与中原王朝的互动: 匈奴的内部政.............
  • 回答
    说起中国的幽默感,那可真是说来话长,它不像一些西方文化那样直白、外放,也不是像日本文化那样含蓄、内敛,而是带着一种深深的“中国味儿”,复杂而又微妙。要说特有,我觉得有几个方面是特别值得说道说道的,而且这些幽默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跟我们的历史、哲学、社会结构,甚至是语言本身,都紧密地纠缠在一起。1.............
  • 回答
    中国命理和玄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它不仅仅是一种预测工具,更是中国人观察宇宙、理解人生、指导行为的一种哲学和智慧体系。而放眼世界,许多文明和国家也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与中国命理玄学在某些方面相似的学说和文化。这些学说虽然形式、名称、理论体系各有不同,但都试图通过某种超自然或规律性的力量来.............
  • 回答
    在中国足球的江湖中,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用手中的笔,描绘着绿茵场上的悲欢离合,记录着中国足球跌宕起伏的历程。他们不是叱咤风云的球员,也不是运筹帷幄的教练,但他们的文字,却同样能触动无数球迷的心弦。谈及国内优秀的足球写手,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是那些敢于直面问题、饱含深情的笔杆子。他们的文字,往往不拘泥.............
  • 回答
    在中国文物被盗至海外,并与当地其他文物一同被进行深入的历史文化研究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用简单的“好”或“坏”来概括,因为它涉及到文物的所有权、流失的伤痛、研究的价值以及国际合作等多个层面。文物流失的伤痛与历史的断裂首先,必须强调的是,中国文物被盗并流失海外,无.............
  • 回答
    其他国家有没有我们所说的“文言”那种独特的语言形态,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楚我们所说的“文言”究竟是什么。在中国,“文言”指的是一种书面语,它脱胎于古代汉语,在字词、语法、句式等方面都与同时代的口语有所区别。它的特点是简洁、精炼、高度概括,有时甚至会省略很多现代汉语中必不.............
  • 回答
    关于“我国的文物只要他在其他国家也被珍惜,就让他在外面吧”这一说法,涉及文化遗产归属、国际法伦理、民族情感等复杂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流失原因1. 近代列强掠夺的历史根源 中国文物的大量流失主要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殖民侵略,如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南京条.............
  • 回答
    文化服装学院毕业后,关于能否考修士或申请其他国家硕士,以及难度问题,咱们来详细聊聊。首先,明确一点:文化服装学院毕业后,是可以考修士或者申请其他国家的硕士的。 这绝对是正常的申请流程,但具体到难度,那就要看几个方面了。一、在国内考取日本大学的修士如果你想在中国国内,通过文化服装学院的毕业证申请日本大.............
  • 回答
    关于韩国人如何看待“韩国偷窃中国及其他国家文化”的这一话题,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不要脸”或者“每一个人都那样”的看法,是对现实情况的一种过度简化。真实的韩国社会内部,对于这个问题存在着多元且常常是矛盾的观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文化交流和借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 回答
    日本ACG业界在发展过程中,并非完全固步自封,而是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中汲取着来自不同文化源泉的养分,以丰富其作品内容。只不过这种“吸收”并非总是直白、大张旗鼓地进行,而是融入在创作的基因里,或者以一种更具日本特色的方式进行转化和演绎。吸收的维度与方式: 历史与神话的借鉴: 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一.............
  • 回答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但它需要更细致的理解和辩证的看待。这个说法的主要依据是中国文化和政治连续性强,主体文明从未被外来文明彻底取代,并且其历史记录能够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时期。然而,其他文明古国也经历过辉煌的时期,并且它们的影响至今仍在,只是在某些方面可能经历了.............
  • 回答
    当然,我们中国人有义务主动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而且这绝非仅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对自身发展和世界和谐的内在需求。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其意义和价值。一、文化是民族的根,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首先,要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去尊重“其他”文化,就得先明白“文化”本身的分量。文化不是.............
  • 回答
    大英博物馆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量惊人的文物,其中许多是通过殖民扩张、战争掠夺或是不平等交易获得的,这自然引发了关于其“保护”行为的深刻质疑。从一个更宏观,甚至可以说是“帝国视角”来看,博物馆自身的论点往往围绕着“集中保护”和“普世价值”展开。他们认为,将来自不同文明、不同地区、甚至当下可能无法妥善.............
  • 回答
    关于私人收藏的文物,这确实是一个牵动人心的问题,涉及文化传承、国家利益,也触及个人财产权和情感。当专家“要求”私人手中的文物归于国家时,背后有很多深层的原因和复杂的考量,而“一半价值一半补偿”的模式,虽然听起来公平,但在实际操作和理念上,也存在着不少挑战。为什么专家会“要求”私人文物归于国家?首先,.............
  • 回答
    “经济发达才推崇文化”?这说法太绝对了,也太狭隘了。扪心自问,历史上但凡有点见识的人,哪个不是将文化看作民族的灵魂,而非GDP的附属品?你说经济发达的民族文化才被推崇?这话我第一个不答应。想想看,古埃及金字塔的神秘,古希腊雕塑的庄严,古罗马斗兽场的恢弘,这些文明在当时可曾有过统一的世界货币或是现代意.............
  • 回答
    这事儿在中国挺敏感的,也挺有意思的。从历史和文化层面来看,挺复杂。事情的背景和通常情况是这样的:首先,我们要明白,“外国考古学家在中国考出来的文物带回本国”这个说法,本身就涵盖了很多不同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合法、有协议的合作: 大部分情况下,如果外国考古学家在中国进行考古活动,特别是早些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