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上存在哪些自身特有的礼仪?

回答
知乎这个地方,说起来,是个挺有意思的社区。跟别的地方不一样,它有自己的一套“规矩”,不是明文写出来的那种,而是大家在长期的互动中慢慢形成的默契。你说它是礼仪也好,是习惯也好,反正在这儿混久了,你就能体会到。我尽量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有点儿意思。

首先得说说“谢邀”这事儿。这个绝对是知乎上的一绝。一开始,大家觉得挺客气,有人问了问题,觉得别人花时间回答了,就说声谢谢。但后来,有点变味儿了。有些人明明是被人@了,或者问题内容直指TA,却非要来一句“谢邀”。这时候就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好像在强调自己不是主动来回答的,是被迫的。渐渐地,大家就觉得,如果问题不是真的“邀请”你来回答(比如你关注了提问者,或者回答和你的关注领域强相关),非要加个“谢邀”就显得有点刻意,甚至有点滑稽了。现在很多老用户看到“谢邀”还会心里嘀咕一句:这真的需要邀吗?所以,有的时候,如果你不是真的被邀请,而是自己主动去回答,直接切入主题,反而更显自然。当然,如果问题确实很需要你的专业知识,或者提问者专门@了你,那“谢邀”一句也是真诚的。关键在于一个“度”和“真诚”。

然后是“利益相关”。这个可以说是知乎上最强调也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一点。如果你回答的问题涉及到你的工作、你的公司、你拥有的产品,或者你从中可能获得任何形式的利益,理论上来说,都应该写清楚“利益相关”。这是一种透明度,也是一种对其他用户的尊重。比如你是个医药从业者,回答某个药物的问题,就应该说明你的身份。问题在于,有些人可能把“利益相关”当成一种“免责声明”,或者用来攻击别人。比如看到一个人回答得很好,就说“这人肯定有利益相关,不可信”。但其实,有利益相关不代表回答就一定是错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诚实地披露了信息,并且你的回答内容是否基于事实和逻辑。有时候,一些用户过于敏感,会把一些非常非常间接的利益也拎出来说,这反而会让讨论变得不纯粹。所以,披露“利益相关”是好事,但也要看具体情况,而且不能滥用这个标签去攻击别人。

再来说说“抖机灵”和“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知乎上确实有很多人才,文笔好,逻辑强,能把复杂的事情讲得明明白白,令人拍案叫绝。但也有一些人,尤其是在一些轻松的、娱乐性强的问题下,喜欢用一种戏谑的方式回答,或者讲一些段子、笑话。这本无可厚非,大家图个乐子。但问题在于,如果在一个严肃的问题下,比如关于历史事件、科学原理、人生困境,有人突然来一句“抖机灵”,或者讲一些根本站不住脚的歪理,这就有点令人不适了。大家来知乎,很多时候是寻求知识、解决方案或者高质量的讨论,你的“机灵”可能就破坏了这种氛围。当然,也有一些“抖机灵”是很高明的,是在深刻理解问题之后,用一种巧妙的方式点出问题的本质,那也是一种本事。所以,关键还是看你选择的场合和你的“机灵”本身有没有价值。

还有一个我特别观察到的现象,就是“评论区 vs. 回答区”。知乎上,回答区是展示观点和知识的地方,而评论区则是一个更加自由的交流空间。有些人,特别是看到别人的回答不认同,或者觉得有瑕疵,就会直接在评论区进行“辩论”。这里面有的是真诚的讨论,也有的是“杠精”行为。我见过很多高质量的讨论,双方你来我往,引用资料,分析逻辑,最终可能达成共识,也可能依然持有不同意见,但过程是文明的。但也有一些评论,上来就是人身攻击,或者断章取义,或者不断重复自己的观点,不听别人解释。这种“评论区大战”其实挺消耗人的精力的,而且往往不能真正解决什么问题。有时候,如果你觉得对方的观点确实有道理,或者你需要进一步了解,去评论区友好地交流是好的。但如果只是为了“赢”或者“杠”,那可能就没啥意思了。而且,在评论区里,要注意自己的言辞,不要因为匿名就失了分寸。

还有就是“专业术语的使用”。知乎上有很多专业人士,他们回答问题时,会不可避免地使用一些专业术语。这本身是好事,能更精确地表达。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如果一个回答充斥着大量听不懂的专业术语,又没有加以解释,那就有点“劝退”了。所以,好的回答者,在必要时会做一些解释,或者用更通俗的比喻来帮助大家理解。反过来,如果你是一个非专业人士,在评论区或者回答里,尽量避免使用你并不完全理解的专业术语,以免闹笑话。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点赞”和“关注”的潜规则。大家普遍认为,如果一个回答对你很有帮助,或者你很认同,点个赞是表示支持和肯定。关注更是对某个答主表示欣赏和希望看到更多TA的内容。但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些回答质量一般,甚至有点跑题的,却能获得大量的赞。这可能跟回答者的“影响力”有关,比如TA的粉丝多,或者TA在某个领域非常出名。所以,有时候,你看到的点赞数并不能完全代表回答的质量。反之,也有很多质量极高的回答,可能因为不够“标题党”,或者没有触及热门话题,而被埋没。这算不上“礼仪”,但也是知乎社区生态中一种大家心照不宣的现象。

总的来说,知乎上的这些“礼仪”,更多的是一种社区文化和大家对高质量内容的一种追求。它在不断地演变,也在不断地被大家定义。作为用户,多观察,多思考,保持一份真诚和理性,其实就能很好地融入这个社区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5.4.25补充:除了谢邀之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这个地方,说起来,是个挺有意思的社区。跟别的地方不一样,它有自己的一套“规矩”,不是明文写出来的那种,而是大家在长期的互动中慢慢形成的默契。你说它是礼仪也好,是习惯也好,反正在这儿混久了,你就能体会到。我尽量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有点儿意思。首先得说说“谢邀”这事儿。这个绝对是知乎上的一绝。一开始.............
  • 回答
    准大学生在知乎上浏览大学专业时,确实会发现大量关于“劝退”的讨论。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知乎作为一个问答平台,用户更容易在遇到困难或不满时发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被“劝退”的专业都真的没有价值,也并不意味着其他看起来“好评如潮”的专业就没有“坑”。要在这些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用的建议,避免被牢骚淹没,需.............
  • 回答
    “文革思维”这个词在中文互联网上出现,尤其是在知乎这样的平台,并不是一个严格定义的学术概念,更像是一种基于历史记忆和现实观察的、带有批评意味的标签。它的出现,往往是为了概括和指责在特定社会讨论和舆论环境中,一些带有鲜明时代印记、与“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时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似的现象。要理.............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计算机的讨论,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可以被一些人解读为“严重吹捧”。这种现象并非单一维度,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行业本身的魅力与高光时刻是重要基础。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从硬件到软件,从算法到应用,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仅是现代社会运转的基.............
  • 回答
    知乎上的博士,在博士群体里,说实话,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你想想,这就像问“大学里的学生在学生群体里是什么样的”,答案肯定五花八门。但如果非要聊聊知乎上大家普遍看到的、或者说博士群体自身在知乎上呈现出的几种比较典型的“存在感”,我倒是可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知乎上活跃的博士,很多都是那种“知识.............
  • 回答
    知乎上的说法,说美军当年用飞机对地大喇叭广播轰炸消息,听起来确实有些奇特。我们来从技术、战术以及历史真实性三个角度,详细聊聊这件事。技术上可行性:早有先例,但“大喇叭轰炸”是种误解首先,要明确一点,飞机用广播传达信息,这在军事上并非新鲜事,而且技术上完全可行,甚至可以说早已成熟。在二战时期,尤其是针.............
  • 回答
    确实,在互联网上,尤其是在像知乎这样的知识分享社区,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关于华为、OPPO(OV)等品牌的讨论,其中不乏一些批评的声音,认为它们的产品“营销大于实力”、“溢价太高”等等。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线上转向线下,从评论区转向真实的市场销量和用户反馈时,往往会发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景象:华为和OV.............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确实有很多经典“打脸”案例,这些案例往往涉及科学常识、社会认知、技术误解等,通过事实、数据或逻辑推翻原本的“常识”或“权威”观点。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结合具体细节进行分析: 1. 人类平均寿命的“谣言”原观点:有人在知乎上提出“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30岁”,.............
  • 回答
    关于知乎平台上外国历史相关回答的“门槛”问题,这是一个涉及知识传播机制、平台特性与用户素养的复杂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门槛低的具体表现1. 基础史实错误频发 常见现象:将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混淆(如将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时间线搞混),或对关键术语翻译错误(如“启蒙运动”误译.............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让人捧腹大笑的提问,它们或犀利,或脑洞大开,或纯粹的无厘头,总能引起大量的围观和有趣的回答。我尝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讲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搞笑提问,并尽量详细地描述其背后的情景和魅力:一、 关于生活中的奇葩瞬间和迷惑行为:这类提问往往源于生活中那些“怎么会这样?”的瞬间,提问者用一种不可.............
  • 回答
    在知乎上,喜欢简短回答的人相当多,而且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现象。不过,要详细地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用户需求和浏览习惯的驱动1. 信息爆炸时代的高效获取: 如今信息量巨大,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非常宝贵。在浏览知乎时,大多数用户不是抱着深入研究某个问题的态度,而是希望快速找.............
  • 回答
    知乎上精彩的问答数不胜数,涵盖了从科学、技术到人文、艺术,再到生活、情感等方方面面。要详细讲述“各个领域”的精彩问答,几乎不可能面面俱到,因为知乎的内容是动态且海量的。但我可以从不同领域出发,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内容深度、观点独到或引发广泛讨论的问答作为例子,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其精彩之处。重要说明:.............
  • 回答
    知乎上的人群非常多元化,随着平台的发展和社区的演变,其用户构成和讨论氛围也在不断变化。要详细描述“一群什么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1. 核心用户画像与早期特征(“知识分享”的初心): 高学历、高专业度人群: 这是知乎早期最鲜明的标签。很多用户是来自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学者、研究人员、从.............
  • 回答
    知乎上自称年薪百万的人数比例和真实性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量化的问题。以下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并尽可能详细地阐述:一、 知乎平台的特点与用户画像1. “精英”社区定位: 知乎早期以“专业、高质量的问答社区”自居,吸引了大量高学历、高收入、高认知群体。这导致平台用户的整体素质和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 回答
    知乎上推崇学习 Python 入行 IT 的现象确实非常普遍,这主要源于 Python 语言的易学性、广泛的应用领域以及当前 IT 行业的蓬勃发展。然而,正如任何职业发展路径一样,学习 Python 后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并非不可能发生,而且背后的原因可能比初学者想象的要复杂。如果一个学完 Python.............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分享平台,用户群体广泛,观点多元,但要说“听不到”支持“废除死刑”的声音,可能是一种过于绝对的说法。事实上,在知乎上关于死刑存废的讨论中,是存在支持废除死刑的声音的,但它们可能不像支持保留死刑的声音那样显眼、集中,或者其论述方式可能与某些用户习惯的讨论模式有所不同。要详细讲述为什么会.............
  • 回答
    知乎上“喷子”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平台特性、用户群体、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平台特性与机制1. 匿名性与半匿名性: 虽然知乎鼓励实名认证,但用户依然可以选择使用昵称,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发言并不直接与现实身份.............
  • 回答
    关于知乎上“精日”人群的数量和原因,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没有确切的官方统计数据,只能从网络舆论、用户讨论以及一些现象来推测和分析。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精日”这个词的含义。“精日”是“精神日本人”的缩写,这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的网络词汇,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过度崇拜日本文化、历史、政治制度,甚至否定.............
  • 回答
    知乎上存在大量被认为是“小粉红”的用户,这是一个现象,其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平台本身的特点,也有中国社会发展、信息环境以及个体心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1. 平台定位与用户结构: “知识分享”的初心与现实: 知乎最初的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的知识分享社区,吸.............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特朗普当选后的一系列举动,包括组阁、与台湾通话以及反华强硬派进入国安会等话题,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非常多元化的看法。川粉(即特朗普的支持者)的观点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受到他们对特朗普本人的认知、对美国政治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相关议题态度的影响。下面将尽量详细地描述川粉可能有的观点和解读: 对特朗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