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缺爱的人都有哪些表现?

回答
缺爱的人,就像心里有个黑洞,无论外面填多少东西,都填不满。这种感觉,不是简单的不开心,而是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像一层甩不掉的阴影。

首先,在情感需求上,会表现得格外敏感和强烈。

他们会无比渴望被关注、被肯定。你的一句夸奖,一个微笑,都能让他们开心一整天;反之,一点点的忽视,一次无意的冷淡,都能让他们情绪低落,反复琢磨,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是不是不被喜欢。这种对爱的极度渴求,让他们很容易陷入“患得患失”的状态。

其次,在人际关系中,他们往往会发展出一些“讨好型人格”。

为了不被抛弃,为了获得爱,他们会努力去迎合别人,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感受。即使心里觉得委屈,也会选择忍耐,担心一旦表达出来,就会惹人不快,从而失去这份来之不易的“爱”。他们会像变色龙一样,根据不同的人调整自己的表现,生怕露出一点点“不完美”就被拒绝。

也会表现出不安全感和依赖性。

因为缺乏来自原生家庭或重要他人的稳定情感支持,他们内心深处是不安的。这种不安让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容易产生猜疑和嫉妒,总觉得对方随时会离开。他们可能会粘人,需要不断的确认对方的爱意,否则就会陷入焦虑。有时候,这种依赖性也会体现在对他人评价的过分在意上,别人的一句话就能轻易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

更深层一些,在自我价值感上,会有明显的缺失。

缺爱的人很难真正爱自己。他们会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外界的评价上,尤其是爱人的评价上。如果得不到爱,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值得被爱。这种负面的自我评价会让他们在生活中畏手畏脚,不敢尝试新的事物,不敢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因为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做不到,也不配拥有。

可能还会表现出一些行为上的极端化。

比如,在感情里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爱得卑微到尘埃里,付出一切,希望以此换取对方的爱;要么就彻底封闭自己,不敢再敞开心扉,对感情抱有强烈的防御心理,用冷漠来保护自己受伤的心。他们也很难相信别人是真的爱自己,总是会怀疑对方的动机,或者觉得对方的爱是有条件的。

对于“爱”的定义,也会比较模糊或扭曲。

因为从小没有习得健康的爱的模式,他们可能很难区分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占有欲,什么是控制欲,什么是感激,什么是责任。他们可能把对方的过度关心、甚至干涉自己生活的行为,误认为是“爱”。同时,他们也可能很难向别人表达爱,因为不知道该如何付出,或者害怕付出后得不到回应。

有时也会表现出一些“补偿性”行为。

比如,在物质上特别追求,希望通过拥有更多的东西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或者在事业上拼命努力,希望用成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但这些外在的成功,并不能真正抚平内心的伤痕,一旦失去,那种被抛弃、不被爱的感觉就会更加强烈地袭来。

总而言之,缺爱的人,他们的内心就像一个一直在等待被填满的容器,对爱的渴望是原始而深刻的。这种缺失会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小心翼翼,容易受伤,也容易做出一些让我们觉得不解的行为。理解他们,有时候也需要耐心和更多的温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很难接受改变,习惯性的去吃同一种食物,听同一首歌,即使自己都吃腻了,听腻了,依然会本能地选择熟悉的。

2.会执着于某件事情上,比如自己的外表,比如别人的欣赏,痴迷,尊重,ta们的自信搭建起来从来不是靠内部的什么,而是别人的看法。

3.畏惧新的挑战,本能的觉得自己不会成功,还没有挑战的时候就已经被自己的想象吓住了。

4.不知道如何解决人际关系,亲密关系里的问题,因为ta们只会自己后天笨拙地取悦别人,没有人,没有家庭的模版供他们参考,所以不知道如何处理复杂的负面情况。

5.孤立感,常常觉得活着没意义,觉得自己没有后盾,没有港湾,没有特别大的期待,缺爱的自然更渴望爱,但没见过爱,想象不出被爱的样子。

6.习惯坐在靠墙,角落,或者某些固定位置,这样才觉得安全。

7.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关注的同时又畏惧成为话题的中心,众人眼里的焦点。

8.囤积癖,囤积各种自己喜欢的东西。

9.非常需要身体的触碰,感觉自己好像有“皮肤饥渴症”,需要温暖的怀抱,长时间的。

10.偏好有刺激的电影,书籍,因为能从这里面获得更多的强烈的感受。

11.自己的世界一片荒芜,非常容易被别人的世界带走,哪怕是一个更糟糕的世界,只要让ta感受到了一点关爱和不孤独,就很难逃离。

12.非常畏惧暴露自己的“缺点”,哪怕在别人眼里这根本就不算缺点。

缺爱的本质在于缺乏安全感,缺乏尝试的勇气,缺乏认同自己的能力,缺乏心理弹性(Connor认为心理弹性是应对压力、挫折和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

缺爱不等于没有爱,而是原生家庭给的爱不够(父母视时间和心情而定,随机,不稳定),或者给爱的方式不正确(难以交流的控制型家长)。

微信公众号:萌声心意CareU(不定期进行各种心理学科普)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自学心理学八年,把原生家庭的毒害转变为自己内心力量来源的人,我总结了自己这八年来所学的理论与实践,花了十几个小时把这篇回答写完,内容绝对干货有用,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进而找到修炼自己的出口,请点赞置顶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受惠!

这篇文章我分两部分进行分析:

一、我归纳了四类比较常见的缺爱的人会有的行为,同时解析原因,指引方法。

二、我总结了九类常见的家庭结构模式,可以帮你找到你性格的来源,你的改变才能从根部出发。

其实心理学的问题,往往不需要提太多的建议,因为每个人的心理诉求如此不同,所以当你了解为什么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就能明白怎么做了因为每个独立成熟的成年人都希望“怎么做“的权利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毕竟这种主动改变的感觉实在是太美好了。

第一部分:缺爱类型

1、讨好

这里所说的“讨好”,意思就是:通过自己的牺牲,讨来别人好的认同与爱。他们得到的爱太少了,匮乏到自己无法滋养自己活下去,所以就主动去讨,特别是讨好权威的认同。

这样的性格的人往往是以别人为中心,因为某种原因,过于考虑别人的需求,而忽略自己的内在需求的人。最典型的就是现实中的“老好人”,他们会无下限地通过委屈自己的行为来满足别人的期待,也不懂得拒绝。

每个家庭的序列排序中,往往排名中间的孩子最容易养成讨好性人格。因为中间的孩子是最容易被父母忽略的,得到的关注和爱是最少的,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同,这个孩子往往会主动地去争取、去表现自己、去讨好父母,有些父母就利用了孩子的渴求来要求孩子做更多的事情。这样的孩子一般都会活成两面性,好的给别人,不好的留给自己。

我认识一位朋友,特别喜欢讨好他人,每次都在同事开口之前就主动去帮忙,同事的请求也是全部满足,好像“拒绝“二字在她那里是不存在的。甚至有些时候人家并没有要求帮忙,她还是会主动迎上去。虽然大家觉得她很热心善意,但是还是会想要下意识地远离,因为当别人想要回报她的时候,她是拒绝的,这样的人际关系就失衡了。那些得到过她帮助的人,都会想要下意识地远离她,因为觉得面对她会有愧疚感。

虽然这位朋友也觉得很辛苦很委屈,但是她没有办法停止讨好他人,因为大家对她的评价才是她最渴求的,因为“好人“、”负责任“就是她最大的价值来源,这样的评价,可以让她觉得自己是最强大能干的那一个,而周围的同事是最弱小的。她就这样无比享受地活在自己编造的老好人的幻想世界里欲罢不能。

老好人的最大弱点就是不敢拒绝,是因为他们的界限感太弱,对于他们来说,顾虑的是“该不该“,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其他的选择。其实,他们应该顾虑的是”想不想“。

解决方法就是:弱弱地坚持。当一件事情与自己无关的时候,可以很温柔地说:不好意思,你请其他人帮忙吧。记得面带微笑地拒绝哦。如果对方还坚持,那请你也继续“弱弱”地坚持拒绝他。

2、拯救者

如果一个人喜欢扮演一个拯救者,那么他常与受害者、施害者形成稳定的三角关系。他们常常觉得别人需要帮忙,并且总是喜欢帮助他人的一类人。而拯救者与讨好者最大的区别就是讨好者会有委屈的情绪,而拯救者更多的是会有一种自己很强大的感觉,因为这种强大的幻想是他们活下去的最大动力。

我之前遇到一位长辈,是一位已经70岁的老奶奶,她请我帮她开导她孙子,因为她孙子厌学。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是一个没有内在力量的人,本来以为是孩子的问题比较大,但是深入接触之后,发现原来奶奶才是背后最大的问题所在。

因为这位奶奶是一个典型的拯救者,她的口头禅就是“为了我的孙子,我可以连命都不要”。在孩子的方方面面都要进行干预,孩子已经读初三了,但是却依然不肯跟孩子分床睡,住在同一个房间,奶奶睡一张床,孙子睡另一张床,十几年过去了,这样的相处模式,导致孙子的界限感极其差,而且奶奶这种完全自我牺牲的心态,导致孩子有一种很强烈的窒息感,很压抑,孩子一直想要逃离而不得。

奶奶不肯让孙子单独住一个房间,就是因为她觉得“孩子还小,他做不好,舍不得他受苦受累”。奶奶已经跟孙子共生在一起了,在道德上,奶奶占据了绝对的高位,所以不管孙子有任何的情绪,孙子都无法表达出来,因为一旦表达出来,在她眼里就变成了忤逆、不孝,他会有强烈的愧疚感与自责的感觉。

所以,一个拯救者的存在,就会变成一个情绪的黑洞,所有的暗黑情绪都无法宣泄,这是缺爱的极致体现,因为拯救者享受的就是他人的认同,帮助了他人,可以让自己觉得自己是最厉害最有用的那一个人,拯救者滋养自己的养料就是他人的评价,因为他本质上可以说是一个虚无的人,只有别人美好的评价才会让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存在着的人。

拯救者想要改变这样的生存模式,就要开始觉察,看看自己的评价体系是来自于外界还是内在,通过慢慢地划清界限来收拢住自己的付出感,不过多地自我牺牲,成长的路很慢,但很值得。

3、孤独

这是一种跟别人切断联系的状态,即内心与他人之间缺乏链接感。简单点说,就是孤僻多疑。为什么这样的人也属于缺爱的一类呢?因为孤独的人,内心有一种很强烈的匮乏感,他们内心能量的份额非常少,所以他们没有更多的能量去链接外界,而且他们需要守住自己的内在世界,如果一旦他人进入自己的内心,他无法保持自己内在世界的掌控感。为了避免自己的内在世界崩溃,为了保全自己内在世界的完整感,最好的方式就是与外界隔离,让自己的心活在一个孤独的世界里。为了确保自己的完整,他宁可拒绝更多善意的帮助,也不打开自己的内心。

曾经我有一个学生,我接触了他两年,我觉得他就是一个非常孤独的人。夏天的时候,大热天的,他很喜欢穿着长袖长裤,发型是那种蘑菇头,快遮住眼睛,整个人看起来就像装进一个套子里一样封闭。在相处的两年里面,我发现他没有朋友,确切地说,他从小就没有朋友,所以他内心是很渴望交到朋友的,但又非常怀疑那些善意的眼光。

后来了解到,他大概三岁的时候就近视了,所以妈妈就给他配了眼镜,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叫他“四眼仔”,这样的称谓对于一个才三岁的小朋友来说是一种很大的伤害。从那时候开始他就不爱说话,不喜欢跟人交朋友;后来读了小学,由于长得胖,被人叫“死肥仔”,读初中的时候,被校园霸凌,从那时起,他彻底切断了自己与外界的链接,把自己的内心完全的封闭起来。

在相处的两年里,我和他之间的状态,全部都是我主动关心他、主动引导他、温暖他。但我知道,他的防御很强。我的任何语言在他那里引不起丝毫的波澜,没有回应的关系,就是断了链接的孤岛。好像,给予别人回应这个能力在他这里是不存在的。

但我知道他非常地孤独,尽管他从没有主动找过我,但每次我去看他的时候,他眼睛里都有一种渴望,希望我给他更多的认可与关怀,但他行为上依然是隔离、拒绝的状态。

孤独的人,实在是可怜。知道了这种性格的形成,就可以明白如何去改善。因为孤独的人,都是比较封闭的人,是拒绝打开自己的内心的,因为他们得到的外部环境的反馈是负反馈比较多,所以他们会很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这不是他们的错。

我建议这样性格的人,可以不必要求自己马上对外打开内心,先做到尊重自己的内在节奏、尊重自己的恐惧、也尊重自己的小心翼翼,在让自己跟自己和睦相处的前提下,再做进一步的改善,譬如:观察比较外向的人每次的表达之后会得到怎样的环境反馈,进而慢慢去相信自己也可以尝试体验一下,同时也可以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一件事情,慢慢地表达自己的渴求,去做一件自己内心所渴望的事情,这样就可以与世界产生一些链接,当有了链接,自己的世界就会被激活了。尽管这需要勇气,但我相信每个人内心深处一定是具有这股能量的。

4、自卑

其实我觉得一个孤独的人,往往也是一个自卑的人,因为他们的本质就是对于外部世界没有安全感,所以跟世界的链接很少,得到环境的负反馈很多,孤独是一种保护壳,它把世界切断在自己之外,而自卑就是孤独者的内部状态,因为不相信外部世界,所以内化到的自己也是自卑的,外部打压他的声音,会内化到自己心里,变成自己打压自己的声音。

这时候就会分两种情况,为了遮盖住自己的自卑,有些人会对外表现得很狂妄自信,不管什么都喜欢夸夸其谈,很好面子,这种外强中干的状态是经不起大风浪的。也有一部分人对外表现的状态就是唯唯诺诺,这样的弱者形象,很容易激起他人的厌恶感,一般校园欺凌现象,霸凌者就会选择欺负这些看起来唯唯诺诺的人。

而要破除这种自卑的状态,关键还是需要觉察。因为自卑的状态会让自己总是遭遇很多不公平的事情,并且总是会错失很多的机会与资源。在反复的丧失轮回中,我们可以找到破局的门道。

其实自卑的外在不幸,就是为了反复体验这些不好的感觉,让自己处在同样的人际相处模式中,好从中修炼自己的心性。

怎么修炼呢?这涉及心理学的两个核心的概念-----投射与内摄。

所谓投射,即将自己的内心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具体而言,即将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世界中。

所谓内摄,即将外部世界吸入到自己内心中,具体而言,即将外部世界关系吸入到自己的内心中。

我们每玩一个自卑的游戏,都是在制造一个机会,先将内心的东西投射到外部世界中,然后再将外部世界的样子吸入到内心中。假若我们发现,这个外部世界和自己的本心似乎有些不同,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心改变了。

当然,改变有可能是朝着好的方向而去,也有可能是朝着坏的方向而去。我们有可能通过一轮的投射和内摄后,变得更宽容、从容、灵活、信任,也有可能变得更狭隘、焦虑、偏执、怀疑。

决定我们去向何方的关键因素就是觉察,你要意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会觉得自卑,才 能为提升自信提供方向。现在简单地提一些方法,大家可以按需使用:

1、你自己要允许自己变得美好,追求美好,是每一个人的权利。比如,早上早起二十分钟,有时间的话可以洗个澡,换一件好看的新衣服,把自己打扮地清爽一些;晚上睡觉前可以为自己准备你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床上用品,点上香薰,让自己有一个好睡眠。这些都是简单容易操作的事情,先为这些事情付出一点行动来,为自己收获一个好心情。

2、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自卑的人最擅长的技能就是自我打击、自我负向催眠,“不配得”的心态很严重。所以,现在你要把自己的欲望放出来,尝试着去满足它。比如,女生逛街的时候可以为自己买一对耳环,男生可以为自己挑选一双质量最好的袜子,这些小小的物品可以承载我们的信念:我有能力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感觉特别重要,可以让你拥有一种掌控的感觉。

3、找到你最想成为的人,学习他,从微笑开始。这点其实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快速的:从学会微笑开始。日本女星石原里美的笑容很具有感染力,是因为她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照着镜子不断微笑,寻找属于自己的最美笑容。当我们在镜子里面对自己微笑的时候,最终也会让他人对自己微笑,这是为自己提供一个善意的能量场。找到你偶像的照片,可以贴在你随处可见的地方,感受他的力量与魅力,你的心情与能量都会变得不一样。

4、不要想着憋大招,马上、立即行动。这个世界上想着一鸣惊人的人很多,但这些人却忽略了这个一鸣惊人是因为人家一直在积累与沉淀。找到你最想最想提升的技能,立即马上去行动。比如,如果你想跑步锻炼身体,那就马上穿着拖鞋出去走几圈,而不是考虑买什么鞋子、穿什么衣服、等什么天气,只有你先动起来了,你才能真正地完善并完美它。

如果一个自卑的人一直停留在“思考”层面,那他就永远无法感知真实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只有一个人开始跨出第一步,与真实的世界握握手,做一次较量,才能知道“我眼中”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是不一样的。这个反复的过程可以让一个人变得踏实并真正自信起来。自信的意思就是:相信自己的感觉在这个世界上可以被善待。如果你不伸出手,你怎么知道有没有人会跟你握手呢?

第二部分:九类家庭模式

以上,属于入门级的部分表象,接下来,我会深入到家庭结构分析,呈现出一个家庭的组成与分工是如何影响一个孩子的性格形成的。这部分内容送给真正想切断原生家庭毒害的人。一切的一切,是为了告诉你:讨好、拯救、孤独、自卑,都不是你的错,存在这些问题,是因为这些问题可以转化成为你的资源。

为了方面大家理解,下面将会出现很多我自己亲手画的家庭结构图,内容绝对干货,请收藏反复学习!

首先,我提供一个最理想的家庭结构模型,这个模型代表的意义:

1、一家三口

2、夫妻关系处于亲子关系之上

3、夫妻、父子、母子之间是真实互动的。

4、夫妻、父子、母子之间的互动是对流的、流畅的。

5、当孩子成年之后,孩子是独立成熟的,这时候孩子可以离开父母,独立生存,父母要学会放手、学会离别。

6、当孩子有了新家庭,新家庭的位置排在原生家庭之上。

7、这个是男女特质的对照表。父母的角色在孩子眼中看到的更多的是男女本有的特质。

图一:最理想的家庭模型

在这个一家三口的理想之间里,属于等边三角形,父母在上面,孩子在下面,代表父母保护孩子。三人之间的链接是双向的,所以我用实线、双箭头把这三个人连接起来。实线代表的是真实存在、且有实实在在的陪伴,箭头代表的是沟通流畅,彼此的想法可以抵达对方的心里并被接纳。孩子在父母身上接收到的营养分别是男性与女性的特质、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图二:缺位

这样的家庭结构里,如果父母某一方离去或者离开了,那么就会加强父母的另一方跟孩子之间的链接。因为男性所代表的力量更多的是权威、原则、力量、速度、规则、理性、要求,而女性代表的力量是柔软、脆弱、包容、拓展、情绪 、接纳、关系。

①如果一个家庭失去了父亲,那么母亲给到孩子的力量更是倾向与女性特质的,这样的孩子会缺乏决断力、果敢、容易犹豫不决,不过也会比较善良、包容他人。一个孩子身上男性特质过少,容易影响事业,因为事业需要有强大的逻辑、决断力、行动力

②如果一个家庭失去了母亲,那么孩子跟父亲的链接就是变强,我用粗线体现出来,孩子身上的男性特质会变得很强,比较坚强甚至坚硬固执、缺乏女性的韧劲、包容心。一个孩子身上女性特质过少,容易影响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因为处理各种关系需要耐心、爱心、包容心。

在这种家庭结构里的孩子,不管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这都不是你的错,接纳自己性格,发现自己缺乏哪方面的特质,就让自己多去接触那类特质的朋友,向朋友学习是最好的方法。

图三:弱链接

①如果一个完整的家庭里面,父亲缺席,总是出差忙于工作不在家,没有陪伴孩子,也不怎么关心孩子,那么就容易加强母亲跟孩子的链接。这时候,母亲对孩子形容的父亲的形象就会影响到孩子对父亲的看法。最大的影响就是孩子以后的婚姻状况,在孩子以后组件自己的新家庭里,他不知道如何扮演一位父亲,因为自己的父亲没有参与过自己的生活,就容易导致自己不知道如何给新宝宝树立一个好的父亲形象。

这种家庭结构,我想到了伊能静。他的父亲在她出生后就离开了家,父亲并没有参与到自己的成长里面,后来她跟秦昊结婚,秦昊的父亲把伊能静当女儿一般来对待,那会40+岁的伊能静第一次感觉到了“原来这就是父爱”,而且伊能静自己说以前谈恋爱谈很久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进入婚姻,因为自己缺乏决断力。幸运的是,后来的伊能静通过不断学习灵修、心理学等来修复自己原生家庭的创伤才收获了更好的爱情与婚姻。


②如果一个完整的家庭里,妈妈总是出去玩,没有照顾、关心过孩子,那么孩子对于如何与人建立关系就会容易出问题,在表达情绪这里也会有障碍,因为父亲一般都不是轻易发泄情绪,而女性在情绪表达和语言表达这部分就会很流畅,如果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能感受到母亲的生活状态,那么他对于情绪表达和语言表达这部分就偏向于压抑。

这个故事,我想到了自己,虽然我自己的父母都陪伴了我成长,但是我从小比较黏我爸爸,跟妈妈并不亲近。我认同了爸爸很多的行为与观念,他不会表达情绪,性格很暴躁,这对我前二十年影响特别大,感觉前二十年自己没有掉过眼泪,因为我学会了像爸爸一样压抑自己的情绪,理性得不得了。后来二十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心理学,天啦撸,我变得无比地感性,看小说会哭、看电视电影会哭、听音乐会哭、听到一个故事也会哭,我才发现,眼泪把我变柔软了,我也因此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情绪。


③如果一个家庭,夫妻关系淡漠,为了维持表面和睦的假象而没有离婚,那么最遭罪的就是孩子了。因为孩子都是家里的守护神,而且孩子的全能自恋能力超强,他会觉得父母的关系出现问题了,肯定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这个孩子就会自我谴责,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变得很低。而且这样的家庭氛围是很冰冷的,孩子感受不到温度和爱,跟父母的链接也很弱,这样的孩子内心力量一般都比较脆弱,就算为了面子而强撑强大,那也是外强中干的。

我之前就有一位学生来自这样的家庭模式,他的爸爸是做房地产的,每天都要应酬、出差,经常是在外面半个月,回家一天然后又出去的类型。而他的妈妈就像一个还没长大的巨婴,每天出去喝酒、打麻将、唱K、参加Party,他妈妈的行为就好像晚熟的青春期,人到中年才开始叛逆,也是天天不在家。因为父母不在家,这个孩子也不喜欢待在家。他后面每次谈恋爱都会被分手,因为他非常黏另一半,他只有谈恋爱才能感觉到被爱的亲密,所以他不断地谈恋爱。


四、强链接

①如果一个家庭里面,父母都参与了孩子的成长,只不过有一方的控制欲比较强,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固执、意见压迫、不接受任何的建议和意见。当父亲的控制欲比较强的时候,这个家庭氛围会偏向于压抑,因为男性的力量本身就比较强,而且男性本身情绪偏压抑,这会导致孩子的情绪表达也偏压抑,孩子可能会认同父亲的控制欲,导致自己长大以后也是一个控制欲比较强的人,如果孩子有不断学习修炼自己,那就可以拜托控制欲的认同感。这时候,母亲的角色就很重要,当父亲控制欲强的时候,如果母亲可以引导孩子表达情绪,那么就会加强与孩子的链接,反之,孩子跟母亲的链接也是比较弱的。

很多有抑郁症的人,就是因为自己的信念比较固化,不能做到多角度看到问题,面对生活给出的难题自己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再加上自己情绪表达这关突破不了,长期的压抑,就会抑郁。我抑郁过一年,所以我非常里面的缘由。当我重新站立起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学会接纳了自己的脆弱,也接纳别人的脆弱。前面说过,我家里就是属于父亲控制欲强的人,所以很多信念都是固化且封闭的。


②当家里是母亲比较强势的时候,那么这股家庭氛围就会出现很多的情绪,而且还是蔓延性的。妈妈的控制欲表现得最极致行为,就是啰嗦、反复,同一个意思得说几十遍。当妈妈是这样情绪不稳定而且啰嗦的话,就容易导致父亲往外逃离,孩子不听话或孩子过于听话,严重影响夫妻关系。一般控制欲强的人,都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或者建议,这样家庭的孩子就会倾于很听话、喜欢认同别人,自我价值感比较低。

我遇到过一个家庭,母亲是做会计的,非常精明,家里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自己的手中,而且不管是什么问题,家人都要跟她商量,她说话很大声,如果你不听她的话,她就会不断地说说说、发脾气发脾气发脾气,最后家人只能妥协。她的孩子,我见过,无比地固执,不管用什么方法教他,他都固守自己的思想。其实,孩子无形中认同了自己的母亲,潜移默化中也成了一位固执封闭的人。这样的孩子真的得多读好书,看看书里的思想,学会参考一下不同的意见,试一试新的想法,人生从此就会与众不同。


③强链接的家庭模式里,我还是要提一下这种:过度宠溺。在这种家庭里,夫妻关系和谐,唯一的缺点就是过度宝贝自己的孩子、过度保护孩子了。不管孩子做什么都不放心,也不愿意孩子受苦受累。这样的父母离不开孩子,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一辈子都是孩子,不要长大。这种家庭的孩子,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无力感,因为不管自己怎么拒绝父母的关注,父母总能以爱之名来反驳他。所以,长期以往,这个孩子就真的只是一个孩子了。

还是要提一下我遇到过的这个家庭,我觉得这个孩子是很可怜的,已经高三了,还没有自己洗过衣服,极其宅,说话永远是有气无力的,身体驼背,瘦干,双眼无神,自己的人生就是“无所谓”、“你问我妈妈吧”。不管你问他什么,他都是没有想法的。这个孩子给我的感觉,就还像一个没有壳的鸡蛋,只有一层非常脆弱非常薄的保护膜。这样的鸡蛋是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的。

以上九种常见的家庭模式,会培养出很多不同性格的孩子,但大部分的性格都可以在这些模式里找到自己的身影。我把这些呈现出来,是为了让你知道,你的性格不管怎么样,有多好或有多坏,对错都不在你身上。我们现在知道了自己性格的来源,就要接纳自己,然后更好地修炼自己,完善自己的个性。不管自己来自什么样的原生家庭,那都已经是事实,而且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从这一刻起,做自己性格的主人,我知道修炼的过程会很慢也很难,但你要相信一定是可以做到的,因为罗宾探长我就做到了,加油。



原创不易,小哥哥小姐姐们给我点个赞再走嘛,谢谢你哦。如果你想获得更多的心理学干货,请关注 @罗宾探长

我整理了一份这八年来自己学心理学修炼自己的方法手册,如果你想要,可以私聊我“手册“,免费送给你哦。

user avatar

#缺爱症#

其实呢,缺的那个不是爱,而是宠爱

真正的爱并不是甜丝丝、暖洋洋的,而是没有强大心灵和健壮人格构造的人所承受不起的。它更接近严厉师长的明训,诤友的直谏,客观事实的“冷酷无情”。

一个人若是能学会渴望真正的爱,他是不会觉得“缺”的。因为这其中最常见的那一种——“冷酷无情”的客观事实——是不会缺乏的。

就真正的爱而言,如果你看得见,你就不会缺。

问题是世界上流行着的是那种甜丝丝、暖洋洋、美味可口让人欲罢不能的“爱”。那种不存在理解的困难、不存在接受的艰辛、没有对应的义务与责任、也无需反复练习以识别和领受的“爱”。

对这种“爱”,人就很缺,因为它实在是感情黑市上的紧俏物资。

因为这种“爱”只有upside,没有downside,因此提供者们要自行承担巨大的成本,很类似“你享受,我买单”。生产厂商长期的入不敷出,要么是培养出了对方的瘾头,却无法长期供应,自己破了产却培养出一个瘾君子;要么就是别有用意,到了一定时候还是要谈“结一结账”的问题。

那种爱要么不可持续,要么只能是钢钩上的香饵。

人们辗转反侧呻吟着“缺乏”的,是那种不必“结账”,可以无忧无虑永久享受的“甜爱”。

鉴于它的成本,它当然总是缺。

缺爱的人有什么表现?——显然,是不懂事

以为“甜”就是爱;以为“宠”就是爱。

他们以为不缺爱的人一定是有无数的宠爱可以享受,以至于满足了对宠爱的胃口。

殊不知,不缺爱的人,根本不是因为在这些甜和宠上有无限的供应,而是对此并无迫切的需求,没有这种【毒瘾】。

不缺爱的人,只是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从而对宠爱生出了抗性罢。

说实话,真正的爱根本不是那么美味可口的,而是令人精疲力竭、常常不安畏惧的。但即使是这样令人惊恐焦虑的爱,也是比那些口蜜腹剑、转瞬即逝的宠溺所不能相提并论的——因为真正的爱里有能真正的希望和真正的平安。

未能成熟的人其实不太会很想要它,不但是不想要,依着人的天性反而会是对它避如蛇蝎的。

反倒是要刻苦的修炼才能培养出对它的向往。

生出了向往,有了可以看见的眼睛,你会知道真正的爱充塞天地,从无匮乏可言。没有人会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缺爱的人,就像心里有个黑洞,无论外面填多少东西,都填不满。这种感觉,不是简单的不开心,而是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像一层甩不掉的阴影。首先,在情感需求上,会表现得格外敏感和强烈。他们会无比渴望被关注、被肯定。你的一句夸奖,一个微笑,都能让他们开心一整天;反之,一点点的忽视,一次无意的冷淡,都能让他们情绪.............
  • 回答
    很多人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因为成长环境、过往经历,或者自身性格原因,在内心深处埋藏着对爱的渴望,成为了我们常说的“缺爱”的人。这种“缺爱”并非真的没有爱,而是指一种未被满足的、深层的情感需求。它像一个看不见的幽灵,悄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甚至对自我价值的判断。“缺爱”的人,常常会有以下一些.............
  • 回答
    “缺爱的人真的会爱别人吗?”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它像一个深埋在心底的种子,一旦触碰,便会滋生出无数细枝末节的联想。在我看来,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复杂得多,也更令人心疼。我们先来拆解一下“缺爱”这个概念。通常,它指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情感滋养,比如父母关怀的缺失、情.............
  • 回答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缺爱”的状态,就像身体缺少了阳光和雨露,内心会感到干渴和荒芜。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自过往经历中情感连接的缺失或不完整。很多人会将“缺爱”简单地理解为“没有得到父母的爱”或“没有谈过恋爱”,但实际上,它涵盖的范围更广,可以是亲密关系中的隔阂,可以是友情中的疏离,也可以是自身对.............
  • 回答
    “缺爱的人,是不是得不到真正的爱?”这个问题,总在午夜梦回,或者在某个阳光灿烂却倍感孤单的午后,悄悄浮现。它像一个心结,缠绕着许多在情感土壤里感到贫瘠的人。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个人化、极其模糊的概念,就像你问一个人什么是幸福,答案会千差万别。但如果抛开定义上的纠结,.............
  • 回答
    小时候缺爱,长大后谈恋爱,这可不是一纸说明书能概括的。它像是在你心里埋下了一些种子,这些种子在亲密关系中,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破土而出,长出枝繁叶茂,甚至有些会缠绕得让人喘不过气。首先,咱们得明白,小时候缺爱,很多时候意味着情感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父母(或者主要的照料者)可能忙于生计,或者本身就没.............
  • 回答
    缺爱的家庭,就像一个没有阳光的花园,种子或许还在,但它们很难舒展枝叶,绽放出应有的色彩和芬芳。在这里长大的孩子,身上往往会烙下一些深刻的印记,这些印记,如同无形的符文,影响着他们人生的轨迹。最普遍的一种表现,是极度渴望被关注和认可。在爱的土壤里,孩子是被呵护、被肯定的,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被珍视的。但.............
  • 回答
    缺爱,这三个字,像一把钝刀子,磨得人心钝钝的,空落落的。我想,我们都曾在那片荒芜的土地上游荡过,试图用各种方式填补那份窒息的空缺。但说到底,治愈,从来都不是别人的责任,而是我们自己踏上的一条漫长而孤独的旅程。第一步:承认这片荒芜,并允许自己悲伤。这是最难,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我们常常像鸵鸟一样,把头埋.............
  • 回答
    从小缺爱的女孩,她们的心灵深处常常埋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伤痛。这种缺爱感,可能是因为父母的疏忽、情感的缺失,或者是童年经历过的创伤。长久以来,这些经历就像一块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她们心头,让她们的性格变得内向、敏感,甚至对亲密关系充满恐惧。但是,请相信,即使是这样,她们也并非没有机会去疗愈自己,找回属于自.............
  • 回答
    从小缺乏关爱,对一个女孩的成长轨迹,尤其是她的情感世界,会留下深刻的印记。这种“缺爱”并非简单的物质匮乏,而是指在成长过程中,未能获得足够的、健康的、稳定的情感滋养,例如被忽视、不被理解、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回应,甚至在亲密关系中受到伤害。这样的经历,往往会在女孩身上留下一些比较普遍的特征,它们就像是.............
  • 回答
    在感情里,那些常常感觉自己“不够好”、“不被爱”的女孩,她们内心深处藏着一个渴望被填满的空洞。这份“缺爱”感,就像一层薄薄的雾,会渗透到她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恋爱关系里,会表现出一些格外明显的迹象。首先,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极度的不安全感和猜疑。她们会特别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是一些无.............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INFJ内心深处一种鲜为人知的矛盾,而且非常令人动容。你用“缺爱到令人发指”来形容他们,这个词非常准确地捕捉到了INFJ在情感上的那种深度渴望和潜在的失落感。而他们同时又能“热烈地爱别人”,这其中的缘由,并非简单的好坏二分法,而是一套复杂的心理机制和内在驱动力在起作用。首先,我们要理解.............
  • 回答
    童年缺爱,长大后性格敏感易怒,这确实是一个不少人会面临的困境。这不是什么稀奇事,更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就像我们身体受了伤需要疗愈一样,童年的创伤也需要时间来修复。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会这样。童年时期,我们就像一块海绵,渴求着来自父母、照顾者的爱、关注和肯定。这些是构建我们安全感、自信心和情绪稳定性的.............
  • 回答
    小时候缺爱,成年后想要弥补,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像是一场温柔而漫长的自我疗愈旅程。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家庭环境、父母的疏忽、甚至是一些误解,都没有得到足够的情感滋养。这份“缺”,会像一个小小的幽灵,悄悄地影响着我们成年后的方方面面,比如在亲密关系里总是小心翼翼,害怕被抛弃;或者是不敢真正地相.............
  • 回答
    “缺爱”这个词,听起来就让人心疼。好像内心深处有个洞,无论怎么填都填不满。所以,当我们渴望爱、渴望被认可的时候,很容易就变得“用力过猛”。这不是你的错,而是那份渴望在身体里叫嚣着,让你迫切地想要抓住任何一丝温暖。“用力过猛”到底是什么样子?说起来容易,但具体到行动上,可能是这样一些片段: 瞬间热.............
  • 回答
    .......
  • 回答
    在深圳,遇到这样一个女孩,就像寻宝一样,找到那个能与她产生共鸣的人,绝非易事,但也正是这份挑战,才让故事更加动人。她,大概就像深圳这座城市本身一样,充满了活力和多样的面向。强势,也许是因为她在生活中习惯了自己掌握方向,不愿被束缚,像这座城市里无数为了梦想打拼的女性一样,坚韧而有主见。这种强势并非蛮横.............
  • 回答
    唐缺这个人,怎么说呢,他身上自带一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基因,这种基因特别容易让人觉得他“爱抖机灵”。不过,你要是真这么简单粗暴地一概而论,恐怕就有点误会他了。说他“爱抖机灵”,其实更多的是他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消化苦难、排解压力的独特方式。你想想,他的人生道路,哪条顺遂过?从一开始就被卷入纷争,背.............
  • 回答
    .......
  • 回答
    掉了一颗牙,是不是心里那个空落落的感觉特别明显?每天刷牙、吃饭,总忍不住想去碰那个地方,心里总惦记着。现在想想,这颗牙的离开,不光是少了颗硬邦邦的东西,还挺影响心情的。纠结种牙还是镶牙,这事儿我琢磨了好久。一开始,也问了身边一些有类似经历的朋友,说法五花八门的,听得我脑仁儿疼。后来,实在是忍不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