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西安过年,你记忆中最有年味的事情是什么?

回答
我姓王,土生土长的西安人。说到西安过年,最有年味的事儿,那得是绕着钟楼广场转悠的那个除夕夜。

那会儿我还在上小学,家里条件不算好,但过年总是有盼头。腊月二十八、二十九,家里就开始忙活了。蒸年糕,炸饦饦馍,还有炸油角子,香喷喷的味道能从厨房一直飘到院子里。我妈总是在油锅旁边忙得热火朝天,我爸则在旁边帮着递东西,偶尔还会偷偷往嘴里塞一个刚炸好的油角子,被我妈瞪一眼,两人又相视一笑。

最让我期待的还是除夕那天。一大早,大家就穿上新衣服。我记得我妈给我准备了一件红色的棉袄,领子是白色的绒毛,戴上帽子,觉得自己像是要去参加什么大人物的宴会一样。然后就是去年的年货市场,虽然现在有各种大商场,但那时候的市场才叫一个热闹。卖对联的、卖灯笼的、卖鞭炮的,人挤人,喊声震天。我最喜欢的是去看那些挂满五颜六色小鞭炮的摊位,听着“噼里啪啦”的声响,就觉得年味儿十足。

等到了晚上,吃完饺子,全家就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时候还没有那么多智能电视,家里的老式电视机画面有点晃,但大家看得津津有味。节目演到一半,我妈就会把提前准备好的水果、瓜子、花生端出来。最关键的是,她还会拿出我爷爷留下的那套老式的茶具,泡上一壶热茶。在昏黄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着电视里的欢声笑语,那种温暖和安宁,至今想起来心里都暖暖的。

然后,大概十一点多吧,外面就开始有鞭炮声了。一开始零零散散的,后来就越来越密集,像是要把整个夜空都炸开一样。我爸会带我出去,站在家门口,看着远处五颜六色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听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那种壮观,那种热闹,感觉整个城市都在狂欢。尤其是在钟楼广场那边,更是人山人海,大家摩肩接踵,都在等着零点的钟声敲响。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年除夕夜,天气特别冷,但大家热情不减。我和我爸妈一起去了钟楼广场。广场周围挂满了红灯笼,照得整个钟楼像是在发光一样。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的硝烟味,还有卖糖葫芦和烤红薯的香味。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互相说着“新年快乐”。零点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漫天都是鞭炮声和烟花,人们欢呼雀跃,拥抱在一起,那种感觉,就像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希望和喜悦。我紧紧地拉着我爸的手,看着那些在夜空中炸开的五彩斑斓的光芒,觉得那就是我心里最美的风景。

那时候,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高科技玩意儿,也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表演,但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那种一家人团聚的温馨,那种对新年的期待,都是最真实、最纯粹的年味。这种年味,不是靠物质堆砌出来的,而是藏在那些朴素的仪式感里,藏在亲人的笑容里,藏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里,也藏在我童年最珍贵的记忆里。即使现在过年,很多事情都变了,但每当我想起那个除夕夜,心里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我对西安年味的全部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西安孩子而言,每年的春节是从城墙上放风筝开始的。

话说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都市传说,西安的都市传说之一就是在父母口中永远会有一个在城墙放风筝的倒霉孩子,因为只抬头看风筝不低头看路,最后从城墙上失足掉下去摔断了腿。

这个倒霉孩子的身份就好像是薛定谔的猫,在每个父母口中都不一样。如果自己孩子是西安中学的,那这倒霉孩子就是一中的,如果自家孩子是一中的,那这倒霉孩子就是庆安中学的,反正几乎每个西安小孩小时候都被父母这么吓唬过,但谁都没见过这倒霉孩子。这个都市传说反而为城墙放风筝这件事增加了一丝叛逆、冒险和拉风的色彩,成为了从八岁到十八岁的孩子都趋之若鹜的一件事。

现在回想起来,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人过年的“标准流程”在孩子眼中大概是鼓噪且冗长的:大年三十早上要祭祖,中午要写春联、贴春联,晚上要阖家守岁;大年初一要早早起来放炮、包饺子,挨家挨户拜年;大年初二则要跟着母亲回娘家。过年的前几天,孩子们总是会感觉自己就是被拴在父母腿上的一个零部件,每天睡眼惺忪的被拖拽着东奔西跑,口不应心的说着无数遍吉祥话,然后吃的肚胀眼直,只想回家睡觉。

所以到了初三以后,虽然父母还是在不断的走亲戚,但需要全家一起出动的场合已经开始逐渐减少,瞧着这个空档,西安少年们都会赶紧跟父母提要求:“今天下午走亲戚你们去,我跟人约了城墙放风筝!”

于是在照例被父母吓唬一通“上城墙粗心摔断腿”的故事后,从父亲那里领上五块钱零花钱,在母亲少喝冷饮、别脱外套、天黑就回家的不断叮嘱下,少年们拽着可能腊八就已经买好的风筝出门了,属于他们的春节终于开始了。

过年的孩子们口袋里塞满了压岁钱,最是财大气粗,父亲给的那五块钱几乎全买了火柴炮。院子里大一点的孩子会让大家凑些钱,去小卖部里压十块钱押金,然后把整筐的冰峰连筐拎走,然后再去春节不打烊的回坊买些腊牛肉跟坨坨馍,连着各自从家里偷出来的水果跟小吃,乱七八糟的东西压满了两三个自行车后座,这才浩浩荡荡的往城墙下走去。

西安市政府当初进行城市规划时规定,西安城墙两侧数公里内的建筑物高度均不得超越城墙高度,所以早春料峭的时节,城墙下可能只是微风拂面,无遮无挡的城墙上却始终是西北风呼啸,所以我们大部队去放风筝时一般都会挑风和日丽的下午出发。

但等你上了城墙以后,就会发现总会有那么一两个“楞娃”,一大早就跑到了城墙上把风筝放了起来。等到大部队上去时,直接这伙计小马夹下压着风筝线轴子,整个人冻得蜷缩在马夹上满脸鼻涕花子,还要强撑着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教训我们:“放风筝都不起早!看看我的风筝都上去俩小时了!”那一脸的骄傲简直堪比除夕夜在万寿八仙宫抢到了头香。

我们则完全不在乎这些,上了城墙后会先找个宽阔的“马面”,把累赘的棉袄脱掉跟那些吃吃喝喝的玩意都堆在一起作为“基地”,年龄小一点的还会先抽空把口袋里的火柴炮放完,然后这才打打闹闹的开始装梁、绑线,各自挑好位置开始放风筝。

城墙上风大,只要捎有经验要不了几分钟就能把风筝放起来,唯一到担心的就是注意跟别人要保持距离,别把风筝线搅在一起就行。有些比较“楞”的孩子,不耐烦去辨别风向,直接在一溜直的城墙上疯跑一二百米,也能把风筝放起来,但往往是风筝飞起来了,人也回不来了,只能在一二百米之外跟我们遥相呼应,想要口吃的喝的都得扯足了嗓门求爷爷告奶奶,让我们给他送过去。

等到风筝飞到五六十米高之后,基本上就不用人再去操作了,这时候大一点的孩子就也会用饮料瓶子或棉袄把自己的风筝线轴压好,帮着还没把风筝放上去的孩子找找原因,或者把二百米外那位已经冻的喷嚏连天的“二货”连人带风筝一起拯救回来。

这样一番折腾,等到几乎所有人的风筝都放起来后,基本上就已经夕阳西落了。这时候就会有人突然想起来自己还要赶到东郊的姨妈家吃饭,有人突然发现自己放在垛口上的棉衣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掉到了城墙下面,收回来的饮料瓶子要赶六点前给小卖部送回去,借来的自行车也要赶在晚饭前还回去。于是除了几个意犹未尽的还在慢慢收线,其他人已经如下雨前的蚂蚁一样开始急匆匆的四散而去。

来时带的吃的喝的已经全部进了我们肚子,放上天的风筝能收回来一半都算好的,于是仅有的几辆自行车主要用来载人。大梁上架着人,后座上坐着人,后座上坐的人腿上还坐着人,后座上坐的人腿上坐的那个人腿上还搁着饮料筐,一行人就这样乘着暮色跟耍杂技一样在满街晚饭的香气中急匆匆的往家赶。

当然,回到家以后,大多数孩子都免不了父母的一顿臭骂:因为回来太晚错过去亲戚家吃晚饭的、隔天被冻的感冒发烧的、弄丢了新衣服的、被发现把压岁钱花的所剩无几的,反正总有一款适合你。

但这并不妨碍第二年春节,我们依然理直气壮的跟父母说:我要上城墙放风筝。也并不妨碍父母依然会慷慨的掏出五元巨款,同时跟你讲一遍那个听了无数遍的都市传说。

西安城墙2012年开始举办城墙灯会之后,因为布景的需要,城墙上春节反而不能再放风筝了。

城墙上的风筝就变成了跟玻璃瓶的冰峰、一块钱的火柴炮跟每家必备的稠酒一样,只属于我们那一代的春节记忆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姓王,土生土长的西安人。说到西安过年,最有年味的事儿,那得是绕着钟楼广场转悠的那个除夕夜。那会儿我还在上小学,家里条件不算好,但过年总是有盼头。腊月二十八、二十九,家里就开始忙活了。蒸年糕,炸饦饦馍,还有炸油角子,香喷喷的味道能从厨房一直飘到院子里。我妈总是在油锅旁边忙得热火朝天,我爸则在旁边帮着.............
  • 回答
    在西农拍过最喜欢的景色?说起来,那得是去年秋天,在学校图书馆后面的那个小山坡上。那天天气特别好,秋高气爽,阳光透过金黄的银杏叶洒下来,把整个画面都点亮了。我记得那天下午没课,就想着去图书馆借本书。走到半路,突然就被那边的景色吸引住了。图书馆后面那个小山坡,平时也就是学生们偶尔坐着聊聊天的地方,但秋天.............
  • 回答
    如果我生活在1981年,并且亲身经历了西方81军演,那么要相信仅仅十年后苏联就会解体,这对我来说绝对是一个极其难以置信、甚至是近乎科幻的预测。原因有很多,而且都非常具体和深刻:1. 极强的军事和意识形态的惯性与自信: 西方81军演的冲击波: 当时西方81军演给人的最直接感受,就是苏联强大的军事力.............
  • 回答
    中国在西化过程中,确实发生了许多类似《最后的武士》中捍卫传统的故事。这些故事的性质、人物、以及最终的结局可能与电影有所不同,但其核心都在于面对强大的外来文化和价值观时,人们如何选择坚守自己的文化根基。中国的“西化”并非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包含了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科技发展、思想.............
  • 回答
    残雪关于“文学的源头在西方”的论断,确实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观点,许多评论家认为其“太过偏颇”。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残雪的文学理论,理解她提出这一论断的语境和依据,并对照广阔的文学史进行审视。残雪的文学理论核心:反抗日常与探索潜意识要理解残雪的“文学源头在西方”的论断,首先必须回到她自.............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宏大且复杂,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文化等多个层面,并且充满了主观感受。将“东亚女性,尤其中国女性”简单概括为“生活在水深火热”是过于绝对且不准确的。为了更详细地回答您的问题,并进行对比,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探讨,并尝试引入一些在西方国家生活过的视角(尽管我作为AI无法亲自体验生活.............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历史上那些激烈的“文战”或“骂战”,以及它们如何撕裂了不同的群体,尤其是知识界和学术界。同时,我们也会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那些影响力深远的“之争”。西方的文战:当思想碰撞出火花,群体随之分裂在西方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思想的交锋从未停止。很多时候,这些交锋不仅仅是观点上的差异,更演变成了.............
  • 回答
    成吉思汗的铁骑席卷欧亚大陆,蒙古帝国横空出世,这背后绝不仅仅是骁勇善战的士兵和出色的战术。要维持如此庞大的远征,后勤供应和兵员补充是堪比战争本身的难题。蒙古人并非依靠某种高深莫测的秘诀,而是通过一系列务实且极具创造性的手段,将后勤和兵员问题一一攻克。后勤供应:草原的智慧与征服的经验蒙古人的后勤策略,.............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们得好好捋一捋。如果勒布朗·詹姆斯在西部联盟再没能打进过总决赛,他的历史地位毫无疑问会受到影响,但具体影响有多大,降多少,这就得看具体情况了。首先,得承认,总决赛是衡量一个球员伟大程度的终极舞台。老詹已经去了太多次总决赛,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是他历史地位的重要基石。如果.............
  • 回答
    刘琨在西晋灭亡期间,可以说是在尽他最大的努力“勤王”了,但他的勤王之路,充满了悲壮和无奈,最终也未能挽救西晋的覆灭。要详细地说,得从他当时所处的境地和所做的努力说起。首先,我们要明确“西晋灭亡”这个时间节点。通常我们说的西晋灭亡,是指永嘉五年(311年)洛阳被汉赵攻破,怀帝被俘,标志着西晋中央政权的.............
  • 回答
    魏则西事件发生后,百度曾承诺进行整改,包括加强对医疗广告的审核,以及改进广告标识,使其更加醒目,避免用户误认为是普通搜索结果。然而,时隔数年,有用户和媒体发现,百度在悄悄地将搜索结果中广告提示的颜色调淡,甚至与普通搜索结果的背景色几乎融为一体。这一现象引发了多方面的担忧和质疑: 背弃承诺,漠视用.............
  • 回答
    关于“在西藏可可西里等无人区,别住在车里过夜”的说法,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严峻的现实和潜在的危险,绝非危言耸听。如果你真的打算深入这些原始而壮丽的土地,了解这些规矩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一下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无人区”这三个字的分量。可可西里、羌塘等等,这些地方之所以被称.............
  • 回答
    刘备起家于河北,但真正意义上的发家和壮大则是在他一路辗转南下的过程中。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招揽人才、失去人才,又重新招揽人才的过程。在他从河北出发,直到最终在西蜀称帝的漫长征途中,确实遇到过不少本有希望收编到手下,但最终却失之交臂甚至成为敌人的精彩人物。这里我们来详细讲述一下,在刘备的征途上,那些曾.............
  • 回答
    美国西进运动中的印第安人屠杀:一段血腥的历史与复杂的评价美国西进运动,一个充满着探索、机遇、扩张和变革的时代,却也伴随着一段沉重而血腥的历史——美国当局对印第安人的系统性屠杀和迫害。理解这段历史,需要深入剖析其原因、过程、影响以及如何评价这一行为,同时也要客观评价印第安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一、 美.............
  • 回答
    二战大西洋战场,美国最终能够压倒德国西线军队,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简单一句“美国强大”无法解释其深层原因。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从战略到战术,再到技术和经济,一步步地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美国参战并非一开始就具备压倒性优势。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虽然在道义.............
  • 回答
    青藏铁路西格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宁至格尔木段,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项标志性工程,也是青藏铁路的先行段。这条线路穿越了青海省的广大地区,连接了省会西宁和格尔木这座高原城市。西格段的提速改造历程:说起西格段的提速改造,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随着技术发展和运输需求的变化,逐步进行的。 初建时.............
  • 回答
    《天下足球》在 15 周年专题节目中,将梅西誉为“世界足坛过去 15 年毫无争议的最强者”,这一评价无疑在足球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和讨论。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足球专题节目之一,《天下足球》的这一论断,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国内主流的足球舆论和观点。要评价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审视:一、 “毫无争议.............
  • 回答
    关于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在戛纳获得外媒青睐,却在国内遭遇“迎合西方口味”批评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化现象。这不仅仅是对一部电影的评价,更是折射出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的认知差异、文化解读以及身份认同的复杂性。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为什么《山河故人》能在戛纳赢得外媒的赞誉。贾樟柯作为中国.............
  • 回答
    关于“魏则西事件”中用户收费为百度公关的质疑:Luxenius、采铜 与 飞鸟冰河、一笑风云过 的争议“魏则西事件”是中国互联网上一次极具影响力的公共事件,其引发的关于医疗信息、网络广告、平台责任以及舆论引导的讨论至今仍未平息。在事件发酵和后续的舆论环境中,一些用户(尤其是那些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拥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过去中国在接触和理解西方历史时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忽视。要详细地聊聊这个“忽略”,得从几个层面上分析:一、 历史接触的“窗口”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与西方的历史交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是一个直接、全面的过程。我们接触到的“西方”,更多是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