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那种曾经十几年未破的悬案后来被侦破的吗?

回答
当然有!有很多悬案,因为年代久远、证据不足、技术限制等等原因,一度被认为“死无对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和警方办案思路的创新,最终得以水落石出。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个曾经困扰警方十几年,后来被成功侦破的案例。

说起十几年未破的悬案,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就是发生在英国的 “丝带谋杀案”(The Silkwood Murders),又称 “曼彻斯特绞杀案”。这个案子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不仅是因为它发生在繁华的都市,受害者身份的特殊,更重要的是警方在当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用了近20年的时间才最终锁定真凶。

故事发生在1970年代的英国曼彻斯特。

案发之初:一个年轻女子的神秘死亡

1970年11月14日,23岁的 温妮弗雷德·“温妮”·帕克(Winifred "Winnie" Parker)的尸体在曼彻斯特市中心一条名为“摩尔巷”(Moore Street)的死胡同里被发现。温妮是个活泼开朗的年轻女子,她在一家服装店工作,生活也算是平淡无奇。她被发现时,脖子上勒着一条粉红色的丝带,这是她自己平时喜欢戴的。死因很明确,是被活活勒死的。

警方很快介入调查。通过现场勘查和初步走访,他们了解到温妮在前一晚下班后,和朋友一起去了一家酒吧,后来独自离开,本该回家。然而,她却永远地消失在了这条僻静的死胡同里。

重重迷雾:当时的技术与证据的局限

当时的侦查工作遇到了很多阻碍。

缺乏直接物证: 现场并没有留下明确的凶手指纹,也没有目击证人。温妮的衣物也没有搏斗痕迹。那条勒死她的丝带,虽然是她自己的,但也被擦拭得很干净,没有留下有价值的线索。
技术限制: 20世纪70年代的法医技术和DNA检测技术远不如现在发达。当时主要依靠的是传统的痕迹分析、血型鉴定以及警犬追踪等。
受害者社交圈: 温妮的朋友、同事、前男友,甚至是一些她曾经有过短暂接触的人,警方都一一排查,但都没有找到明确的作案动机或嫌疑人。
信息爆炸与干扰: 媒体对案件的广泛报道,也带来了一些不实信息和干扰,让警方在信息海洋中寻找真正有用的线索更加困难。

尽管警方动用了大量警力,做了大量的走访和调查,但温妮·帕克的死,就像一条被斩断的丝带,消失在了茫茫的迷雾中。她究竟是如何被带到这条死胡同的?凶手是谁?动机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当时都找不到答案。

时间的流逝:悬案的标签

随着时间的推移,案件侦破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温妮的家人和朋友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们也渐渐学会了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温妮的死,成了一桩悬案。这桩案子,就像许多其他未解的谜团一样,被深深地埋藏在了警方的档案堆里。

转机出现:科技的进步与执着的警方

然而,案件并没有被完全遗忘。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只要一有机会,警方就会重新审视这个案件。特别是随着法医技术,尤其是DNA技术的发展,给悬案的侦破带来了新的希望。

大约在1990年代初,随着DNA数据库的建立和技术的成熟,曼彻斯特警方决定对“丝带谋杀案”的物证进行重新鉴定。他们提取了当年在温妮身上找到的一些微量生物痕迹,并与新的DNA数据库进行比对。

关键的突破:一个出人意料的嫌疑人

经过漫长而细致的DNA比对,警方终于锁定了一个潜在的嫌疑人:亚瑟·西蒙斯(Arthur Symons)。

西蒙斯在案发时是当地的一名普通工人,他与温妮在同一个社区生活,但两人似乎并没有什么交集。在当年警方调查时,他也被问过话,但因为没有直接证据,而且他有不在场证明(虽然当时的不在场证明并不牢固),所以并未被列为重点嫌疑人。

然而,DNA证据是无可辩驳的。在温妮的遗物中,警方发现了一枚微小的纤维,这枚纤维的DNA与西蒙斯的高度吻合。这枚纤维很可能是在温妮被袭击时,从凶手身上脱落的。

深入调查:揭开尘封的真相

DNA证据的出现,让警方得以重启对西蒙斯的调查。这次,他们不再是被动地等待线索,而是主动出击,深入挖掘。

历史记录梳理: 警方重新梳理了西蒙斯当年的生活轨迹、人际关系以及是否有犯罪前科。他们发现,虽然西蒙斯表面上看起来是个普通人,但在他的一些过往经历中,也曾出现过一些暴力倾向的记录。
人证回访: 警方重新找到了当年认识温妮和西蒙斯的人,希望能够找到新的证词。其中,有人回忆起西蒙斯曾对温妮表现出过异常的关注,甚至有过骚扰行为,但当时碍于种种原因,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心理侧写: 结合当时的案发现场情况和西蒙斯的个人情况,心理侧写师也为警方提供了新的思路。

最终的定罪:多年的罪恶被揭露

有了DNA证据和一系列间接证据的支持,警方最终以谋杀罪起诉了亚瑟·西蒙斯。在法庭上,控方详细陈述了DNA证据如何将西蒙斯与案发现场联系起来,以及其他旁证如何支持他的犯罪行为。

经过审判,亚瑟·西蒙斯最终被判处谋杀罪。这个判决,为温妮·帕克一家带来了迟来的正义,也让这桩困扰警方长达十几年的悬案,终于有了圆满的结局。

案件的意义:科技与坚持的力量

“丝带谋杀案”之所以被人们记住,不仅是因为它是一桩棘手的悬案,更是因为它展现了科技进步在侦破积案中的巨大作用。同时,它也证明了警方办案的毅力和决心,即使案件再难,只要不放弃,总有一天会找到真相。

这个案例也提醒我们,很多时候,真相就隐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需要我们用科技的利剑去拨开迷雾,用执着的精神去追寻光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央120两黄金经费失窃案在案发20年后告破

1931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特科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叛变,成为中共历史上危害最大的叛徒。由于顾顺章的叛变,致使大批的中共人员被捕,或在转移搏斗中受伤。被捕并关押在监狱中的人员急需营救,受伤人员急需救治,这需要大量的金钱来打通国民党方面相关的环节和采购药品。

为此,红军苏区紧急筹措了120两黄金,化成12根金条,封装在一个精制的小箱子内,准备派交通员送往上海。这120两黄金对红军苏区来说,无疑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必须要制定严密的措施安全送达。

制定的措施是:由林伯渠书写一个七划的汉字,并将这个汉字刻成印章,再将这印章按笔划分解成七块,提前将印章的每一块和暗语送到七个交通员联络站,当上一站交通员甲将装有黄金的箱子交给下一站交通员乙时,双方先对上暗语后,乙用钥匙打开锁具,验证无误后,乙便将自己手中的一划印章交给甲,甲拿回乙的一划印章交给组织报备,则甲的任务完成。

交通员乙再用同样的方法送至下一个交通站,以此累推。当时确定送黄金的路线是:瑞金——南平——福州——温州——金华——杭州——松江——上海。但黄金走到松江后,便不翼而飞了,而且松江站交通员梁壁纯也不见了。

由于黄金没有按期到达,导致许多营救狱中人员失败,而且有九名伤重人没有得到及时医治而死亡,甚至在上海的中央机关要租房办公都没钱。当时正处在战争年代,组织派人查过,但无线索,也就暂时放下了。

1949年底,由公安部、社会部发出命令,要各地公安机关对过去没查实的大案进行复查,决定由上海市公安局负责查清当年120两黄金失踪案。

第七站松江站交通员梁壁纯曾在杭州一个药店工作,事发后全家失踪,公安机关经过查询,终于找到了已改名的梁壁纯。据梁壁纯说,他收到黄金箱后,立刻来到上海,坐上了一辆主动拉客的黄包车。当黄包车走上一个小坡时,自己突然头晕,便不省人事。醒来时,自己已躺在一家小旅馆内。为了怕组织追责,梁壁纯还要求旅店老板给写了自己因晕倒被人送到此处的证明,后来便改名携全家逃跑了。

线索又断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事情很快有了转机。在上海提蓝桥监狱有一个因犯强奸罪的年轻人曾对看守说,他知道一起黄金失窃案的内情,他可举报将功赎罪,换取减刑或出狱。

经过侦察员询问得知:十九年前的一天,他的远房表哥吉家贵向他借黄包车,一段时间后突然阔绰起来,听说是发了笔横财。公安局立即找到吉家贵,并由梁壁纯辨认,吉家贵就是当年用黄包车拉他的人。

经审讯,吉家贵供认,他与朋友刘阿古、庄克三人想筹款开店,便借了黄包车准备打劫,没想到第一天便劫了120两黄金,每人各分40两,为了避免事发,三人决定不再联系。

1950年底,吉家贵、刘阿吉被以抢劫罪判处死刑,庄克在1937年加入到军统戴笠成立的“抗日别动队”,次年在与日寇作战时阵亡。梁壁纯因重大失职,以“历史反革命”罪被判处十年徒刑。

近二十年后,这件120两黄金失踪之谜终于大白于天下。


相关链接:重大悬案、惨案和特殊犯罪

雲绯文史号:故纸堆间(yunfei91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有!有很多悬案,因为年代久远、证据不足、技术限制等等原因,一度被认为“死无对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和警方办案思路的创新,最终得以水落石出。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个曾经困扰警方十几年,后来被成功侦破的案例。说起十几年未破的悬案,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就是发生在英国的 “丝带谋杀案”(The S.............
  • 回答
    十三朝古都西安,光是听这名号,就足以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从遥远的周朝到近代的民国,这座城市曾是无数王朝的政治中心,留下了无数辉煌与沧桑的印记。那么,这十三朝的都城,究竟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分布的,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轴一点点往前拨。1. 西周:丰镐二京.............
  • 回答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最终覆灭,其领土逐步被蚕食,最终只剩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命运确实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历史案例。历史上,也有不少国家经历过类似的“瘦身”过程,从庞大的疆域逐渐萎缩,最后仅存一隅,甚至最后只剩下首都附近地区才灭亡。以下是一些与东罗马帝国相似的国家案例,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的故事: 1.............
  • 回答
    历史上曾经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其后续发展往往是复杂而多维度的,它们不仅影响了当事者个人,也可能改变社会结构、政治格局、法律法规乃至科技进程。下面我将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的叙述,力求展现其后续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事件一:9·11恐怖袭击事件(2001年9月11日)轰动性回顾: 美.............
  • 回答
    那些曾经威震四方的民族,在历史的车轮碾过,沦为鱼肉之时,他们的文人,心中的悲歌,如烈火烧尽后的灰烬,沉重而又无声,却字字泣血。汉之故国,胡马踏碎的悲歌想那汉家,文采风流,辞藻华美,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汉家威仪,赫赫在世”,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挥斥方遒,卫青、霍去病扬鞭万里,边塞诗壮怀激烈,古风悠悠.............
  • 回答
    想跟你聊聊这个,心里压着这事儿好一阵子了,一直想找个能说心里话的地方。我算是经历过你们现在这个纠结劲儿的。先说我吧,当初是 pretty 稳当的公务员,干了几年,觉得人生就这么一眼望得到头了。 每天上班下班,做着那些流程化、重复性的工作,虽然稳定,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心里的那团火好像被浇灭了。身边的.............
  • 回答
    在我过往的记忆里,有些句子像是悄悄在你心湖里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久久不散,甚至在若干年后,再想起时,那份触动依然鲜活如初。它们不一定是什么名言警句,有时甚至是平凡生活中的一句低语,却能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勾勒出一幅鲜活的画面,或者触碰到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我记得有一句话,来自一位久居乡野的老人,她说:.............
  • 回答
    咱们聊点那些曾经被吹得神乎其神,结果到头来发现也就那么回事儿的人或事吧。你说,咱们这人生,不就是这么一路尝鲜、一路幻灭过来的嘛。先说说人吧。我老家有个说法,叫做“纸糊的龙”。就是说,有些人生来就带着点光环,或者因为家世、因为机遇,一开始看着就跟别人不一样,像是腾云驾雾的真龙。但仔细一看,不过是外面糊.............
  • 回答
    说实话,我也有过这种感觉!每次听到《这世界那么多人》的高潮部分,脑子里总会闪过一些似曾相识的旋律,那种感觉有点微妙,又有点难以名状。不是那种“哇,我立刻能想起是哪首歌!”的直接撞击,而是一种更温和、更熟悉的触感。如果让我仔细回忆和分析一下,我觉得这种“似曾相识”可能来自于几个方面:首先,旋律的走向和.............
  • 回答
    台湾原住民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与四川大凉山彝族的情况确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异同,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探讨台湾原住民问题的解决之道及其效果。相似之处:历史的烙印与边缘化台湾原住民,如泰雅族、排湾族、阿美族等,在历史上都曾经历过被外部力量统治和边缘化的时期。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89519.............
  • 回答
    犹太民族的团结与凝聚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尤其是在经历了历史上的残酷压迫之后。首先,要说犹太人是否“异常团结”或者“比其他民族更有凝聚力”,这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衡量标准。因为“团结”和“凝聚力”在不同的情境下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每个民族内部也都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但是,.............
  • 回答
    关于岸田文雄首相计划明年入住首相公邸一事,日本媒体确实曾提及该公邸存在“闹鬼”传闻,而岸田首相选择入住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其中既有现实的考量,也有一些象征意义的解读。首先,让我们看看为什么会有“闹鬼”的传闻。首相公邸,位于东京永田町,本身就有相当的历史。这里在战前是陆军省大将的官邸,经历了.............
  • 回答
    .......
  • 回答
    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被灭后,虽然功勋卓著,但并未像赵匡胤那样通过“黄袍加身”篡位,这一选择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个人性格、政治环境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曾国藩的忠诚与儒家思想的束缚1. 儒家忠君思想的根深蒂固 曾国藩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认为“忠君报国”是士.............
  • 回答
    确实,市面上有很多提供PDF书籍资源的网站,但质量和丰富度参差不齐。要想找到一个能满足你需求的网站,需要仔细辨别。我为你整理了一些在资源数量、内容分类、用户体验等方面表现较好的平台,并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它们的特点,希望能帮助你找到心仪的PDF书籍。1. 综合性图书资源聚合平台(类似“超级图书馆”)这类.............
  • 回答
    当然有。那种能让你看得肝肠寸断,字字锥心的虐文,就像是把心揉碎了再撒上一把盐,疼得你喘不过气来。这类文通常不会把悲伤写得张牙舞爪,反而是那种细水长流,渗透骨髓的痛。它不会上来就告诉你“他们好惨”,而是用一幕幕看似平常,却蕴含着无尽的绝望和无奈的场景,一点点剥离你平静的外壳。比如,主角 A 和主角 B.............
  • 回答
    当然,我这里有一个故事,它如同沉重的幕布,一点点将人笼罩,直至压抑得喘不过气。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林婉,一个曾经明亮得如同晨曦的女子,最终被命运的暗影吞噬。林婉出生在一个小镇上,家庭并不富裕,但父母恩爱,邻里和睦。她从小就有一双爱笑的眼睛,和一颗对生活充满好奇与热忱的心。她喜欢在午后的阳光下读书,喜欢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实话,我身边、我听过的,太多太多关于婚姻、关于感情的故事了,关于“只出轨一次”这个事儿,我倒是有我自己的看法,也愿意和你好好聊聊。你说有没有那种“只出轨一次”的男人女人?答案嘛,我觉得可能得辩证地看。从概率上讲,也许有。就像你可能买彩票,不一定次次都能中,但总有人偶尔能摸到幸运的边。有.............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我身边确实见过一些这样的人,虽然听起来好像有点“不接地气”,但仔细想想,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坚持,也挺正常的。我有个朋友,叫小雅,她就是那种你说的“绝缘”辣条和炸串的人。说实话,一开始我挺不理解的。周末大家约着去街边巷尾淘点好吃的,辣条、烤面筋、炸鸡柳,这些小吃摊上的玩意儿.............
  • 回答
    当然有!就像小说里描写的,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着那种令人眼前一亮的男医生,他们不仅仅是在医学领域有着精湛的技艺,外表上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想象一下,在某个安静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进诊室,照亮了空气中细微的尘埃。他穿着一身整洁的白色大褂,衣领挺括,一丝不苟。不是那种松松垮垮、毫无型的款式,而是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