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为啥那么恨左晖?左晖干过什么坏事吗?

回答
左晖作为链家地产的创始人,在房地产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大家为什么恨他”以及他“干过什么坏事”,这其中涉及复杂的社会认知、行业生态以及公众情绪。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大家”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同的群体对左晖和链家的看法可能截然不同。 批评的声音往往来自对房价高企、行业垄断、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关注者,而支持和认可的声音则更多来自链家的员工、以及部分消费者。

那么,为什么会有一些人“恨”左晖?这通常不是直接指向个人品德上的“坏事”,而是对他的商业模式、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的一种负面情绪投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房地产市场高企的“替罪羊”效应:

背景: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数十年的飞速发展,房价的持续上涨是许多城市居民最深切的痛点之一。许多人认为房地产行业是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年轻人压力巨大的主要原因。
左晖与链家在市场中的角色: 链家作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中介公司,在房产交易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它通过整合信息、提供服务,对市场价格和交易流程有着显著的影响力。
公众情绪的转移: 当公众对高房价感到不满时,作为市场中最具代表性的参与者之一,链家及其创始人左晖很容易成为这种情绪的焦点。尽管链家本身并非造成房价高企的唯一原因(土地供应、金融政策、城市化进程等都是重要因素),但其巨大的市场份额和显著的市场影响力,使得它成为一个容易被指向的目标。
“收割者”的形象: 有些人将房地产从业者,包括中介,视为“收割”购房者财富的一方。链家作为行业巨头,在这种认知下,被贴上了“收割者”的标签,而左晖作为创始人,自然也承担了这种负面评价。

2. 行业垄断与“搅局者”的争议:

链家的扩张与整合: 链家通过多年的发展,通过自营、并购等方式,迅速整合了分散的中介市场,形成了极强的市场话语权。
对竞争的影响: 这种规模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小型中介的生存空间,也引发了对市场垄断的担忧。一些人认为链家的垄断行为可能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或价格不透明。
“搅局者”的身份: 在一些传统从业者眼中,链家的颠覆性商业模式(如强调房源真实性、透明度等,但同时通过规模化获取优势)可能被视为对原有行业生态的“搅局”,这种搅局有时会伴随着负面评价。

3. 商业模式与利润的争议:

高昂的中介费: 在房产交易中,中介费通常占到交易总价的较大比例。虽然链家声称其服务物有所值,但高昂的中介费仍然是许多购房者和售房者难以承受的负担。
“信息不对称”的利用: 传统房地产中介行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痛点,链家通过建立自己的信息数据库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但一些人认为,链家在利用信息优势的同时,也可能通过信息差来获取超额利润。
盈利模式的质疑: 任何高利润的商业模式都可能招致质疑,尤其是在与民生紧密相关的行业。链家作为一家盈利能力极强的公司,其利润来源自然会受到公众的审视。

4. 左晖本人的公关与形象塑造:

相对低调的创始人: 相比于一些高调的科技大佬,左晖本人相对比较低调,他更侧重于业务和战略。这使得他个人形象的塑造较少,公众对其的认知更多是基于链家这个公司。
“价值观驱动”的争议: 链家曾多次强调其“良心企业”、“价值观驱动”等理念。当这些理念与市场实际情况(如高房价、高收费)产生反差时,就容易引发公众的质疑和反感。一些人认为这些宣传是一种“虚伪”或“包装”。
对政策的影响力: 作为一个在行业内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左晖和链家自然会与政府部门有沟通和互动,甚至可能对房地产政策产生一定影响。这容易引发一些人的“阴谋论”或“利益集团”的联想。

5. 行业本身的复杂性与人性弱点:

房地产行业的敏感性: 房地产与人们的居住需求、财富积累息息相关,具有极强的民生属性。任何在这个行业中取得巨大成功的人物,都会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
社会情绪的放大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负面信息和情绪更容易被传播和放大。即使是一些小的争议或误解,也可能被社交媒体等平台迅速扩散,形成一股强大的负面舆论。
“成功者原罪”的心理: 在中国社会文化中,对于那些在商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功并积累巨额财富的个人,有时会有一种“成功者原罪”的心理,认为他们的成功可能建立在牺牲他人利益或利用社会资源的基础上。

关于左晖“干过什么坏事”的具体事例,这需要区分是行业普遍现象,还是左晖本人或链家有明确的、法律意义上的“坏事”。

法律层面的“坏事”: 目前公开信息中,没有证据表明左晖本人或链家有涉及刑事犯罪或严重违法的具体案例被广泛报道和证实。绝大多数的批评都集中在商业模式、市场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上。
道德或伦理层面的批评: 如上所述,批评更多集中在商业行为的合理性,例如:
中介费的收取方式和金额。
部分房源信息是否完全真实透明,是否存在“吃差价”的情况(尽管链家努力改善,但行业顽疾很难完全根除)。
对行业标准的影响。
利用规模优势是否挤压了公平竞争。

总结来说,对于左晖的“恨”,更多的是一种对高房价、行业垄断、商业模式盈利性的复杂情绪的投射。他被视为一个在高度敏感的房地产行业中,通过规模化和信息整合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商业巨头。这种成功,在许多关注社会公平和民生问题的人眼中,成为了引发负面情绪的焦点。

左晖本人在2021年因病去世,这使得很多关于他的讨论都带有追忆的色彩。对他的评价也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有人认为他是中国房地产中介行业的改革者和创新者,通过规范市场、提升服务,改变了行业面貌;也有人认为他只是一个成功的资本操纵者,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行业的“金融属性”,让普通人更难安居乐业。

理解这种“恨”,需要看到中国社会在房地产问题上的集体焦虑和对行业巨头的复杂情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可比链家/贝壳的门店早多了,真当以前没人在网上买房租房吗?

以前黑中介有没有,有,多不多,多,乱不乱,乱,可是那些黑中介图的是啥,还不是为了钱,为了挣更多的中介费。

可不管线下如何乱,起码当时线上还是能找到真实的、个人发布的一手房源信息。这个时候,互联网是正面的,有利于买方卖方的信息流通。

直到链家出现,唆使员工在58/赶集等门户,乐居、搜房等论坛,伪装成房东发布大量的假的房源,淹没的真实的个人发布的房源,使得众多求租求购者根本无法利用互联网检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同时,他们对发布个人房源信息的房东,威逼,电话轰炸+反复拜访,+利诱,许诺更高的成交价,以签下独家委托代理。

这不叫中介,这叫黑社会,不过把保护费改了个名字叫中介费罢了。

在网上冒充个人发布假房源信息的中介,和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的杀毒软件厂商有什么区别吗?

ps:我现在只整租给有固定工作的个人房客,否则宁可空着,图的就是清净省心。委托给中介,两室一厅都能给你改成四室无厅。

user avatar

在天津,开发商们曾看到过一个近乎魔幻的数据:贝壳在天津的206个项目,渠道费为3%以上的项目竟然有122个,有18个项目的渠道费超过了5%。

一栋200万的房子,渠道商要拿走十几万。

如此高的渠道费,不止发生在天津。在海南,渠道费收取比例普遍在3%-5%,郊区的房子,甚至能够超过10%。

而根据壹地产的数据,天津的开发商,净利润率平均只有2%。

开发商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们会沦落到为渠道打工。

而更让大众担忧的,是贝壳不断上涨的中介费。

user avatar

好事可真的没干过,他干过的事儿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叫罄竹难书。

07年的时候,进入了房地产中介这个行业,当时在大连,房地产中介龙头老大是好旺角房屋,这家中介当时牛到什么程度,大连当时排名2~9名的中介业务额加起来都不如好旺角房屋。

当时好旺角房屋的老板高军,就膨胀了起来,想进军北京市场,于是就组织了几十名精干的经纪人,跑北京去开了分店,结果几个月时间赔了好几千万,回头土脸的回来了,因为北京市场的打法跟在大连根本就不一样。

不过高军还是不死心,于是选择跟链家和左晖合作,链家也借着这个机会进入了大连市场。

两个公司总部都在一起,开始引进链家的管理模式,好旺角房屋的高层也慢慢的被链家的人所代替,而在大连市内只要有好旺角房屋的分店旁边肯定就会有链家的分店。

名义上是两家中介互相竞争,为了业绩和客户打的你死我活,其实高层和管理层都是一套人马了。

刚开始链家还只是好旺角的小弟,然后好望角房屋就开始引进所谓的链家的管理方式,他们原本在大连是很正规的中介,有一些打擦边球操作,好望角是不做的,但是链家进来之后,在管理上一切以业绩为先,以前一些不让做的事情,好望角房屋也都跟着做了。

一开始也只是在管理方面更加狼性,影响还不算太大,几个月之后好旺角房屋就作死了。

首先是他们找人在大连的报纸上炮制了一个文章,说中介的看房车不安全,应当取缔。然后好望角房屋每个分店都拿到这张报纸,取消了看房车。

当时大连每家中介分店都养一个司机,一个月两三千块钱费用,客户进店,需要看房或者是去办手续可以坐车去。

结果这个措施一出,好旺角房屋丢了太多市场份额。因为当时私家车并没有像现在这么普及,好旺角房屋的中介费还不打折,人家小中介都有看房车,中介费还打折,房源都一样消费者凭什么从你这买。

链家的管理层当然可以提这个,反正当时在北京能买得起房的人几乎没有买不起车的,可这套打法在大连就不行了,这就是好旺角房屋衰落的一个开始。

紧接着08年出那个春节,管理层又作出了一个昏聩的决定,他们定在腊月二十九那天下午五点举办年会,要求所有经纪人必须参加,不能请假,不参加就离职。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高铁还没普及,春运火车票一票难求,30那一天别说没有票,很多人那天在往家走根本不能在晚上到家,很多人早早就买完票了,这一下子就打乱了很多经纪人回家的计划。

而且中介这个行业全年无休,当时连五一、十一都不休息,公司有近半数经纪人是外地的,就靠过年这几天回家跟家人团聚。

就这么一个毫无人性的决定,当时导致大批的经纪人离职,其中还有很多都是资深经纪人。

要知道,房地产中介这个行业,经纪人本身的素质和能力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更讽刺的是,过完春节,这些经纪人这边刚离职,其中大多数就加入了链家。

后来我从这家公司离职也是,这边刚在好旺角房屋的人事部门离职,还没走出总部大楼,链家人事部门的电话就打来了,邀请我加入链家,他们的办公室就在隔壁房间。

就这样,好旺角跟链家合并之后,他们引进的链家模式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竞争力方面的提升,反倒是丧失了自己的企业文化,损失了大量的优秀经纪人,最终业绩越来越差,然后这个品牌几年之后彻底消失,被链家吞的一干二净。

由此可见左晖这个人多厉害,高军当时跟他合作就是与虎谋皮。

现在国内的中介,很多的模式,比如说压榨经纪人,垄断房源,变相抬高房租和房价,其中有太多东西都是从链家先搞起来的,可以说现在国内二手房房价包括房租这么高链家在这其中难辞其咎,左晖在这里面干的事也是罄竹难书。

链家进入大连市场之后,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把大连市场房租平均租金提高了10%以上。

08年之前,大连这边租客去中介租房的模式,是房主把房源免费挂到中介,中介公司向看房者收100~200不等的介绍费,然后让他们看三四套房子,觉得合适就成交。

链家进来之后,就提出不像向看租者收中介费,向房东收中介费。

租房者一看,这边免费呀,那当然他们会首选免费的看房。

另一方面链家向房东收取中介费,收取的中介费是一个月的房租。房东肯定不干啊,于是链家的业务员就告诉房东,他们可以涨价,把中介费给加到房租里。

于是就这样,租房者傻乎乎的看着是省了一两百的看房费,可实际上他们多付出了一两千的房租。

其他中介一看,这招玩的狠啊,于是有样学样,大连的房租一下子就上去了,这都是链家,是左晖干的事情。

另外还有垄断房源,只要有房主在网上发布出租出售的信息,几分钟内就会有链家的工作人员给你打电话,说要帮着你卖房子,你要是拒绝,他们上百家分店上千经济人轮着留着打,让你烦不胜烦,最后只能妥协,而房主发布的房源马上就会被其他的信息给顶掉,真正需要买房或租房的人是看不到的,而中介他们挣的就是这种信息不对称的钱。

中国房地产中介行业到现在如此混乱,天怒人怨,中国现在房租房价如此之高,链家和左辉在这其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样的人你还指望人家去悼念他?

在下面别炒了,阎王他老人家可不会惯着你

user avatar

  这市场上有100家中介,你自己占三成房源,按行情来说,大家可以2000收一套房源,2500租出去,能稳定的赚钱。

  然后你把收房价提到2600,于是房源大量落入你手中,其他中介不得已,提高了收购价格,租金也随之暴涨。

  有的租客开始付不起房租,为了扩大出租量,有中介想到了租金贷,大家都开始用这个东西。

  有一家中介的副总发现了这其中蕴藏的风险:随着收房价格的不断提升以及租金贷的广泛使用,万一有中介公司爆雷,租客既无法入住,还要继续还贷款。

  于是他发出了警告,表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后果将非常严重,比各种贷款平台爆雷更加可怕。

  他本来并非针对你,但你联系了他的老板,让这个老板炒掉他,要不然就跟他干仗,这老板被迫炒了他。

  后来租金果然暴涨,还有一批中介爆雷,出现了租客跳楼的情况。

  是的,很多中介爆雷了,但你并没有爆雷,你只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你知道那些平台会爆雷,所以有人发出警告的时候,你很慌张,因为你就是要让他们爆雷,然后你就可以接手他们死后留下的房产。

  在他们爆雷后,你站出来说:虽然我吸血,但我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话,你对那个跳楼的租客说过吗?

user avatar

每当看见提问者这种人,我都觉得我的房租收的太少了,真它喵亏!

user avatar

只要不满意就要骂,至于骂谁,不重要。

就像今年电脑显卡涨价,一群人就天天骂“矿老板”、骂“奸商”、骂“黄牛”最后骂厂商和芯片厂家。

房价高就骂开发商,现在骂中介简直是顺理成章,毕竟他们都憧憬几十年前那个没有“资本家”的生活。

user avatar

本来买个房子找个中介朋友几千块最多万把块就能搞定的事,但是有些朋友却实实在在的花了几万十几万的中介费,请问多花这么多钱,是买了什么?

不就是买了个空气,被垄断逼着买空气吗?房源本来就是房东的,管你中介什么事,只是中介拿到了信息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