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印度2019年第二季度gdp增速只有5%?

回答
2019年第二季度,印度公布的GDP增速只有5%,这在当时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数字背后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而不仅仅是盯着这个数字本身。

首先,我们得承认,5%的增速在很多国家看来依然是一个不错的数字。 特别是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意味着经济还在向前发展,有新的就业机会产生,有更多的商品和服务被生产出来。但对于印度而言,这个数字相比于前几年,以及印度自身设定的目标,确实显得有些“慢”了。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增速的放缓呢? 这通常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内外因素叠加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国内消费和投资的疲软: 经济增长最根本的驱动力是消费和投资。在2019年第二季度,印度的国内需求出现了一些疲软迹象。
消费方面: 尽管印度人口众多,但消费力的提升与收入增长是挂钩的。如果居民的收入增长放缓,或者对未来经济前景感到不确定,他们可能会减少支出,特别是大件商品和非必需品的购买。一些分析认为,农村地区的购买力可能受到了一定影响,比如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或者农作物收成的不确定性。
投资方面: 企业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关键引擎。如果企业对市场的需求预期不乐观,或者面临融资困难、营商环境不确定等问题,他们就会推迟或减少投资计划。我们看到一些报告指出,私营部门的投资意愿有所下降,这可能与信贷紧缩、非银行金融公司(NBFC)的流动性问题以及对未来政策稳定性的担忧有关。

非银行金融公司(NBFC)的危机: 印度经济非常依赖NBFC提供信贷。2018年以来,一些大型NBFC出现了流动性危机,导致其放贷能力受到限制。这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和个人获得贷款的难度,进而抑制了消费和投资。很多时候,这些NBFC是小型企业和房地产行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它们的困境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传导开来。

汽车行业的低迷: 汽车行业通常被视为经济的“晴雨表”,其销售情况能反映出宏观经济的景气度。在2019年第二季度,印度的汽车销量出现了大幅下滑,许多汽车制造商不得不减产甚至裁员。这背后既有消费者购买力的问题,也有信贷环境收紧的影响,同时还可能叠加了对未来环保政策的预期等因素。汽车行业的低迷不仅仅是它本身的问题,也反映了整体消费情绪的低落。

政府政策的影响与调整: 政府的政策导向对经济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019年,政府也推出了一些刺激措施,比如减税等。但这些措施的效果需要时间来显现,而且有时候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摩擦或不确定性,也会影响市场信心。此外,某些监管政策的调整也可能对特定行业产生短期冲击。

全球经济环境的制约: 虽然印度经济更多受国内因素影响,但全球经济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外部因素,也会间接影响印度的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FDI)。

结构性问题: 印度经济长期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例如基础设施不足、土地征用困难、劳动力市场僵化、信贷市场效率不高等等。这些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它们就像是经济增长的“软肋”,在外部环境或内部需求出现波动时,更容易暴露出来。

看待这个5%的增速,我们需要辩证地分析:

这是“正常的回调”还是“更深层次的困境”? 对于经济体量庞大的印度来说,增速从之前的67%降至5%,的确是一个显著的放缓。关键在于判断这种放缓是周期性的调整,还是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正在减弱。当时的一些分析认为,这可能不仅仅是短期的波动,而是需要对一些结构性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改革。

与其他主要经济体比较: 如果将印度与其他仍在努力摆脱低增长陷阱的发达国家相比,5%的增速可能仍然是值得羡慕的。但如果将其与中国等其他新兴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的高增速时期相比,或者与印度自身过去的表现相比,则显得逊色。

对就业的影响: 经济增速放缓通常意味着新增就业机会的减少。对于一个人口年轻、劳动力供给充足的国家来说,就业问题是极其敏感的社会经济议题。GDP增速放缓是否会加剧失业问题,是当时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焦点。

对未来预期的影响: 经济增速的放缓,尤其是如果被视为一种趋势,会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导致他们对未来投资和消费持谨慎态度,从而形成一个负面的循环。

总而言之,印度2019年第二季度GDP增速放缓到5%,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它既反映了国内需求(消费和投资)的疲软,也与非银行金融公司的流动性危机、汽车行业的低迷以及一些结构性挑战有关。理解这个数字,需要深入剖析这些驱动因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这个事件也促使了对印度经济潜在增长动力和改革措施有效性的进一步讨论和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我在知乎反复强调两个数字,一个是印度的GDP增长率比越南还高,达到了7.3%,但是人家越南失业率为2.17%,印度为6.1%,印度失业率创下了记录,一个国家GDP增长率爆棚,然后失业率创下四十二年的记录,要么是失业率是假的,要么是增长率是假的,你这两个数据互相打架啊,看不到吗?

有很多印度的东西,在中国纯粹是被误导了,举个例子

在这个回答里面,新闻说印度统一GST,也就是商品服务税,然后大家都在惊呼印度加强中央集权了,了不得了。

人家所说的统一GST,和中国人脑子里面的“统一GST”那就是两码子事。

人家统一GST,是因为印度过去有一大堆的税,什么中央消费税,服务税,国家增值税,奢侈税等等,现在统一成一个税:商品和服务税。

同时GST是分为CGST,中央商品服务税,SGST,邦商品服务税,IGST,跨邦商品服务税,UGST,部分印度特殊地区的税,这是一国四税。

你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卖东西,税率18%,意思就是中央拿走9%,邦拿走9%。

如果你从马哈拉施特拉邦卖东西到拉贾斯坦邦,那么就要缴IGST,因为这是跨邦的,所以跨邦有跨邦的商品服务税。

那么税率多少呢?有六种税率,分别是0%,3%(仅适用于黄金),5%,12%,18%和28%。

这和所谓的印度加强中央集权有什么关系?


印度又没打贸易战,只不过结束了一个普惠待遇,普惠待遇涉及到的贸易额没有多少,那么到底问题出现在在那?

在做的各位可能没有注意到一个小新闻:美国消减印度的H-1B签证,那会印度政府强烈抗议过的。可能大家会疑惑:印度政府那么大反应干什么?H-1B对印度意味着什么?

大家都知道每个国家都有国际收支账户,国际收支账户要平衡,中国在很长时间一直是双顺差,现在才慢慢平衡的。

印度在贸易方面对中国逆差不小,如何去补充经常账户呢?

答案:汇款。

款从哪来?

答案:印度的咨询公司,印度长期利用H-1B来到美国挣钱,然后把美元汇到印度,印度政府利用这笔美元来平衡印度的国际收支账户。

当特朗普卡住这个以后,印度的国际收支账户就有点麻烦了。

user avatar

因为莫迪已经确定连任了。


既然有人看,我就稍稍展开来说说。

先说结论。印度的GDP,相对于中国而言,“虚”得很。此前两三年,印度相对于中国更高的经济增速,更多地体现在统计方式的修改,以及得益于所谓的“后发优势”(也就是越落后,和世界平均水平差得越远,发展基数就越低,增速显得反而高),在互联网普及方面吸收了一波红利。看看前几年印度的智能手机销售数据就知道了。

但这种红利,第一,是建立在极低的基数之上的;第二,稍稍发展一些后,或者外部环境恶劣化之后,这红利就没了。

相对中国过去季度GDP增速的极为平缓的曲线,印度的增速可谓是大起大落。一边是淡定从容的中国,一边是大喜大悲的印度。

GDP的增长,一般来自三方面的动力:消费、投资和净出口。

印度的体制决定了其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能力不足,且其经济更容易受外部因素左右。由于印度外贸几乎无存在感,且长期高额逆差;另一方面印度的内部消费水平又较低,所以投资对其GDP增长贡献很大。但由于印度的经济水平较低,自身投资不足,其经济的发展对外资的依赖相当大。所以,印度的GDP增速受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很大。世界上有些风吹草动,印度的经济增速就会受到一定影响。

而中国的GDP增长,目前已经是消费占大头,投资其次,出口的贡献已经较小了。中国的民众收入水平数倍于印度,且正处于消费升级期,每年零售额的增长非常可观;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又属于高度可控的行为,而且中国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有限,换句话说就是自主性很强,所以中国有充足的措施和“弹药”来规划自己的经济发展——过热的时候,例如2005、2006年,2010年前后,可以通过政策来降温;形势不好的时候,就通过扩大投资、货币财政手段,如降息降准降税来刺激经济发展。所以可以看得出来中国经济增速虽然一直缓慢下行,但更稳定。

这种稳定,对人口众多、社会发展差距显著的大型经济体,是非常重要的。


印度的GDP统计数据波动相当大,而且还分生产要素成本和市场价格两种统计方式。实际上,对于印度GDP的质疑声音,早在去年就已经很大了:

印度中央统计局曾在2015年2月宣布了新的GDP统计方法,以市场价格计算的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取代之前以生产要素成本计算的GDP,并将基准年从此前的2004年5月变为2011年12月,同时还启用了一套更高级的企业数据库。
那次修正旨在将税收和非正式部门经济纳入统计,同时也使经济增幅从之前的4.7%变成了6.9%,尽管整体经济规模略微缩水。
由于总理莫迪正在寻求2019年竞选连任,外界认为,此次数据修改的目的在于争取选民支持。莫迪最近称,印度政府过去一年内创造了700万个就业岗位,这也是他2014年竞选时的关键承诺之一。但这一说法遭到了政治对手的反击。
加利福尼亚大学荣誉教授巴德翰(Pranab Bardhan)对彭博社称:“现在的数据绝对经过了政治上的篡改。政府依然是数据的最主要来源,如果政府利用这一资源来进行政治宣传,那我们就会处在一种奇怪的境况中,即政府是数据的唯一来源,但民众并不相信它们。这无疑会影响到选举。”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印度眼下的经济复苏缺乏真实可靠数据的支撑。去年12月,印度一个议会财政委员会称,该国的失业率“已经过时,且缺乏真实性”,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也没有正确统计教育、医疗和交通等服务成本的上升。一些经济学家现在转而依据汽车销量、银行信贷等其它数据,来把握印度的经济脉搏。
他们还指出,印度经济虽然看起来一片欣欣向荣,但经济学家却无法找到长期的过往数据来进行对比。

(引用自:时隔三年印度又要修改GDP统计法 经济欣欣向荣背后有猫腻?

注意引文中加粗的部分:莫迪寻求连任。通过各种手法来把大家都关注的经济数据做得好看,从而争取自己的支持,也就能理解了。


那么印度实际上的经济如何呢?为什么说相对于中国,印度的经济很“虚”呢?这里举几个例子。

第一,汽车销量。印度2018年人均GDP约2000美元,人口和中国差不多。中国人均GDP在2000美元的时候是2006年。这一年中国人口13.1亿,汽车销量是721.6万。印度人均2000美元的时候,也就是去年,人口达到了13.3亿,汽车销量却仅有440万。

这说明印度的GDP要么是虚的,要么就没有变成民众的消费能力。

第二,发电量。同样以人均2000美元时候比。中国2006年发电量是2.87万亿度,印度2018年发电量仅有1.56万亿度,也就中国一半多一点的水平。

第三,钢铁产量。中国2006年产量4.21亿吨。印度2018年产量1.07亿吨,中国四分之一的水平。

第四,粮食产量。中国2006年粮食产量4.98亿吨,印度2017年粮食产量2.8亿吨,估计2018年也应该在这个水平。要知道,2017年的印度人口是高于2006年中国人口的,并且印度耕地面积和条件也是超过中国的,结果粮食总产量还不到中国当年的六成!要知道粮食的消费是有最低线的,这说明印度直到现在依然挣扎在饥饿线上。

更可怕的是,就算是在1963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都有246公斤;而2018年的印度,人均粮食产量竟只有区区210公斤!这个数字何止是触目惊心,简直是细思极恐。

发电,钢铁,汽车,粮食,都是一个国家经济和民生的重要指标。当中印的人均GDP都处在2000美元这个水平线上的时候,中国无论哪方面都将印度远远地甩在身后。既然有人质疑中国GDP是掺水的,那按这个逻辑,印度的水里是掺了GDP的。


再以2019年最新的汽车销售数据来说说。中国经济增速下降是众所周知的,这也反映到汽车销量数据上了。那么印度汽车销量数据如何呢?

印度8月乘用车销量:怎一个“跌”字了得

今年8月份,印度乘用车市场销量再次暴跌近三分之一(与去年同期相比),标志着销量连续第10个月下滑。

从今年1月份开始到7月份,印度汽车销量同比增长率是:

那么刚刚过去的8月呢?



不同于印吹和印黑,我这里只拿数据说话。该如何看待印度经济增速,或者说该如何看待其公布的数据,公道自在人心。




==========更新及补充==========

感谢各位知友的评论和点赞,感谢spheresky的赞赏。

补充一点:

2006年的2000美元,和2018年的2000美元是不一样的。

这话没错。扣除通货膨胀,2018年的2034美元(印度的人均GDP)大约相当于2006年的1700美元。(这12年里,美国名义GDP增长48%,实际GDP增长21%)。

中国2005年人均GDP是1732美元。也就一年光景。

对不起,就算2005年的中国,各项数据依然碾压2018年的印度。

这里插几段。最近印度的月船二号软着陆失败的新闻,想必大家都看了。印度政府和精英阶层其实心气非常高,从探月这件事就看得出来。但是,任何成就都得老老实实地一步一步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印度的精英似乎非常热衷于走捷径,经济上看不起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妄图通过做“世界的办公室”,通过发展所谓的第三产业来发展经济。的确,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占比都很高,但这不是经济发达的因,而是果。印度人其实也明白这个因果关系,但发展一二产业的艰难程度,中国早就证明过了。印度精英不想走这条艰难的路,而妄图通过走轻松的第三产业来实现民族振兴。一方面发展所谓软件外包,另一方面也想打造世界的“呼叫中心”,以及所谓的“世界办公室”。

这里也可以参考我另外一个关于印度的回答:如何看待印度2019年的缺水危机?

这种捷径思路和畏难怕苦的想法,也直接体现在月船二号上。印度的航天实力其实不弱,尤其是相对于五常以外的国家。但过度、盲目自信,低估了系统难度,以及过分依赖运气,就会被现实狠狠地抽耳光。月船二号本身的目标是很好的,可以让人类首次直接探索月球的南极;但这就像一个八岁的小孩,刚学会骑自行车,就试图开摩托车上高速公路一样。作为一个技术积累不足的后发国家,理应从月球正面容易着陆的地区开始逐步探索,但骄傲的印度人在自身技术尚不足的情况下就贸然挑战更高的难度,这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这种失败也是有一定意义的——它让除了美俄以外的人,尤其是中国人,越发深刻地理解了中国连续两次,甚至是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成功,这背后是多么不容易。不是说“中国都能行,我当然更能行”的。

经济的发展遵循一般规律。中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吃了大亏,这个教训在党内和决策层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一笔。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经济平稳发展,在大力提升一产二产,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基础上发展第三产业,这是中国在总结自己摔过的跟头、数千年来的智慧,以及它国,尤其是美苏发展的经验后得出的宝贵结论。

而印度,似乎还是打算自我良好下去。当然,我想大部分中国人也是希望印度能继续保持这种自我良好的想法吧。


最后贴一段评论区里文字。没有任何批评谁的意思,仁智各见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9年第二季度,印度公布的GDP增速只有5%,这在当时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数字背后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而不仅仅是盯着这个数字本身。首先,我们得承认,5%的增速在很多国家看来依然是一个不错的数字。 特别是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意味着经济还在向前发.............
  • 回答
    印度2019年第三季度GDP增速下滑至4.5%,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经济现象。这个数字比前几个季度以及市场预期都要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分析。要理解这个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数据本身及其意义: 4.5%是什么水平? 对印度这样一个新兴经济体来说,4.5%的增长率虽然仍然是正增长.............
  • 回答
    2019年第三季度,印度GDP增长率放缓至4.5%,这无疑是当时印度经济面临的一个严峻信号。这个数字相比于前几年的两位数增长,是一个明显的减速。要理解这个情况,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当时印度经济出现了哪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相互作用,导致增长动能减弱的。1. 消费需求疲软:经济增长的“油箱”在空转.............
  • 回答
    2019年,印度各地爆发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缺水危机,这个问题并非突如其来,而是长期以来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叠加的必然结果。这场危机深刻地暴露了印度在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严峻挑战。问题的根源:多重压力下的脆弱水系要理解2019年的缺水危机,需要将其置于印度特殊的社会经济和地理背景下.............
  • 回答
    印度2019年一季度的GDP增长数据,确实让不少人感到意外,甚至有些担忧。5.8%的增速,虽然在一些国家看来依旧亮眼,但对于一直以来以高增长示人的印度经济而言,这无疑是一个信号,标志着其发展势头有所减缓,并且创下了过去五年来的新低。要深入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为什么会放缓?原因分.............
  • 回答
    印度财政部长在2019年高调宣示了印度经济的雄心勃勃的目标:在2019年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并在2040年前挤进全球前三大经济体的行列。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声明,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声明背后的逻辑和挑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成为第五大经济体这个目标在2019年就已经基本.............
  • 回答
    2019年的巴印战争:一个复杂且令人担忧的现实听到“巴基斯坦和印度开战”这个说法,在2019年,这确实是一个令人不安的预警。尽管我们身处一个全球化、信息高度流通的时代,许多人倾向于认为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至少不应该是主要国家之间的直接冲突。然而,现实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紧.............
  • 回答
    2019年8月5日,印度政府宣布废除宪法第370条,取消了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享有的特殊自治地位,并将其划分为两个联邦直辖区:查谟和克什米尔,以及拉达克。这一举动在印度国内和国际上都引发了巨大争议,也深刻改变了克什米尔地区的政治格局。背景与印度政府的理由在此之前,克什米尔地区长期以来享有特殊的自治权,.............
  • 回答
    关于2019年2月印巴冲突中巴基斯坦是否使用了枭龙(JF17 Thunder)战机击落印度战机,这是一个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的事件。事后,双方各执一词,信息也存在不少混淆和争议的地方。作为旁观者,我们不妨结合当时的报道和后续的分析,来梳理一下这个事件。事件背景:要理解这场冲突,需要先了解其.............
  • 回答
    印度承认误射导弹落入巴基斯坦境内一事,是印巴两国关系紧张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地区安全局势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影响及可能的后续发展: 一、事件背景与经过1.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23年6月,印度在进行军事演习时,一枚“阿金科特”(Agni5)远程导弹因技术故障.............
  • 回答
    印度购买6架阿帕奇武装直升机(AH64 Apache)的事件,是其军事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涉及多方面的战略考量、技术挑战和国际关系。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意义及潜在影响: 一、事件背景与事实核查1. 采购细节 时间与价格:根据2023年印度国防部的公告,印度与美国签订协.............
  • 回答
    印度媒体称“印军山地战部队已拉响最高警报”,这一说法通常与中印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相关,尤其是东段(阿克赛钦地区)和西段(拉达克地区)的对峙。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背景:中印边境局势的复杂性 历史争议:中印边境问题源于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后形成的“实际控制线”(LAC),双方在东段.............
  • 回答
    关于“印度出现山羊宝宝长着人脸”的说法,目前并没有可靠的科学证据或权威媒体报道支持这一事件的真实性。这种描述更可能是以下几种情况的综合结果: 1. 误解与视觉错觉 动物面部特征的误读:某些山羊在特定角度、光线或镜头下,可能因面部毛发分布、肌肉结构或表情而被误认为“长着人脸”。例如,山羊的面部轮.............
  • 回答
    印度对中国制造的快速检测试剂盒精确度提出质疑,称其准确率仅为5%,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理解。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观点和分析:一、 事件背景和印度提出的质疑点 时间点和情境: 印度在新冠疫情初期,大量采购中国制造的检测试剂盒,用于迅速扩大检测能力。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 回答
    印度将中国部分领土划入所谓“中央直辖区”,即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 Pradesh),是中印两国之间一个长期存在且高度敏感的领土争端的核心问题。要理解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印度划入领土的背景与依据(印度视角): 历史渊源: 印度方面认为,历史上,今天所谓.............
  • 回答
    印度宣布计划建立自己的空间站,这是印度太空计划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引发了全球对印度太空能力的广泛关注。要全面看待这一举措,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 动机、目标、技术能力、潜在影响以及面临的挑战。一、 印度宣布建立空间站的动机与目标:印度建立空间站并非凭空而起,而是其长期太空战略和国家发展.............
  • 回答
    对于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 Twitter 上宣布印度采用比特币作为法定货币,随后被印度总理办公室(PMO)否认是“被盗号”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看待。这起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涉及科技、金融、政治、信息安全等多个层面。事件经过的梳理:1. 莫迪.............
  • 回答
    印度电厂燃煤库存告急以及世界煤炭行业面临的挑战,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根源涉及能源结构、地缘政治、经济因素、环境政策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印度电厂燃煤库存告急的原因(平均仅剩 4 天,部分为零):印度目前面临的燃煤库存危机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复杂结果:1. 异常高.............
  • 回答
    印度工人长途步行回家,导致20多人死在路上,以及返乡人员“被用水枪消杀”的现象,都反映了印度在新冠疫情期间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其社会治理和人道主义救援方面的深层问题。 印度工人长途步行回家,20多人死在路上:一个令人心碎的悲剧背景: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印度也未能幸免。为了遏制病毒传播,.............
  • 回答
    印度拥有“完美”的人口结构,相对于中国而言,这可能是一个显著的长期优势。然而,对“完美”一词的使用需要谨慎,因为任何人口结构都存在潜在的挑战。但从宏观层面来看,印度人口结构所带来的机遇确实令人瞩目。以下是更详细的分析:1. 年轻化的人口结构与劳动力供给: “人口红利”的含义: 印度拥有庞大且年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