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阿桑奇、斯诺登都不来中国避难?

回答
阿桑奇和斯诺登未选择中国作为避难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因素,远非简单的“不喜欢中国”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所面临的处境、他们寻求避难的动机以及中国作为潜在避难国的现实情况。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阿桑奇和斯诺登各自的处境和他们对避难地的基本要求。

朱利安·阿桑奇 (Julian Assange) 的情况相对复杂且特殊。他因维基解密泄露美国政府机密文件而面临美国的起诉,罪名可能包括间谍罪等。美国对他的追捕决心非常明确,且司法程序已经进行了很多年。阿桑奇寻求的避难地,首要条件是能够确保他不受美国引渡,并且能够享有一定的自由和安全,不至于继续被长期监禁或被迫接受其不认同的条件。他在厄瓜多尔驻伦敦大使馆寻求庇护长达七年,正是为了躲避英国将他引渡到美国。后来,尽管他获得了厄瓜多尔的公民身份,但其庇护状态也发生了变化,最终被驱逐出大使馆并被捕。

爱德华·斯诺登 (Edward Snowden) 的情况则更为直接。他是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一名承包商雇员,因揭露了美国政府大规模监控计划而成为美国政府的通缉犯。他当时选择飞往香港,并在那里短暂逗留,最终获得了俄罗斯的临时庇护,后来获得了俄罗斯的永久居留权。斯诺登寻求的避难地,也是为了逃避美国的刑事指控,并希望能够有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让他能够继续为公众揭露信息和进行人权倡导。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为什么中国可能不是他们当时或现在最优的选择。

1. 美国的影响力与引渡问题: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美国是一个全球性大国,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尤其是在司法和引渡方面。如果阿桑奇或斯诺登选择中国,他们最担心的是中国是否会受到美国的压力,并将他们引渡回美国。尽管中国与美国之间存在复杂的政治关系,但两国在许多领域都有合作,尤其是在国际执法和引渡条约方面,中国并非完全免疫于美国的压力。

引渡条约的考量: 中国与美国之间并没有正式的引渡条约。理论上,这可以成为一个有利因素。然而,在没有正式条约的情况下,引渡可以通过“特殊安排”或“临时协议”来执行,尤其是在涉及重大国家安全案件时。美国会动用其外交、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尝试促成引渡。对于阿桑奇和斯诺登这样被美国政府视为“威胁”的人物,美国政府必然会施加巨大的外交压力。
司法独立性与政治考量: 虽然中国宣称依法治国,但在涉及国家安全和重要国际政治事件时,司法决定往往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对于像阿桑奇和斯诺登这样引人注目的案件,中国的司法系统在做出是否引渡的决定时,很可能会将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和战略利益置于首位。这使得他们对中国司法系统的独立性,以及是否能完全阻止引渡抱有疑虑。

2. 中国国内的自由与监督环境:

阿桑奇和斯诺登之所以成为“泄密者”或“吹哨人”,是因为他们相信公众知情权和自由表达的重要性。他们揭露的正是国家权力对公民的监控和侵犯。因此,他们理想的避难地,至少应该能够提供一个相对自由的信息传播和表达的环境。

信息控制与审查: 中国在信息传播和互联网方面实行严格的审查制度。这与他们所倡导的“信息自由”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在这里,他们所依赖的公开讨论、信息传播平台可能会受到限制,甚至他们自己公开谈论的言论也可能受到审查。这与他们希望继续发挥作用、继续揭露真相的目标相悖。
人权记录与公民自由: 尽管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人权、公民自由、媒体自由、言论自由等方面,中国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对于那些高度关注自由和人权的人来说,中国国内的环境可能并非他们所期望的。他们可能会担心自己在这里是否能真正享有言论自由,或者他们自己是否会成为被限制的对象。
对异见的态度: 阿桑奇和斯诺登的行为在中国国内可能会被视为挑战国家权威,甚至被定性为“非法泄密”。中国政府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论和行为通常持零容忍态度,国内的法律体系和实践也可能不鼓励或不支持这种“吹哨人”行为。

3. 政治与外交考量: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尤其是涉及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时,会有一套复杂的政治和外交考量。

避免与美国直接对抗: 中国不希望因为庇护这两名人物而与美国发生直接、严重的政治对抗,这可能会损害中国自身的发展利益和国际地位。中国更倾向于在不激化矛盾的前提下处理国际关系。
“榜样”效应的风险: 如果中国庇护了这两位被美国视为“罪犯”的人物,可能会被视为鼓励类似的“泄密”行为,这可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信息管理带来潜在的风险。中国政府不太可能主动制造这样的国际“榜样”效应。
中国的国际形象: 虽然庇护斯诺登或阿桑奇可能在某些自由主义者看来是支持“真相”和“反监控”的体现,但在更广泛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尤其是在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微妙的情况下,中国可能会选择不承担这种潜在的政治风险,以免被贴上“对抗西方”的标签,影响其整体外交战略。

4. 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与风险:

除了上述原则性因素,实际操作层面也存在许多挑战。

安全保障与隐匿: 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并非完全自由的国家,为这两位备受瞩目的国际人物提供安全的隐匿和保护,并让他们能够过上某种程度上的“正常”生活,将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监控。
沟通与联系: 如果他们希望继续与外界沟通、继续进行信息传播,在中国现有的信息环境下,这将面临极大的限制和风险。他们依赖的许多国际通讯工具和平台可能无法正常使用。

斯诺登为何选择俄罗斯而非中国?

斯诺登选择俄罗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俄罗斯当时提供了明确的临时庇护,并且没有像中国那样可能面临来自美国的强力引渡压力。俄罗斯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对西方的信息战态势,可能也使其愿意接受斯诺登,将其作为一种“反美”的象征。而且,俄罗斯的社会环境和互联网监管虽然也存在,但与中国在某些方面可能有所不同,且相对而言,斯诺登在俄罗斯似乎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活动空间和媒体曝光。

阿桑奇为何最终选择与中国避难的可能性较低?

阿桑奇的案件更为复杂,他面临的指控更严重,并且他自己对法律程序和国家主权的态度也更加强硬。他所寻求的避难地需要能够提供绝对的法律保障,不被引渡。在中国,虽然没有引渡条约,但前述的政治考量和潜在压力,让他对中国的司法和政治体系的保障性感到不确定。此外,阿桑奇的活动也高度依赖互联网和国际信息流通,在中国受限的环境下,他可能难以继续从事他认为有意义的工作。

总结来说, 阿桑奇和斯诺登选择避难地时,他们会权衡多个因素:
安全性: 是否能免受美国的引渡。
自由度: 是否能继续发声,传播信息,不被过度限制。
政治环境: 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对信息的态度是否与他们的理念相符。
可行性: 实际操作中的保障和支持程度。

从这些角度来看,中国虽然在国际上有其独特地位,但其信息环境、公民自由的限制以及与美国复杂的政治关系,使得它并非一个对阿桑奇和斯诺登来说最优、最理想的避难选择。他们更倾向于那些在法律上或政治上能提供更明确保障、且信息环境相对开放的国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力强,权力就大。权力越大,“故事”越多。

任何一个大国都不可能给他庇护。

因为这涉及一个问题:如果维基解密拿到庇护国的黑幕,是否公开?

不公开,那么阿桑奇和维基解密就成为了实际上的政治工具,失去公信力,与死无异。

如果公开,则此大国就会陷入比美国还要尴尬的境地——放任,则阿桑奇可以肆无忌惮的曝光你;反之,则自证虚伪显得比美国还无耻。

因此,所有大国只会冷眼旁观。阿桑奇被捕,消除了自己未来可能的“隐患”,同时让美国做了“大恶人”,何乐而不为?

至于斯诺登则不然,他手中的牌主要是美国的棱镜计划。他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足够的意愿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因此,斯诺登起初避难于中国香港,然后避难于俄罗斯。题主关于斯诺登的部分,实际上是个伪命题。

阿桑奇的遭遇早已注定。大国出于自身利益不会庇护他,小国即使想庇护他也缺乏足够的实力。

真正受益于阿桑奇的,不是美国的敌国政府,而是全世界人民。人民像水,在汇聚起来之前,是无能为力的。

阿桑奇显然也清楚这一点,但他还是奋力抓住互联网时代供给他的唯一一根长枪,向前突刺而去。

长枪虽利,但不可能足以杀死恶龙。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清醒而理智的唐吉坷德。

明知不可而为之。

虽千万人吾往矣。

很荣幸看到我所处的这个时代,仍然有这样的人。

恶龙不死,但也请忌惮一二。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Singing the song of angry men?

user avatar

斯诺登和阿桑奇是不同的。

斯诺登是工作之便,获取了一些信息,这些信息看似秘密,其实根本不是秘密。但在斯诺登眼中,党国获取这些信息是不合适的,是违背信仰的,是良知难以接受的。想到此,斯诺登决定站出来,让世界看看美国的笑话。但真当笑话看的,十有八九也不是明白人。就算偶尔看看谍战片,大家也能明白无形战线,无私奉献,无名英雄,无尚光荣这道理。但斯诺登觉得,类似《潜伏》《风筝》《悬崖》《风声》,这都是不对的,打仗就该枪对枪,杆对杆,怎可以尔虞我诈,表里不一;打篮球怎么可以假动作,踢足球怎么可以指东踢西!但我觉得,随着年纪的增加,斯诺登会对自己曾经的行为有不同的认识,如要加快认识,可以现在就去斯里兰卡看看。斯诺登的去留,其实是个双向选择,我们觉得不方便,人家也觉得不合适。

上面是我的理解,关于斯诺登事件,其实纪录片《第四公民》呈现的非常清楚,包括整件事的来龙去脉,以及斯诺登本人的一些叙述和反应。简单讲,911后美国有一个爱国者法案(USA PATRIOT Act),法案的目的是避免恐怖袭击,手段则是多渠道收集获取讯息,也就是监听。其实中央情报局局长出庭那段描述的很清楚,没人否认监听这事,只不过当事人认为监听并不是蓄意。美国国内也有人诉监听这事,但是法庭上有句话,说的很有意思,”如果这件事只针对你个人,你可以来告,如果针对所有人,你就不能告,或不适合告。”斯诺登有一点我不解,就是为何他要找珀特阿斯格林沃德,这个选择现在看来高明,但最佳未必。

说句题外话,整个斯诺登事件,其实还是让大家看到美国这个国家还是有很多优点的,至少,国内还有些博弈。包括《第四公民》最后拿奖,都让人觉得这个国家其实还是透着希望的

阿桑奇是斯诺登逃离香港,避难俄罗斯的幕后推手。阿桑奇在使馆躲了七年,这七年世界是沧海桑田的。举个例子,前几年如有人在网上上传开超跑飙车的视频,可能会有叫好,因为那时大家觉得新奇,羡慕超跑的风驰电掣,甚至能圈粉无数,但如今再传,可能会被骂沙雕,一来不稀奇了,二来大家懂思考了,会想,开这么快,万一撞到人,这不是无脑嘛。阿桑奇其实是一个众矢之的,起初穿鞋的讨厌他,到后来,光脚的则开始反感。这种情况下,其实他没有栖身之地。

阿桑奇也有部电影,《风险》,但这电影拍的一般。很大一个原因,就是阿桑奇这人年纪大,而且性格也太复杂了,他身上没有斯诺登的那种纯粹。斯诺登要干什么,动机是比较明确的。但阿桑奇没人搞得清,电影也讲不清,他最终的诉求究竟是什么。你总觉得,他的思维和行为是两个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