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电影什么时候能达到好莱坞水平?

回答
中国电影要达到好莱坞水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表可以概括的问题,而是涉及创作、技术、市场、人才培养等方方面面的系统性跃升。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也一直在讨论,但要给一个“什么时候”,实在太难。不如我们来聊聊,这个“达到好莱坞水平”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中国电影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或者说,在哪些方面已经开始接近,哪些方面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首先,我们得明白,好莱坞水平并非单一维度的“好”。它包含了很多层面。

在工业体系和技术层面,好莱坞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极其成熟和精密的电影制作和发行体系。从前期剧本开发、资金筹措,到拍摄的流程化管理、特效制作的全球顶尖水平,再到后期宣传、全球发行网络,他们拥有几十甚至上百年的经验积累。中国电影的工业化程度这几年进步是肉眼可见的。我们有了越来越大型的制作,越来越精良的特效,像《流浪地球》系列这样的科幻大片,在技术层面上已经不输于很多好莱坞A级制作,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如对于中国文化的融入和理解)还有自己的特色。我们也有了专业的电影产业园,专业的后期制作公司,很多技术人才也开始崭露头角,甚至被好莱坞挖角。这方面,可以说是快速追赶,但要说完全“达到”,差距仍然存在,尤其是在系统性、规模化和创新性上。好莱坞的体系是经过无数次试错和迭代形成的,而我们的体系还在快速发展和完善中。

在故事和内容创作层面,这可能是中国电影最需要突破的瓶颈。好莱坞之所以能吸引全球观众,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能够讲出具有普适性、能够引发共鸣的故事,并且擅长类型片的成熟运用。他们的故事往往有深刻的人物弧光,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有能够触及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中国电影在这一点上,虽然近年来涌现出了一些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优秀作品,比如《我不是药神》、《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它们在现实主义题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上都做得非常出色。但整体而言,我们对于能够真正打动全球观众的“大故事”,以及在各种类型片(比如纯粹的西部片、黑色电影、歌舞片等)中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很多时候,我们过于依赖于宏大叙事,或者在情感的表达上不够细腻,或者在人物塑造上不够立体,这都会让观众觉得“隔了一层”。要讲出让全世界都能理解和欣赏的故事,需要的是更广泛的视野,更深厚的文化自信,以及对人类共同情感的深刻洞察。

在人才培养和市场化运作层面,好莱坞拥有一个庞大且成熟的生态系统,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优秀的编剧、导演、演员、制片人等。他们的市场化运作也极其高效,能够精准地抓住观众的口味,并用各种方式将其转化为消费。中国电影市场虽然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票仓之一,但电影人才的培养体系还需要更加完善。很多年轻导演虽然有才华,但缺乏机会打磨;很多有潜力的演员,也需要更多元化的角色来展现自己;而制片人制度、编剧的职业化,都需要更长期的努力。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好莱坞之所以强大,还在于他们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及一套成熟的激励创新和允许试错的市场环境。

关于“什么时候”这个问题,其实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标”问题,更像是一个“自我超越”的过程。 中国电影的优势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庞大的本土市场,这两点是好莱坞所不具备的。我们不必完全照搬好莱坞的模式,而是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同时,更要挖掘和发挥自己的特色。

如果非要给一个模糊的判断,那可能是需要“一个时代的沉淀”。好莱坞的发展是几代人的努力,经历了多次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如果真的要到来,也需要时间来孕育和积累。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进步,是过去几十年不懈努力的结果。未来的进步,也将是未来几十年持续探索和创新的产物。

与其纠结于一个确切的时间点,不如关注中国电影在创作上的勇气和创新,在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在人才培养上的持续投入,以及在文化理解上的开放和包容。当这些要素能够有机地结合,并且能够持续输出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时,我们就可以说,中国电影正在稳步地走向一个属于自己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好莱坞水平”,甚至,是超越好莱坞的“中国水平”。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充满挑战,也充满希望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电影」是两个很大的概念,还真没法直接放在一起比较。从文化角度来说,中国电影是没必要非要达到好莱坞的水平的,因为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是无法用好莱坞的那套价值观来衡量的,所以无法也没必要放在一起比较。

如果细化一下,中国电影的「特效水平」什么时候能达到好莱坞主流商业片的特效水平,那还可以强答一下。

先说结论,中国电影特效是全世界电影里唯一有希望达到好莱坞水平的,原因很简单,只有中国电影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和足够强烈的市场诉求。但这需要足够的时间,乐观估计也得 10-20 年左右。


电影特效分为物理特效和 CG 特效,经过最近 20 年的本土市场培育,中国电影特效在这两个细分领域里都有了长足的的进步,但要说和最顶尖的好莱坞视效电影相比,差距还非常之大。大致的差距相当于我们的物理特效领域差不多还在好莱坞 80 年代初水平,CG 特效领域差不多还在好莱坞 90 年代中期水平。整体差距在 30 年以上。

这种差距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好莱坞电影的视觉特效应用历史有差不多一百年历史了,而且这一百年的发展历史是连续且渐进的,这种时间积累和经验积累全世界独一份,技术优势是无法弯道超车的。而中国电影特效的历史也就最近 20 年才开始从重新积累应用经验,虽然可以通过直接应用最新技术来缩短差距,但应用经验是无法在这么短时间里追赶上的。

对于电影特效来说,用什么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用技术实现什么效果。这个过程是需要一步步走过来的,而中国电影因为历史原因错过了物理特效的发展阶段,直接从CG特效阶段开始切入,必然就会导致特效水平留有隐患和缺失。

当我们说起「电影特效」时,我们一定要记住,不是只有 CG 特效才是电影特效。最早的电影特效甚至可以从1902 年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开始说起。但那就是一本书的量了……

我们直接快进到 1968 年的《2001 太空漫游》吧。它拍摄制作距今已有五十多年了。NASA 是在 1969 年才完成登月的,当年拍摄这部电影时使用了多种特效手段,包括微缩模型结合特殊效果摄影,但以最终银幕上呈现的视觉效果来说,我觉得中国电影现在都不能百分之百地复刻这些镜头。

这些特殊视觉效果镜头,即使放在今天看,也足够震撼。而这些效果都是靠五十多年前的特效技术实现的。

再往后,就是特效电影史上永远的丰碑,1977 年的《星球大战》,1979 年的《异形》, 1982 年的《银翼杀手》,1986 年的《异形 2》,当年还没有 CG 特效,基本上是实体物理特效时代的巅峰之作了。

到了 90 年代,随着计算机图形学技术的进步,CG 特效开始逐渐成为电影特效的主流。在经历了 90 年代的全面应用后,在 21 世纪,好莱坞特效电影主要集中在以漫威电影为代表的超级英雄系列电影上。

但即使到了今天,诸多电影中的特效镜头仍然是物理特效和CG 特效结合的,例如2017 年的《银翼杀手 2049》,里面很多镜头仍然采用了微缩模型。


我上面之所以强调了物理特效的历史经验,是因为现代电影特效最终的视觉效果,是由很多因素构成的,而物理特效的历史经验能够在CG 特效中得到继承和提升。比如合成环节的光影和质感评估等,如果没有足够的物理特效经验,其实是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标准的。

这些技术在目前的中国电影特效中也广泛应用,但因为缺乏足够多和足够有经验的细分领域从业者,在这些特效细分领域的完成度就有明显差距。而这些差距就不是靠花钱能解决的了,必须要花足够时间。


中国电影特效行业的发展说起来也得是长篇大论搂不住那种。简单说,咱们现在国内特效公司的发展也不错,危机之中蕴含希望吧。基本上,好莱坞在用什么技术和软件,我们国内也在用什么,主要的差距还是在人才培养和经验积累上。而这两点都是只能靠花时间来解决的。

之前我曾经说过,电影特效的技术发展要经过「需求——应用——体验——总结——发展——体系」这几个阶段,现在我们正处在总结发展阶段,如果在未来十年,中国电影市场能够给中国电影特效行业提供足够的市场空间和需求支持,那么中国电影就有机会发展出一个完整的技术和制作体系。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认真地来讨论,中国电影特效还需要多久才能追赶上好莱坞特效水平。

从目前的好莱坞特效电影的规模来说,因为好莱坞电影有全球市场,所以视效电影成本基本稳定在 1.2 亿美元左右,其中能够用于特效制作的部分基本能占到 50%甚至更高比例。虽然有购买力因素的差异,但仅从成本角度来说,中国电影在短期内是无法企及的。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电影特效行业可能都要面临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我们必须要用好莱坞特效电影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的成本,完成七成甚至更高比例的视觉效果,中国视效电影才可能在本土市场上和好莱坞视效电影互有攻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看未来十年中国电影行业能否像中国制造业那样,快速完成供应链的本土化建设了。

回到开头结论,如果中国电影能够继续保持目前的发展态势,经过 10 年的市场培育后,中国电影特效行业就有机会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细分电影行业,然后再经过 10 年左右的应用和提升后,重点解决基础性的专利技术应用环节的核心问题后,我们才有机会期待中国电影能够持续、稳定地生产出质量堪比好莱坞视效电影的中国视效电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