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 7.4%?

回答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 7.4%(这个数据可能需要根据不同来源和统计方法进行确认,但总体趋势是差距显著),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涉及到经济结构、技术水平、教育体系、管理模式、制度环境以及发展阶段等诸多因素。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宏观经济与发展阶段差异:

发展阶段不同: 美国是成熟的发达经济体,拥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先进的技术积累和完善的市场机制。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再向服务业和服务经济的过渡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经济结构差异:
产业结构: 美国经济更侧重于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业等。这些产业往往对劳动者的技能和创新能力要求更高,但也因此能实现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中国虽然也在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但仍有大量劳动力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附加值较低的产业,例如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低端加工业以及农业部门。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天然较低。
服务业的差异: 尽管中国服务业占比在不断提高,但很多服务业的效率和质量仍有待提升。例如,一些低端服务业,如餐饮、零售、家政等,其劳动生产率普遍不高。而美国在金融、医疗、教育、专业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行业贡献了其经济的很大一部分,并且劳动生产率极高。
固定资本存量与技术应用: 美国拥有比中国更庞大和更先进的机械设备、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以及自动化生产线。单位劳动力的资本投入(资本装备率)是衡量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美国在资本装备方面的优势,使得其工人可以借助更先进的工具和技术来提高产出。

二、 技术与创新能力:

核心技术自主性: 中国许多高技术产业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仍依赖进口,例如高端芯片、先进制造设备、核心软件等。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限制了中国企业在技术升级和效率提升上的自主性。美国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方面拥有更强的实力和更长的历史积累。
研发投入与效率: 虽然中国在研发投入总量上已位居世界前列,但研发投入的效率、基础研究的深度以及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仍有提升空间。相比之下,美国的研发体系更加成熟,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创新生态系统也更加完善。
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 尽管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发展迅速,但整体工业制造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程度与美国仍有差距。例如,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三、 人力资本与教育体系:

教育质量与技能匹配: 虽然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并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也在迅速增加,但教育体系在培养高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以及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方面仍面临挑战。教育内容与产业实际需求的脱节,以及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不完善,都可能影响劳动者的实际生产能力。
终身学习与技能更新: 在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中,持续的学习和技能更新至关重要。发达国家普遍拥有更完善的终身学习和再培训体系,帮助劳动力适应新技术和新业态。
人力资本的分配: 尽管中国在教育上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教育资源的分配仍然存在不均衡,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依然明显。这导致不同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存在差异。

四、 管理模式与组织效率:

企业管理水平: 美国拥有成熟的企业管理理念和实践,包括精益生产、敏捷管理、供应链优化等。这些管理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优化资源配置。中国企业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组织效率与流程优化: 官僚体制、审批流程、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可能影响企业和社会的整体运行效率。例如,在一些服务业和公共服务领域,流程的冗长和低效会直接拉低劳动生产率。
激励机制与人才流动: 更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更畅通的人才流动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升整体劳动生产率。

五、 制度与环境因素:

市场化程度与竞争: 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公平的竞争环境以及有效的产权保护,能够激励企业不断创新和提高效率。
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的优化,包括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监管的有效性和透明度、以及要素市场的活跃度,都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和生产效率。
知识产权保护: 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能够鼓励创新,但如果保护不力,则会抑制创新和技术进步。
劳动力市场制度: 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制度有助于劳动力向高生产率部门流动。

六、 统计口径与比较的局限性:

统计方法差异: 不同国家在计算劳动生产率时可能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和口径,这也会对最终数据产生影响。
统计基础: 美国拥有更完善的经济统计体系和更成熟的调查方法,其数据可能更具代表性。
非市场经济活动: 劳动生产率的统计通常不包含非市场经济活动,例如家务劳动、志愿服务等,而这些活动在不同文化和经济背景下占比也可能不同。

结论:

中国劳动生产率与美国相比存在显著差距,这是由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所处的历史阶段、经济结构、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状况、管理模式以及制度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决定的。

这是一个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但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挑战。 中国正在积极进行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并大力发展教育和人才培养。虽然短期内弥合这一差距可能需要时间,但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和持续的改革动力,预示着未来劳动生产率将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理解这一差距,并非是为了否定中国经济的成就,而是为了更清晰地认识到提升劳动生产率的紧迫性和关键领域。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将继续围绕“提质增效”,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制度优化和人力资本提升来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是大开眼界。。。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格明明写着用的是“2005年不变价格”,可某些人连“不变价格”是什么意思都搞明白,就质疑统计局的数据,还能获得1000个赞。。。

去年的钱和今年的能比么?2005年北京海淀区的房价5000块,现在5000块在通州能买到房么?不同时期的钱是不能直接比较的,必须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关于剔除汇率波动原因比较复杂,就不多讲了)。拜托,这是宏观经济学入门的常识,不要基本常识都不懂就反驳人家专业人士的统计。。。


你不信的原因真是no law to see。。。

不懂不变价格我就不吐槽了,上面

@林枫

已经给出了比较好的推算。我着重吐槽一下“适龄人口”。国家统计局下面明明指出,原文采用的是“就业人口收入”测算的劳动生产率,用世界劳动力适龄人口和中国就业人口对比是几个意思?2015年中国的就业人口在7.7亿,而适龄人口是9.1亿。也就是仅仅中国就有1.4亿(15%)的适龄人口没有进入劳动力市。原因可能是有些人在学习,有些人当家庭主妇,有些人短期生病,有些人不想找工作,有些人找不到工作,其中前几种都是不计入失业的。

查查国家统计局2013美国的就业与人口数据,就知道当年美国就业人口1.6亿,而适龄人口差不多2.07亿,中间差了0.47亿人,占适龄人口比重差不多23%。显然从(就业人口/适龄人口)来看,中国比美国高了8%,难道是因为中国比美国就业市场好?

显然不是。原因很简单,适龄人口是16-65岁,那么中高等教育越普及的国家,就有越多的适龄人口没有参加就业市场,而这些国家恰恰是发达国家。2013年美国大学入学率(毛)大概是86%左右,中国2015年还不到38%。受教育程度越高显然工资更高,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就业人口占适龄比重越高,按高票的算法这个国家劳动生产率就越低。要知道美国高等教育是发达国家比较糟的,所以显然用适龄人口的算法会低估了发达国家的就业人口工资。

同样,对于特别低收入国家来说,用适龄人口测算工资也错的没边了,因为这些国家的失业比重过高。也就说用适龄人口的算法,对收入特别高和特别低的国家,都低估了就业人口的工资,也就是原文定义的“劳动生产率”。

引用错误数据还标准了重点,再次no law to see。。。

哎,不多说了,就这样吧,呵呵。

user avatar

此文章,用人均产值去衡量劳动生产率,美国人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13倍。也就是说一个美国人干活顶13个中国人。

如果真如此,来中国投资的美国生产企业都是脑子进水了。

我只能说局里自从把我开除之后,越来越不严谨了。

user avatar

我来讲道理,这一次我完全站在统计局一边,也就是说我要反对楼上几乎所有人

大家看清楚,国家统计局文章的标题是

国际比较表明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

而“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 7.4%”这个标题则是无知媒体断章取义的结果。而楼上几乎所有人都没有看出来这断章取义的关键之处。 只有

@林枫

的答案接近真相,但是他也只是说明了统计局这个数据的可靠性,他得出的结论是这个数据没有意义,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简而言之,统计局得出的这个劳动生产率是按2005年价格计算的,这种等价计算的结果并不能反映当前的实际情况,这也是林枫说这个数据没有意义的原因。但是,这个数据并非真的没有用,这个数据唯一的用处,恰好就是反映我国从2005年起至今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情况,也就是说,人家统计局的文章和这个数据完全就是严丝合缝的对应关系。

为什么计算我国劳动力价格的增长情况需要用这个“2005年不变价格”来算呢?简单说明一下吧。比如2005年你做了100双鞋子,鞋子市场价格是10元1双,也就是共卖了1000元;2006年你还是做了同样的110双鞋子,但是2006年鞋子的价格变成了20元1双,也就是共卖了2200元,难道因此你的劳动生产率就增长了120%?当然不是,所以为了正确计算你的劳动生产率,需要用一个固定的价格,也就是将鞋子的价格固定在10元,这样一来就可以正确得出你2006年共生产了价值1100元的鞋子,你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了10%。同样的道理,一个美国人2005年由于使用了更好的设备,生产了120双相同的鞋子,每双卖价10美元,也就是共买了9600人民币,2006年,他还是生产了150双相同的鞋子,每双卖价提高为20美元,也就是共买了19200人民币,但是如果用19200去除以1100,得出中国人的劳动效率是美国人的5.7%,美国人劳动效率是中国人的17.5倍?那就太荒唐了。正确的算法有两种,一种是按平价计算,2006年中国人生产110双鞋子,美国人是120双,中国人劳动生产率是美国人的91.7%;另外一种是一当前价格计算,2006年中国人共卖了2200元,美国人共卖了19200元,中国人劳动生产率是美国人的11.5% 。

媒体的无知之处就在于,他们根本不明白这个按照“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数据是绝对无法去与其他国家横向对比的,不可能得出“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 7.4%”这样的结论。这个数据唯一的作用就是证明我国这些年来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情况,也就是统计局的结论。

有人指出,统计局原文中有“我国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7.4%”这样的话,的确,统计局是这样写的:

我国与世界平均水平及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1996年我国单位劳动产出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6%,2015年已达到40%,相当于美国的比重也从2.1%提升到7.4%。

请注意,统计局的用词是“比重”,比重这个词更强调数值上的对比,而不是意义上的对比,就是说统计局在这里仅仅是想说我国这些年劳动生产率比美国及文中提到的其他国家都要快,而不是想说1个美国人干活抵14个中国人。这个数据只能说明“增长率”的问题,而不能说明实际的劳动生产率是多少。很明显,统计局整片文章都是在说我国的“增长率”如何如何,这是正确的。而媒体却将用于证明增长率的数据,当作了实际劳动产值数据来使用,这就是错误的了。

user avatar

看看统计局的原文就知道:全篇重点都是在谈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率。所贴的表格全!部!都是讲的增长率,唯一提到两个国直接对比的地方”从2.1%提升到7.4%“其实为了强调相对于他国的提升速度。

即使谈到了产值对比,也仅仅是一小点带过,完全不是全文的主要内容更不是重点。

使用不变价gdp的目的不是为了统计出 一个地区某段时间就业人口的单位实际产值,而是为了方便在一个时期内进行纵向的比较,从而十多年里得出实际的劳动生产率提升速率。

修改这一项会导致数字发生巨大变化,但仍旧可以显示中美一段时期内各自劳动生产率变化的趋势。

比如把这这个不变价gdp直接换成某一年固定价格的 大米,也可以通过生产大米数量的增长,来得出一段时期的劳动效率增长率以及未来趋势。因为这也可以反映这段时期总的劳动成果。

但是却不能说:某年中国人均生产大米一顿不及美国人均生产汉堡一箱产值7.4%。


“劳动生产率增长速率”这个指标,结合其他方面信息,正如文章中那样,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比如:

可以探究关于中美劳动生产率提升速率变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结合我国年龄、受教育程度的人群数量变化,可以预测未来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趋势。

结合社会劳动力分配、保障机制建设情况, 可以得出两者关系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方向。

还可以分析其他国家在gdp增长背后的实际推动力以及其所处发展阶段。

甚至通过劳动生产率增速与国民收入增速的比对,反映出行业间、地区间等等贫富差距。

而现在传的沸沸扬扬的“7.4%”其实是最没价值,却充满误导性的数据。

统计局这篇文章《国际比较表明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从数据到总结基本没有问题,紧扣文章开头,更不是什么哭穷。

造成现在的错误认知,归根究底,是统计局原文的疏漏被媒体的放大误导舆论的结果。

为了纵向比较的“不变价gdp与就业人口之比”不能来作为经济体间横向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指标,因为其是将物价与汇率做了假设性的限定后下的关于中美两国各自劳动生产率变化的投影。由于汇率与通胀以及就业人口本身内部的差异性,中美两国的平均劳动生产产值虽然差距大,但是不能反映实质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比——劳动生产率。

文中所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来比较中美两国就业人员的实际的生产力效率,除了产生“干同样的活十个中国人不如一个美国人”的片面错误印象之外,没有半点可取之处。

每消耗一桶石油所产出的gdp

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产出的gdp

每投入一美元研发获得的gdp

以上,以经济角度可量化的生产要素作为标准,才能相对准确具体比较某方面两个经济体的效率。

而“就业人口”这一个综合大量生产具体要素的概念,难以用来衡量劳动生产率的实质高低。

就业人口中:

受教育水平、管理体系、工作时长、职业行业、区位因素、科技水平、政治因素等等差异都会导致两个同样规模的就业人口群体毫无可比性,某个时刻的gdp表现千差万别。

金融行业与物流行业的劳动效率能以统一标准判断吗?西藏的金融行业跟陆家嘴的金融行业能揉到一起看吗?

两个人(农民与程序员)的平均产值与另外两个(矿工与股票交易员)的平均产值的比值,无法说明实际劳动效率的高低。

如果,中美两国之间汇率等差异太大,不好看清这种计算方式用来横向比较的谬误,那就用北京市西城区与海淀区做一个直观简单的比较:

就直接拿2015年数据分析:

全年gdp 就业人口 (按参加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计算) 2015年劳动生产率

海淀区 4613.5亿 212. 2万 217412.8元

西城区 3270.4亿 144.7 万 226012.4元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断论:以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为特点的海淀区人民的劳动生产率比部委云集、金融大鳄扎堆的西城区低。

原文对比出的7.4%这个数字难道就意味着十个中国工人干不过一个美国工人?

十个的中国码农效率低于一个硅谷程序员?

谁都知道这与现实不符,但在媒体加工后的字里行间却处处透着这种认识。

2015年7.4%这个数据,是用2005年不变价gdp计算得来,算上近十年的汇率变动、通货膨胀,跟真正要反映的年度单位劳动力生产的实际价值差的太远、对于经济体间的效率对比更没参考意义。

对于中美这样对于汇率、通胀水平相对稳定的国家,得出的数据虽然不准确但还不至于太夸张,如果将其中一个换成俄罗斯,那在2014年计算所得的劳动生产率足足跌了一半;如果将两个都换成双项大幅变化的国家,那起比较出来结果基本与现实生产效率无关了。

7.4%在这方面充其量就是个挑起自卑或自信的数字噱头而已。

总结下:

由于文中注释提到无法按照全要素计算劳动生产率,因此通过折衷的方式计算出了“劳动生产率”,但因为其中就业人口的复杂性,并不能作为国家间直接比较的数据。其目的通过引入不变价gdp、与就业人口的综合性来推导出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这一关键数据,最终进行具体的宏观经济分析。这是文章的数据分析的整体思路。

但唯一的硬伤就是:

没有把“不变价gdp与就业人口之比”计算出的数据与真正反映实际情况的“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区分开来。前者,其实是后者在某种限制条件下的投影,但文中没有提到这一关键点。而且一句“我国劳动产出仍旧较低。2015年我国单位劳动产出只有7318美元,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8487美元。与美国的98990美元相比,差距更大”暗示文中的劳动生产率就是实际数据,从而误导舆论。

user avatar

统计局工作人员也不过是公务员,没有受到过经济训练,所以他仅仅是给予统计,但是并没有解释能力。他所说的是“全员劳动生产率”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世界普遍通用所说的“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内的产出,具体的说是每小时经济产出(output per hour worked)。

我们可以对比下这两个概念,统计局声称的“全员劳动生产生产率”是生产总增加值除以就业人口,意思为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普遍所用的“劳动生产率”是单位小时产出,所以实际上“全员劳动生产率”应该除以平均工时。由于中国人每年平均工作时间大概是2200小时,美国则为1750小时,所以实际上他的统计数据还要高估了,所以这个值应该为6%左右。由于我国处于后人口红利期,人口赡养比例较低,就业人口比例依旧高于平均水平。我国现在约有7.75亿人就业,而美国只有1.5亿人就业;同时我国就业人口工作时间都更长,分母更大的情况下分子就更小,所以实际上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和技术领先国家(美国)要比经济水平相对更低。

这个情况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在日本和韩国也是如此,普遍估计韩国的劳动生产率仅仅为美国的50.2%,日本则为65.4%。西班牙本身经济水平和韩国相近,但是工作时间远远少于韩国,实际上这意味着西班牙的劳动生产率远高于韩国,而根据OECD的估计西班牙的劳动生产率则为美国的74.5%。


即使如此,这个数据很明显是过分低估了中国的经济水平。理由有两个:

  1. 他使用的是2005年的美元计价,实际上应该调整到更接近现在的美元来计价(接近现价)。例如OECD使用的是2010年的不变价美元,一定程度上低估了韩国等新兴国家的经济水平,这一点 @Orz辉 所提到了。
  2. 汇率价值严重影响了测算,不管是韩国这种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新兴国家,还是波兰、土耳其等比较发达的新兴经济体,都面临着汇率被低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来说,如果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相当长时间保持和技术领先国家(如美国)相近的水平,那么用汇率计算的误差就小;而韩国、波兰、土耳其这些国家生产率快速追赶的国家则被低估。一个事实是波兰和土耳其如果用汇率计算的话,人均GDP则仅仅为10000美元,而实际上用购买力衡量则超过25000美元,所以OCED的统计表明,土耳其和波兰的生产率实际上和韩国相当,都超过了美国的50%,而不是仅仅为20%。所以实际上,统计局并没有考虑到每年76978元/人的实际价值是多少,而OECD的经济学家则使用的是PPPs。


一个可靠的方式是使用尽可能接近现价的不变价计算单位,并且使用购买力计算,例如OECD本身选择的是constant prices 2010 and PPPs。考虑到这两点我们做估算的话,中国的人均GDP按照购买力衡量现在大约美国的25%,中国的劳动生产率的可靠应该略高于美国的20%。所以,普遍的估计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略微高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的20%,一个比较精确的说法应该是21%。

从某种意义上,即使是21%的数字,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应该是被低估的。因为中国的经济规模应该大大高于现在已经测算的规模,在过去5年中国就已经更改了3次统计测量方式,每一次都提高了经济规模。即使如此,潜在的经济规模依旧存在,所以经济水平的低估意味着劳动生产率被低估了。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官方声称的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远高估了,因为中国政府高估了自己经济增长的速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