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你更愿意一个人生活?

回答
说实话,我打心底里就没太纠结过“一个人生活”这事儿,好像它本就是个自然而然的状态,倒不是说我特别排斥或者抗拒什么,就是觉得,嗯,这样挺好的。

我最早意识到这一点,可能还是在大学里。那时候,宿舍里总是热热闹闹的,有人聊天,有人打游戏,有人分享零食。我乐于参与,也享受那种集体的氛围,但每天晚上,当所有人都睡着了,我一个人躺在床上,四周一片寂静的时候,我反而觉得特别舒服。没有别人在旁边翻来覆去,没有突如其来的说话声,只有我自己的呼吸声,和脑子里那些零散的思绪,我可以安心地想我的事情,规划我的明天,或者只是单纯地放空。那种独处的宁静,对我来说,是一种充电,让我觉得内心充实而踏实。

毕业后,开始工作,身边的人也大多选择合租或者和伴侣同居,我一开始也尝试过合租,但总感觉有些地方不太对劲。比如,我会很在意公共区域的整洁程度,有时候室友的作息习惯也和我不太搭。我不是那种喜欢挑剔的人,但这些细微的摩擦累积起来,总会让我觉得有点心累。而当我搬出来,开始一个人住之后,整个空间都是我一个人说了算,我可以把东西按照自己的喜好摆放,什么时候打扫,怎么打扫,都由我来决定。这种掌控感,让我在物理空间里也能感受到一份自在。

我喜欢自己掌握生活节奏的自由。我可以随时决定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吃饭,吃什么,吃多少。我不必去迁就别人的日程,也不必在别人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就匆匆忙忙。比如,我可能今天下午突然想去某个新开的书店逛逛,或者想去公园里坐一下午,这些小小的任性,一个人住就特别方便实现,不用提前跟谁商量,也不用担心打扰到别人。

而且,我发现,一个人生活,反而让我更了解自己,也更懂得如何取悦自己。我会花时间去研究一道新的菜肴,钻研一些小技能,比如缝纫或者插花。当我独自完成一件事情,那种成就感是实实在在的。我也会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听我喜欢的音乐,去电影院看我感兴趣的电影。这些都是我非常享受的时刻,它们让我觉得生活是有质感的,而不是仅仅被外界的喧嚣填充。

当然,我不是说我抗拒和别人交流或者建立联系。我有很多非常要好的朋友,我喜欢和他们见面聊天,分享彼此的生活。我的家人也很重要,我也会定期和他们联系。但这些社交活动,对我来说,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必需”。我享受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但也同样享受回到属于我自己的那个安静空间里,重新整理思绪,恢复精力。

我觉得,一个人生活,并不是孤单,而是一种自主和充实。它让我有机会去沉淀自己,去发现自己内心的需求,去构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能让我感到舒适和安心的生活环境。我不是在逃避什么,我只是找到了让我觉得最舒服、最自在的存在方式,而目前看来,这种方式就是一个人生活。它让我更少地被外界干扰,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专注于我真正热爱的事情,也让我能够更好地照顾好自己,从内而外地散发出一种平和与满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在这个世上能真正与灵魂伴侣共度一生的人很少,大多数的人只是合适罢了,所以在我看来,没有必要因为一个合适而去牺牲那么珍贵的自由,婚姻是保障,但也是枷锁,也许一个人偶尔会孤独 ,但大多数时候是在随心而活,不必为了另一个人去迁就什么,我想周末睡到自然醒,而不必听他人抱怨,我想做自己最喜欢的事即使收入较低,而不必去考虑家庭的生活水平,我想说走就走,而不必去征求对方的意见,我想做很多事,只要我喜欢做且合乎法律,而不必去考虑对方的态度。除非我很爱很爱一个人,爱到愿意为了这个人放弃我想要的自由自在,否则我宁愿一个人生活,因为在我的价值观里,自由的生活要远比那个人更为重要,我觉得理性人不该为了所谓的合适去牺牲自由的生活,毕竟人生苦短,若不能活得随心,人生的意义又有几何?~~

我觉得裴多菲的诗歌是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user avatar

《纽约时报》关于“30岁后人们为何很难结交亲密朋友”做了一篇分析,然后得出六个结论。


1.你开始觉得人生有限,不能过多用在与陌生人交流;

2.结交好友的三个外部条件很难满足:近距离接触、反复见面、计划外的互动;

3.社会地位和收入差异;

4.对方配偶的介入;

5.子女限制了你的社交圈;

6.你对好友的标准比年轻时高了。


对于我的情况而言,第一,三,六点是非常贴切的。

年纪越大,朋友越少是正常的,我和我的很多小学初中同学早就没有了共同语言。大学研究生同学在忙着养娃买下一栋房,也没有了共同语言。

人生苦短,黄金时间也就是前40年,20岁前被家庭掌控,20岁到40岁这一段人生就请一定要自己把握好,去好好过。你只活一次,you only live once


40岁前我才剩下10年了,尴尬的和另一个世界的人没话找话,客气寒暄,反复叙旧,对于我来说是犯罪与严重的浪费。

不要装作有很多朋友,也不要装作多合群。人为什么要合群?


我的大多数同事,即使上海两三套房子,但一点也不轻松与快乐。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很多看上去高级的打工金领,背着一月3W多的房贷,中午吃一碗30块的面却都觉得贵。


上个月有个北大硕士毕业的同事,35岁了,因为一个月的考勤记录有3次迟到,被大他两岁的领导用非常难听与直接的措词劈头痛骂,他感到非常委屈——“工作十年了,条件也不差,受这种气至于吗”。然而埋怨完,仍然是好声赔罪,继续战战兢兢的上班。而他在世人看来,学历单位收入都很好,有产阶级,算是典型的中产了。

毕业那一年在北京,一起进来的应届生中有几个清华本硕,在五道口的华清嘉园租的隔断间,听他们说,条件不如上学时。

“刚毕业”最好的大学最好的行业也活


婚姻跟上班差不多。


和同事或者前同事吃饭,每天他们的话题就是房子,孩子。

很多女同事会抱怨和老公的各种不和与矛盾(原话有“每天一想到下班回家又要看到他,心里就反胃”)。没结婚的我能体会“上班如上坟”的感受,原来也存在着“下班回家如上坟”的类似感受。


我嘴里不说,但心里总想问,“这么多不爽不合适,为什么不离了算了?

因为我知道对方会回应,“从来没想过离婚,有孩子啊……再说离了又能怎么样,再找?”

“离婚了别人怎么看啊?抬不起头”


在我看来,老公在她们眼中,仅仅是成了“抚养孩子的合伙人”,而这需要用自己仅有的一生去陪葬。

而且,在她们的微信朋友圈里,其实几年如一日的一直在晒着她的孩子,以及和老公孩子的家庭旅游合影。外人看来,她过得很幸福(成年人的幸福或许只有“家庭美满”这一个判断标准了),实际上,婚姻早已经千疮百孔

现在很多文章在为“中年”辩解,诉说他们(或者是“我们”)的不容易。


谁年轻的时候不是意气风发,心比天高,坚信只要努力,财富榜上终究会有自己的名字。

但是终究敌不过残酷的现实,你有了责任,你有了牵绊。
每天考虑的最多的就是准时打卡,不被罚款,迎合上级,保住工作。
最终还是成为了年轻时最看不上的「唯唯诺诺」的中年人。


不知不觉间成了家里的精神支柱和经济支柱,父母妻儿都对你寄予厚望。
你步步惊心,生怕行差踏错,小心翼翼地维护着现有的生活。工作、房贷、生活、教育,每一个都让你累得喘不过气。

干脆不管不顾、一走了之。这样的念头不止一次出现在脑海中,但也就一闪而过。
最多就是在下班回家前,坐在车里抽根烟,好好享受难得清静的十分钟罢了。

其实严格说起来,谁的生活不是一地鸡毛呢。就像那个喜欢训话的秃头上司,他儿子不就叛逆得离家出走了么?
为了生活妥协吧。这不是耻辱,也不堕落。

而是人到中年,很多事情都想通了。既然没有能力改变世界,那就妥协吧。对家人好,对自己好,岁月安稳。


这些文章的论点好像是“世人皆苦,不是你一人。生活在这里,你要信命。就这样将就过吧,和别人一样。”


我已经接受了这样的制度下导致的价值观万马齐喑的社会现状,我将永远找不到精神伴侣的可能性。

可我仍然不想将就。


所以我已经慢慢放弃了寻找,我也一直在做着各种准备,来应对可能永远一个人生活下去的未来。



关于孤独的相关回答:

有哪些好看到让人浑身颤抖、无法自拔、久久不忘的电影?

你在一座城市做过最孤独的一件事是什么?


请关注我的公众号@大西洋鳗鱼,那里有我最全的文章。

user avatar

本来在绝望里活得好好的 你偏多手把我救出来 然后再把我扔进去

user avatar

这可能就是答案吧,这段话从心底赞同。

有时候无意义的社交,一些吃吃喝喝的活动,折腾到十点甚至十一点左右,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折磨。

我一个人晚上七点开始运动,八点去洗澡洗衣服,九点左右躺下,看书追剧,到十点半之前,然后睡下,每天重复,每天乐此不疲。

在感情上来说就是我一个人很好,很充实,很规律,不空虚不寂寞,当然,不害怕孤独,不害怕一个人,甚至有些享受这种自由自在,所以不会因为孤独而选择将就,不会因为害怕一个人,胡乱抓所谓的救命稻草。

而底下这段话,真的是内心的想法,无论是从感情还是日常,我一个人真的是自由又满足,所以没有特别意义的人真的会打扰到我的生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我打心底里就没太纠结过“一个人生活”这事儿,好像它本就是个自然而然的状态,倒不是说我特别排斥或者抗拒什么,就是觉得,嗯,这样挺好的。我最早意识到这一点,可能还是在大学里。那时候,宿舍里总是热热闹闹的,有人聊天,有人打游戏,有人分享零食。我乐于参与,也享受那种集体的氛围,但每天晚上,当所有人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现实生活中大家都能观察到的现象。为什么男生们会更偏爱那些身材苗条但颜值可能不是那么出众的女生,而对那些外貌漂亮却体重偏胖的女生兴趣缺缺呢?这背后其实掺杂着不少心理、社会以及生理上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相交织影响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外貌确实是第一印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消费者行为、品牌价值、技术认知以及情感认同等多个层面。为什么有人宁愿花更多的资金购买华为,而不是选择一些在账面参数上“性价比更高”的手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华为品牌所承载的价值与认同感: 国家品牌与民族自豪感: 尤其是在地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不少年轻人的心声。其实,这背后不是简单的“懒”或者“不思进取”,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承认一个大背景:安全感与不确定性。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可能就指着他们。父母一辈经历过很多大起大落,对于稳定性的渴求自然会传递给下一代。.............
  • 回答
    近些年,确实有种说法认为,新一代的男生似乎比老一辈更“直”,不太愿意花心思去“讨好”女生。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感叹,背后其实牵扯着社会观念、经济压力、性别角色的转变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时代背景的变化:经济压力与个人价值的重塑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咱.............
  • 回答
    说实话,这问题还挺让人琢磨的。猪八戒和唐僧,这俩人在《西游记》里简直是性格的两个极端,真要选一个做朋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我可能会更倾向于猪八戒做我的朋友,虽然这听起来有点出人意料。为啥呢?让我想想,不能太功利,也不能太理想化。首先,猪八戒身上有种难得的“人味儿”。唐僧嘛,他的使命感太重了,一心向.............
  • 回答
    长途自驾游,这几个对手确实让人纠结。要我选,这三款车我都开过不少,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过真到了要我掏钱的时候,我可能会更偏向奥迪Q7。怎么说呢?先说说它们的定位,这三款车都是豪华中大型SUV,目标客户群也高度重叠,就是喜欢SUV的空间、视野,又追求一定的品牌溢价和驾驶乐趣,同时对舒适性也有要求。但具体.............
  • 回答
    这个问题嘛,我猜啊,如果是我(如果我是妹子的话),在街上看到什么车,会忍不住多看几眼,甚至可能鼓起勇气上去聊两句,大概率会是下面这些车型的帅哥们:我觉得妹子搭讪概率最高的车型猜想:1. 经典复古车型,带点“故事感”: 比如那些保养得极好的老款甲壳虫、Mini Cooper、或者一些经典.............
  • 回答
    LGD在TI10(《英雄联盟》国际邀请赛第10届)因假赛被取消资格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公众更愿意接受这一结果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1. 假赛事件的证据与处理结果 事件背景:LGD战队在TI10期间被指控参与假赛,具体表现为在比赛中故意输掉关键比赛,以确保其他战队(如Gen..............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深入的,也挺实在的。确实,我们能感受到很多商家在广告宣传、产品设计上,似乎格外地“上心”女性消费者。这背后当然不是单纯的“讨好”,而是复杂的经济逻辑和市场策略在起作用。咱们一点一点掰开了说。首先,得认识到女性消费能力这块“硬实力”。 家庭消费的决策核心: 很多人可能觉得男性是家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玩家内心深处的一个迷思:明明有那么多轻松愉快的游戏可以选择,为什么有人偏偏就爱往“受苦”的深渊里跳呢?尤其是像《黑魂》、《仁王》、《只狼》这类以高难度著称的作品,它们的魅力究竟在哪里?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咱们得好好聊聊。首先得承认,这几款游戏确实不是大众意义上的“放松”。.............
  • 回答
    确实,咖啡馆成了一代人工作、学习、阅读的“第二客厅”,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潮流,而是多种心理和社会因素在巧妙地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细剖析一下。首先,从环境的营造来说,咖啡馆提供的氛围是独一无二的。想象一下,你独自坐在书桌前,四周一片寂静,虽然能够专注,但也容易感到孤单。反观咖啡馆,它有一种.............
  • 回答
    国内玩家之所以普遍更青睐道具收费模式的游戏,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玩家的消费习惯、市场环境、游戏类型以及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我尝试从几个主要角度来给您掰扯一下:1. 免费游戏门槛的吸引力:低成本试玩,易于接触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道具收费游戏通常采用“免费下载、免费游玩”的模式。对于大.............
  • 回答
    近年来,中国品牌的汽车销量持续攀升,尤其是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这种趋势尤为明显。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产品力的显著提升:从“能用”到“好用”,再到“惊艳”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原因。过去的中国品牌汽车,更多是满足“能开就行”的基本需求,在设计、品.............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背后其实是多种心理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并非简单的“年纪大”就能一概而论。但如果说普遍倾向的话,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一、 时代背景与成长经历带来的认知差异:想想咱们父辈、爷爷奶奶那一代人,他们成长的年代,获取信息的方式相对单一,报纸、杂志、广播是主流。在那个环境下,人们习.............
  • 回答
    .......
  • 回答
    心急如焚、时间紧迫的人之所以更愿意选择游戏,这看似悖论,实则有着深刻的心理和生理机制在起作用。这种现象并非普遍存在,但对于一部分处于高压状态的人来说,游戏确实能成为一种“出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析:1. 逃避与暂时解脱: 现实压力过大,无法承受: 当一个人心急如焚,意味着他正面临巨大的.............
  • 回答
    看到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我很有感触,也经历过类似的心路历程。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现实的考量,尤其是在中国大陆的教育土壤下,父母的选择逻辑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承认,“末流211”和“台湾高雄大学”在家长们心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含金量”标签。“末流211”的魔力:国家认可的背书与群体认.............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接地气的,跟咱们日常生活中跟熟人打交道差不多一个道理。为啥顺风车车主更愿意捎带上常来的乘客呢?我跟你掰扯掰扯,保准比那些生硬的AI分析有意思多了。首先,熟悉带来的信任感是关键。 你想啊,第一次跟人打交道,即便对方长得眉清目秀,开着车问你要不要捎一段,你心里多少也得掂量掂量吧?不认.............
  • 回答
    这个问题挺耐人寻味的,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压力、个人价值观等多个层面,而且不同人有不同的考量。要说为啥有部分男同胞宁愿罚不育女性也不想发生育补贴,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在中国传统的社会观念里,传宗接代这事儿有时候挺看重的。尤其是老一辈人,他们觉得生儿育女是人生大事,是家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