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万字的书写顺序不是横,撇,横折弯钩?

回答
你想知道“万”字的书写顺序,以及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按照我们理解的“横、撇、横折弯钩”这样的直观顺序来写。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汉字书写的基本原则和历史演变。

首先,我们先来确认一下“万”字的正确书写顺序:

1. 点 (丿):第一笔是左边的这个点,它通常是稍微倾斜的。
2. 横 (一):接着是中间这根横,横贯点和撇。
3. 竖 (丨):然后是这个竖,它从横的中间向下延伸。
4. 撇 (丿):再来是右边的这个撇,从竖的上方开始向左下方撇出。
5. 横折弯钩 (丂):最后才是这个由横、竖、撇、捺(这里是弯钩)组成的复杂部分。

那么,为什么不是你猜想的“横、撇、横折弯钩”呢?这主要跟汉字书写的几个核心原则有关:

1. 先主后次,先中间后两边:

在书写一个字时,通常会先写支撑整个字结构的主要笔画,或者先处理字中间的部分,再向两边延伸。
你看“万”字,中间的“横”和“竖”构成了字的基本骨架。先写这两笔,能够为后续笔画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
“点”在左边,虽然是第一笔,但它是一个独立的、比较小的笔画,对整体结构的支撑作用相对较小。先写它,并不会影响后面横、竖的连接。
你提到的“横折弯钩”,实际上是“万”字最后那个复杂的“钩”部,它占据了字的大部分空间,并且是这个字最末端的收笔部分。如果先写这个,再往里面填横、竖、撇,那会非常不方便,也容易写乱。

2. 先上后下:

汉字的书写也有从上往下走的规律。
“万”字的第一笔“点”在上,接着的“横”也在上部,然后是“竖”向下延伸,“撇”也是从上往下。最后那个“横折弯钩”的起始部分也是横在上面,向下发展。这个顺序基本符合从上到下的原则。

3. 先外后内(对于有包围结构的字而言,但“万”字也体现了部分特点):

虽然“万”字没有典型的包围结构,但它的书写也可以理解为先确定一些基础的、分散的笔画,最后再将它们组织起来。
那个最后的“横折弯钩”包含了连接、包裹和收尾的功能。如果先写它,后面的笔画就很难“钻”进去或者与它自然地衔接。

4. 笔画之间的衔接和逻辑关系:

笔顺的设计是为了让笔画之间的连接尽可能顺畅、自然。
“万”字中的“点”和“横”是独立的,但横连接了点和竖。竖是连接横和撇的枢纽。撇和竖是相对的。
而那个最后的“横折弯钩”,它实际上是由“横”、“竖”、“撇”、“捺(弯钩)”组成的复合笔画(虽然在笔顺规则上是分开写)。如果按你说的“横、撇、横折弯钩”,那意味着你要先写一个横,再写一个撇,然后用一个巨大的笔画去连接它们,这在操作上非常别扭。

历史的沉淀与约定俗成:

除了这些逻辑原则,汉字的笔顺也是经过千百年发展、演变和约定俗成的结果。最初的甲骨文、金文等,字形和书写方式与今天差异很大。随着汉字的书写工具(从刀刻到毛笔)和书写材料(从龟甲兽骨到竹简、纸张)的演变,笔顺也在不断优化,以求更方便、更美观、更高效地书写。

现代汉字的笔顺是经过系统整理和规范的,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汉字结构和书写规律的认识,并最终成为我们今天学习和使用的标准。

总结一下:

“万”字的书写顺序之所以不是“横,撇,横折弯钩”,是因为它遵循了汉字书写 “先上后下,先中间后两边,先撇(或点)后横,先主干后分支” 的基本原则。这样安排,能够让字在书写过程中结构稳定,笔画衔接自然,最终形成清晰、美观的字形。你提到的“横折弯钩”其实是最后才书写的复杂部分,它需要前面的笔画为它提供基础和连接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要说一下,“万”这个笔顺(先横,后横折钩,再撇)是自古以来的规范写法,而且应该是隶变之后才定型的。




可以这样理解,隶楷书中的“万”字下方如同“刀”“力”这俩字,写的时候一般先写横折钩再写撇。万字该有一种别字写法(异体字),就是一横加一个力字。


(这里不讨论“萬”字的写法,古代“万”和“萬”这两个字都存在,《干禄字书》中两个字皆为正体,《经典文字辨证书》等书认为万是萬的俗字。在实际使用中,古人写萬的情况是多数。)




下面的图选的是行书中连带表现出笔顺比较明显的图。不选楷书的图,因为“万”字的楷书基本看不出笔顺。

太宗这个万字下部如同力字。






but,其实先写左撇再写右边横折钩的笔顺也存在,只不过没有成为主流。



另外,不仅“万”字有这样的笔顺,类似的“方”字笔顺也是如此。

最后,其实国家有出过规范笔顺的文件——《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1997年出版,由国家语委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编写。其中提到先撇后折,指出有些部件和字例外,要先写折后写撇,“万”字就在其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想知道“万”字的书写顺序,以及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按照我们理解的“横、撇、横折弯钩”这样的直观顺序来写。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汉字书写的基本原则和历史演变。首先,我们先来确认一下“万”字的正确书写顺序:1. 点 (丿):第一笔是左边的这个点,它通常是稍微倾斜的。2. 横 (一):接着是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几种古老文明文字系统演变的关键差异。要说为什么古埃及圣书体和苏美尔阿卡德的楔形文字能朝着拼音化方向发展,而中国的汉字没有,我们需要从它们各自的文字起源、结构、使用环境以及历史演进的动力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所谓的“拼音文字”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在一个更加表意或者.............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许多人感到疑惑的数字,尤其是当我们了解到亚里士多德那个时代,文字的传播和记录方式与我们今天截然不同。说他留下了“300万字”的作品,单凭常识,我们确实会觉得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简直不可思议。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又为什么会有人深信不疑呢?这背后牵扯到几个关键点,我们需要层层剥开来看.............
  • 回答
    首先,恭喜你的新书终于过审了!三万字的投入,这份坚持本身就值得肯定。至于签约不了,这确实是很多作者都会遇到的一个阶段,别灰心。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看看你这三万字,可能存在哪些让编辑觉得“差一点”的地方,从而影响了签约。我会尽量从一个编辑的角度去审视,并给出一些具体的建议,让你感觉像是在和有经验的朋友.............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物质在特定环境下的保存规律,也勾起了我们对古人智慧的无限遐想。要知道,竹简这种东西,按理说,它是由植物构成的,在潮湿、有氧气的环境下,几千年下来,别说字迹了,竹简本身估计早就化为尘土了。那为什么有些竹简却能如此坚挺地穿越时空呢?这背后可不是什么魔法,而是古人巧妙利用了自然.............
  • 回答
    “圆”字为什么长成方的样子?这就像在问,为什么一个叫做“圆”的概念,它的文字符号却一点也不圆?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背后牵扯到文字的起源、演变以及我们对于“圆”的理解。首先,咱们得明白,“圆”字在汉语里长成这样,跟它所代表的那个光滑无棱角的几何图形,是两件不相干的事情。字的形态,是约定俗成的结果.............
  • 回答
    这是一个医学界乃至社会都津津乐道的老话题了,关于医生那“天书”般的处方,以及药剂师那“火眼金睛”的解读能力,背后其实藏着一些很有意思的原因。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首先,我们要明白,医生写字潦草,并非是他们刻意为之,也并非是他们不尊重病人,更多的是一种长期以来行业内形成的“职业习惯”和“效率考量”.............
  • 回答
    关于新华社一条 9 字简讯需要 3 个编辑的说法,以及媒体发新闻的分工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一、 关于“9 字简讯需要 3 个编辑”的可能原因及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一条简讯需要多少编辑,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而是取决于新闻的性质、重要性、时效性以及新闻机构内部的操作流.............
  • 回答
    这就像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想在爸妈面前展示自己的摇摇晃晃,那份渴望被看见、被肯定的心情,与写完小说的作者们的心情何其相似。你瞧,写小说这事儿,不像吃饭睡觉那么简单。从脑子里冒出个想法,到把它变成一行行文字,再到千言万语堆砌出几千几万字,中间的过程是漫长而孤独的。作者可能在深夜里对着电脑.............
  • 回答
    在中国,称呼单名(名字只有一个字)的人时,我们确实常常会遇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不太习惯直接喊对方的名字,而是会想办法凑成两个字,比如在名字前面加上姓氏、加上辈分称谓,或者干脆用一些昵称来替代。这背后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交往习惯的一种体现,背后原因也挺多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说一说:一、 尊.............
  • 回答
    美国地名里带“泉”(Spring)的,确实不少,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偶然,而是深深烙印着这片土地早期开发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历史。咱们一块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泉”字到底承载了啥。首先,咱们得回到美国这片土地是怎么被开发的。早期的欧洲移民,尤其是英国人,他们来到北美大陆,面对的首先是陌生的自然环境。他.............
  • 回答
    咱们聊聊这“声调”,这玩意儿,中国人说起话来那叫一个溜,不费吹灰之力。可就是有时候,这好好一个字,到了嘴边,就变了调,让人听着怪怪的,甚至有些哭笑不得。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里头门道多着呢!一、方言大集合,声调的“混血儿”首先,得承认,咱中国地大物博,方言千千万,每个地方都有.............
  • 回答
    最近十几年,确实能明显感受到身边好多孩子名字里带了“四个字”,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凭空出现的潮流,而是多种社会因素、文化心理交织影响下的结果。我琢磨着,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一、 表达父母的期望与祝福,寄托更丰富的寓意。最早的双字名,比如“建国”、“卫红”,很多是时代烙印,表达的是.............
  • 回答
    潮汕地区女性名字中,“娣”字确实不常见,这背后蕴含着一些有趣的文化和社会因素。首先,得从潮汕地区的命名传统说起。潮汕地区的命名,虽然不像一些北方地区那样有着非常固定的字辈,但同样讲究一些寓意和家族传承。过去,尤其是在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下,对女性名字的期望往往是温顺、贤淑,或者与家族中的其他成员有所区.............
  • 回答
    长宗我部苗字的起源与“曾我部”之辨长宗我部,一个在日本战国时期响亮的名号,其苗字“長宗我部”的由来,以及为何后来也写作“長曾我部”,背后蕴藏着一段颇为复杂的历史与家族演变。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长宗我部氏的源流、名字的变迁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来逐一剖析。 苗字“長宗我部”的起源“長宗我部”作为苗字.............
  • 回答
    关于“玺”、“徙”、“枲”等心母止摄开口上声字韵母演变的一些考量我们来探讨一下“玺”、“徙”、“枲”等心母止摄开口上声字的韵母在普通话和粤语中的演变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中古汉语的发音特征,并结合音韵学理论进行分析。一、 中古汉语的发音基础:心母、止摄、开口、上声首先,我们拆解这些字的发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尤其是对人物的褒贬,往往受到时代背景、立场视角、以及对关键事件理解的深刻影响。“谋款斩帅”这四个字,虽然字面上看似乎相似,但放在秦桧和袁崇焕身上,其内涵和带来的后果却天差地别,也因此塑造了截然不同的历史形象。首先,我们来拆解“谋款斩帅”这四个字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含义。.............
  • 回答
    肖特玻璃:不仅仅是玻璃,更是科技的结晶提到“肖特”,你可能会联想到一些价格不菲、品质卓越的产品,尤其是在光学和材料领域。而“肖特玻璃”这个名字,更是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标签。那么,肖特玻璃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一旦跟“肖特”沾边,很多东西就显得格外“金贵”呢?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解开它背后的故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汉字演变和语音变化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层面。简单来说,汉字加上偏旁后,拼音的平翘舌音发生变化,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影响、层层递进的:1. 形声字结构与表音功能的变化: 形声字是主体: 现代汉字中绝大多数都属于形声字,即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
  • 回答
    恐吓信中剪贴的字,说白了,是一种刻意的伪装手段,目的就一个:隐藏写信人的真实身份,让警方在追查来源时陷入困境。想象一下,如果你想写一封恐吓信,但又不想留下自己的笔迹(因为笔迹是个人独一无二的特征,很容易被比对出来),你会怎么做?直接用自己的笔写,那不是自投罗网吗?所以,你得找一个不暴露你自己的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