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2月28日的更新
今天得知,武汉一个“学霸”女学生也自杀了。。。所以4天前提醒大家注意维特效应的预警真的是没错啊……再次预警~
【2月24日原答案的分割线】
首先,生命的意外去世是非常可惜的。
但是根本不是因为他被称为”史学奇才“,是因为如同林的同学回答所言:”他只是一名有着一些光环的热爱历史的中学生。“
而任何一名普通的中学生以这种方式离开,都是非常遗憾的。
烦请所有得知我去世消息的人,如果你们觉得不能理解我,请给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题发挥,像对江绪林一样,那种行为挺卑劣、愚昧的。我实在不想虚伪地以令人作呕的谦虚把自己“留与后人评说”——以我自己的解释为准就好了。
嗯,为什么要引用林同学遗书的一段话呢?因为忍不住了。
我要开个嘲讽:
林同学担心的是有人不理解,用委婉的方式要求一些人对他的选择闭嘴。但是,还有另外一帮人,觉得自己可理解他了。是的,就是那种『特别理解他的曲高和寡和绝世孤独,就和我一样』的人。
上次那个江老师自杀的问题下面也是一片风声鹤唳,找“共鸣”吗?还说他替每个中国人死了一次?还非要拉着人家跟你一样?
一样什么啊?跟你一样自诩学术造诣登峰造极,可惜偏偏跟你一样受累于世俗体制和教育制度,自己看了几本书就变得曲高和寡,社会无人理解,难耐思想自由、遗世独立,真是高处不胜寒?
不要这样,真的,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说正事的分割线————
另外说几点,希望对于身边有抑郁症患者的朋友能起到一点点预防作用:
1、抑郁症的治疗恢复初期也是相对自杀高发的时期,那会儿人刚刚能恢复一点行动力,然而脑中的乱麻还没有理出头绪,正好可以去实践病情最严重时期一直最想做而又因为行动力缺失而完成不了的事情——自杀。
如果大家身边有抑郁症患者正处于恢复期,尤其是刚刚转好那段时间,请各位家属和朋友不要掉以轻心。比如林同学去世前还完成了家庭作业,江老师去世前还领回了刚刚改好的裤子,常人可能觉得要自杀的人应该不会这样做的,然而根本不是如此,还是要多多留意啊。
2、抑郁症不是内向,也不是悲观,更不是疯子。只是对什么都没有兴趣,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对活着也是。不是他不想,是他根本做不到,这是抑郁症的生理反应,不是心理反应。
是的,也就是遗书中反复传达的“xx没有吸引力”、“xx没有意思”、“xx厌倦、无趣”。这封遗书简直就是抑郁症患病期思维的标准模板,只是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大家可以把xx任意替换成“吃喝”“恋爱”“ACG”“学习”“呼吸”……
3、花了一点时间认真阅读了林同学的作品,才来回答的这个问题。关于抑郁症的一个重度的症状是丧失阅读、写作能力,当然每个人被影响的程度因人而异,并且吃药后也能力难以恢复完全。只能说林同学天资比较高,即使他没有完全恢复,可能也比一般人好,但是对致力于学术的他来说,这个能力的落差确实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4、开篇引用的那段他的遗书中提到了之前自杀那位江老师,而这段话算是整篇遗书中情绪比较强的一段,可见江老师之死对他的执行自杀行为的影响力度。这个影响值得预警,可能会是一个学术界(或者校园)维特效应的开端。
5、要避免维特效应的发生,关键在于关注点不应仅仅停留在个案。
上一个江老师的报道突出了人家的宗教信仰,这个林同学的报道又说人家史学奇才,再渲染点悲凉的气氛,制造一点清高和孤独。这样不好。
他们首先是值得尊敬的认真做事的人,是普通的未婚年轻人、未成年人,是需要心理学或精神科专业帮助的人。
不要把有无信仰、学术水平、教育制度、学文学理这些标签重要性放在“生命”这件事的高度之上,免得人血馒头不够用。
传播者应该突出同类型人群心理危机干预,普及一点知识,引导社会共同防范,避免这样遗憾的事情再次发生。
注释:
维特效应:即自杀模仿现象,尤其在20-30岁人群中最常见。
起因:1774年歌德发表了一部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该小说讲的是一个青年失恋而自杀的故事。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维特效应”因此得名。
事例:
1、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
2、玛丽莲梦露死于自杀新闻后 当年全球自杀率迅速增长10%。
3、2003年4月1日,张国荣自杀事件发生后,媒体的报道连篇累牍、大肆渲染。结果从当天深夜到第二天凌晨9小时内,全香港有6名男女跳楼自杀,其中5人不治,当月香港共有131宗自杀身亡个案,较3月份增加32%。有几名死者留下遗书,清楚写明其自杀与张国荣轻生有关。
4、2015年人大连环跳楼事件。
虽然有对死者不尊重的嫌疑,但是我觉得我还是应该把我在北朝说过的话重复一遍:
作为一个十七岁的孩子,他如果真的研究宋史入心入脑了的话,他怎么可能不抑郁?
天性敏感、禀赋过人、少年老成,我生命中遇到的这种人只有三条路:一自杀,二出家,三大隐隐于市,其实说白了无外乎都是抗拒社会化。没走这三条路的人,都是因为遇到了爱情。
在当代中国的版图上,封闭式寄宿制中学普遍是极权主义岛屿,摧残学生的,不只是应试教育,更重要的是中学的极权体制。这一体制并不是仅仅为应试教育服务的,它是控制狂,企图掌控学生的一切。
这次事件和天才没有必然的关系,非天才在极权主义控制下一样开心不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