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缺爱的人,是不是得不到真正的爱?

回答
“缺爱的人,是不是得不到真正的爱?”

这个问题,总在午夜梦回,或者在某个阳光灿烂却倍感孤单的午后,悄悄浮现。它像一个心结,缠绕着许多在情感土壤里感到贫瘠的人。

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个人化、极其模糊的概念,就像你问一个人什么是幸福,答案会千差万别。但如果抛开定义上的纠结,我们可以尝试去理解:真正的爱,往往意味着一种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被珍视,并且能让你感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的连接。它不是瞬间的激情,也不是短暂的慰藉,而是一种持续的、滋养性的情感投入。

那么,“缺爱”又是什么意思?“缺爱”并非一个医学诊断,它更像是一种内心状态的描述。通常指的是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足够的情感滋养、关注和支持的人。这可能源于原生家庭的疏离,父母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或者父母自身也缺乏爱与表达爱的能力。也可能是在亲密关系中,经历了长期的忽视、冷漠,甚至是伤害,导致他们内心深处留下了一块渴望被填补的空洞。

带着这样的“缺”,去追寻“真正的爱”,会遇到怎样的挑战呢?

首先,他们的“雷达”可能不太灵敏,甚至走火入魔。

想象一下,一个饥渴了很久的人,突然闻到一股食物的香气,他可能会不顾一切地扑上去,甚至不分辨这食物是否真的适合自己,是否会带来满足。缺爱的人也一样,他们渴望被爱,渴望填补内心的空虚,所以当有人向他们示好,给予一点点关注时,他们很容易就信以为真,将对方的每一次回应都放大解读,甚至将对方的缺点也一并美化。他们可能会因为对方偶尔的一点关心,就觉得找到了“真命天子”,然后投入所有,把对方变成自己世界的中心。这种“饥不择食”的状态,往往导致他们无法看清对方的真实面目,也无法辨别这份爱是否健康、是否值得。

其次,他们的防御机制可能太过强大,反而将真爱拒之门外。

为了保护自己不再受到伤害,很多缺爱的人在内心深处会竖起一道高墙。他们害怕再次被抛弃,害怕自己的需求被忽视,所以会提前筑起一道名为“不信任”或“冷漠”的铜墙铁壁。他们可能不敢轻易付出真情,因为一旦付出了,就意味着自己变得脆弱,容易被刺伤。他们可能对别人的示好保持警惕,甚至故意刁难,用一些方式来试探对方是否真的“能忍受”自己,是否真的“在乎”自己。这种小心翼翼和自我保护,反而会让原本可能萌芽的真爱,因为无法得到回应和滋养而夭折。对方感受到的是冷淡和疏离,久而久之,也会选择离开。

再者,他们可能习惯了不健康的模式,将糟糕的对待误认为是“爱”的证明。

当一个人从小就没有体验过温和的爱,没有被平等对待,甚至习惯了被批评、被忽视、被情感操控,那么他们对“爱”的认知就可能发生了扭曲。他们可能会把对方的控制欲当成在乎,把对方的忽冷忽热当成欲擒故纵,把对方的冷暴力当成一种试探。因为这些模式是他们最熟悉、最“安全”的,尽管它们带来的是痛苦,但至少是“已知”的痛苦。当真正的、健康的爱出现时,它那种平淡、温和、稳定的特质,反而可能让他们感到陌生、不安,甚至觉得“不够爱”。他们可能会因为对方的过度付出而怀疑其真实性,因为对方的稳定而觉得“乏味”。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缺爱的人,是不是得不到真正的爱?

答案并非绝对的“是”,但他们获得的“真正的爱”,往往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心力去争取,去辨认,去守护。

首先,他们需要学会“爱自己”。 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这意味着去认识自己内心的需求,去肯定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将自我价值完全寄托在别人的爱之上。当一个人能够给自己肯定和关怀时,他们对外界爱的需求就不会那么迫切,也不会那么容易被廉价的感情所蒙蔽。他们会更有底气地去选择那些真正能滋养自己的人。

其次,他们需要学习识别和区分健康的爱。 这需要时间和经历,也可能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要了解爱不是占有,不是控制,不是牺牲一切,而是平等、尊重、自由的交流。要学会设定健康的界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用猜忌和试探来衡量对方的爱。

最重要的是,他们需要相信,即使过去充满匮乏,未来仍然有获得真正爱的可能。 过去的经历塑造了我们,但并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很多人通过自我疗愈,通过与值得信赖的人建立连接,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和真挚。他们学会了在关系中保持清醒,同时也敞开自己的心扉,去接纳那份来之不易的爱。

缺爱的人,就像在沙漠里行走的人,渴望甘泉。他们更容易被那些看似甜美的幻影所吸引,但真正的甘泉需要他们辨别方向,更需要他们付出努力去寻找,去挖掘。这个过程或许充满艰辛,但一旦找到,那份甘甜,会比从未口渴过的人,更加深刻,更加珍贵。

所以,与其说他们“得不到”真正的爱,不如说他们需要用一种更审慎、更清醒、更充满勇气的方式去追寻和守护。而这份追寻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自我成长,也是一种对爱的最虔诚的实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缺爱的人,会疑爱,会晕爱,会拒爱,也不会生爱,因此不会换爱,也就换不到爱。

逻辑链条大致如此。

user avatar

突然想到《神雕侠侣》里面的杨过和小龙女。

迄今,很多人仍旧在争议杨过究竟对小龙女是不是算爱情,以及很多人认为杨过更爱郭芙,跟小龙女在一起是他自己作的,并不是发乎本心。

那小龙女的爱是不是真正的爱呢?我个人觉得是,小龙女总是对杨过好,最终也没放弃他,虽然也逃避过,将杨过让给别人。

但问题来了,有几个缺爱的人,有杨过那样的运气呢?

绝大多数人,在另一个人表现得像个刺猬一样扎人的时候就走开了,或是相处发现对方很笨,难以沟通的时候就走开了,根本没有耐心去进一步的相处,更别说引导教育。人与人之间,如果一方是缺爱的人,ta就不可能与正常的人“平等”了,而在这个社会,“不平等”是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特别是,人们往往认为物质经济的平等是有本的,做不到很正常;但往往认为情感是没本的,你无法反馈我的情感,便是心里对我不好,而不会想到对方是缺爱人士,不懂也不会反馈,或者对方的反馈,你get不到,总之必然觉得真心落空,转身离去是更常见的。

不仅仅在爱情上会这样,在友情,甚至普通人相处方面也是这样的。缺爱的人往往孤僻,因为他们不懂爱,不懂情感,不知道别人何时是在释放善意,不能分辨别人哪些话只是关怀,哪些话可以当真,有的表现为全然不信,有的人则表现为全然相信,无论哪种,都会把别人搞得不愿或不敢继续交往。现代人越来越孤独的本质原因也在这里——因为社会生产越来越相对孤立,人们与身边人往往越来越没有共同经历,也就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没共同的情感价值观,导致相处中出现不能互相理解的隔阂,举个例子,一个喝温水的家庭出来的人,若待客时真心实意的奉上了一杯38度的温水,若做客的人也是同好,自然会比较开心,若是遇上喜欢喝热水的呢?大概率会觉得你连烧水都懒得烧,搞杯半开不开的水来应付我呢。若是遇上喜欢喝凉水的人呢?大概率也觉得小气吧啦,不给瓶装水,竟然省钱倒凉白开过来……古人在这个事情上就搞出了一个社会价值观,来人待客,一律热茶伺候,不管你喝不喝茶,沏上壶茶伺候上准没错的。然而,这个通俗现在也慢慢瓦解了,因为现代小家庭参与社会交往越来越少,而资本又天天给大家上课洗脑,推荐各种新鲜花样,打破了通常标准。所以,即使公干,也会有热茶、功夫茶、饮料、矿泉水、咖啡等等的不同待遇,大抵又跟“企业文化”有关了。

缺爱的人,如果有别的价值能够被人觊觎,吸引人过来无视了缺爱这一缺点,得到耐心的对待和教导,逐渐与人产生一致的情感价值观,那么便会得到真爱,同时自身也不再缺爱吧。可是,这多难啊!而且,吸引来的人往往也未必是愿意付出爱与教会爱的人,往往只会取走他们本来觊觎的事物。

我是认为缺爱者是大概率得不到真正的爱的。所以,我总爱提醒大家关爱孩子们,因为孩子们一旦错过了爱的教育期,搞不好也会一辈子缺爱,这社会便会恶性循环一般越来越差了,非得等差到再无法凝聚的时候,洗盘重来……平白多许多苦难。不若大家都多付出一点爱,让有机会的人能够先情感健全起来,我等残缺者,也有机会不被健全者抛弃吧。而我等残缺者,被另一些残缺者抛弃的概率可是太高了!

user avatar

或许其中一部分人缺的不是爱,而是发现爱的能力。Ta们无法感受到被爱,也无法相信被爱,于是给自己贴上了“缺爱”的标签。

即使真正的爱就在眼前,却也撕不下这一张黏性十足的标签。


1. 哪些人明明身边有爱,但就是感受不到“被爱”?

  • 自恋人格倾向较强的人(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自恋的人格倾向会阻碍人们感受到被爱。 这是因为,这些人在关系中的关注点,始终在于对方能否增加他们自身的价值和魅力。因此,ta们在关系中一直在计算自己的得失。当一个人处在这样自我关注和利益导向的心理状态中时,ta没有能力感受、共情到对方真实、深刻的爱。 也是因此,自恋程度较高的人往往很难建立起深层且稳定的关系。Ta们可能经常陷入对不同对象的“痴迷”中(特别是当与对方在一起令ta“面上有光”时),又很快会因为觉得对方光环消失而感到失去激情,“没感觉了”。

  • 被害人格倾向较强的人(paranoid personality)

有时,人们感受不到被爱,是因为自身有着“担心被害”的倾向。 因为总是害怕对方会伤害自己,ta们时刻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对方是否在哪一点上亏待了自己,甚至背叛了自己。

在这种过度恐惧、想要自保的心理状态下,ta们无法感受和接受到对方真实的好意。 在那些伴侣表达爱意的时刻,ta们所面对的却是一个被自己的“投射滤镜”扭曲了的现实。

比如:当收到了来自对方的惊喜礼物时,ta想到的不是“ta为我准备惊喜,好体贴”、或是“ta看到可爱的东西会想到我,我好幸福”,而是“ta怎么突然送礼物?是不是做了什么对不起我的事?!”

你感受不到被爱,本质是因为你不具备爱人的能力。

在爱这件事上,我们都是以己度人的。 当我们自身不具备爱人的能力时,我们无法以持续的、稳定的、深层的、真实的状态去爱他人。这是因为,此时,我们无法“通过共情想象出”对方真实的状态,因而也就无法感受到被爱。

举例来说,如果你从未为了成全伴侣而做出过妥协,那么,在伴侣因为爱你而委屈自己时,你也只会觉得“这根本没什么”,而无法体会到对方这一举动中所表达出的爱意——你察觉不到ta忐忑不安的心情、感受不到ta做出决定的挣扎、也意识不到ta为了爱你而做出的所有努力。

而事实上,没有人会觉得爱很简单,也没有人天生就是会爱人的。从某种程度来说,面对爱时,我们都会感到手足无措。 这是一种通过共情到对方爱意、来感受自己被爱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爱的共情”。

2. 为什么有些人缺乏“爱的共情”?

心理学家Winnicott认为,当一个人自己没有拥有过某种感受时,ta也没办法接收到来自他人的相应的感受。就像关于爱的“接收开关”没有被打开,此时,无论身边有多少爱意环绕着,ta都缺少一种情绪上的真实感,而没有办法真切地感到“被爱”。

其中一种解释与童年的成长环境有关。当养育者自身的情绪处理能力不够好时,就可能导致长大后我们对情感的认知感到混乱,对“被爱”感到惶恐不安。

3. 如何培养自己“被爱”的能力?

正如前面所讲,爱与被爱,本身就是同一种能力的正反两面。想获得“被爱”的能力,我们就要培养出自己“爱”的能力。 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始努力:


1)制造对伴侣的真实兴趣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伴侣抱有一种不够真实(genuine)的兴趣。 什么意思呢?在把对方当作“伴侣”来看待时,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范式的相处模式——我们默认自己已经充分地知道ta是哪种人,然后,就按照心中的这个形象与对方相处。

而分析学家Kernberg认为,“爱的能力”中核心的一部分,是对所爱之人产生真实的兴趣。

Ta今天做了些什么?心情如何?Ta的成长环境是怎样的?梦想生活是一副什么图景?那些难熬的时刻,ta都是怎样度过的?只有当我们对对方抱有真实的兴趣,我们才可能以对方需要的、并能够深化双方感情的方式表达爱意。 因此,你可以尝试与伴侣沟通,每周抽出半个小时作为聊天专用时间。你要试着放下自己的需求,好好地探索面前这个人。在过程中,你会逐渐增加对于伴侣和这段关系的真实认知。不仅如此,你还很可能因为你们之间的联结而自然产生一种深层的感恩心(gratitude),使感情变得更加牢固而持久。


2)提升对于负面反馈的忍耐力

对于那些童年时期没有被好好爱护过的人们来说,ta们很难意识到、或者说接受的一件事,是厌恶本身是亲密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Ta们难以理解,伴侣讨厌ta的某些行为,并不代表着伴侣在其它时候不爱ta了。 而越是拒绝感受“被讨厌”,我们就越无法拥有被客观厌恶的重要体验。

只有当我们确认了对方具有客观去厌恶的能力,我们才可能从内心相信,对方给予的爱也是真实而可靠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忍耐负面反馈的能力是极为必要的,它是探索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想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有意识地提升忍耐力。 在下一次收到伴侣的负面反馈时,先提醒自己不要立刻反击。你可以试着通过box breathing的方法,来帮助自己平息焦虑和怒火。操作过程十分简单,只需要在吸气时数4秒,憋气4秒,接着呼气时也数4秒,再憋气4秒,并重复这一过程就可以了。

你也可以与伴侣沟通自己面临的困境,邀请ta一起帮助你理解、确认,虽然ta对你的某个行为不满,但ta依然很爱你。 随着你积累起类似经历、对负面反馈的忍耐力增强,你有更多机会去感受“被讨厌”。而只有当你体验了它,你才会发现,它其实并没那么可怕。此时,你才能够逐渐相信身边一直存在的爱意,打开心中那个“爱的开关”。

“缺爱”的人或许可以在这样的内省和改变中撕下”缺爱“的标签,逐渐感受到“真正的爱”,去相信它,去握紧它。

愿我们都可以在生活中感受到持久、深刻、而真实的爱与联结。

References:

Kernberg, O. F.(2011). Limitations to the capacity to lov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92(6), 1501-1515.

Winnicott, D. W.(1947). Hate in the countertransference. London: Tavistock.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有哪些看似很傻,实则聪明的行为?

当一对情侣无话可说的时候,该怎么做?

女生心里的成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缺爱的人,是不是得不到真正的爱?”这个问题,总在午夜梦回,或者在某个阳光灿烂却倍感孤单的午后,悄悄浮现。它像一个心结,缠绕着许多在情感土壤里感到贫瘠的人。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个人化、极其模糊的概念,就像你问一个人什么是幸福,答案会千差万别。但如果抛开定义上的纠结,.............
  • 回答
    “缺爱的人真的会爱别人吗?”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它像一个深埋在心底的种子,一旦触碰,便会滋生出无数细枝末节的联想。在我看来,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复杂得多,也更令人心疼。我们先来拆解一下“缺爱”这个概念。通常,它指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情感滋养,比如父母关怀的缺失、情.............
  • 回答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缺爱”的状态,就像身体缺少了阳光和雨露,内心会感到干渴和荒芜。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自过往经历中情感连接的缺失或不完整。很多人会将“缺爱”简单地理解为“没有得到父母的爱”或“没有谈过恋爱”,但实际上,它涵盖的范围更广,可以是亲密关系中的隔阂,可以是友情中的疏离,也可以是自身对.............
  • 回答
    缺爱的人,就像心里有个黑洞,无论外面填多少东西,都填不满。这种感觉,不是简单的不开心,而是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像一层甩不掉的阴影。首先,在情感需求上,会表现得格外敏感和强烈。他们会无比渴望被关注、被肯定。你的一句夸奖,一个微笑,都能让他们开心一整天;反之,一点点的忽视,一次无意的冷淡,都能让他们情绪.............
  • 回答
    很多人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因为成长环境、过往经历,或者自身性格原因,在内心深处埋藏着对爱的渴望,成为了我们常说的“缺爱”的人。这种“缺爱”并非真的没有爱,而是指一种未被满足的、深层的情感需求。它像一个看不见的幽灵,悄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甚至对自我价值的判断。“缺爱”的人,常常会有以下一些.............
  • 回答
    小时候缺爱,长大后谈恋爱,这可不是一纸说明书能概括的。它像是在你心里埋下了一些种子,这些种子在亲密关系中,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破土而出,长出枝繁叶茂,甚至有些会缠绕得让人喘不过气。首先,咱们得明白,小时候缺爱,很多时候意味着情感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父母(或者主要的照料者)可能忙于生计,或者本身就没.............
  • 回答
    缺爱的家庭,就像一个没有阳光的花园,种子或许还在,但它们很难舒展枝叶,绽放出应有的色彩和芬芳。在这里长大的孩子,身上往往会烙下一些深刻的印记,这些印记,如同无形的符文,影响着他们人生的轨迹。最普遍的一种表现,是极度渴望被关注和认可。在爱的土壤里,孩子是被呵护、被肯定的,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被珍视的。但.............
  • 回答
    缺爱,这三个字,像一把钝刀子,磨得人心钝钝的,空落落的。我想,我们都曾在那片荒芜的土地上游荡过,试图用各种方式填补那份窒息的空缺。但说到底,治愈,从来都不是别人的责任,而是我们自己踏上的一条漫长而孤独的旅程。第一步:承认这片荒芜,并允许自己悲伤。这是最难,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我们常常像鸵鸟一样,把头埋.............
  • 回答
    从小缺爱的女孩,她们的心灵深处常常埋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伤痛。这种缺爱感,可能是因为父母的疏忽、情感的缺失,或者是童年经历过的创伤。长久以来,这些经历就像一块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她们心头,让她们的性格变得内向、敏感,甚至对亲密关系充满恐惧。但是,请相信,即使是这样,她们也并非没有机会去疗愈自己,找回属于自.............
  • 回答
    从小缺乏关爱,对一个女孩的成长轨迹,尤其是她的情感世界,会留下深刻的印记。这种“缺爱”并非简单的物质匮乏,而是指在成长过程中,未能获得足够的、健康的、稳定的情感滋养,例如被忽视、不被理解、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回应,甚至在亲密关系中受到伤害。这样的经历,往往会在女孩身上留下一些比较普遍的特征,它们就像是.............
  • 回答
    在感情里,那些常常感觉自己“不够好”、“不被爱”的女孩,她们内心深处藏着一个渴望被填满的空洞。这份“缺爱”感,就像一层薄薄的雾,会渗透到她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恋爱关系里,会表现出一些格外明显的迹象。首先,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极度的不安全感和猜疑。她们会特别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是一些无.............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INFJ内心深处一种鲜为人知的矛盾,而且非常令人动容。你用“缺爱到令人发指”来形容他们,这个词非常准确地捕捉到了INFJ在情感上的那种深度渴望和潜在的失落感。而他们同时又能“热烈地爱别人”,这其中的缘由,并非简单的好坏二分法,而是一套复杂的心理机制和内在驱动力在起作用。首先,我们要理解.............
  • 回答
    童年缺爱,长大后性格敏感易怒,这确实是一个不少人会面临的困境。这不是什么稀奇事,更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就像我们身体受了伤需要疗愈一样,童年的创伤也需要时间来修复。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会这样。童年时期,我们就像一块海绵,渴求着来自父母、照顾者的爱、关注和肯定。这些是构建我们安全感、自信心和情绪稳定性的.............
  • 回答
    小时候缺爱,成年后想要弥补,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像是一场温柔而漫长的自我疗愈旅程。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家庭环境、父母的疏忽、甚至是一些误解,都没有得到足够的情感滋养。这份“缺”,会像一个小小的幽灵,悄悄地影响着我们成年后的方方面面,比如在亲密关系里总是小心翼翼,害怕被抛弃;或者是不敢真正地相.............
  • 回答
    “缺爱”这个词,听起来就让人心疼。好像内心深处有个洞,无论怎么填都填不满。所以,当我们渴望爱、渴望被认可的时候,很容易就变得“用力过猛”。这不是你的错,而是那份渴望在身体里叫嚣着,让你迫切地想要抓住任何一丝温暖。“用力过猛”到底是什么样子?说起来容易,但具体到行动上,可能是这样一些片段: 瞬间热.............
  • 回答
    .......
  • 回答
    在深圳,遇到这样一个女孩,就像寻宝一样,找到那个能与她产生共鸣的人,绝非易事,但也正是这份挑战,才让故事更加动人。她,大概就像深圳这座城市本身一样,充满了活力和多样的面向。强势,也许是因为她在生活中习惯了自己掌握方向,不愿被束缚,像这座城市里无数为了梦想打拼的女性一样,坚韧而有主见。这种强势并非蛮横.............
  • 回答
    唐缺这个人,怎么说呢,他身上自带一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基因,这种基因特别容易让人觉得他“爱抖机灵”。不过,你要是真这么简单粗暴地一概而论,恐怕就有点误会他了。说他“爱抖机灵”,其实更多的是他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消化苦难、排解压力的独特方式。你想想,他的人生道路,哪条顺遂过?从一开始就被卷入纷争,背.............
  • 回答
    .......
  • 回答
    掉了一颗牙,是不是心里那个空落落的感觉特别明显?每天刷牙、吃饭,总忍不住想去碰那个地方,心里总惦记着。现在想想,这颗牙的离开,不光是少了颗硬邦邦的东西,还挺影响心情的。纠结种牙还是镶牙,这事儿我琢磨了好久。一开始,也问了身边一些有类似经历的朋友,说法五花八门的,听得我脑仁儿疼。后来,实在是忍不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