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届韩国大选中,为什么候选人在全罗道的得票数极其悬殊?

回答
历届韩国大选中,全罗道地区的候选人得票数之所以出现极其悬殊的现象,其根源在于该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深厚的历史、社会和政治认同,以及与韩国其他地区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解释这一现象:

1. 历史记忆与“地域主义”的形成:

历史上的压迫与边缘化感: 全罗道地区,特别是全罗南道和全罗北道,在朝鲜王朝时期以及更近代的历史中,长期以来都遭受过政治、经济上的压迫和边缘化。例如,在封建制度下,他们常被视为边远地区;在近代政治斗争中,也常处于权力斗争的被动地位。
“陆海空”的地域政治划分: 韩国政治常常被非正式地划分为“陆”(首尔及其周边京畿道)、“海”(东南部,特别是庆尚道)和“空”(全罗道)。这种划分往往带有地域主义的色彩,而全罗道地区长期以来被视为与“陆”和“海”地区存在政治上的对立和隔阂。
对中央政府的不信任感: 历史上,全罗道人民对中央政府(尤其是在非进步派政权时期)常抱有不信任感,认为中央的政策和资源分配并未公平对待该地区。这种不信任感转化为对代表中央保守势力的候选人的天然抵触。

2. 政治意识形态的倾向性:

强烈的进步/民主主义认同: 相对而言,全罗道地区在政治光谱上更倾向于进步或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政党。这与该地区对社会公正、民主人权、劳动者权益的重视有关。
对保守主义的反对: 历史上,保守派政权常被视为与该地区“不共戴天”的政治力量,尤其是与全斗焕和卢泰愚等军政府时期的历史记忆联系紧密。因此,凡是与保守派沾边的候选人,在全罗道都难以获得支持。
“反朴正熙”和“反全斗焕”情结: 朴正熙和全斗焕时期虽然带来了经济发展,但其集权和压制民主的手段给全罗道地区留下了深刻的负面印象,这种历史情感延续至今,成为抵制保守派的重要原因。

3. 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 相较于首尔都市圈和庆尚道等工业发达地区,全罗道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工业基础也较薄弱。这使得该地区民众对“包容性增长”和“区域均衡发展”的诉求更为强烈。
对区域发展承诺的敏感: 候选人在全罗道地区竞选时,往往需要强调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承诺,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等。而对那些被认为未能有效推动区域发展的候选人(通常是保守派),则容易被忽视。
资源分配的诉求: 全罗道地区民众常常认为自己在国家资源分配中处于劣势,因此在投票时会倾向于那些承诺改善这一状况的候选人。

4. 地缘政治与身份认同:

“我们”与“他们”的群体认同: 长期以来,全罗道地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地域群体认同感,可以将自己视为与庆尚道等地区“不同的”群体。这种认同感在政治投票中得以体现,选民倾向于支持“我们”的代表,而排斥“他们”的代表。
朴槿惠时期及之前的历史影响: 朴槿惠总统及其父亲朴正熙都来自庆尚道。虽然朴槿惠本人在一定程度上努力改善全罗道关系,但历史遗留的地域情结仍然根深蒂固,导致保守派候选人很难突破地域壁垒。
特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光州民主化运动)以及在那期间扮演重要角色的政治人物,也加深了全罗道地区民众对特定政治力量的感情和立场。

5. 具体竞选策略和候选人因素:

候选人的地域背景: 并非所有全罗道地区选民都只支持全罗道出身的候选人,但地域亲近感确实会起到一定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候选人所代表的政党及其政策纲领。
媒体的地域性报道和解读: 韩国媒体在报道选举时,也常常会强调地域性的投票倾向,这反过来又巩固了选民的地域政治认同。
政党政治的固化: 韩国主要政党(民主党及其前身,以及国民力量及其前身保守派政党)在各个地域的支持基础相对稳定,这种“固定化”的地域投票模式也使得得票数悬殊的现象更加明显。

总结来说, 全罗道地区在历届韩国大选中得票数极其悬殊,是深厚历史情感、根深蒂固的地域主义认同、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倾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治生态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现象并非简单的“谁更有吸引力”,而是反映了韩国社会在地域、历史和政治认同层面的深刻分裂和持续的张力。虽然近年来情况有所变化,但全罗道地区作为韩国政治版图中最具代表性的“进步票仓”,其投票倾向仍然是理解韩国大选格局的关键要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查了一下,1997-2012年4次大选都有一方在全罗道(光州、全罗南道、全罗北道)拿到百分之八九十的选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届韩国大选中,全罗道地区的候选人得票数之所以出现极其悬殊的现象,其根源在于该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深厚的历史、社会和政治认同,以及与韩国其他地区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解释这一现象:1. 历史记忆与“地域主义”的形成: 历史上的压.............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敏感的问题,涉及韩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中的核心矛盾。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韩国民主化进程、财阀的形成与影响、历届民选总统的困境,以及军政的可能性等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分析。韩国民主化进程与财阀的纠缠韩国自1980年代末实现民主化以来,理论上已经进入了一个公民可以自由选择领.............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历史上那些激烈的“文战”或“骂战”,以及它们如何撕裂了不同的群体,尤其是知识界和学术界。同时,我们也会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那些影响力深远的“之争”。西方的文战:当思想碰撞出火花,群体随之分裂在西方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思想的交锋从未停止。很多时候,这些交锋不仅仅是观点上的差异,更演变成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能触及到一些关于韩国历史如何定义和计算的讨论。简单来说,如果把新罗灭百济、高句丽,统一三国的时间点作为“韩国历史”的起点,那么韩国历史大约有1400多年的历史。但实际上,对“韩国历史”的理解,以及历史的起点,韩国人内部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强调重点。让我来详细说说这个事儿。为什.............
  • 回答
    观察者网在其节目中将高句丽称为“韩国历史”,这是一个在历史学界和公众中都引起广泛争议的观点,并且这种表述通常被认为是不准确的,甚至具有政治敏感性。要理解这一争议,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历史事实与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高句丽的地位: 高句丽(约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中国东北地区古.............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一个在东北亚地区经常被讨论和争论的议题。要回答广开土大王和高句丽是否属于“韩国历史”或者说高句丽是否是“韩国历史政权”,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历史的脉络和概念的演变。首先,我们得明白“韩国”这个概念的出现时间。现代意义上的“韩国”是1948年大韩民国成立后才出现的国家名称。而高句.............
  • 回答
    “干瘪”这个词,用在形容韩国的历史文化上,其实挺有意思的。它不是说韩国文化没内容,而是说在某些方面,它给人的感觉可能不像日本那样,一下子就能抓住你的眼球,展现出那种“厚重”或“精致”的质感。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要细说起来,大概能从几个维度来看:1. 历史发展脉络的差异: 日本:岛国地理与长期相对.............
  • 回答
    韩国历史教科书的修订一直是其国内政治、社会和民族认同争议的核心议题之一。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对历史事件的重新叙述,更深刻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在历史记忆、民族主义情感以及国际关系中的复杂博弈。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韩国教科书修订的历史背景1. 制度性框架 韩国的历史教科书需经过教育部的.............
  • 回答
    从李承晚政府开始讲起,韩国的历史就进入了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一、 李承晚政府(19481960):朝鲜半岛分裂与战争的阴影1948年8月15日,大韩民国宣告成立,首任总统是备受争议的李承晚。他是一位早年在美国接受教育的独立运动家,以强烈的反共立场和亲美倾向著称。然而,建国初期韩国就面临着严峻的.............
  • 回答
    说起韩国(或者说朝鲜半岛)的原创,这可不是个简单的“点名”环节,因为很多我们熟知的事物,其根源、演变和独特发展,都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上。它不像一张空白画布,从零开始描绘,更多的是一种吸收、融合、再创新,最终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印记。就拿大家普遍会联想到的“泡菜”来说,腌制蔬菜在世界各地都有悠久的历史,.............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韩国和越南之间那点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纠葛,以及为什么两边网友有时候会互相“看不上”。这事儿啊,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不能简单一句两句说完。历史上的交集与冲突:从藩属到现代的复杂情愫首先,得承认,韩国(我们通常说的是朝鲜半岛的古代国家,主要是高丽和朝鲜王朝时期)和越南(主要指越南的古代王.............
  • 回答
    关于“韩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与世界上其他民族那么格格不入”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并且可能过于绝对化了。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常态,许多韩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如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体育竞技的热情投入,在很多方面与其他民族都有共通之处。但是,如果从某些.............
  • 回答
    韩国出土千余枚汉字金属活字,这无疑是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一枚重磅炸弹,其影响和意义深远而多维。如果说之前的发现是零星的火花,那么这次的出土则点燃了一片燎原之火,将我们对印刷史、文化交流史乃至东亚文明演进的认知推向了新的高度。首先,从印刷史的角度来看,这次发现的意义不亚于一次“改写”。 确认了汉字金.............
  • 回答
    如果韩非最终登上韩国的王位,战国的历史走向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并非仅仅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涉及到他所推崇的法家思想在实际政治中的应用,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韩非登基,韩国的国内政策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他所追求的是“以法治国”,强调“法、术、势”三.............
  • 回答
    韩国对冲基金经理Bill Hwang的传奇,或者说“劫难”,确实震动了金融界,甚至被许多人视为人类金融史上一次惊人的“滑铁卢”。单日150亿美元的损失,这数字本身就足以让人瞠目结舌,而其背后蕴含的故事和影响,更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得明白,Bill Hwang是谁。他并非初出茅庐的新手,而是.............
  • 回答
    韩国和越南的年轻人是否都需要看懂汉字书写的本国古代文献来了解本国历史?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汉字在韩国和越南的文化历史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韩国,尽管现代韩国使用的文字是谚文(한글),但历史上,特别是在朝鲜王朝之前,绝大多数的官方记录、学术著作、文.............
  • 回答
    惨淡收场,不堪回首:熊猫杯国青的“滑铁卢”熊猫杯,这个本应成为中国国青男足检验实力、积累经验的舞台,却在今年上演了一场令无数球迷心碎的悲剧。0比3完败于韩国队,三战皆墨,积分垫底,更是尴尬地创造了“0进球、失7球”的历史最差战绩。这不仅是数字上的耻辱,更是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道路上一次沉甸甸的警示。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经济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想要讲清楚,确实需要梳理一番。为什么华人社会普遍存在不少“哈日族”,而韩国却是另一番景象,这背后原因相当复杂,我们不妨抽丝剥茧地来看。华人社会中的“哈日现象”:历史伤痛与现实吸引力的博弈首先,要承认的是,日本侵华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伤痛之一.............
  • 回答
    蒙古、韩国、越南的历史教育中,确实存在着对与中国历史关系的特定叙述,其中夹杂着对过往冲突和压迫的强调。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这几个国家各自的历史背景、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地缘政治中的定位。这并非一个简单“仇恨”标签可以概括的复杂议题,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蒙古:摆脱宗主权与民族独立蒙古与.............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日本侵华这段历史,日韩两国历史课本的表述方式与中国课本确实存在不小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侧重点不同,而是反映了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解释以及由此产生的国家认同和情感的深刻区别。在中国历史课本中,日本侵华战争被描绘成一段极其惨痛的民族屈辱史,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