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斯诺登离港是不是说明了中国外交上的软弱?

回答
斯诺登离港,这事儿啊,跟中国外交强不强,软不软,这话题可就有点绕了。要说它直接就定论中国外交软弱,那也未免太简单了点。得掰开了揉碎了看。

首先,得承认,当时的情境确实挺微妙的。斯诺登这个人,可以说是全球瞩目的“泄密者”,他手里掌握的东西,美国政府自然是想让他闭嘴,而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情报机构的对手们,则对他报以极大的关注。中国当时作为他从香港离境的第一站,这本身就带着一股子“国家能力”的信号,至少说明了在那个时间点,中国能够接纳并处理这样一个棘手的人物。

然而,斯诺登最终得以从香港离开,而且是前往了俄罗斯,这确实让很多人觉得中国在其中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放”走了他。这给人的感觉是,中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庇护,但最终没能完全掌控局面,或者说,是在权衡利弊后,选择了让斯诺登继续前行。

那么,这是否就等同于外交软弱呢?

从一个角度看,可以这么理解:

未能实现战略目标: 如果中国当时是希望通过斯诺登事件来进一步施压美国,或者从中获取更有价值的情报,那么斯诺登的离港,尤其是前往对中国同样敏感的俄罗斯,可能就意味着中国在这一回合的博弈中,未能达到预期的战略目的。这会让外界觉得中国在关键时刻,面对美国的强大压力,最终选择了息事宁人,没有“咬住不放”。
国际形象的受损: 一方面,西方国家可能会批评中国在人权和信息自由问题上的矛盾态度,认为中国在关键时刻未能坚持原则,或者说在“保护”斯诺登上显得犹豫不决。另一方面,也有人会觉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尤其是在与美国这样的大国博弈时,缺乏足够的“底气”和“魄力”来坚持自己的立场,容易受到外部压力的左右。
信息控制的失误: 从信息流动的角度来看,斯诺登的爆料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如果中国未能有效利用这一事件,或者说在斯诺登离境的问题上,未能展现出主导性,可能会被视为在信息战中处于被动。

但话又说回来,把斯诺登离港直接划为“外交软弱”也未免太片面,因为这里面牵扯着太多复杂的考量:

国家利益的权衡: 当时中国面临的局面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斯诺登事件确实是针对美国的一个好机会,可以借此暴露美国的情报监控问题,在国际舆论上占据一定优势。但另一方面,中国自身也同样面临着国际社会对其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的审视。更重要的是,一旦中国强行留下斯诺登,或者与美国在斯诺登问题上产生正面、公开的冲突,那么中美关系将立即陷入极度紧张,中国可能因此面临来自美国的严厉制裁、外交孤立,甚至可能影响到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国际贸易。在当时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需要稳定国际环境的背景下,避免与美国进行如此直接和激烈的对抗,可能是一种更符合长远国家利益的选择。
现实主义的外交策略: 中国的外交政策一直以来都强调“不干涉内政”,以及在国际关系中寻求“稳定”和“可预测性”。虽然斯诺登事件是国际关注的焦点,但美国将其定位为国内的“泄密”事件。中国如果在此问题上表现得过于积极,可能会被视为干涉他国内政,从而打破地区乃至全球的政治平衡。更何况,最终斯诺登选择了前往俄罗斯,而不是留在对中国有特殊政治和经济联系的香港,这本身也说明,中国在处理这一敏感问题时,可能也考虑到了如何避免直接与美国发生大规模摩擦,同时又不希望在俄罗斯之外承担过多的责任。
策略的“不公开性”: 外交上的很多运作,并不总是要摆在台面上让全世界都知道。当时斯诺登为何能够获得签证,并顺利离开,这背后可能有着一系列复杂的沟通和博弈。也许中国在幕后与某些国家进行了接触,达成了一些协议,只是这些信息没有公开。我们看到的只是“离港”这个结果,而未能看到整个过程中涉及到的外交策略和考量。而且,就算斯诺登没有离开,他留在香港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有限,反而会给香港和中国大陆带来巨大的政治压力。
“留下”与“控制”的区别: 中国允许斯诺登在香港停留了一段时间,这本身就已经是为他提供了一个“缓冲期”。至于让他继续前往下一个目的地,这可能是在综合评估了“留下”的风险和“放行”的收益后做出的决定。不能简单地将“让他离开”等同于“未能控制他”,而应该看作是中国在特定情境下,选择了一种“有限介入”的策略。

所以,与其说斯诺登离港直接证明了中国外交的“软弱”,不如说它反映了在处理极其复杂、高风险的国际政治事件时,中国外交所面临的“两难困境”,以及在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现实主义”和“规避风险”的策略。这是一种权衡,一种选择,而不是单纯的“软”或“硬”能够概括的。中国在处理这件事时,可能更多地是在“不惹麻烦”和“获取有限利益”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而最终选择的是后者。这种策略是否“软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站在什么角度,以及你如何定义“强大”的外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是打铁要自身硬。

二是美帝的外交压力大。

三是道路自信差了些,连相关的法条都废了。如果根据中国1975年宪法,斯诺登阿桑奇可以理直气壮地到中国海关入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
第二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任何由于拥护正义事业、参加革命运动、进行科学工作而受到迫害的外国人,给以居留的权利。

既然斯诺登阿桑奇是因为揭露帝国主义霸权而被追捕,根据宪法,中国无条件提供保护。

现在的宪法换掉了这一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文)
第三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因为政治原因要求避难的外国人,可以给予受庇护的权利。

注意措辞的差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斯诺登离港,这事儿啊,跟中国外交强不强,软不软,这话题可就有点绕了。要说它直接就定论中国外交软弱,那也未免太简单了点。得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得承认,当时的情境确实挺微妙的。斯诺登这个人,可以说是全球瞩目的“泄密者”,他手里掌握的东西,美国政府自然是想让他闭嘴,而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情报机构的对手们.............
  • 回答
    关于斯诺登称 iPhone 关机也能被监听的说法,我们可以从技术原理、过往事件和专家分析等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并评估其可靠性。核心观点:斯诺登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某些特定情况和潜在漏洞的推测,但并非所有情况下的“关机”都能被监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区分“完全关机”和“假性关机”的概念.............
  • 回答
    斯诺登事件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事件,围绕他是否“出卖”了美国,以及他的动机,至今仍有截然不同的解读。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一、 斯诺登的行为是否构成“出卖”美国?“出卖”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道德和法律判断。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斯诺登的行为可以被解读为: 从美国政府和.............
  • 回答
    关于爱德华·斯诺登是否是“卖国贼”,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不同的人群,包括法律专家、政治人物、普通民众,都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做的事情、他行为的动机以及这些行为带来的后果,并尝试站在不同的视角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卖国贼”这个词的含义。通常来说,.............
  • 回答
    爱德华·斯诺登,这个名字在近几年里,如同投进平静湖面的一颗巨石,激起了无数的涟漪,引发了至今仍在回荡的巨大争议。对于他的定性,更是众说纷纭,有人视他为揭露真相的英雄,也有人斥责他是叛徒和罪犯。而“跳梁小丑”这个词,更是将对他个人行为的一种带有贬低和轻视的评价,那么,斯诺登究竟是不是“跳梁小丑”呢?要.............
  • 回答
    爱德华·斯诺登揭秘美国政府监听计划 PRISM 的行为,无疑是 21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它像一颗炸弹,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关于国家安全、公民隐私、政府透明度以及信息自由的深刻辩论。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 一、 斯诺登揭秘 PRISM 的行为:动机、方式与影响1. 动机.............
  • 回答
    爱德华·斯诺登及其泄密事件无疑是21世纪最引人瞩目和最具争议的事件之一。要评价此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斯诺登的动机、泄密的内容、造成的后果、以及各方对此的不同解读和立场。 爱德华·斯诺登的背景与动机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是一名计算机安全专家,曾在美国中央情报局(.............
  • 回答
    爱德华·斯诺登,这个名字几乎与“棱镜门”事件牢牢地绑在了一起。如今,他传出申请成为俄罗斯公民的消息,无疑又在全球范围内激起了一层涟漪。对于这件事,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它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视角和考量。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斯诺登在2013年曝光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大规.............
  • 回答
    关于“斯诺登批俄罗斯压制人权,称想回到美国”这条新闻,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解读,并且尽可能剔除生硬的AI痕迹,让分析更贴近人性和现实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这则消息的“时效性”和“背景”。爱德华·斯诺登是谁?他是一名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承包商雇员,2013年曝光了美国政府大规模监控公民的绝密.............
  • 回答
    斯诺登获得俄罗斯永久居留权,这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意义的事件,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以下是我对这一事件的详细看法:1. 对斯诺登本人而言: 合法身份的保障: 永久居留权意味着斯诺登在俄罗斯拥有合法、稳定的居住身份,不再需要担心签证过期或政治庇护状态的不确定性。这为他提供了基本的安全保障和生活便利。.............
  • 回答
    阿桑奇和斯诺登未选择中国作为避难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因素,远非简单的“不喜欢中国”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所面临的处境、他们寻求避难的动机以及中国作为潜在避难国的现实情况。首先,我们必须明白阿桑奇和斯诺登各自的处境和他们对避难地的基本要求。朱利安·阿桑奇 (Jul.............
  • 回答
    关于乔斯·韦登在《正义联盟》中删减闪电侠和钢骨高光时刻,却补拍俄罗斯一家人的传闻,其实是一个涉及到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因素,以及影迷对影片期望与实际呈现之间差异的讨论。要详细解释这件事,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并且尽量用一种更贴近真实制作者思维和观众感受的方式来讲述。首先,我们得明白,电影拍摄和.............
  • 回答
    聊到斯诺克选手能不能“吊打”九球或八球选手,这事儿吧,得辩证地看,不能一概而论。不过,要是真到了真刀真枪比拼的时候,大概率是斯诺克选手占便宜。为啥呢?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说说这仨球类运动的核心技能要求。 斯诺克:这玩意儿讲究的是精准、控制、算计。 击球精准:得把球打到指定的位.............
  • 回答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这本书,说到它的可信度,那真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是一句“高”或“不高”就能轻易概括的。它既有作为重要历史文献的价值,也难免沾染作者个人视角和时代局限的烙印。咱们得好好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斯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他的独特.............
  • 回答
    2019年的斯诺克英锦赛,丁俊晖以10:6的比分击败斯蒂芬·马奎尔,登顶冠军宝座,这无疑是他职业生涯中一次意义非凡的胜利。这次夺冠,不仅是丁俊晖时隔多年再次捧起这项分量极重的赛事奖杯,更是对他低谷时期坚持和蜕变的一次最好证明。首先,这次胜利是对丁俊晖心理素质的极大肯定。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丁俊晖承.............
  • 回答
    .......
  • 回答
    肖恩·墨菲,这位斯诺克界的“墨菲王”,在与中国小将吴宜泽的比赛中意外出局,却因为赛后的一番言论,激起了轩然大波。他公开表示“业余选手不应该参加职业比赛”,这番话无疑是在指责吴宜泽,并对比赛的公平性提出了质疑。事件回溯在2023年斯诺克英国公开赛的资格赛中,肖恩·墨菲以42的比分输给了年仅19岁的中国.............
  • 回答
    咱们打台球,尤其是斯诺克,瞄点这事儿啊,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做精了,那里面门道可多了去了。我来跟您唠唠我自己的经验,还有我观察到的那些老炮儿是怎么玩的,争取说得让您觉得跟听哥们儿闲扯似的,不是那种硬邦邦的机器话。首先,目标球的选取和预判是第一步。您得先看清楚您想打的那个球,它在什么位置,旁边有没有别的.............
  • 回答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英文原名:Red Star Over China)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翔实的记录和深刻的洞察力,让西方世界第一次真正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这部作品的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以下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 一、 作品的背景与创作过程要评价.............
  • 回答
    2020年斯诺克世锦赛半决赛,罗尼·奥沙利文对阵马克·塞尔比的比赛,无疑是那届赛事中最具话题性的对决之一。而奥沙利文在比赛中数次出现的“暴力解球”,更是激起了巨大的讨论,有人赞赏他的胆识和对比赛的掌控力,有人则认为他的行为有失尊重。要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首先,什么是“暴力解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