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斯诺登有没有出卖美国?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回答
斯诺登事件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事件,围绕他是否“出卖”了美国,以及他的动机,至今仍有截然不同的解读。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

一、 斯诺登的行为是否构成“出卖”美国?

“出卖”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道德和法律判断。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斯诺登的行为可以被解读为:

从美国政府和许多法律人士的角度看:
泄露国家机密: 斯诺登未经授权,披露了大量美国政府,特别是国家安全局(NSA)和其他情报机构的绝密文件。这些文件涉及美国在国内外进行的大规模监控项目。
违反保密协议和法律: 作为NSA的承包商员工,斯诺登签署了保密协议,并有法律义务保护他接触到的敏感信息。他的行为被视为严重违反了这些协议和相关法律(如《间谍法案》)。
损害国家安全: 美国政府认为,这些泄露的文件使美国情报机构的运作暴露无遗,可能给国家安全带来风险,例如让敌对势力了解美国的情报收集能力和方法,从而规避或反制。一些评论员也认为,这可能暴露了美国在海外的线人和项目。
危害执法和反恐: 政府声称,这些监控项目对于追踪恐怖分子、预防袭击至关重要。泄露这些信息可能会阻碍这些努力。

从斯诺登和许多支持者(包括人权倡导者、公民自由主义者、记者和部分公众)的角度看:
揭露政府滥用权力: 他们认为,斯诺登的行为是“吹哨”(whistleblowing),是为了揭露美国政府进行的大规模、秘密的、可能侵犯公民隐私和自由的监控活动。
追求公众知情权: 他们认为,公民有权了解政府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如何行使权力,特别是当这些权力可能对他们的基本权利构成威胁时。
道德义务高于法律: 斯诺登本人以及支持者认为,当法律允许或强制执行的行动是违背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如保护公民隐私和自由)时,揭露这些行为是一种道德上的正确行为,即使这违反了法律。
未直接损害“美国人民”: 支持者认为,斯诺登泄露的是政府的秘密计划,而非直接损害了美国人民的利益,反而揭露了可能损害人民利益的政府行为。

所以,从法律和国家安全角度看,他“出卖”了美国;但从揭露政府不当行为和追求公众知情权的角度看,他是在“揭露”美国政府,而非“出卖”美国人民的利益。

二、 斯诺登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动机:

斯诺登本人多次公开阐述了他的动机,并且这些动机也得到了很多支持者的认同。核心动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并且它们是相互关联的:

1. 对大规模监控的道德良心不安(Moral Discomfort with Mass Surveillance):
这是最核心的动机。斯诺登作为一名技术专家,在NSA工作期间,他亲眼看到了美国政府如何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包括对美国公民,进行大规模、无差别的通信监听和数据收集。
他认为这种监控活动远远超出了打击恐怖主义的必要范围,已经演变成一种普遍的、系统性的侵犯公民隐私和基本自由的行为。
他曾表示,他看到这些项目时感到非常不安,认为这是对宪法所保障的自由的严重威胁,并且这种行为是秘密进行的,普通公民对此毫不知情。他觉得不能继续沉默下去。

2. 对信息控制和缺乏透明度的反感(Disdain for Information Control and Lack of Transparency):
斯诺登认为,政府不应该如此秘密地收集和分析如此海量的数据,并且不向公众说明其具体范围、合法性以及如何保护公民隐私。
他相信公众有知情权,应该被告知政府正在做什么,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安全和公民自由的领域。
他认为,当政府试图通过保密来掩盖其可能存在的权力滥用时,披露这些信息是必要的。

3. 相信“披露”会引发公众辩论和改革(Belief in the Power of Disclosure to Spark Debate and Reform):
斯诺登并没有想要煽动暴力或混乱,而是希望通过公开这些秘密项目,能够引发一场关于隐私、安全以及政府权力边界的公开辩论。
他希望通过公众的知情和讨论,能够推动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改革,确保技术进步不以牺牲公民自由为代价。
他曾说:“我不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隐私的世界里,或者活在一个没有隐私就无法思考的世界里。”他希望通过他的行动来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4. 对美国宪法和民主原则的承诺(Commitment to American Constitutionalism and Democratic Principles):
尽管他的行为导致他被美国政府通缉,但斯诺登声称他的行为是出于对美国宪法原则的忠诚,特别是对第四修正案(保障人民不受不合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的捍卫。
他认为,政府正在违背宪法精神,而他作为美国公民,有义务阻止这种违宪行为。他相信一个健康的民主需要公民的监督和对政府权力的制约。

5. 技术人员的责任感(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s a Technologist):
作为一名技术专家,他深知这些监控技术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们能够带来的潜在影响。他认为,作为知道真相的人,他有责任采取行动。
他可能也相信,只有那些真正理解这些技术运作原理的人,才能有效地向公众解释其影响。

详细解释他的行动过程和引发的后果:

秘密准备与泄露: 斯诺登在夏威夷的一家NSA承包商工作期间,利用其技术能力和访问权限,秘密地将大量的机密文件下载并加密。他花了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来准备,并精心策划如何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信任的记者。
选择记者与合作: 他选择与几位顶尖的调查记者合作,包括格伦·格林沃尔德(Glenn Greenwald)、劳拉·波伊特拉斯(Laura Poitras)和埃文·麦克米兰(Ewen MacAskill)。他首先与波伊特拉斯联系,通过加密通讯进行初步接触,然后与格林沃尔德和麦克米兰进行了深入的会面和文件交接。
文件内容: 他泄露的文件揭露了NSA的各种监控项目,例如:
PRISM项目: NSA直接从大型科技公司(如谷歌、Facebook、苹果)获取用户数据。
XKeyscore项目: 一个可以访问和搜索大量互联网通信数据的系统。
전화 메타데이터 수집 (Telephone Metadata Collection): 大规模收集美国境内电话的元数据(拨打/接听号码、时间、时长),尽管NSA声称不收集通话内容。
其他全球监控计划: 包括对外国政府、领导人以及普通公民的监听。
引发全球轰动: 这些文件在2013年6月开始陆续在《卫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上公布后,立即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和争议。
后果:
对斯诺登: 他被美国政府以违反《间谍法案》等罪名起诉,面临巨额罚款和长期监禁。他目前在俄罗斯获得庇护,并被俄罗斯政府授予了公民身份。
对美国政府: 美国的国际声誉受到损害,国内关于隐私、监控和政府透明度的辩论空前激烈。美国总统奥巴马承诺对情报收集做法进行改革,并限制某些监控活动。NSA的某些项目受到了公开的审查和限制。
对科技行业: 科技公司开始更加重视用户隐私,并采取措施增强数据安全性,例如推广端到端加密。
对全球公民: 全球范围内对政府监控和个人隐私权的讨论更加深入,许多国家也开始反思和加强自身的隐私保护法律。
对记者和信息自由: 对记者如何处理敏感信息,以及信息自由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平衡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总结来说,斯诺登的行为是一个复杂的道德和政治困境的体现。 他选择公开美国政府的大规模监控计划,其动机是为了捍卫公民隐私和基本自由,并希望引发公众的知情和改革。然而,他的行为也触犯了美国的法律,并被美国政府视为叛国或出卖行为。他是否“出卖”了美国,最终的评判取决于人们站在哪个立场,以及如何权衡国家安全、政府保密与公民自由、公众知情权之间的关系。斯诺登本人至今仍坚称他是一位爱国者,他的行动是为了保护他的国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这件事上掰扯美国和美国政府的区别没意思,代表美国人民的美国民选政权钦定了斯诺登是叛国者,他就是叛国者。

奥巴马的民主党政权和川普的共和党政权都认为斯诺登叛国,都没有赦免斯诺登。

如果你认为斯诺登只背叛了美国政府,没有背叛美国人民,那么说明根据美国宪法选出来的两任美国政权都不能代表美国人民。

那么它们代表的是谁?更重要的是,为它们背书的美国宪法体现了谁的意志?

高赞把美国政府比做清政府,把斯诺登比做孙中山的,真是乳美乳到我都看不下去了,虽然19世纪初的美国政府确实很多方面比不上大清,比如废奴比大清晚。但是现在的美国政府不管怎么说还是比1900年的晚清先进的。。。

user avatar

小人物看不惯大格局

user avatar

不会真的以为美国政府和美国是一个涵义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斯诺登事件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事件,围绕他是否“出卖”了美国,以及他的动机,至今仍有截然不同的解读。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一、 斯诺登的行为是否构成“出卖”美国?“出卖”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道德和法律判断。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斯诺登的行为可以被解读为: 从美国政府和.............
  • 回答
    关于斯诺登称 iPhone 关机也能被监听的说法,我们可以从技术原理、过往事件和专家分析等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并评估其可靠性。核心观点:斯诺登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某些特定情况和潜在漏洞的推测,但并非所有情况下的“关机”都能被监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区分“完全关机”和“假性关机”的概念.............
  • 回答
    斯诺登离港,这事儿啊,跟中国外交强不强,软不软,这话题可就有点绕了。要说它直接就定论中国外交软弱,那也未免太简单了点。得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得承认,当时的情境确实挺微妙的。斯诺登这个人,可以说是全球瞩目的“泄密者”,他手里掌握的东西,美国政府自然是想让他闭嘴,而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情报机构的对手们.............
  • 回答
    关于爱德华·斯诺登是否是“卖国贼”,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不同的人群,包括法律专家、政治人物、普通民众,都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做的事情、他行为的动机以及这些行为带来的后果,并尝试站在不同的视角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卖国贼”这个词的含义。通常来说,.............
  • 回答
    爱德华·斯诺登,这个名字在近几年里,如同投进平静湖面的一颗巨石,激起了无数的涟漪,引发了至今仍在回荡的巨大争议。对于他的定性,更是众说纷纭,有人视他为揭露真相的英雄,也有人斥责他是叛徒和罪犯。而“跳梁小丑”这个词,更是将对他个人行为的一种带有贬低和轻视的评价,那么,斯诺登究竟是不是“跳梁小丑”呢?要.............
  • 回答
    爱德华·斯诺登揭秘美国政府监听计划 PRISM 的行为,无疑是 21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它像一颗炸弹,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关于国家安全、公民隐私、政府透明度以及信息自由的深刻辩论。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 一、 斯诺登揭秘 PRISM 的行为:动机、方式与影响1. 动机.............
  • 回答
    爱德华·斯诺登及其泄密事件无疑是21世纪最引人瞩目和最具争议的事件之一。要评价此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斯诺登的动机、泄密的内容、造成的后果、以及各方对此的不同解读和立场。 爱德华·斯诺登的背景与动机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是一名计算机安全专家,曾在美国中央情报局(.............
  • 回答
    爱德华·斯诺登,这个名字几乎与“棱镜门”事件牢牢地绑在了一起。如今,他传出申请成为俄罗斯公民的消息,无疑又在全球范围内激起了一层涟漪。对于这件事,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它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视角和考量。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斯诺登在2013年曝光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大规.............
  • 回答
    关于“斯诺登批俄罗斯压制人权,称想回到美国”这条新闻,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解读,并且尽可能剔除生硬的AI痕迹,让分析更贴近人性和现实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这则消息的“时效性”和“背景”。爱德华·斯诺登是谁?他是一名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承包商雇员,2013年曝光了美国政府大规模监控公民的绝密.............
  • 回答
    斯诺登获得俄罗斯永久居留权,这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意义的事件,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以下是我对这一事件的详细看法:1. 对斯诺登本人而言: 合法身份的保障: 永久居留权意味着斯诺登在俄罗斯拥有合法、稳定的居住身份,不再需要担心签证过期或政治庇护状态的不确定性。这为他提供了基本的安全保障和生活便利。.............
  • 回答
    阿桑奇和斯诺登未选择中国作为避难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因素,远非简单的“不喜欢中国”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所面临的处境、他们寻求避难的动机以及中国作为潜在避难国的现实情况。首先,我们必须明白阿桑奇和斯诺登各自的处境和他们对避难地的基本要求。朱利安·阿桑奇 (Jul.............
  • 回答
    关于乔斯·韦登在《正义联盟》中删减闪电侠和钢骨高光时刻,却补拍俄罗斯一家人的传闻,其实是一个涉及到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因素,以及影迷对影片期望与实际呈现之间差异的讨论。要详细解释这件事,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并且尽量用一种更贴近真实制作者思维和观众感受的方式来讲述。首先,我们得明白,电影拍摄和.............
  • 回答
    聊到斯诺克选手能不能“吊打”九球或八球选手,这事儿吧,得辩证地看,不能一概而论。不过,要是真到了真刀真枪比拼的时候,大概率是斯诺克选手占便宜。为啥呢?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说说这仨球类运动的核心技能要求。 斯诺克:这玩意儿讲究的是精准、控制、算计。 击球精准:得把球打到指定的位.............
  • 回答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这本书,说到它的可信度,那真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是一句“高”或“不高”就能轻易概括的。它既有作为重要历史文献的价值,也难免沾染作者个人视角和时代局限的烙印。咱们得好好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斯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他的独特.............
  • 回答
    2019年的斯诺克英锦赛,丁俊晖以10:6的比分击败斯蒂芬·马奎尔,登顶冠军宝座,这无疑是他职业生涯中一次意义非凡的胜利。这次夺冠,不仅是丁俊晖时隔多年再次捧起这项分量极重的赛事奖杯,更是对他低谷时期坚持和蜕变的一次最好证明。首先,这次胜利是对丁俊晖心理素质的极大肯定。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丁俊晖承.............
  • 回答
    .......
  • 回答
    肖恩·墨菲,这位斯诺克界的“墨菲王”,在与中国小将吴宜泽的比赛中意外出局,却因为赛后的一番言论,激起了轩然大波。他公开表示“业余选手不应该参加职业比赛”,这番话无疑是在指责吴宜泽,并对比赛的公平性提出了质疑。事件回溯在2023年斯诺克英国公开赛的资格赛中,肖恩·墨菲以42的比分输给了年仅19岁的中国.............
  • 回答
    咱们打台球,尤其是斯诺克,瞄点这事儿啊,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做精了,那里面门道可多了去了。我来跟您唠唠我自己的经验,还有我观察到的那些老炮儿是怎么玩的,争取说得让您觉得跟听哥们儿闲扯似的,不是那种硬邦邦的机器话。首先,目标球的选取和预判是第一步。您得先看清楚您想打的那个球,它在什么位置,旁边有没有别的.............
  • 回答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英文原名:Red Star Over China)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翔实的记录和深刻的洞察力,让西方世界第一次真正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这部作品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 作品的背景与创作过程要评价.............
  • 回答
    2020年斯诺克世锦赛半决赛,罗尼·奥沙利文对阵马克·塞尔比的比赛,无疑是那届赛事中最具话题性的对决之一。而奥沙利文在比赛中数次出现的“暴力解球”,更是激起了巨大的讨论,有人赞赏他的胆识和对比赛的掌控力,有人则认为他的行为有失尊重。要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首先,什么是“暴力解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