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统一战争中北伐蒙元这部分进程是否过于容易?

回答


明朝统一蒙古的进程并非“过于容易”,而是经历了长期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斗争,最终在明成祖时期基本完成对蒙古残余势力的征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历史进程:



一、历史背景与北元的衰落
1. 元朝灭亡后的分裂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但元朝残余势力在北方(今蒙古高原)形成“北元”政权。北元政权由元顺帝的后裔(如脱古思帖木儿)控制,但其统治范围逐渐缩小,蒙古各部(如鞑靼、瓦剌、兀良哈等)在明朝的压力下陷入分裂。

2. 明朝的军事压力
朱元璋在洪武年间(1368–1398)多次北伐,试图彻底消灭北元政权。虽然初期遭遇挫折(如1371年漠北之战),但明朝通过长期战争逐步削弱北元的军事力量,使其难以与明朝抗衡。



二、明朝统一蒙古的关键因素
1. 军事策略的调整
分而治之:明朝利用蒙古内部的分裂,分化瓦剌、鞑靼等部族。例如,瓦剌首领也先在永乐年间与明朝多次冲突,但最终被明朝击败,成为蒙古的代表。
战略收缩:明朝在洪武后期转向防御,避免与蒙古决战,转而通过边防建设(如长城)和屯田政策稳定北方边疆。

2. 政治与外交手段
联姻与册封:明朝通过联姻(如永乐年间与瓦剌首领脱欢的联姻)和册封(如封瓦剌首领为“顺宁王”)分化蒙古各部,削弱其联合抗明的能力。
削弱北元:明朝通过战争(如1391年对北元的打击)和外交手段(如切断北元与西域的联系)削弱北元政权,使其逐渐瓦解。

3. 经济与后勤优势
明朝通过屯田和赋税制度恢复了北方经济,保障了军队的后勤补给,而蒙古各部因长期战争和资源匮乏,难以维持长期战争。
明朝的军备制度(如卫所制)和火器技术(如神机箭)也增强了对蒙古的压制。



三、关键战役与转折点
1. 洪武时期的北伐
1368年:朱元璋率军渡过黄河,攻占元大都(今北京),但北元残余势力在漠北(今蒙古高原)继续活动。
1371年:明朝在漠北与北元作战,但因粮草不足被迫撤退。
12年:明军在漠北击败北元军队,但未能彻底消灭北元政权。

2. 永乐时期的征服
1410–1424年:明成祖朱棣发动五次北伐,直接打击北元残余势力。例如:
1410年:明军在斡难河源(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击败北元军队,但因后勤问题撤退。
1413–1421年:明军多次进攻蒙古,瓦剌首领脱欢与明朝多次交战,最终被击败。
1424年:明成祖最后一次北伐,在古北口(今河北)与蒙古作战,但因病去世,未完成对蒙古的彻底征服。

3. 北元政权的瓦解
北元政权在永乐年间因内部矛盾(如脱古思帖木儿的统治能力低下)和明朝的持续打击逐渐崩溃,最终在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灭亡。



四、蒙古各部的分化与衰落
1. 鞑靼与瓦剌的分裂
鞑靼部在明朝的打击下逐渐衰落,而瓦剌部因与明朝的联姻和战争逐渐崛起,成为蒙古的代表。
瓦剌在永乐年间逐渐成为蒙古的主导力量,但始终无法与明朝彻底决裂。

2. 蒙古高原的分裂
明朝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使蒙古各部陷入内斗,无法形成统一的抵抗力量。例如,瓦剌与鞑靼、兀良哈等部族的冲突持续不断。



五、明朝统一蒙古的“容易”之处
1. 北元政权的内部衰弱
北元政权本身因元朝灭亡后缺乏统一领导,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明朝的打击使其迅速瓦解。

2. 蒙古各部的分裂
明朝利用蒙古内部的矛盾,分化各部,使其无法形成统一的抗明力量。

3. 明朝的长期战略
明朝并非急于一战定胜负,而是通过长期战争和政治手段逐步削弱蒙古,最终在永乐时期完成对北元的征服。



六、结论:并非“容易”,而是“渐进统一”
明朝统一蒙古的过程并非“容易”,而是长期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斗争。虽然明朝在洪武和永乐年间通过战争和策略逐步削弱了北元和蒙古各部,但这一过程需要数十年的持续努力。最终,明朝通过军事胜利和政治分化,基本完成了对蒙古残余势力的征服,但蒙古各部(如瓦剌)仍长期与明朝存在矛盾,直至清朝时期才彻底统一蒙古高原。

因此,明朝统一蒙古的过程虽然具有一定的“顺利性”,但实际上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靠军事优势即可完成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要看明军北伐一路势如破竹的收复大都,就觉得明军是打死老虎摘桃子。事实上明军北伐时打的大战恶战并不少,只不过由于明军北伐的突然性,等蒙元各方积蓄好力量与明军决战时,包括大都在内的华北中原广大地区已经被明军收复了,所以这些大战恶战基本都是在收复大都之后才发生的——

洪武元年十二月,徐达常遇春攻克太原,俘虏元军四万余人,随王保保得脱者仅十八骑,其反攻北平的图谋破灭

洪武二年六月,常遇春李文忠回援北平,并追击攻克元上都开平,俘虏元军万余人,元顺帝逃至应昌

洪武二年八月,李文忠大破反扑大同的元军,俘虏元军万余人

洪武三年四月,徐达于定西全歼围城打援的王保保部,俘虏元军八万余人,王保保仅与妻子数人得脱,兰州之围遂解

洪武三年五月,李文忠攻克北元行在应昌,逼降军民五万余人,元昭宗逃往和林

明军收复大都之时,蒙元虽然丢掉了大片领土,但军事实力并未受到多大打击。正是经过这之后多次会战,消灭了北元大量有生力量,北元才不得不放弃了反攻中原的企图,由战略相持转为战略守势

而在此之后,明朝还发动了多次南征北伐,洪武十四年傅友德收复云南,消灭元梁王势力;洪武二十年冯胜金山之战俘虏元军伤兵两万四千余,逼降纳哈出等部军民二十四万余,收复辽东;洪武二十一年蓝玉捕鱼儿海之战俘虏北元末帝次子地保奴以下宗室百余,官员三千余,军民七万余人,将北元王庭连根拔起,之后又大破元故将哈剌章营,俘虏万五千余人。北元末帝脱古思帖木儿及长子天保奴逃脱后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所杀,忽必烈建立的大元帝国这才算正式灭亡,蒙古回到汗国状态

当然不能忽视其他义军对反元大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尤其是北方红巾军把华北中原广大地区搅了个稀巴烂,为南方朱元璋陈友谅等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明军也是实实在在的消灭了超过其他义军战果之和的数十万元军,才保住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胜利果实,并最终将北元王庭连根拔起,把蒙古打回汗国状态,何来没有打过硬仗一说?


补充:上面例举了明初与元军的多次大战,硬仗与否倒是无从判断,这里把明军的损失也列一下

洪武元年九月,太原之战前,王保保部平章韩札儿毛义等攻泽州(今山西晋城),与明军援军平章杨璟参政张斌等部【遇于韩店大战我师失利

洪武二年五月,元将张良臣(汉人军阀)以庆阳(今甘肃庆阳)诈降,前去受降的右丞薛显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所部骑兵五千人步卒六千人溃败,指挥张焕被俘,薛显本人也受伤

六月中旬,徐达率军攻庆阳,数日后傅友德部亦移师庆阳。七月,王保保部将韩扎儿攻破原州(今宁夏固原),明军指挥陈寿战死,不久又攻陷泾州(今甘肃泾川),威胁明军侧翼。徐达派右副将军冯宗异(冯胜)前往截击,不及而返。八月,元总制贺宗哲以兵攻凤翔(今陕西凤翔),降将李茂所领骑兵千人叛归贺宗哲(李茂本人未叛)

直到八月下旬,徐达大军才攻克庆阳,张良臣父子自杀未遂,被明军俘虏后斩首

小小一个庆阳,明军以徐达冯胜傅友德的豪华阵容,围攻了两个多月才得手,甚至远在北平的李文忠都被调动(中途转兵救援大同)。虽然其中有张良臣诈降在先不得不死战到底的因素,但谁能说明军平定西北胜得轻松?

洪武二年十一月,王保保以重兵围兰州,三年三月,徐达兵至定西,与王保保部对峙于沈儿峪。四月,王保保以奇兵千余人由间道偷袭明军东南垒,明军大乱,徐达亲率兵镇压才稳住阵脚,事后斩东南垒指挥以下将校多人以正军纪。次日明军全军出击,诸将用命,大破王保保部,长达五个月的兰州之围终于得解

定西之战(沈儿峪之战)为明军北伐以来最大胜利,但胜得可谓惊险,王保保利用明军的懈怠发动了一次成功的偷袭,若不是徐达及时稳住了局面,此战就不会是大胜而是大败了。此战若败,已经被围了五个月的兰州肯定也坚守不下去,届时整个西北的局面都要崩坏

洪武五年正月,明军定下三路北伐战略,意图直捣和林消灭北元。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西路军虽胜但无法扭转战局,东路军先在土剌河击败了蛮子哈剌章,追击到阿鲁浑河与元军苦战得胜,虽然【获人马以万计】,但此役【宣宁侯曹良臣骁骑左卫指挥使周显振武卫指挥同知常荣神策卫指挥使张耀俱战没】,可见明军损失也很大。继续追击到称海时遭遇元军主力,双方互相忌惮各自退兵。中路军战败为徐达生平唯一一败,明方史料因此讳莫如深,只记载了三月中路军前锋蓝玉于乌兰巴托附近的土剌河击败王保保部,五月徐达兵至岭北与元军交战败绩,不得不回师固守边塞。显然中路军和东路军到达土剌河的时间有先后,遇上的敌人也不一样,没能形成有效配合。中路军损失各种说法从万余到数万不等,但【彻侯功臣无死者】,蓝玉所部前锋在撤军时还担任后卫任务,可见并未遭到大的成建制损失。结合蒙古史料分析,应该是中路军撤军途中遭遇天降大雪(蒙古人将其归功于他们的萨满巫师)造成了大量非战斗减员。但无论如何,中路军这次出击都是大败而归。此次北伐失利也使明朝军方放弃了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改为通过军事打击逐步削弱分化北元各势力

洪武二十年金山之战,冯胜收复辽东,俘虏元军伤兵两万四千余,逼降纳哈出等部军四万余民二十余万,可谓战果辉煌。但此役临江侯陈镛战殁,都督濮英所部三千骑更是中伏全军覆没,濮英被俘后自剖腹而死。即便是如此大胜,损失可也不小

user avatar

重点放在前面:1.我们很多人都弄错了元末农民战争的性质。

2.十七年汉人复国战争,其中明(吴)军和元军只打了一年。

3.朱元璋大量消灭蒙元军队,是明朝建立之后的明蒙战争了,不过此时北元已经降格为一个地方政权,战争性质已经不是元明两朝之间的战争,而是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了

………………正式答案在下边………………

其实明军北伐期间也打了不少大仗,只不过难度和影响力都被鄱阳湖之战掩盖了罢了。

不过这也反应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内战”远比对元朝的战争规模要大,也更重要。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很多人都弄错了元末农民战争的性质。

因为元朝是外族统治者统治,再加上那句经典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自然让很多人认为元末农民战争是汉人的一次民族解放战争,明元之间的战争应该是这场战争的主线。

但是着很显然是受到了今天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事实上,在元末绝大多数时间内,元末农民战争的本质都是军阀混战。

韩山童刘福通发动的起义是标准的农民起义,事实上消灭元军主力的也是这一只,刘福通打出了“宋朝”旗号,还一度占领了汴梁,成了实打实的宋朝,并且派兵北伐,甚至有一路打到了高丽。这段时间的刘福通韩林儿起义军还是有一点“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的。

此时其他各路义军名义上还在韩宋政权领导下,但其实早已脱离韩宋政权领导,并且军事行动已经主要以抢地盘为主。朱元璋就在这段时间攻下了南京,这已经是朱元璋北伐前对元政府最大的战果了。

此时的元朝中央政府已经濒临崩溃,元顺帝已经准备逃往济州岛了。按照正常发展,“驱逐胡虏”的历史功勋就要落到刘福通头上了,即使将来在内战中胜利,明太祖朱元璋的历史贡献可能只剩下统一全国了。

但此时天降狠人察罕帖木儿,就是赵敏的爹,张无忌的老丈人。干净利索打垮了刘福通,逼得张士诚方国珍投诚,连朱元璋此时都动了被朝廷招安的心思。

不过就算察罕帖木尔真消灭了农民军,元朝崩溃的命运也不可避免了,因为此时的元军主力都已经是察罕帖木儿这样的大军阀。此时的元朝和汉朝唐朝末期一样,只能选择亡于谁之手了。

此时支持元政府的主要军阀有:色目人察罕帖木儿,蒙古人孛罗帖木儿,汉人李思齐,汉人陈友定。唯一的蒙古人军阀孛罗帖木儿,反而是被元顺地派人暗杀的。所以,此时的战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已经很弱了,已经变成了纯粹的军阀混战。

不过,就在察罕帖木儿节节胜利时,却突然被人刺杀,养子扩廓帖木儿继承了他的势力,就是历史著名的王保保。

朱元璋终于松了口气不用当汉奸了,于是开始了统一南方的进程。

按道理此时的元朝应该趁火打劫才对,但是此时元朝的各路军阀和中央已经打成一团了,根本没有管南方的事,其中王保保和李思齐之间就打了不下一百次,远比朱元璋陈友谅激烈多了。

于是此时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局面:支持元朝政府的军阀打成一团,南方起义军的军阀打成一团。南北双方之间反而相安无事。

而且到了后期,元朝中央政府的财政已经破产,元顺帝的日常开销竟然是靠张士诚和方国珍支持的。

和自己同宗同族的蒙古人互相征伐搞暗杀,南方四等汉人的义军却给自己送钱送粮。此时的元末战争,早已经是彻彻底底的军阀混战了。

到了1367年,朱元璋已经陆续消灭了南方所有势力,淹死了韩林儿,做好了北伐的一切准备。为了获得更多汉人的支持,朱元璋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这时起,元末战争才重新有了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

不过此时的北方依然打成一团,大家完全没有同仇敌忾的想法。不过也可以理解,对王保保来说,只要朱元璋不占自己的地盘,那他就比孛罗帖木儿李思齐什么的好多了。

以至于,明朝北伐的最大对手,并不是元顺帝,而是盘踞山西的王保保。此时的双方的实力对比,和当年朱元璋陈友谅已经完全反了过来。自然就给了明朝打元朝很容易的感觉。

于是这个问题可以这么理解:朱元璋通过艰苦的斗争消灭了主要对手陈友谅,统一了南方。然后北伐消灭了北方最大军阀王保保,统一了全国。

事实上从起兵到元朝灭亡,朱元璋的明朝也没消灭掉多少蒙元军队。

朱元璋大量消灭蒙元军队,是随后二十年的明蒙战争了,不过此时北元已经降格为一个地方政权,无力对明朝的统治根基造成威胁,所以这段时间的战争已经不能算作汉人复国战争了。

所以虽然这几次北征沙漠战争规模都超过韩宋政权的北伐,但是历史上的名气却远不如同时期发生的淮浙党争,三大案。因为此时大家也认识到此时的“北伐”已经不是元明两朝之间的战争了,而是中原政权和北方游牧民族间的战争了。

当然这其中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战的意义又最具代表性,这次北征此后的战争性质和目的和以前又有所不同,有时间再更。

user avatar

改朝换代的时候,最大的对手本来就不是上个朝代。

你从上往下数,也就为数不多那几个朝代是靠打赢前朝得国的。

周朝是打赢商朝的,这算一个;

秦代周最大的对手就是其他6雄了;

汉代秦最大的对手是楚;

然后是著名的三国;

再往后看,李世民最大的对手也不是杨广;

然后是赵匡胤,也是乱世一统;

然后是元,最大的对手的确是宋,这才是历史上第二个;

然后就是大明了,大明最大的对手也是其他起义军,但也打了元末朝廷军。

所以这样看来,其实明的对手反而更多更复杂,有乱世也有朝堂。

user avatar

明朝有爵位的不过一百五十人,

25个公爵

14个追封蕲国公康茂才、乐浪公濮英、姑孰郡公陶安、天水郡公严德、济国公丁德兴、虢国公俞通海、东海郡公茅成、郧国公廖永安、河间郡公俞廷玉、济阳郡公丁普郎、梁国公赵德胜、蔡国公张德胜、泗国公耿再成、越国公胡大海

德胜是个好名字

6个正常死亡,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卫国公邓愈、信国公汤和、蕲国公康铎(因父蕲国公康茂才功封蕲春侯,赐铁券,追封蕲国公,谥忠愍。)

1个正常处罚郑国公常茂:洪武二十年九月茂坐前惊溃虏众罪,上念其父开平王常遇春之功,绎之,安置于广西之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去世。

真正被洪武大帝杀掉的只有4个

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凉国公蓝玉

79个侯爵

32个追封

12个伯爵7个追封,

11个子爵和23个男爵全部追封。

user avatar

不知道有些人睁眼说瞎话的动机是什么,居然个叫野竹小邑的答主在我对他黑明朝和朱元璋的回复下说明朝推翻元朝是历史的倒退,满清遗老遗少都不敢这么说。

我在他的答题下否认了他对朱元璋和明朝的抹黑,然后他又对我的回复一通瞎bb后关掉了评论,让人没法跟他辩论,再然后他举报了我,不知道知乎删帖的标准是什么,难道我说了句元朝的蒙古政权对底层汉人实施的黑暗统治都不行吗?

在这里再对那个野竹小邑问一句,假设你不配拥有名字的时候,蒙古人宰了你只需要赔一头驴的时候,你老婆的初夜权是掌握在蒙古人手中的时候,你还会说蒙古人的元朝廷是先进的吗?取而代之却基本对所有民族一视同仁的明是倒退的吗?

你说了句明朝禁锢人在一地,的确明初是这样的政策,但中后期这政策瓦解了,所以估计你吹捧元估计也是因为朱元璋那句元以宽失天下吧?但是你搞明白那个“宽”是什么意思没有?那个“宽”不是针对底层百姓的,它的意思是地方贵族,官员只要不造反不称王称帝,中央就不管,随他们瞎胡搞,反而造成了地方底层民众面临了更肆无忌惮的剥削压迫和凌虐,尤其是四等汉人。

我还知道元朝不收税呢,不知道你看到这会不会又吹捧一番?拜托拿你脑袋仔细想一下,元朝不收税朝廷要怎么维持?军队靠谁养?是靠地方和权贵的进贡吗?那这些进贡还不是搜刮的老百姓的,而且由于没有管制,搜刮的时候绝对是肆无忌惮的。如果不是依靠进贡,那就还剩一个来源了,依靠军队等暴力机关的劫掠,这个就更恐怖了,一直以来都是草原民族劫掠中原,中原的去劫掠草原都是亏本的,所以他们劫掠的谁想必不说也明白了吧。

一个对底层绝大部分汉人基本的生存权利和做人的权利都不给的朝廷,居然对他唱赞歌,三观有问题的到底是谁?

user avatar

主要是蓝玉那一次打的太成功了

私以为蓝玉那一次捕鱼儿海战役的战功和展现出的能力不亚于霍去病的封狼居胥

但是名气远远不如霍去病

恐怕主要是他后来死的惨. (被剥皮)

明朝人不好吹他,后来人也不好吹他

慢慢知道的人就少了


没有蓝玉那场大胜,看起来不会如此容易

user avatar

朱元璋牵制了世界上四分之三的蒙古主力,这是中国为全人类脱离蒙古暴政所做的贡献。

user avatar

当年辽国被宋、金两面夹击的时候,够弱了吧

宋军打成什么鸟样?

明军和元军、北元军鏖战那么多年,战死的将军不少,损失的军队不少,拉稀摆带临阵脱逃的将军有几个?溃败的军队又有几支?

不客气的说,明军北伐中的任何一次大战役,放到两宋都是建国北边第一大捷了吧

承认人家朱元璋、徐达厉害就得了,这么巨大的成功怎么可能轻而易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统一蒙古的进程并非“过于容易”,而是经历了长期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斗争,最终在明成祖时期基本完成对蒙古残余势力的征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历史进程: 一、历史背景与北元的衰落1. 元朝灭亡后的分裂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但元朝残余势力在北方(今蒙古高原)形成“北元”政权。北元政.............
  • 回答
    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萨尔浒之战的惨败,如同一道无法磨灭的伤疤,深深烙印在明朝的史册上。如果让那位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在心学领域开宗立派的“圣哲”王阳明,穿越时空亲临前线,指挥这场关键的战役,那么明军是否还有扭转乾坤、获得胜利的可能?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且充满探讨价值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
  • 回答
    谯周,一个在中国历史的长卷中常常被提及,却又常常笼罩着一层复杂色彩的名字。人们提起他,总是绕不开“投降派”、“丧失民族气节”这样的词汇。然而,如果抛开那些标签,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会发现,这位蜀汉后主时期的重臣,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所做的选择,或许更能体现出他作为一位政治家、一位知识分子的深沉考量.............
  • 回答
    一个振聋发聩的假设——明朝,那个摇摇欲坠的王朝,能否拉拢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共组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清民族统一战线?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那复杂到极致的政治军事态势,以及历史长河中无数“如果”的可能。然而,细究起来,这条路,虽非绝无可能,却布满了荆棘,更充斥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为什么会产.............
  • 回答
    明朝之所以放任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绝非简单的“放任自流”,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着历史误判、内部矛盾、策略失误以及现实困境的综合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明朝末年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审视当时明朝的整体状况,以及它对东北地区女真部族的力量变化的认知程度。一、 明朝东北边疆的现状与政策首先,要明白明朝在统.............
  • 回答
    明朝人投清的性质,是维护国家统一还是汉奸卖国行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具有争议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评价这一历史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动机、行为后果以及不同视角下的解读。一、 历史背景的复杂性: 明朝末年的衰败: 到了明朝末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农民.............
  • 回答
    如果李自成没有死在九宫山,明朝末年的历史走向可能产生重大变化,但具体是否能延缓清朝统一中国的时间,需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李自成的军事潜力与政治格局1. 李自成的军事基础 李自成在1644年攻入北京后,迅速占领了明朝的首都,但其军队在失去北京后迅速崩溃。若他未死,可能具备以下优势: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又充满想象空间的假设性问题,因为李氏朝鲜在历史上与明朝的关系极其特殊且复杂。如果明朝覆灭后,李氏朝鲜能够“统一”中国,那绝非简单的军事征服那么简单,而更可能是在一个极其特殊的历史节点下,通过某种契机,以一种我们难以想象的方式实现“统一”。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的历.............
  • 回答
    明朝末年,风雨飘摇的王朝之下,大顺政权如同一颗璀璨却短暂的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一度席卷中原,攻破北京,似乎看到了统一中国的希望,但最终却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没。回溯那段波诡云谲的岁月,大顺政权并非没有机会,只是历史的巨轮碾过,留下了无数的“如果”。大顺政权的几次关键的幸存乃至统一的.............
  • 回答
    明朝的藩王和部队之所以无法建立一个统一、稳固的南明政权,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历史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剖析:一、 南明政权的固有弱点与分裂的种子: 藩王本位与权力分散: 南明的建立本就是明朝宗室藩王们在失去北方中原统治权后,为了自保和延续明朝血脉.............
  • 回答
    洪承畴和施琅,这两位在明末清初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明朝降臣,其历史评价却呈现出天壤之别,一个被视为“大汉奸”,一个被赞颂为“统一台湾的英雄”。这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并非简单的历史偏见,而是由他们各自的 人生轨迹、选择动机、以及最终的功绩和影响 所决定的。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洪承畴:背负“.............
  • 回答
    足利义满是否因为试图借助明朝势力推翻大和朝廷、自己称帝,导致其统一南北朝的功绩被日本史学家低估,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观点。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梳理当时的历史背景、足利义满的实际作为、以及日本史学界的评价演变。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足利义满所处的时代和他统一南北朝的背景。南北朝.............
  • 回答
    清朝取代明朝,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必然”二字可以概括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有无数的偶然与必然交织,而明朝的覆灭,清朝的崛起,更是如此。将眼光放长远,从明朝的内外环境、社会矛盾、政治体制乃至军事力量等方面细细剖析,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没有清朝,明朝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其统治的稳定性早已摇摇欲坠。明.............
  • 回答
    明朝后期,特别是崇祯年间,的确是民生凋敝,饿殍遍野,政治腐败达到顶峰,这些都是历史事实,史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然而,我们现在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声音,认为明朝的统治“挺好”,甚至为之“洗白”。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洗白”,而是更复杂的心态和认知在起作用。要理解这.............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这个假设——如果当年李自成真的把大明朝给一锅端了,接下来会是啥光景?这问题可有意思了,就像扔一块石头进水里,激起的涟漪得好好琢磨琢磨。统一的棘手与潜在危机首先,得明白李自成这伙人是咋走到这步的。他们是农民起义军,成员成分复杂,有农民、有矿工、有失业军官、有地痞流氓……这支队伍打仗是把好.............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假设:要是明朝的统治顺顺利利,一直熬到了19世纪,那时候的中国,会不会也像西方一样,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看。单说“明朝统治到19世纪”,这本身就不是个简单的事儿。要知道,明朝可是经历了大起大落,如果它能克服内忧外患,活到19世纪,那它本身就已.............
  • 回答
    明朝时期,东北地区(今中国东北三省及朝鲜半岛部分地区)的统治情况较为复杂,涉及中央政权与边疆民族的互动、军事部署与行政管理的矛盾,以及地理条件对统治能力的限制。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明朝对东北的统治性质: 一、明朝对东北的地理与政治定位1. 地理范围 明朝的东北疆域大致包括: 辽东地区.............
  • 回答
    明朝(1368–1644年)在西藏和东北地区的历史关系较为复杂,涉及政治、宗教和军事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这两个地区分别详细分析明朝的实际统治情况: 一、西藏(今西藏自治区)明朝对西藏的统治并非直接的行政控制,而是通过宗教和外交关系维持松散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 宗教联系与册封制度 .............
  • 回答
    明朝对于西藏的统治,用“实质统治”来形容,确实需要仔细掰扯一番。简单地说,明朝对西藏的影响和控制,远不如它对内地省份那样直接和深入,更谈不上是那种我们理解的“实际统治”。但反过来说,明朝也并非对西藏毫无作为,两者之间存在一种比较微妙的关系,可以称之为一种 间接性的、象征性的宗主关系,并辅以有限的政治.............
  • 回答
    关于《倚天屠龙记》的世界观,如果排除朱元璋的存在,张无忌是否会顺理成章地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这是一个非常引人遐想的问题。要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审视当时的历史背景、张无忌的个人特质以及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倚天屠龙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元朝末年,这是一个社会矛盾尖锐、民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