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年味是否注定与乡土气息绑定?城市化的发展是不是多多少少稀释了年味?

回答
“年味”这个词,一说出口,很多人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些经典的画面:红彤彤的灯笼挂满街巷,家家户户贴上写着吉祥话的春联,厨房里弥漫着炖肉的香气,孩子们手里拿着零食,兴奋地奔跑……这些景象,无疑都与“乡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年味真的就注定是乡土的专属吗?城市化的发展,又是不是让这股年味变得越来越淡薄呢?

乡土,是年味的根基,但并非唯一归宿

我们之所以会把年味和乡土联系在一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承载了太多历史的印记和农耕文明的智慧。

节律与时令的绑定: 传统意义上的年,是农历新年,它与农业生产的周期紧密相连。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每一个节气都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期盼。而春节,作为一年的开端,自然也承载了这份对土地的感恩和对来年好光景的祈愿。乡下,这种与土地的直接联系更为直观,农民们在春节期间,一方面是辛劳一年后的休整,另一方面也是对来年播种耕耘的规划和期待。这种朴素的、接地气的仪式感,构成了最原始的年味。

人情与社群的连接: 乡土社会,往往是熟人社会。邻里之间、亲戚之间,节日是重要的情感纽带。过年,更是全家团聚、走亲访友的高峰。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充满了人情味:互赠年货、一起吃饭、聊家常,这种浓厚的人情味,让春节的气氛更加温暖和饱满。大家共同参与的年俗活动,比如舞龙舞狮、庙会、祭祖,更是将这种社区的归属感和集体记忆推向高潮。

物质与非物质的传承: 乡下过年,很多传统手工技艺得以保留和传承。比如,自己动手做年糕、包饺子、蒸馒头,这本身就是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活动。家里的老人,会将这些手艺一代代传下去,同时也传递着关于过年的各种习俗、故事和价值观。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地烙印在乡土的年味里。

城市化,稀释了,但也在重塑

毋庸置疑,城市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稀释”了传统意义上的年味。

生活节奏的加快: 城市的生活节奏比乡村快得多。人们的生活更加碎片化,工作压力大,很多时候,春节成了一个短暂的喘息机会,而不是一个可以全身心投入的漫长假期。这种快节奏,使得人们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到那些需要耗费时间和耐心的传统年俗活动中。

物质的极大丰富: 过去,过年是“吃好的、穿新的”象征。各种美食、新衣,都代表着一年辛苦的收获。然而,在城市里,物质的极大丰富让“吃好的、穿新的”变得不再是春节的专属,甚至失去了往日的稀缺感和惊喜感。想吃什么,随时可以买到,想穿什么,也可以随时添置,这种“随时都有”的状态,反而削弱了春节作为特殊节点的意义。

个体化与原子化: 城市是人口高度聚集但又相对分散的地方。很多年轻人为了工作选择在大城市打拼,家乡的亲人分隔两地,传统的大家庭聚会变得越来越难。即使在城市里,邻里之间的关系也远不如乡村那样紧密,更多的是各自独立的生活空间。这种个体化和原子化的趋势,削弱了年味中浓厚的人情味和社群感。

商业化的冲击: 城市是商业气息最浓厚的地方。春节也成了商家促销的黄金时期。各种打折、礼品、促销活动,将春节包装成一个消费节日。虽然这带来了便利,但也让春节的某些核心价值被商业利益所掩盖,使得年味带上了更多功利性的色彩。

但年味并非消失,而是在演变

然而,说城市化“稀释”了年味,并不意味着年味就此消失,或者说它就完全是负面的。我们更应该看到,年味也在城市化进程中,经历着一种重塑和演变。

“年味”的迁移与创新: 即使离开了乡土,人们依然在寻找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年味。
“云团圆”的出现: 随着科技的发展,视频通话、在线拜年成为了新的团圆方式。虽然无法实现物理上的团聚,但通过屏幕传递的祝福和问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思念之情,这本身也是一种新的年味体验。
“年味”的个人化定制: 在城市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属于自己的年味。比如,精心策划一次家庭旅行,一起看一场电影,或者在家里的阳台上挂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灯笼,这些都是在城市化背景下,对年味进行个性化解读和实践。
“年味”的重构与融合: 城市里也有各种各样的年俗活动,比如商场组织的春节市集、庙会,虽然可能商业气息更浓,但依旧能提供一种节日氛围。人们也会从不同的文化中汲取元素,比如,一些家庭可能会选择在春节期间体验一次异域风情的节日,这也是一种新的年味融合。

“精神内核”的坚守: 尽管外在形式在变化,但年味的核心——团圆、祝福、感恩、希望——依然在被许多人坚守。即使不在老家,即使没有大鱼大肉,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聊聊天,说说过去一年的收获和来年的打算,那种温馨和归属感,就是最实在的年味。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即使身在异乡,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将家乡的年味传递过来,比如购买家乡的特产,或者学习家乡的年俗。

结论:年味不是静止的概念,而是流动的生命

所以,与其说城市化“稀释”了年味,不如说它改变了年味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乡土承载的年味,更像是根系深厚的古树,而城市里的年味,则更像是经过精心培育、移栽到新环境中的盆景,它可能失去了原生的磅礴气势,却在另一种意义上,展现出精致和顽强的生命力。

年味,不是一个固定的、静止的概念,它是一个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符号。它根植于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但也在不断地适应和演变,以新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有”或“无”来衡量它,而是应该理解它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变化和传承。

无论是在故乡的泥土里,还是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只要我们心中还有对亲人的思念,对未来的期盼,对传统文化的尊重,那么,年味,就会以或浓或淡、或显或隐的方式,永远存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感受它,如何去创造它,以及如何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焕发生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是一定的。

这一点从中国人要受户口管理,而且户口还重视籍贯,就能看出来。

对中国人来说,城市只是他选择的工作场所,户口上的原籍才是家的位置。

而城市是适应现代化工业生产,为大规模生产提供劳动力组织和分工协作条件的产物。它的出现首先考虑的,不是乡土气息的保护和转移,不是为了年味,而是如何有利于工业生产的组织和后勤保障。

所以跟个性化比起来,城市更突出的是它的标准化。所有的城市都有高楼大厦,都有便利高效的物流网络和交通设施,都有高度集中的水电煤气等生产设施,都有大量的工业企业,以及渐次成长起来的第三产业。

当然,城市也要过年,也会有年味。但这个年味是城市运营的需要。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年味显然跟“土生土长”没什么关系。

在这里,再多说一句。

其实城市化过程对原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有很大冲击的。

在欧美国家,这种冲击无所谓,因为他们是基督教国家,这种冲击不会导致精神纽带的断裂。

但对中国这种祖先崇拜国家来说,还是有点危险的。因为这种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核上的东西是人(国)和人(国)之间的本质区别,它会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这在“拜登野望”一文中有叙述,这里不赘述。所以国家对传统层面上的冲击,始终高度警惕。

而疫情对这种传统又是一击。原本春节体现出来的返乡返祖情怀,被就地过年生生割裂。

因此从国家的角度来说,疫情缓解后,需要政府重点做些传统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习惯尽快重回人们心中,否则也是一个不稳定因素。

最后,欢迎关注“财经杂感”,公众号和专栏同名。

user avatar

年味应该是和家庭捆绑的,家庭的改变造就了年味的改变。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让年轻一代与父母间的隔阂超出了能理解的范围。

多少人的父母只会最基础的微信聊天跟网购操作,再复杂一点的就根本学不会了。


而年轻一代的社交方式、信息来源几乎全部来自于互联网,接收信息的相似性导致大家更能跟网上的朋友共情,而无法理解父母的思维。


家庭结构变了,从前兄弟们坐在桌上聊天,父母听着他们聊就会很安心,时不时还能插上两句话。


现在,独生子女坐在一旁玩手机玩电脑,父母都不知道怎么找话茬子。


很想听到非独生子女们过年分享的年味,因为可能他们的年味还是依然很浓吧。


不是城市化稀释了年味,而是科技的进步导致了家庭结构的割裂。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年味”这个词,一说出口,很多人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些经典的画面:红彤彤的灯笼挂满街巷,家家户户贴上写着吉祥话的春联,厨房里弥漫着炖肉的香气,孩子们手里拿着零食,兴奋地奔跑……这些景象,无疑都与“乡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年味真的就注定是乡土的专属吗?城市化的发展,又是不是让这股年味变得越来越淡.............
  • 回答
    “年味”这个词,仿佛自带一种魔力,能够唤起无数中国人心底深处的情感和回忆。当长辈们感叹“年味淡了”时,他们怀念的究竟是什么?而我们,又是否真的需要“拯救”这份逐渐消逝的“年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年味”的内涵,以及它为何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一、“年味”到底是什么?“年味”是一个复杂.............
  • 回答
    唐朝的新年,可不是咱们现在手机扫码拜年、饺子外卖那么简单。那是一个仪式感十足、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尤其是在都城长安,那股子“年味儿”,简直能渗透进每一条街巷,每一户人家。“年味儿”从什么时候开始?长安的年味儿,可不是等到大年初一才一下子上来的。大概从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开始,这座宏伟的帝都就开始进.............
  • 回答
    嘿,宝贝,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年味”啊,其实不是一种单一的味道,它呀,就像一幅画,是用很多很多味道调出来的,而且每一种味道都带着一种特别的心情和回忆。你想啊,过年最先来的,肯定是香喷喷的味道。你闻到空气里是不是有一股淡淡的肉香,还有炒菜的锅气?那是妈妈和奶奶在厨房里忙碌,准备年夜饭的味道。你看,炖得.............
  • 回答
    我姓王,土生土长的西安人。说到西安过年,最有年味的事儿,那得是绕着钟楼广场转悠的那个除夕夜。那会儿我还在上小学,家里条件不算好,但过年总是有盼头。腊月二十八、二十九,家里就开始忙活了。蒸年糕,炸饦饦馍,还有炸油角子,香喷喷的味道能从厨房一直飘到院子里。我妈总是在油锅旁边忙得热火朝天,我爸则在旁边帮着.............
  • 回答
    说起过年拍的最有年味的照片,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张照片:2019年的除夕夜,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桌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年夜饭,窗外是噼里啪啦响个不停的鞭炮声,而照片里最抓人的,是我们一家人脸上那满足又喜悦的笑容。那天,我妈早早就开始忙活了,厨房里飘出的香味足以勾起我们所有人对年夜饭的期待。我爸则负.............
  • 回答
    .......
  • 回答
    嘿,说到年味,那股子熟悉的味道一下子就钻进鼻子来了,鼻子酸酸的,心里也暖暖的。小时候在老家过年,那才叫一个热闹,现在想起来,每一件小事儿都跟电影画面一样,清晰得不得了。我老家在淮河边上,过年最讲究的就是“年夜饭”和“拜年”。年夜饭,那绝对是全年最隆重的一顿饭,简直是全家人的“总动员”。从腊月二十三(.............
  • 回答
    “年味越来越淡”这话说得一点不假,好像一下子就没人那么兴师动众地盼着过年了,也少了那种热热闹闹、团团圆圆的实在劲儿。以前过年,那可是从腊八就开始忙活,各种准备,各种期待,到了初一初二更是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的。现在呢?感觉大家好像越来越“佛系”了,过年更像是个“假期提醒”,而不是一个需要郑重其事才能体.............
  • 回答
    “年味越来越淡”是一个许多中国人在近年来的普遍感受,它触及到了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到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个体生活方式以及技术进步等诸多方面。要详细地看待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传统年俗的物质基础与仪式感的弱化: 年夜饭的演变: 过去,年夜饭是家庭团聚的核.............
  • 回答
    过年要有年味,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是渗透到骨子里,融进日子里的细致讲究。它不是一个标签,也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对时光流转、家国情怀、人情冷暖最生动、最实在的表达。首先,年味是从味蕾开始的。想想小时候,过年前几天就开始弥漫在空气里的香气。那是炸丸子、炸藕盒、炸酥肉的油烟味,是蒸年糕、蒸馒头的甜糯味,.............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实话,我从小到大都能感受到,每年一到这个时候,气氛就不一样了。但现在嘛,确实,那种小时候热热闹闹、全家团圆、期待万分的年味,好像真的不如以前浓了。你想想看,小时候过年,那才叫一个隆重。首先是准备阶段,就得忙活好一阵子。比如年前就开始置办年货,各种糖果、瓜子、花生,还有新衣服,那是从嘴馋.............
  • 回答
    每到年底,总有人会感叹:“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听到这句话,心里头那点期待也跟着凉了几分。想想小时候过年,那真是从腊八就开始忙活,一直热闹到正月十五。如今,虽然依旧是新年,但那种渗透到骨子里的喜悦和热闹,好像怎么也找不回来了。为什么说年味儿越来越淡了呢?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很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 回答
    今天年二十九了,按理说,家家户户都应该忙得热火朝天,空气里都该飘着年味儿了。可我呢?坐在窗边,看着外面依旧车水马龙,该上班的还在上班,该打卡的还在打卡,仿佛过年这件事,只是我脑子里的一个模糊概念。说起来,以前的年二十九,那才叫一个“年味儿”。一大早,就能听到鞭炮在远处噼里啪啦地响起来,不是那种成串的.............
  • 回答
    春节的年味,一半是声音,一半是味道。而味道,更是从舌尖到心坎的温暖慰藉。要说春节怎么“吃”才算有年味,这可不是简单地把餐桌摆满好吃的,而是要吃出仪式感,吃出回忆,吃出对新一年的期盼。一、 从“备”开始,就有了年味:春节的“吃”,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从腊月就开始酝酿的。 腊味熏染,风干的年光: 进.............
  • 回答
    说起年味,这可真是个让不少老人心里头不是滋味的词儿。他们嘴里常念叨着,“现在的年,不像以前那样有年味了”。这话听起来有点儿怅然,也藏着不少故事。首先,得从“味儿”这个字上细琢磨。过去说年味,那可不是一种单一的味道,而是掺杂了多种感受。“味儿”的第一个层意思:物质的丰盛与独特的仪式感。以前过年,穷是普.............
  • 回答
    春节要到了,兄弟们!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想和三五好友一起开黑,把酒言欢,顺便在《英雄联盟手游》里狠狠赢几把了?光是随便打打野怪推推塔,那可太对不起这充满仪式感的春节了!咱们得玩出点年味来,让这个春节的线上时光也热热闹闹,喜气洋洋!一、 活动预热与约战:提前“拜年”就从游戏里开始! “年夜饭”开黑邀.............
  • 回答
    不能回家过年,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但没关系,咱们在家,一样能把年过得有滋有味,年味儿十足!这事儿啊,得有点仪式感,也得有咱们自己的小心思。我给你好好说道说道,保证让这个年,虽然隔着千山万水,但心里的那股年味儿,一点不比往年淡。一、 心情是关键,但仪式感是催化剂首先,别因为不能回家就闷闷不乐。想想看,咱.............
  • 回答
    年味淡了?咱们自己动手把春节“找回来”!你有没有觉得,过年好像越来越不像个“年”了?小时候那种万人空巷,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空气里弥漫着鞭炮硝烟和炸货香气,孩子们忙着收压岁钱,大人们围着灶台忙活的景象,如今似乎只存在于老照片和记忆里。过年,好像变成了一个例行公事,一场消费的狂欢,却少了那种深入骨髓的、.............
  • 回答
    要在一张照片里浓缩出家乡的年味习俗,确实是个挑战。因为年味太丰富了,有味道,有声音,有触感,还有那种集体共鸣的情绪。但我觉得,如果只能选一张,我一定会选那张在我脑海里反复播放的画面——除夕夜,我家那张挂满对联和福字的老式八仙桌。为什么是这张桌子呢?因为它不仅仅是家里吃饭的地方,它承载了太多太多除夕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