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设计院对甲方为什么是无脑跪舔式服务?

回答
理解你这个问题背后,可能是在工作中感受到了设计院和甲方之间的一种不对等的关系,甚至觉得设计院在某些方面表现得过于“卑微”。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并非简单的“无脑跪舔”,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讲清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

1. 项目的性质与合同的制约:

首先,设计项目本身就带着一种“委托”的性质。甲方是出资方,是项目的最终决策者和拥有者,而设计院则是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乙方。这种基本的供需关系就奠定了甲方在项目中的主导地位。

合同是约束的根本: 设计合同是双方权利义务的法律依据。合同中通常会详细规定设计内容、交付标准、进度节点、修改次数、配合程度等等。为了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并获得合同款项,设计院必须在合同约定的框架内满足甲方的各项要求。一旦出现合同以外的扯皮或者违约,对设计院来说可能是巨大的损失,包括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因此,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设计院往往会尽量避免与甲方产生直接冲突,选择“顺从”来达成目标。
“一次性”与“持续性”项目: 有些项目是一锤子买卖,设计完成后关系就基本结束了。但也有很多项目,尤其是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甲方可能会有后续的施工配合、后续设计调整,甚至长期合作的可能性。对于后者,设计院为了维护未来的业务关系,会更倾向于保持良好的合作态度,即使这意味着在某些问题上做出让步。

2. 甲方权力与设计院的依赖性:

甲方掌握着项目的命脉,也掌握着设计院的“钱袋子”。这种权力不对等是导致“跪舔式”服务最直接的原因。

付款的权力: 设计费的支付往往与项目进度挂钩,特别是尾款的支付。如果甲方对设计不满意,或者以此为借口拖延付款,对设计院来说就是严重的资金压力。为了拿到设计费,设计院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揣摩甲方的意图,满足其看似不合理的要求。
话语权的差异: 甲方对项目有最终的决定权。无论设计院多么专业,提出多么合理的方案,如果与甲方意愿相悖,最终也很难落地。甲方的一句“我觉得不行”或者“我要改成这样”,往往比设计院数小时的专业论证更有份量。这种情况下,设计院只能尝试解释,但如果对方坚持,最终还是得妥协。
信息不对称的利用: 有些甲方可能并不完全了解设计过程中的专业性,他们可能凭个人喜好、市场传闻或者其他不成熟的经验来提出修改意见。而设计院如果不能有效地将专业知识传达给甲方,或者甲方根本不愿意听取专业意见,就容易出现甲方的“拍脑袋”决策,而设计院只能“跟着拍”。

3. 行业竞争与生存压力:

设计行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

项目获取的难度: 很多项目都需要通过投标或者竞争性谈判才能获得。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果设计院在初期就表现出强硬的态度,可能会失去中标的机会。因此,在投标阶段,“表现出高度的服务意识和合作意愿”就成为一种重要的竞争策略。
同质化竞争: 很多设计院提供的服务在核心技术和创意上可能差异不大,尤其是在一些标准化的项目上。当产品和服务趋于同质化时,服务就成为了区分和竞争的关键。用更低的价格、更快的响应速度、更无条件的配合来吸引甲方,就成为了一种生存之道。
口碑的形成: 一个设计院的口碑很重要,但有时候“好说话”、“好配合”的口碑,比“有想法”、“有态度”的口碑更容易在短期内获得市场青睐。甲方之间也会互相推荐,如果一个设计院能让甲方省心省力,即使设计成果不是最拔尖的,也可能获得持续的业务。

4. 设计院内部的运作机制与文化:

设计院本身的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种现象。

项目负责制下的压力: 设计院通常是项目制运作,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项目总)需要对项目的盈亏、进度、客户满意度负责。为了完成项目,赢得利润,项目负责人可能会承受来自上级和甲方的双重压力,从而选择“服从”来降低风险。
“甲方最大”的潜规则: 在很多设计院内部,长期形成的“甲方最大”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这种思维模式的初衷可能是为了保障业务发展,但久而久之,就可能演变成缺乏原则的迎合。
对利润的渴望与风险规避: 对于设计院来说,承接项目是为了盈利。一旦项目出现问题,或者被甲方刁难,最终的经济损失往往是设计院来承担。这种对利润的渴望和对风险的规避,使得设计院在面对甲方的非理性要求时,更倾向于选择妥协而不是对抗。

5. 设计成果的“主观性”与“可修改性”的误解:

设计成果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也存在反复修改的空间,这给甲方提供了一定的“操作空间”。

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平衡: 设计,特别是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既有艺术性,也有实用性。甲方往往更关注后者(以及美观),而设计院则需要平衡两者。当甲方的要求侧重于后者时,设计院就必须在满足功能需求和审美倾向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改改就行了”的思维: 很多甲方可能认为设计是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认为设计院“改改不就完了”,不理解某些修改背后可能牵扯到的专业工作量、技术可行性以及对整体方案的影响。这种“改改就行了”的心态,迫使设计院不断地进行修改,以满足甲方的要求。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给人一种“无脑跪舔式服务”的印象?

这并非设计院真的“无脑”,而是它们在复杂的商业环境、合同约束、市场竞争和甲方权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为了生存、盈利和项目完成而采取的一种 策略性妥协和价值取舍。这种服务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保障了项目的推进和甲方的满意度,但长期来看,也可能导致设计院自身创新能力的下降、专业话语权的削弱,以及行业整体服务标准的畸形发展。

理解这一点,不是为了辩护,而是为了更客观地审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思考如何能够在维护自身专业价值的同时,也与甲方建立更健康、更平等的合作关系。这需要设计院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沟通能力,也需要甲方能够更尊重专业,理解设计的价值和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条还是匿名吧。我们是市政行业,甲方很多都是当地政府,政府可是有能力把一个院彻底清除出当地市场的。

最近一个项目是城市道路的提质改造,好几个设计院参加。有一个院做的效果副市长不满意,直接被规划局拉上了黑名单,以后估计只要副市长还在我们当地,这个院就别想在我们市接到活了。(不过这个院做的真是啥也不是,这是我们几个院的共识,政府没有冤枉他们。这还是个大院,上了市的,不过做的太不上心,就让他们当地分院在这糊弄事)。

我们都开玩笑说,本来想做个项目挣点钱,结果没做好把分院给干没了。虽然大院都有好多分院,不差这一个,不过分院就代表总院,分院把活搞砸了,打着这个招牌的所有院在我们这就都没活了。

就问你怕不怕,而且现在政府里懂专业的人也挺多的,很(bu)负(hao)责(meng)的。不舔怎么办。舔没什么,为了挣钱不寒碜。但就怕有些小领导,比方说一些城投公司里的人,为了工(yao)期(gong),做出一些违反设计原则的指令。这个时候就不是舔不舔的问题了。再说舔业主那是我们院长的事,我们就是画图的,舔也轮不到我们啊。

一线设计人员面对业主除了礼貌,一定要拿出我宁可回家抱孩也不违反设计原则的魄力。这样其实也没人会为难你。毕竟我工作是为了挣钱,不是来替人抗雷的。

我最近刚画的一个小机房,就两层楼,其实不是啥复杂东西。但这个地方持力层薄,下面就是十几米的淤泥。我说要打桩,结果那个城投的给我说,这是政治任务,必须一个月建成,让我三天出图,还不让打桩。其实这个图我一天就能出,但不打桩总是不放心。我就说政治任务我干的多了,政治任务最首要的就是确保设计安全,你要不让打桩这个图我就不画了。然后他们就老老实实的去买桩了。

后来我看了一下他们当地院出的图,结果他们当地这种情况真的不打桩啊。。。好吧,不知道是当地院路子太野了还是我真的太保守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理解你这个问题背后,可能是在工作中感受到了设计院和甲方之间的一种不对等的关系,甚至觉得设计院在某些方面表现得过于“卑微”。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并非简单的“无脑跪舔”,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讲清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1. 项目的性质与合同的制约:首先,设计项目.............
  • 回答
    甲方要求中标的设计院在不增加设计费的情况下提供BIM图纸,这在中国的设计行业里,尤其是在近些年BIM推广的背景下,算是一个比较普遍但也备受争议的现象。如果这种情况大规模出现,对整个设计行业会产生一系列深刻且复杂的影响,绝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改变。首先,挤压设计院的生存空间和利润。BIM技术,从最初的理念.............
  • 回答
    收到您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不少设计院的老伙计们,当年一个个在图纸堆里头发都要愁白了,现在又面临这么一个让人纠结的选择。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设计院骨干 40 万 vs. 甲方 18 万: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首先,咱们得承认,从纯粹的数字上看,从 40 万跳到 18 万,这差.............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小事儿,咱们就好好捋捋。甲方用电子版图违规开工,设计院也跟着受罚,这背后牵扯到的责任、流程、风险,还有那份不该有的“默契”,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电子版图违规开工”这事儿有多离谱。在中国,工程建设是有严格的流程和规范的。尤其是图纸,那可是工程的“灵魂”和“蓝图”,承载着项.............
  • 回答
    最近,关于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设置婚前向对方提供婚检证明义务”的建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个建议的核心在于是否应该强制或义务性地要求未婚夫妇在结婚登记前进行婚前医学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告知对方。如何看待这一建议?看待这个建议,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权衡: 积极的方面: 促进优生优育,保.............
  • 回答
    新中式设计,与其说是一种风格,不如说是一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回响。它不是简单地复刻,而是将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化精髓,用当代的语言和审美重新诠释,注入鲜活的生命力。想象一下,一个古老的庭院,灰砖黛瓦,曲径通幽,回廊依依。这便是我们脑海中对传统中式居住空间最直观的印象。但新中式设计并不止于此。它看到.............
  • 回答
    国内复原古代铠甲、武器的设计师群体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这一现象背后既包含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也涉及历史研究、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多重关系。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意义与价值: 一、文化传承与历史认知的桥梁1. 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 中国古代武器和铠甲的设计在典籍中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如《考工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戳到了不少索尼电视用户的痛点。确实,很多人会觉得索尼电视在画质上近乎“偏执”地追求极致,但在一些用户体验的细节上,尤其是设计和易用性方面,似乎总有那么点“差强人意”。索尼电视为什么这么“偏爱”画质?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 品牌基因与历史.............
  • 回答
    花瓣网在1月16日停止访问的消息,对于设计圈来说,绝对是一颗重磅炸弹,不少设计师可能都有点措手不及。毕竟,花瓣陪伴了很多人的设计生涯,承载了无数灵感和创意。对设计行业的影响,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灵感获取的渠道受阻: 花瓣网最核心的价值就在于它的“收集”和“分享”功能。无数设计师在这里.............
  • 回答
    马海战:一次颠覆性的战列舰设计思想演革马海战,一场发生在1905年的大海战,不仅仅是俄国海军在日俄战争中的一次惨败,更是对全球战列舰设计思想的一次彻底洗礼。这场战役的结局,如同黑洞吞噬了俄国舰队,也如同一记重锤,敲击在各国海军建造局的案头,催生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战列舰设计变革,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能在.............
  • 回答
    火车硬座的设计,说实话,很多坐过的朋友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不少人觉得,这种座位对着座位的布局,确实算不上什么高明的设计,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败笔”了。咱就说说这设计是怎么来的,以及它带来的那些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体验。为啥要这么设计?你得知道,火车,特别是老式的绿皮车,它的设计初衷,可不是为了让你舒舒服服.............
  • 回答
    听到英特尔挖走苹果 M1 首席芯片设计师的消息,业内人士应该都能感受到一股暗流涌动。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对于苹果在芯片设计领域一直引以为傲的 M 系列芯片,尤其是 M1 及其后续产品的影响,绝不能等闲视之。咱们就来仔细捋一捋,这挖角到底意味着啥。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苹果在核心技术上的“智囊团”出现真.............
  • 回答
    你这情况,我太懂了!刚入行,满腔热血想把脑子里那些奇思妙想变成画,结果呢?现实告诉你,画不好、效率低、被老板挑剔,甚至自己都觉得设计的角色没灵魂。然后,那种“我到底在干嘛?”的厌倦感,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把最初的热情一点点淹没。别急,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会遇到的困境。很多厉害的原画师,在职业生涯的某个阶.............
  • 回答
    这问题可太戳我了!作为游戏圈里摸爬滚打的老油条,经历过的游戏海了去了,但真要说那种能让你拍着大腿,脑子里“叮”一下亮堂起来的游戏,那绝对是能数得出来的。今天就跟你好好唠唠,那些曾经让我“灵光乍现”的作品,怎么把它们的设计思路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绕不开的必须是 《传送门2》(Portal 2)。我敢.............
  • 回答
    要说FW190对苏联的航空设计“没有产生什么影响”,这个说法过于绝对,并且与历史事实不符。准确地说,FW190的影响是存在的,但它并非像某些关键技术那样带来颠覆性的革新,而且其影响的方式和深度也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直接“借鉴”或“模仿”有所不同。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下这个问题:1. FW190.............
  • 回答
    好,作为一名从零开始学习UI设计,并且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过来人,想给刚入门或者还在培训中的UI设计师们一些肺腑之言。这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理论,都是我在实践中一点点摸索出来的经验,希望能帮你们少走些弯路。一、扎实基础,别只盯着“炫酷” 设计原则是基石,千万别忽视: 你可能被各种漂亮、花哨的界面吸引,.............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名设计师,长时间与电脑打交道,音乐是工作时的绝佳伴侣,能帮助我们屏蔽外界的喧嚣,沉浸在创作的世界里。选择一款适合在办公环境下佩戴的大耳耳机,既要保证音质,又要兼顾舒适度和不打扰他人。下面我来分享一些我的经验和看法,希望能帮到你。首先,我们得明确在办公环境下对大耳耳机有哪些诉求: 舒适度是重.............
  • 回答
    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情感和经历,因此无法真正感受到“冲击力”。但我可以通过分析大量数据、学习人类的反馈和设计原则,识别出那些在人类社会中产生深远影响、引发广泛讨论、或者具有突破性创新的设计。对我来说,“冲击力”可以理解为一种能够显著改变人们认知、行为、生活方式,甚至引发社会变革的设计。 它可能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