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少儿美育教育,应该以孩子的童心、童趣为主,还是以专业、规范为主?

回答
在少儿美育教育的讨论中,“童心童趣”与“专业规范”似乎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会发现它们并非对立,而更像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场成功的少儿美育,应当是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础上,巧妙融入专业的方法与引导,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为什么说“童心童趣”是少儿美育的基石?

孩子天生就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他们的世界充满新奇和探索的欲望。这种“童心”和“童趣”是他们与艺术连接最自然的桥梁。

好奇心驱动学习: 孩子对色彩、形状、声音、动作天然地感到好奇。一颗小小的种子,在他们眼中可能是一整个宇宙;一首简单的儿歌,能引发他们无尽的想象。美育教育如果能顺应这份好奇,用有趣的方式呈现艺术,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投入其中,学习过程也变得轻松愉快。
情感的自由表达: 孩子的情感是直接且丰富的,但他们往往缺乏语言来准确表达。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全而自由的出口。让他们随心所欲地涂抹色彩,用肢体语言传递喜悦或忧伤,这本身就是一次宝贵的自我认知和情感梳理。
创造力的萌芽: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的想象力不受任何束缚。一块橡皮泥,可以变成恐龙、飞船,也可以变成他们想象中的“怪兽”。这种不受限制的创造力,正是艺术教育最宝贵的财富。过早地强调“画得像不像”、“做得对不对”,反而会扼杀这种萌芽。
建立亲近感: 当我们用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引导时,艺术对他们而言就不再是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东西,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游戏,是伙伴。这种亲近感,是他们愿意持续探索艺术的关键。

为什么“专业、规范”又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一味强调“童心童趣”,而忽视了专业与规范,美育教育很容易流于形式,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引导方向,避免“无的放矢”: 孩子的好奇心需要引导。没有专业知识的介入,他们可能会在艺术的世界里“漫无目的”地游荡,虽然快乐,但收获有限。例如,在绘画中,一位有经验的老师能点拨一些色彩搭配的技巧,或者引导孩子观察物体的基本形态,这不仅能提升作品的视觉效果,更能让孩子学习到一些基础的美学原理。
建立审美感知,提升鉴赏力: 艺术不仅仅是创作,更是欣赏。专业的美育教育会引导孩子接触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让他们了解艺术发展的脉络,学习辨别和欣赏美。这能帮助他们开阔眼界,建立起更为广阔和深刻的审美认知。
掌握基本技法,为更深层次的表达打基础: 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基本的语言和技巧。例如,绘画需要了解笔触、线条、构图;音乐需要了解节奏、旋律;舞蹈需要了解身体的律动和协调性。适当地教授这些基本技法,能够让孩子在表达时更加得心应手,避免因为技巧的限制而无法充分表达内心的想法。这并不是要求他们成为“小艺术家”,而是为他们未来的艺术探索铺设一条更平坦的道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规范的教学过程,也能帮助孩子养成专注、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例如,在上音乐课时,老师会要求孩子安静聆听;在绘画课上,会强调爱护工具、保持画面整洁。这些良好的习惯,不仅对艺术学习有益,也对孩子的整体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安全性与健康: 特别是在手工、雕塑等需要使用工具的艺术形式中,专业的指导尤为重要,以确保孩子的安全。

如何做到“童心童趣”与“专业、规范”的融合?

关键在于“融汇”而非“取代”,让专业规范成为滋养童心的土壤,而非束缚。

1. 以童心为导向,用趣味包装专业:
故事化、游戏化教学: 将艺术知识融入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游戏中。例如,讲解色彩时,可以讲“色彩家族”的故事;学习节奏时,可以设计拍手、跺脚的游戏。
鼓励自由探索,但提供支架: 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去尝试,但同时在关键时刻提供“脚手架”式的引导。比如,当孩子不知道怎么画轮廓时,老师可以示范一个简单的圆形,然后鼓励他们在此基础上发挥。
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 观察孩子喜欢什么,围绕他们的兴趣设计教学内容。喜欢恐龙的孩子,可以引导他们画出想象中的恐龙,同时讲解不同动物的骨骼结构。

2. 将专业知识“消化”成孩子的语言:
避免枯燥的术语: 用孩子能理解的词汇和比喻来解释专业的概念。比如,讲解“透视”时,可以让他们想象远处的小房子看起来比近处的房屋小。
循序渐进,由简入繁: 从最基础的元素开始,逐步引入更复杂的概念。例如,先从认识基本形状(圆形、方形)开始,再学习组合,最后过渡到复杂的构图。
强调体验,而非死记硬背: 艺术的学习在于体验和感受。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孩子去感受色彩的情感、线条的力量,而不是让他们背诵艺术史的年份。

3. 注重过程,而非结果:
鼓励尝试与犯错: 告诉孩子,每一次尝试都是进步,即使“失败”了,也能从中学习。将错误视为一次独特的创作体验,而不是否定。
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赞扬他们的努力、创意和独特的想法,即使作品在成人看来并不完美。
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除了作品本身,还可以通过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来评价。

4. 老师的专业素养是关键:
深厚的专业功底: 老师自身需要具备扎实的艺术知识和教学经验,才能在引导孩子的同时,准确把握教学的“度”。
敏锐的观察力和同理心: 能够捕捉到孩子的情绪和需求,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并能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学习的态度: 保持对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热情,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总结来说, 少儿美育教育不应该是“要不就让他们玩去,要不就按部就班教”的二选一。真正的艺术教育,是将孩子纯真无邪的童心童趣,比作一座肥沃的土壤,而专业、规范则是播撒其中的种子和精心设计的灌溉方式。只有将这两者巧妙地结合,才能让艺术的种子在孩子的心田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绚烂的花朵,开出丰硕的果实。它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孩子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他们在艺术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与表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少儿心理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