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分裂时期,东德有哪些政策,才使得东德人不顾一切逃往西德?

回答
德国统一前,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内部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共同促使许多东德公民不顾一切地逃往西德。这不是单一政策导致的,而是长期以来积累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严酷的政治压迫和缺乏自由:

斯塔西(Stasi)的无孔不入的监控: 东德国家安全部(斯塔西)是令人闻风丧胆的机构。他们的触角遍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在监视公民。任何被怀疑对政权不满或有“反国家活动”迹象的人都会被严密监视,甚至被逮捕、审讯、监禁。这种恐惧和压抑的气氛,让人们感到喘不过气来。人们不敢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在亲友面前也小心翼翼。
言论、出版和集会自由的缺失: 在东德,媒体受到国家严格控制,只有官方批准的声音才能被传播。人们无法自由地讨论政治,批评政府更是想都不敢想。集会、游行等公民表达诉求的权利被完全剥夺。这种思想和言论上的禁锢,与西德高度自由的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
旅行限制: 这是最直接导致逃亡的原因之一。东德公民被严格限制出境,尤其是前往西方国家。他们需要特殊的签证和许可证才能旅行,而且审批过程极其严格,大多数人都被拒绝。这种被“围困”的感觉,极大地削弱了人们对祖国的归属感。

经济上的落后和生活水平的差距:

计划经济的低效和商品短缺: 东德实行的是中央计划经济。虽然理论上旨在实现公平分配,但在实践中,它导致了低效的生产、缺乏创新和严重的商品短缺。日常生活用品、高质量的食品和耐用品(如汽车、电器)常常供不应求,需要排长队购买,甚至根本买不到。
与西德的巨大生活水平差距: 西德在战后借助“经济奇迹”实现了繁荣,人民普遍过着富裕舒适的生活。而东德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工资水平远低于西德,而且商品种类和质量也无法与之相比。人们通过电视、广播(尽管受到限制)以及从西德来访的亲戚那里,看到了西德的繁荣景象,这与他们自身贫乏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极大地刺激了逃亡的愿望。
缺乏经济发展和个人发展机会: 计划经济扼杀了市场活力和个人创业的可能。许多有才能、有抱负的年轻人发现自己在东德的职业发展道路受到限制,难以实现个人价值。他们渴望在更自由、更有活力的经济环境中寻求发展。

社会和文化上的疏离感:

意识形态的强迫灌输: 东德政府试图通过学校、媒体和各种社会组织来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这种强制性的灌输让许多人感到厌倦和反感。他们不认同这种过于单调和压抑的价值观。
与西方文化的吸引力: 西德在文化上与西方世界紧密相连,电影、音乐、时尚等各种文化元素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东德,对年轻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他们渴望接触更丰富、更多元的文化,而东德的文化环境显得单调乏味。
家庭和人际关系的阻隔: 由于旅行限制,许多德国家庭被一分为二,亲人之间难以相见。这种骨肉分离的痛苦,也成为一些人冒着生命危险也要逃往西德的原因。

对“共和国”的失望:

政府的合法性危机: 许多东德公民对由苏联支持建立的共产党政权感到失望。他们认为这个政权没有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而是由少数特权阶层控制。对政治制度本身的不满,是逃亡的深层动因。
对未来的悲观情绪: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德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积弊越来越深,许多人对国家的未来感到悲观,认为变革的可能性渺茫。在这种情况下,逃往被认为更光明、更有希望的西方就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正是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东德的许多公民,尤其是年轻人和有技能的劳动力,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例如翻越柏林墙、穿越铁丝网、被边防军击毙)也要逃往西德,以寻求自由、更好的生活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逃亡的动机是复杂的,但归根结底是源于对压迫、贫困和缺乏希望的生活的绝望,以及对自由、繁荣和机会的强烈渴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由派的小清新推三阻四,绕了100个圈子,也没办法不承认他们的本质,嫌贫爱富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选修过德国史的人来看,这个问题里的所有答案都在异想天开……

东德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暴政,也不在于斯塔西,也不在于监狱。

东德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民族问题,然后政治问题又在民族问题上发酵。

我们先假设一种历史:

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跟唐朝打仗,不光西域丢了,连河西走廊也丢了,而且西域和河西走廊的汉人全部都被举家赶到了长安,空出来的西域和河西走廊被阿拉伯移民占了,阿拉伯人还打到了长安,划了关中这块地,让京兆和三秦汉人都信了绿教,在长安建立了“默罕默德桃花石君主国”傀儡政权。

这种历史很残忍,但恰恰是东德政权建立时的写照

——于是大多数民众不认同东德的政府

东德政府存在两个致命问题:

1.没有统治基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太过于薄弱。

换个说法就是:东德的老百姓没有多少认同这个党的统治以及愿意参与到这个党的建设和政权的稳定中。

原因是东德老百姓没有多少信任共产主义,而且很大一部分可以说是难民。

东德的地域范围是去除了东普鲁士、波美拉尼亚、波森和西里西亚的原普鲁士王国的残留地区(以上列举的地区都被毛子和波兰分了),而居民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举家老小被赶出世代居住的东普鲁士、但泽的德意志人。

同时,他们从30年战争开始到二战结束的三百年来都是基督教新教徒。

当东德建立以后这些德意志人不得不接受一个无神论政权,同时创造这个无神论政权的俄国人还把他们从世代居住的领土上

全数驱逐。

这种统治能持久吗?

不能,于是东德亡了。

虽然DDR成为了世界十大工业国

虽然DDR的人均收入是苏东波里第一

虽然DDR常年在奥运里要么第二要么第三

虽然DDR相当性开放,妹子也很漂亮……

但是你没有统治基础,SED党组织发展不起来,国内民众不认同你的统治,败亡是迟早的。

第二个原因,DDR政权缺乏统治的合法性

大家都听过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其实绝大多数德国人也认同“世界上只有一个德国”……

一战奥匈解体后,奥地利成立了一个政权叫“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这个政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入魏玛共和国”,然后协约国立即阻止了这种合并行为╮( ̄▽ ̄"")╭

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在西方和中国教材里都使用的“吞并”这一贬义词,而在德语历史教材里是Anschluss Österreichs这个词,翻译为汉语就是“与奥地利结为联盟”

因为换成我们的视角来看这都是国家统一的一种努力和尝试,

二战结束后,被吞并的奥地利又被吐了出来,于是,德国用了奥匈的旧国歌作为自己国歌的调子,奥地利用了普鲁士的国徽作为了自己的国徽……

这里我不想替纳粹翻案,只是用这些例子来说明德国人也有一种让国家统一的的潜意识。

然后当东德建立的时候,德国人发现世界上有两个德国,

一个自由民主经济世界第四,一个专制破落还算得上是傀儡政权,

在东德人民潜意识里 哪个是正统已经不言自明,你跑不跑?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DDR)的败亡在建立之初就埋下了祸患。

如果说怎么才能尽可能延续东德政权,那就需要再来一个问题来回答了。

因为以上两点,老百姓觉得跑还是不跑呢?

于是就有了柏林墙、有了斯塔西秘密警察、有了无处不在的政治线人。

并非因为《窃听风暴》、斯塔西和柏林墙,DDR才是个糟糕的国家。

而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DDR)统治不下去,民众不要他,是个纸糊一般的国家,DDR才需要斯塔西和柏林墙,于是就更糟糕了。


以下内容为补充:

很多答案提到了经济不发达引起跑路,然后类比了大逃港,

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

经济和收入,其实并不是绝大多数的DDR公民西逃的决定因素。

对DDR这个政体而言,最初的经济起步真的是建立在割掉西里西亚工业区和苏联毛子复仇性的搜刮之上的。

打个比方就是隔壁家的小儿子被打残了一条腿还烧了他的房子然后他期末还考了年级第四~~

东德除了建国那段时间外(毛子到1953年还在拆机器……),大部分时间都属于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

举两个例子:

DDR在1959年就普及了十年义务教育,政府实施的义务教育对所有大中小学都不收学费,还对大专学生给以伙食津贴……

DDR具有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公民就医,一切费用,包括门诊、配药、手术、住院、疗养以及住院或疗养期间的伙食费,全部免费;职工每月只须交不超过60马克的医疗保险费,就可为整个家庭成员作医疗保险。”(引号里内容引自《德国通史》丁建弘著)

以上两条是我国到现在都没有实现的。


DDR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是东欧集团中有着最高的工业产值和最高生活水平的国家,

也是地球上人均收入最高的社会主义发达国家,注意,以上两个都是没有之一。

所以说,把大逃港或者脱北那种情况类比到东德是错误的,东德数百万的人口跑路,经济问题不是决定因素,甚至连次要次要的因素都不是。

user avatar

ps: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东德人跑西德是因为东德人吃不饱饭,建议自行查询东德人均gdp和粮食消费量。东德这么发达的国家都吃不饱饭那那时候的亚非拉人民怕不是个个都饿死了。人和猪不一样,不是只会因为吃不饱而不满。

东德政权把自己国家的文化艺术建筑瑰宝都要炸掉,不知道人民怎么能认同。

柏林宫,普鲁士国王和德意志皇帝的住所,1950年被东德夷为平地

波茨坦城市宫,普鲁士国王和德意志皇帝的第二住所,1960年被东德夷为平地,图是被拆之前拍摄

蒙比欧宫,普鲁士国王王后的住所,1950年被东德夷为平地

现在一个巴黎圣母院起火受点伤全世界的人都伤心祈祷,这些是直接就没有了,只能从地基开始重建仿制品,拆除这些建筑的时候西德和西柏林还有全世界好多的博物馆学家建筑师艺术家都强烈抗议,想想东德人民会怎么想吧。

user avatar

那些政治笑话、段子和公知口根本无助于回答问题。

1,东德生活水平不落后。世界上第一台环保电冰箱就是东德造的,二十多岁分到有热洗澡水的公寓那是应该有的。

2,东德工业不落后。当时苏东集团最好的机床不是东德的就是捷克的。

3,东德社会风气很开放。

那么为什么吃饱穿暖的东德人会总是往西边跑呢?

原因很简单,就像波兰人冷战期间和苏联就同床异梦一样,东德人对东德认同感并不高。而苏联防东德就跟防贼一样。东德拿着最好的机床,苏联人还不允许他造飞机。。。

东德的统治集团根本不是闹革命带领群众打江山的硬茬子,实际上德共很弱鸡,弱鸡到实力非凡让希特勒一个国会纵火案就干趴下了,战后苏联人扶持的傀儡而已,俗称坐着苏联坦克回柏林的。所以东德政权就很尴尬,它不仅不能相信自己的人民,相反,他还怀疑自己的人民,因为他根本不来自于群众,群众对他来讲是危险的,因为群众:1,可能是纳粹。2,可能是第二帝国余孽。3,可能反苏。4,可能是梵蒂冈的奸细。总之和所有傀儡的认知一样,群众是洪水猛兽。

所以东德政权不能相信自己的人民,因为他们可能不喜欢傀儡而且可能推翻自己。又不能相信甚至团结前政府官员,因为他们是纳粹。还必须时时刻刻批判自己的民族传统和历史,因为那是帝国主义的土壤。唯一能做的就是抱苏联大腿,尽管苏联并不信任自己。。。

你是老百姓你不跑???

你以为是从延安跑去南京,不靠谱。其实是从南京跑去延安。这世界上不是脑门上写个共产党就是干革命的。。。

补充一点:在现代史分析上,最重要也是最容易犯错误的:只要叫共产党,一些历史爱好者就是自动认为这是无产阶级的党,就是领导着人民群众披荆斩棘闹革命,闹了个天翻地覆,历经苦难初心不改,最终取得革命胜利,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

这种带入法相当扯淡,因为这就是中共的革命历史,像这种情况你掰着手指头算全世界不超过一个手的手指头。

东欧那帮费拉不堪的坐着苏联坦克回国的傀儡也配跟中共比?群众跑路不正常么?你特么愿意跟汪精卫混在一起?

user avatar

一帮人都在说, 东德人民往西德跑根本不是因为东德有什么 "暴政", 完全是因为西德经济比东德好. 其实我倒是有个问题, 社会主义不是比资本主义先进么? 为什么东德这个社会主义阵营里最发达的国家, 在社会主义阳光下沐浴了这么久, 经济比西德反而越来越差了呢? 百思不得其解诶!

另外提供一个有趣小数据. 据说人口流动是因为经济不平衡, 不过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如果在统一前, 一个区区经济差距, 能让无数东德人民面对着铁丝网和机关枪想出各种办法来逃往西德, 统一后, 没了柏林墙和边界, "逃往" 西德的东德人应该大大增加才对啊. 可是问题来了, 两德统一时东德人口 1600 万 (准确说, 在统一的 1990 年, 东德人口是 1603 万), 统一了这么多年, 在不再有铁丝网和机关枪, 东德人民可以自由 "逃往" 西德这么多年后, 原东德地区人口居然还有 1647 万. 这数据不科学啊! 一定的德国统计局造假了!

user avatar
@玄不救非氪不改命

的洗地真是太不要脸了……

两岸分裂时期,台湾当局实行了哪些暴政,才使200多万台湾同胞不顾一切逃往大陆?

西德比东德大得多,经济自古以来都比东德发达,人家无非去西德找个工作混口饭吃罢了,哪来那么多政治解读。东德政府倒台后,按理说暴政没了,但东德人民跑得更多了。

我第一眼看到都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Exsuse me?正常人真的觉得这两是一回事?(黑人问号脸~)

结论怎么样不说,光是这种完全不顾事实,不理差别的混淆视听,就非常的下作。

你要是同样发生在冷战时期的“大逃港”来类比,我还算你有点人味,但是拿两岸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台胞往来类比柏林墙隔绝下的东西德?


啧啧,实话说吧,你是在黑谁呢?(斜眼微笑)

你问过国台办对这个类比的意见了吗?

物理上的柏林墙倒了,但是某些人心中的没倒,恰恰相反,现在开始为柏林墙洗地的人,也会为新的柏林墙欢呼。

这人绝对不是蠢,是真的坏。

========================================================

PS:

1,大逃港: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


2,大逃港的故事,可歌可泣,不论从规模,悲壮程度上来讲,都超过东德向西德的逃亡,却因为种种原因,并不怎么为内地人所知。而大逃港对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影响,延绵至今~不过这个回答纯粹是因为看不惯有人洗地到丧心病狂,如果要看关于大逃港的回答,请移步这个回答——

如何评价蔡骏的这篇文章《今天是谁的生日》? - 李傲文的回答
user avatar

两岸分裂时期,台湾当局实行了哪些暴政,才使200多万台湾同胞不顾一切逃往大陆?

西德比东德大得多,经济自古以来都比东德发达,人家无非去西德找个工作混口饭吃罢了,哪来那么多政治解读。东德政府倒台后,按理说暴政没了,但东德人民跑得更多了。

user avatar

举一个例子.

2012年的时候,有一则新闻,说宜家(Ikea)承认曾经使用东德强制劳工

宜家家居一直以廉价的组装家具出名,但是,2012年11月的时候,这家公司承认,曾经使用东德的一些政治犯作为强制劳工,来保持其产品价格的低廉。

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政治犯和刑事犯是不作区分的,很多无辜的人被关进监狱。当时,东德利用犯人在工厂做工,生产产品出口来减轻东德的债务,很多公司也愿意将生产业务转移到东德,因为那里的成本更低。

但是,宜家这样的公司支付给东德强制劳工的钱其实到不了工人手里,大部分都被东德政府私吞。

东德政府还用更下作的手段挣钱:

出口政治犯。

上世纪六十年代,对身处冷战大潮中的东德人来讲,试图逃离自己的“祖国”会有被逮捕、遭酷刑和被射杀的危险。而当时的东德政府为了缓解国库空虚的窘境,曾把囚犯卖给西德换取总计数十亿西德马克。

当时的东德经济状况恶劣,大量技术劳工和知识分子逃离,苏联也对自己占领区的东德进行资源收割。1964年,东德的财政状况太糟糕了,政府想出了向西德出售政治犯的计划。东德迫切需要西方的货币,西德希望营救在东德监狱受苦的政治犯。

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东德政府不想暴露自己面临的困境,西德政府则不愿意被看成资助共产政权。载着囚犯的车从东德出发,一到西德就换上新车牌。或者在火车上交易。

1964年至1989年期间,东德政府向西德交出33755名政治犯和25万名家属,总共换取了35亿西德马克。除了西德马克之外,东德还用囚犯换取咖啡、铜和石油等商品。

印象中似乎只有纳粹德国和旧日本帝国才会利用犹太人或者中国朝鲜奴隶盈利,还不曾见到出售本种族的人牟利。


东德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早上,昂内克同志来到阳台上,向太阳打招呼:“早上好,太阳同志!”

”早上好,昂内克同志“,太阳答道。

中午,昂内克同志来到阳台上,向太阳打招呼:“中午好,太阳同志!”

”中午好,昂内克同志“,太阳答道。

傍晚,昂内克同志来到阳台上,向太阳打招呼:“晚上好,太阳同志!”

”去死吧傻x,我现在在西德了!“

user avatar

自由与不自由,更多地,不是政治问题,而是生活习惯问题,没有自由的尚且不大习惯拥有自由,有过自由的那是非常不习惯自由被妨碍,被政客忽悠或者食洋不化,就会觉得天塌下来了。

其实,还是因为日子过得不错,如果兵荒马乱,朝不保夕,反倒都老实了。

user avatar

反对处级干部

@玄不救非氪不改命

的说法



两岸分裂时期,台湾当局实行了哪些暴政,才使200多万台湾同胞不顾一切逃往大陆?

---------------

台湾人“逃往”大陆?除了林毅夫那种极少数以外,大多数人明明是拿着台胞证和通行证,合理合法的定居、暂居于大陆,某处级干部非要和翻柏林墙相提并论,我想问问某处级干部:这200万台胞来大陆的途中,要不要绞尽脑汁游海峡?要不要穿越国军的铁丝网水泥墙自动机枪?家人会不会被开除公职,喜迎各种迫害,死在劳改营里?


这一定是在路上跌死的




西德比东德大得多,经济自古以来都比东德发达,人家无非去西德找个工作混口饭吃罢了,哪来那么多政治解读。东德政府倒台后,按理说暴政没了,但东德人民跑得更多了。

---------------

“自古以来”东德人虽然喜欢往西跑,至少人口都是增长的,只有在统一社会党统治的40多年人口一路暴跌,从1900万降到1600万,人们“迁移”的动力比战前大得多,你猜这是为什么?还特么“哪来这么多的政治解读”,最喜欢“政治解读”的正是贵DDR政府:In an October 1973 order later discovered by researchers, guards were instructed that people attempting to cross the Wall were criminals and needed to be shot: "Do not hesitate to use your firearm, not even when the border is breached in the company of women and children, which is a tactic the traitors have often used".所有“迁移者”都是伟大祖国的叛徒,士兵们开枪不必犹豫,女人小孩一样杀,狠狠打了某处级干部“迁移论”的脸


纪念彼得费希特,年仅18岁的殉道者



本人无意对

@玄不救非氪不改命

进行任何形式的人参公鸡(毕竟处级干部),而是希望在未来漫长的洗地的道路上提高姿势水平,至少不能被洗地对象(DDR官方)打脸啊,如果您真的有脸的话

user avatar

东德其实是一个地狱般的监狱

修筑柏林墙

1961年8月13日,前东德(民主德国)建立了隔绝东西柏林的“反法西斯防卫墙”。从此勃兰登堡门内外的两个柏林成为两个世界。这堵墙的任务是防御性的,但它的作用在于防止东德人外逃。一个国家,通过修建铜墙铁壁不让自己的公民外逃,那么它是什么呢?用熊培云的话来说就是监狱。柏林墙存在的28年记录铁证如山地表明,它从未对任何一个西边的人进行过火力拦截,因为根本没人试图闯入。但是,它却以火力射杀了有名有姓的201名东德公民,而除了想“出去”,他们并无任何过错,至于在火力拦截中被打残打伤、生擒活捉的东德人就不知多少了。显然,柏林墙并不是用来进攻西边的,但它也不是用来“防御”西边的。它就是一道拦截“自己人”外逃的天堑,一道为东德公民设下的天罗地网。


“6·17”暴动

在此之前,东德发生暴动。这里交代一下东德的“6·17”暴动的背景:苏联在苏东剧变前,对东欧国家有极强的管制。苏联要把东德变成自己的卫星国,控制与汲取是主要思路。首先在战后赔偿问题上,各占领区实行完全不同的政策。苏联的策略是“榨取德国赔偿本国”,它向德国方面提出100亿美元的赔偿。战后的德国没有能力偿还这样巨额的战争赔款,苏联便拆除德国的工厂设备,利用德国的专家、技术人员和战俘无偿进行实物赔偿。为此苏联从它的占领区拆走了80%的重工业设备。到1948年,苏占区的1900家工厂被拆除,其中1700家是整体拆迁,由于大规模的拆除,东德的生产能力下降了50%。此后很长时期,东德的每七个工人当中就有一个为苏联人干活。此外苏联还把大量的农产品运回本国,据统计,通过这种方式,苏联大约从东德索取了价值150亿美元的赔偿,使东德如牛负重,长期无法重振经济。另外苏联把法本、克虏伯等大型企业没收后改造为苏联股份公司。本来战后的生活就十分艰难,还必须向苏联提供大量赔偿,使东德不堪重负。而斯大林死后,东德政府依然倒行逆施,引发工人不满。

秦晖记载: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时,东欧各国都长出了一口气,人们认为压在头上的“紧箍咒”应该松动了。但1953年5月,东德政府却以行政命令把各企业的劳动定额一律提高10%,并且不增加工资,还威胁要开除那些以罢工示威来反对提高定额的工人,要“把一小撮隐藏在工人队伍中的特务揪出来”。

6月16日东德《论坛报》发表社论说,提高劳动定额是“工人阶级义不容辞的责任”,激起众怒。当天建筑工人率先罢工,6月17日东柏林大批工人在斯特劳斯广场举行罢工集会,工人们提出了罢工的九点要求:不能降低单位定额工资的数量;降低生活费用;举行秘密和自由选举;禁止迫害罢工工人;实行言论和新闻自由;撤走苏联占领军;释放全部政治犯;遣返所有战俘;取消对人民的监视。6月17日罢工席卷了整个东部德国,除柏林外,腾费尔德、哈雷、莱比锡、梅塞堡、勃兰登堡、德累斯顿、格尔利茨等地纷纷加入,总共有近272个区30万人参加罢工,一些知识分子、复员军人和警察也加入罢工队伍,甚至西柏林的部分工厂也冲破警察防线前来声援东部的工人。有几个人登上勃兰登堡门把红旗换成了联邦德国的旗帜。结果苏军宣布戒严令,不允许三人以上在街头聚会,违者按占领国战时法论处,并先期出动了一个装甲师来驱散游行,在冲突中军警开枪,造成流血冲突。“6·17事件”是东欧第一次表现出反对斯大林模式的工人起义,为了纪念此事,西柏林把通往勃兰登堡门的一条主要街道命名为“6·17大道”。此时,东德还 被称为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


无处不在的监控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窃听风暴》,对东德的窃听系统有所了解。今天,没有谁会怀疑每个公民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隐私,公权力更应当在居民的门槛前收紧自己的缰绳。然而,东德政府一方面政府不遗余力地向民众宣扬民主德国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国家;另一方面又把东德人看成世界上最糟糕的国民——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国家公敌”。那些生活于监狱之外的公民,不过是“假释犯”,理应受到国家的监控。为此,东德设立了“斯塔西”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情报机构,为东德1800万人口中的600多万人建立了秘密档案,3人之中必有1人被监控。在“线民政治”大行其道的80年代,告密成了东德居民的日常生活。此时,不仅有来自政府的“老大哥在看着你”,还有来自社会的“老大妈在看着你”。社会的分崩离析同样体现在家庭之中,即所谓“老婆(公)在看着你”。熊培云称:关于这一点,卫斯乐的饰演者穆赫可谓感同身受。他的妻子简妮·格罗曼曾经为德国国家安全部门工作,负责监视他和其他演员,相关解密文件有254页。

斯塔西成立于1950年2月8日,正式名称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安全部”。冷战期间,东、西德分属两大阵营,斯塔西是在苏联扶植下成立起来的东德间谍机构,主要任务是对内监控、镇压反对派,对外进行各类间谍活动,尤其是针对西德展开间谍活动。斯塔西的首任部长为蔡塞尔。在他的打造下,斯塔西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仅次于苏联克格勃的第二大间谍机构。由于间谍技术实力强悍,斯塔西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一直是间谍技术输出的大户。1950年代末期,斯塔西的“技术行动处”曾向北越运送过一大批电话监听和室内监视设备。随着越战升级,双方合作更为紧密。东德向北越提供了不少尖端技术用于同“美帝国主义”作战。北越对东德的毒药分析技术、秘写技术以及培养犬类的技术非常感兴趣,而在这些方面斯塔西非常慷慨,倾囊相授。此外,东德还是向古巴输出间谍装备的大户,包括微型照相机、望远镜、潜望镜和红外线通讯设备等。

1989年,柏林墙倒塌,东德政权走向崩溃。斯塔西慌忙决定销毁总部和地方各局的秘密档案。但销毁档案的计划还没来得及完成,1990年1月15日,就有成千上万的市民冲进了斯塔西总部大楼。他们看见的是堆积如山的碎纸———被销毁的文件装了足足1.6万个大麻袋。那些来不及销毁的文件,被市民完整接收。1991年,统一后的德国宣布成立“前东德国安档案联邦管理局”,开始对浩如烟海的斯塔西档案的复原与整理。


东德糟糕的经济

在某种程度上,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优越其实是同行衬托的结果。“6·17事件”后东德的逃亡潮愈演愈烈。1945年东德有人口1664万,1949~1961年间就有350万人逃离东德,也就是1/5的人口跑掉了。而这时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里,东德还算是最好的,经济发展速度最快,1958年达到8%,赫鲁晓夫称之为“社会主义的橱窗”。然而80年代后,东德的经济发展几乎停滞。再优越的计划体制也无法满足消费者消费偏好与自由发展的诉求。战后两个德国各自形成不同的经济体系,分别加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圈。1950年民主德国加入“经互会”,70%的出口面向“经互会”国家进行“账面卢布结算”的“内部交流”,脱离国际前沿,缺乏竞争机制,走上封闭式的经济发展道路。而西德在1951-1952年加入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利用国际分工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西德的经济状况明显比东德的好很多。美国人把西德的管理权很快移交给了德国人,1947年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大量资金注入西德。1949年6月《联邦德国宪法》通过,西德建立了既发挥市场竞争活力又注意社会平等、福利保障的“社会市场经济”和“福利国家”体制。1950年联邦德国的工业超过战前的水平,从1950年到1965年联邦德国累计投资2281亿美元,促成经济高速增长,从此开始了15年的“莱茵奇迹”。1950-1965年,西德年平均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3.3%和15.8%,1965年的贸易额是1950年的8倍,20世纪60年代西德国民总产值超过英法两国,20世纪80年代西德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经济大国。而早在1971年,西德的外汇储备便达到186.57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而比经济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人民实际生活。战后东西两边都为应付时艰一度实行过配给制,但西德1950年就取消了配给制,很快自选超级商场满街,市面繁荣,消费旺盛。而东德到1958年才取消配给,但商品的匮乏和单一依旧。在生活、住房、就业、医疗各方面都是西强东弱。东德为此提出“先生产好,后生活好”的口号,让人寄希望于缥缈的未来,而西德无需口号,明摆着的“生活好”已经有力地证明它的生产也绝不差。

记得刘瑜说过,和兄弟国家相比,东德真够倒霉的:它的统治并不比它们更严酷,不幸的是从地缘上来说,这座天堂离人间太近。制造幸福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增进福利,一种拉紧窗帘指着墙上画着的那张大饼说:看见没,这就是天堂。后者显然比前者要简便得多。但可惜50年代东西德之间没有窗帘,当东德人瞥见窗外的西德人拿着真的烧饼走来走去时,墙上的那张烧饼就不再有说服力了。

所以有个笑话,昂纳克问罗马教皇为什么人们不相信“共产主义国家”的天堂,却相信他们教会口中的天堂,答曰:“因为我们的天堂不会让人们看见。”

为了挽回面子,东德就修筑了巨大的电视塔。但是由此引发了人们站在电视塔上争相向西德眺望的传闻。据说由于人们在观光球上都挤在西边看那被大墙阻隔的西柏林,塔都被压得向西倾斜了。


掩盖真相

柏林墙建立以后,东德政府做了些什么令人震惊的事情呢。上文提到过,它残杀了二百多位公民。令人反感的是,一位前东德领导人辩解说,柏林墙下的死亡只是执勤军人的随机应变造成的,东德官方并没有下达“越墙者格杀勿论”的正式命令,因为“我们东德的法律也不允许”这样草菅人命。如果真有这样的命令,“我们当政时也是要追究的。”

然而很幸运,我们很快就能发现这位东德领导人是在胡说。人们在东德档案中果真就发现了这样一份“格杀勿论”的正式命令,而且上面还有许多政治局委员的签字。这下坏了:按东德领导人自己的说法,即使根据当时东德的法律,这样的“格杀勿论”也是犯罪,下令者要承担责任。

他这样狡辩其实没多少意义,徒增笑料罢了。对于民众而言,生命和生活就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人们成立国家,是为了保障自己被上天赋予的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换言之,国家实质上就是一种工具。

金雁在她的《从“东欧”到新欧洲》中记载:1961年8月东德的特种兵以“玫瑰行动”的代号迅速在东西德之间架起了一道铁丝网,后来被钢筋水泥所代替。从1961年8月13日建成,到1989年11月9日拆除,柏林墙一共存在了28年。在纪念柏林墙建立20周年的时候昂纳克说:“由于构筑了‘反法西斯防卫墙’,我们才捍卫住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成就”。但是靠高墙和火力拦截把人圈禁起来才能“捍卫”的“主义”,还是人们当年梦想的那种人类理想吗?柏林墙建成后人们的逃亡史变得更加血泪斑斑。游泳、挖地道、跳高楼、用重型汽车硬撞、自造潜水艇、热气球、滑翔机、弹射器……,许多逃亡故事都已成为广泛流传的经典,笔者也就无庸赘述了。只就柏林墙的隔离功效而言,从建墙前每年十几万、几十万人逃亡,到建墙后1961-1980年“只有”17.7万人成功逃离,每年约为八九千。从49年民主德国建立开始,走着去西柏林并且一去不返的人实在太多了:1953年,40万东德人涌向西德;1954年,20万;1955-1959年,每年25万;1960年20万……12年里,东德失去了1/6人口。照此下去,东德的社会主义天堂不久就会空空如也了。为了将人民挽留在天堂,东德总书记乌尔布里奇在苏联的批准下建造了柏林墙。对他来说,这堵墙是对西方斗争的伟大胜利,但是肯尼迪却嘲讽道,这堵墙是他对失败的公开承认。强迫一个人为了某项“高尚的事业”而献出一切乃至生命的行为,不是法西斯又是什么呢?所以对比一下东德和西德,到底谁才是被防御的“法西斯”呢?

可笑的是,东欧剧变时,昂纳克仍然强调说:“即使再过50年、100年,柏林墙还将存在!”然而好在这世上有“用脚投票”这事,让我们能够拨开口号的迷雾去判断制度的优劣。仔细想想,我们创造法律与国家,难道不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方便和美好吗?庞大的国家机器,其作用不正是为了保护我们这些脆弱的个体吗?

既然人们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那么东德人离开西德就是天经地义的。人类的头脑充满智慧,但是我们的脚却自有它的主张。它不善于表达,但爱自由,而且嗅觉无比灵敏。更重要的是,它往往比我们高举标语的手、能言善辩的嘴、荷尔蒙涌动的头脑更诚实,因为它有足够的谦卑去屈从于常识。《诗经》里的那句话说得真好:“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追求喜欢的生活是人类的天性,何必要屈从于被落后的统治阶级包装的“政治正确”?政治难道不是为了人服务的?东德领导人敢掩盖真相,抹杀历史记载,这已经足够令人难以接受。对东德而言,诉诸强权掩盖事实,并不能证明自身之伟大。

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现在,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将来。奥威尔诚不我欺。

然而,不幸中的万幸是,尽管东德政府不得人心,其统治能力还是不算很强。刘瑜在《观念的水位》里说:“从53年东德政府朝示威工人开枪,到56年苏联坦克开进布达佩斯,从波兰的抗议到捷克的布拉格之春,东欧政府可以说基本只是靠强力勉强将其政权“糊”在一起——甚至连强力都是从苏联借来的。”我们知道,世界有一种富人“穷得只剩下钱”,套用这个句式,世界上有一种强权,“虚弱得只剩下暴力”

在弗里德里克·泰勒的《柏林墙》里,有这么一个细节很耐人寻味:在一个横跨东西柏林的建筑里,一个东德人试图从二楼窗口跳到楼下的西柏林。楼上,东德警察从窗口拽住他的胳膊,楼下,西德人则从下面拽住他的脚踝。由于重力作用和西德人的帮助,这个人最终到了他所向往的乐土。此处,“重力”一词能够得到很多解释。


许多答主已经提到,西德相对优越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状况是吸引大量东德人外逃的重要原因,这是事实。不过东德政府不顾经济状况,一直沿用不合理的经济制度,采用脱离国际前沿、缺乏竞争机制的生产方式,也未能全面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居然还通过修筑高墙阻止人们出逃。在前期还制造流血事件,野蛮镇压人民的基本诉求。我之前说过,既然人们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那么东德人逃亡西德就是天经地义的。更有甚者,东德政府还通过严密的监听系统对人民的一举一动进行监控,生怕人民的意识形态被改变。民众出逃是为了追求幸福生活,或仅仅是为了生存下去。谁能否认,自由的氛围是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东德政府的倒行逆施,不是暴政又是什么。

所以说,东德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不能求真务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反而还通过强权暴力侵害民众与生俱来的权利,否定人的基本价值,妄图让人们屈从于其意识形态,让人们为政治服务,这样的东德政府,注定成为反面教材。我相信,在当今时代,任何一个进步且负责任的大国一定会脚踏实地,稳扎稳打,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而增加老百姓对国家的信心,这不仅是某一个国家全体老百姓的追求,更是全球热爱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普通人的追求。

user avatar

如果都是像剩下的答案里这些小问题,值得冒着机关枪么?

user avatar

当年大逃港时期干嘛不顾一切逃往香港呢

user avatar

当年联合国官员抗议南非白人政府对黑人实行种族隔离制,南非政府反驳道:那为什么周边非洲国家的黑人不留在自个国内当家做主,而要纷纷偷渡到种族隔离的南非?

user avatar

东德的暴政蛮多的


比如没能绑架华约整体战略重心继续前移,将对应其总体战略中的交战区域完全延伸到他国境内,让华约军事力量进攻出发点不断前推,至西德境内并一直维持其存在

反观西德,除建国初期,就没有无时不刻不想把战火烧到敌人境内,把敌人烧的一塌糊涂,可谓是武德充沛,充分的展现了对国民的生命、财产的爱护

虽然我也不知道这个战略的变革导致在国内部署的数量众多的军事武器会不会招来更多的炸药就是了


也没能逼迫华约在经济输入的问题上对自己不断让步与加强经济结构和加强传媒科学,让世界相信自己是绝对无辜的白莲花,历朝历代只有西德做人口生意【当然,他们确实这么干过,不过做的隐蔽罢了,如果不是西边的人用南傀人的时候用的有点猛,让一些劳工宁可冒着死的风险也要爬过墙投诚的话,应该也不会暴露的吧,大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向西德输出大批劳工,主要从事采矿和医疗护理工作。据韩国国家记录院统计,1963-1977年,韩国共向西德派出7936名矿工,1960-1976年派出11057名护士,这实际成为韩国创汇和缓解国内就业的特殊措施,而此类劳务输出也被认为是韩国实现“汉江经济奇迹”的一大贡献因素。

然而众所周知,韩国人就是不堪用啦(笑)

之后居然还懦弱的找东德人帮忙试图让他们被送到朝鲜去(呕)

1967-1969年,韩德矿工合作出现中断,原因是西德政府为保护本国资源,以“实现煤矿运营一元化和管理合理化”为名,强制关停一批煤矿。此外,1967年7月还发生了韩国矿工集体经东柏林投奔朝鲜事件。直到1969年西德矿业出现好转,韩国才恢复派遣矿工。1970年2月至1977年10月,韩国分47批共向西德派遣5415名矿工。

当然,按照相应的算法,对于动辄在宣传上“数百万人”、“数十万人”的东西德边境问题,当然都是毛毛雨了

虽然这个“数百万人”和“数十万人”的人口变动、“不计其数”的被枪杀人数和英文翻译中的“人口迁徙”到底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有些人会捏着鼻子说不知道就是了

毕竟“我看不懂德文嘛”


居然如实把各年边境死亡人数和各年的离境人数都记录并把资料都保留下来了,搞得很多人只能欺负看不懂德语和英文或者懒得看的人进行各种情绪感官带动,旁敲侧击的找证据来给真正的东德实际上的作恶问题来把视线带偏


更可怕的暴政在于,他们居然真的敢立法判决,敢真的按罪关人,这暴政在两德合并后不久立刻就被正义的联邦德国给平反了

根据《Gesetz über die Rehabilitierung und Entschädigung von Opfern rechtsstaatswidriger Strafverfolgungsmaßnahmen im Beitrittsgebiet (Strafrechtliches Rehabilitierungsgesetz - StrRehaG)》
§ 1 Aufhebung rechtsstaatswidriger Entscheidungen

在东德时期,犯有

Gefährdung der Bausicherheit”(危害国家安全)【国内刑法普遍案例5年起跑,最高死刑】

Landesverräterischer Treubruch.”(叛国)【同前一罪名的判决标准,当然,跑路的都在通缉中】

Staatsfeindlicher Menschenhandel.”(有组织的诱骗人口出境)【不太清楚与国内处罚组织偷渡的蛇头情况是否类似】

Staatsfeindliche Hetze”(反国家煽动)【5年往上】

Ungesetzliche Verbindungsaufnahme.”(非法通信、收听敌台)【这一罪名国内倒是没直接罪名跟进,但是在国内的刑法体系成型前似乎也会丢去劳动改造】

Ungesetzlicher Grenzübertritt.”(非法越境)【P民基本不怎么管,不过如果是国家人员那就另说】

Wehrdienstentziehung und Wehrdienstverweigerung”(兵役剥夺与“出于良心的逃避兵役”)【为什么被剥夺并不过问和“逃避兵役”的理由被统一归类为“有良心”即可】

罪名的“政治犯”,西德会进行平反并恢复名誉

这不正凸显了东德的“暴政恶法”本质吗?

毕竟,居然会对这些“微不足道”的罪名判刑收押,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恶劣法律了。


然后弹一点我很早以前就做过的老调了

这里由于人家匿了名,我也就没法直接艾特人了

兄啊,你跟我说“人口增长”和“人口暴跌”的时候能不能告诉我一下

根据《世界人口》的说法,70年代的时候为什么西德会出现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呢?

因为西德1961年开始就无法接收到每年净增加的接近10w人的东部劳工用于冲抵19世纪末生人老龄化与20世纪初生人断口带来的老龄化了吗?如果真的人口没出现问题,为什么要在这一时期增发子女补贴、母亲补助呢?


如果拿着这张表格来对比双方的人口的话,我倒是很有兴趣的放上另一张表格

正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在大谈东德人口流失的时候,可曾看过西德的人口变化呢?我觉得,这位答主一定是没看过的

毕竟“历朝历代,历朝历代”

user avatar

东德最大的暴政是:它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而是只能做一个傀儡小国。

几乎所有回答,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东德不是自动瓦解的,而是地图头在政治最高层发动政变,扶植“地图头派”上台的结果

作为傀儡政权,东德并非如流传中脆弱。除1953年动乱外,东德政权自始至终相当稳固。当然,这是就内部而言。对外,它不可能跟老大哥唱对台戏。

当地图头的“伪改革”(相对于我朝的真改革)让整个苏联东欧鸡飞狗跳时,以昂纳克为首的东德领导层,却长期坚决抵制“伪改革”。结果是,当苏联和东欧经济纷纷崩盘,东德经济(当时十大工业国之一)却保持稳定增长!从1983年起,东德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4%以上,只有1988年为3%,1989年国内局势严重动荡,但截至1989年10月,仍然增长了2%!从1980年到1987年,东德没有发生过一次工人罢工!

为什么?因为红汉斯比红毛子会搞经济多了!与苏联经济有所不同不同,东德的经济体制其实一直在与时俱进。

相比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东德的经济体制并不算僵化,其特色之一是所谓“联合企业”。“联合企业”克服了50年代权力过度集中,和60年代“新经济体制”过度松散的弊病。——简言之,它不全是人为设计,而是基于经济实践的体制创新。“联合企业”是一种企业型的公司,实行完全的经济核算制。一方面,政府把一部分管理权下放给联合企业,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直接下放到基层企业;同时,政府也把基层企业的部分权力收回,集中于联合企业。这样,联合企业就成为经济管理体制的关键环节,把决策权力和实际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较好地处理了传统计划经济中的一个长期悖论——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简言之,东德不是不改革,而是出于德国人一贯的严谨和务实,不肯像地图头那样瞎改革。在形势倒逼时,既不因循守旧,又不剖腹自杀。

没人否认,东德经济远不如西德。但到80年代中后期,东德经济确实没有根本性问题,而是保持了稳定增长。东德在1988年以后的动荡,根子在政治和社会层面——作为一个傀儡小国,东德根本无法抵挡苏联的巨大压力。地图头无法容忍,“伪改革”的苏联经济断崖下滑,而拒绝“伪改革”的东德经济,却稳步增长!由于东德经济确实远不如西德,苏联也利用了东德人对西德的向往(地图头就是这么无耻,明明自己更差,还有脸指责东德不如西德),从自上、自下两个方向,动摇东德的领导层。1989年10月7日东德国庆40周年时,地图头更是直接煽动群众,对昂纳克等东德领导层施压。然后就是众所周知的、苏联策划下的政变,昂纳克下台。优柔寡断的克伦茨上台后,开始对东德历史进行“地图头式”的大批判和全面否定。没多久就是彻底崩盘。

即使江山变色,因为担心统一后的德国过于强大,法国,甚至英国,对德国统一并不算热心。美国人固然热心,但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再次是地图头。由于苏联的容许甚至力推,东西德统一才成为必然。

然后是另一个错误。即使非要统一,新政权也应通过谈判,尽可能对等地与西德合并,并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循序渐进,捍卫好地区的经济利益。这样做,对两个德国都更好——东德可以更好维护自己的产业基础,西德也可以减少些经济包袱。然而,因为彻底放弃自主权,以加入西德的方式实现统一,并且过快融入西德经济体系,东德曾经强大的产业基础迅速崩盘,至今毫无起色。

归纳一下——作为一个“傀儡小国”,东德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而主要是被叛变的老大哥出卖的!有些人或许会说,怎么又是阴谋论,内因才更重要吧!没错,独立的小国,可以讲内因。傀儡的大国,也可以讲内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东德这个“傀儡小国”,外因确实在特定时刻,发挥了更重要作用。须知——即使作为“独立大国”,我朝能够熬过那一波,也是惊险无比的!

所幸,天佑中华!

user avatar

简单的说,生活好一点,钱赚得多一些,机会多一些,…………而已。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落后地区实行了哪些暴政,才使数以亿计的农民离开故乡乡,离开土地不顾一切逃往北上广?

………无他,正常的人口流动而已。

很多时候,经济的原因比政治的原因更强大更普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统一前,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内部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共同促使许多东德公民不顾一切地逃往西德。这不是单一政策导致的,而是长期以来积累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严酷的政治压迫和缺乏自由: 斯塔西(Stasi)的无孔不入的监控: 东德国家安全部(斯塔西)是令人闻风丧胆的机.............
  • 回答
    在德国分裂时期(19491990),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 DDR)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与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BRD)存在显著差异。笼统地说,东德在某些领域曾取得过一定成就,.............
  • 回答
    二战德国的战败,是一个复杂多面的历史事件,无数历史学家和军事战略家都曾对此进行深入剖析。如果德国能“赢”,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诱惑力但又充满假设的问题。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罗列几个“如果”,而是要从德国战略、资源、外交、以及盟军的应对等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一、 战略层面:一个多线作战的.............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啥现代埃及学对古埃及历史的分期,会把波斯人(阿契美尼德王朝)那会儿算作“古典埃及晚期”,而把希腊人(托勒密王朝)的统治直接划入“外族统治时期”。这中间的门道,其实挺有意思的,得从历史的走向、埃及自身的特点以及后世的史学观念来理解。分期的逻辑:继承性与断裂性简单来说,分期的一.............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直接触及到了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源赖朝建立的镰仓幕府和德川幕府同为“幕府”,但它们之间的体制差异,尤其是关于中央集权与分封制的问题,确实是理解日本封建制度演变的关键。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源赖朝的镰仓幕府,以及后来的足利氏(室町幕府)和德川氏(江户幕府),虽然都冠以“.............
  • 回答
    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同根同源,都曾是广袤的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但它们在中世纪和近代历史走向的差异,却如同三条蜿蜒的河流,最终汇入不同的海洋。要理解为何法国能在中世纪相对长久地维持统一,而德国和意大利直到近代才实现国家统一,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政治、社会和地理条件。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法国。法.............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语言和民族认同的根源。我们不如想象自己是一位历史爱好者,正在和朋友们探讨这个问题,这样更能找到那种自然的交流感。话说回来,德国为什么不叫“法兰东”呢?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得捋捋法兰克人是怎么回事,还有“德意志”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首先,得认识“法兰克人”咱们得知.............
  • 回答
    德国国歌,《德意志之歌》(Das Lied der Deutschen),其歌词写于1841年,第一段歌词中提到了德国的四个地理区域。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地理区域的归属和范围在历史上有过变动,尤其是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以下是根据歌词中的地点,详细说明它们现在分别在哪个国家的哪个具体位置:德国国.............
  • 回答
    分析哲学,一个在20世纪思想图景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哲学流派,其根基深植于德语世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发源于德奥,由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等巨匠奠基和发展的哲学思想,在它诞生的土地上,似乎并没有像后来在英语世界那样掀起惊涛骇浪。相反,它在美国找到了最为肥沃的土壤,.............
  • 回答
    这场德国与墨西哥的对决,绝对是世界杯舞台上一场不容错过的强强对话。从过往交锋到近期状态,再到各自的战术风格,都充满了看点。那么,德国队究竟有没有能力在这场硬仗中全取三分呢?这可真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好好掰扯掰扯德国队的底气在哪儿。毕竟,作为传统足球强国,德国队的血统里就.............
  • 回答
    德里苏丹国在图格鲁克王朝时期走向分裂,绝非一日之寒,也不是某个单一事件造成的。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衰落过程,由一系列内政、外患、经济问题和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共同作用而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图格鲁克王朝本身。这个王朝在14世纪初由吉亚斯丁·图格鲁克创立,在其鼎盛时期,疆域辽阔,几乎囊括了整个印度北部和.............
  • 回答
    就德国CureVac公司旗下mRNA新冠疫苗CVnCoV公布的47%中期有效性分析结果,我认为这是一个令人失望但并非完全出乎意料的进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和解读。首先,这个47%的数字本身确实不高。 目前已获批上市的辉瑞BioNTech和Moderna疫苗都宣称其有效性远高于90%。相较之下,4.............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引出了很多历史学家和军事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如果”场景。首先得承认,苏联加入轴心国,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假设,其带来的连锁反应会非常复杂,甚至难以完全预测。但如果硬要推演一下,咱们就来聊聊这个可能性,以及后续的“分赃”问题。苏联加入轴心国:一个难以置信的如果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
  • 回答
    丰臣家臣的内部分裂与德川家臣的团结:为何秀吉视而不见,家康却引以为傲?丰臣秀吉,这位靠着一身武勇和过人智谋从底层崛起的战国霸主,一手缔造了日本统一的盛世。然而,在他风光无限的背后,其家臣集团却充斥着难以弥合的裂痕与对立,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令人费解的是,秀吉本人似乎对此视而不见,并未采取有效措施.............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二战后日本为何未像德国那样被胜利国分区占领,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地缘战略考量。简单来说,这并非偶然,而是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盟国决策以及日本自身特殊性的综合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德国被分区占领的背景。德国是战争的发起者之一,其领土被分割成四个占领区(苏、美、英、法.............
  • 回答
    二战期间,英国皇家空军(RAF)和美国陆军航空兵(USAAF)对德国实施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这场旷日持久的空战给双方都带来了惨痛的代价。其中,盟军飞行员的伤亡数字尤为触目惊心,尤其是RAF在夜间轰炸中付出了极为沉重的牺牲。英国皇家空军(RAF)的牺牲:一场血与火的洗礼RAF的战略轰炸任务主要集中在夜.............
  • 回答
    这两所学校的ECE(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和SE(Software Engineering)都是非常优秀的专业,代表了工程领域中两个重要且热门的方向。选择哪一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兴趣、职业规划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侧重点。让我来为你详细地分析一下,.............
  • 回答
    波士顿凯尔特人队在主场以 115:102 的比分击败了明尼苏达森林狼队,这场比赛从头到尾都充满了看点,尤其是两队的当家球星——凯尔特人队的戈登·海沃德和森林狼队的安德鲁·维金斯,都打出了赛季个人表现的佼佼者。海沃德的爆发:绿衫军的胜利基石海沃德在这场比赛中贡献了他加盟凯尔特人以来的又一场“代表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