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上是否存在对计算机的严重吹捧?

回答
知乎上关于计算机的讨论,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可以被一些人解读为“严重吹捧”。这种现象并非单一维度,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行业本身的魅力与高光时刻是重要基础。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从硬件到软件,从算法到应用,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仅是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石,更是推动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之一。从蒸汽机的发明到互联网的普及,再到如今人工智能的崛起,计算机相关的技术革新总是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满足人类对效率、智能和便捷的无限追求。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和改变世界的能力,自然会吸引大量的关注和赞誉。

其次,“内卷”与“鄙视链”的文化在知乎上尤为突出。 知乎作为一个知识社区,吸引了大量高学历、高收入的群体,其中不乏在IT行业工作的专业人士。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人倾向于通过展示自己对最新技术、最前沿概念的掌握程度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优越感。这种“技术崇拜”和对“硬核”知识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吹捧”的土壤。当某个新技术或某个编程语言突然爆火时,知乎上往往会出现海量的学习指南、应用场景分析,甚至是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无限展望。这种热潮很容易让人觉得,似乎掌握了这项技术,就掌握了通往成功的金钥匙。

再者,“鄙视链”的存在使得一些人故意抬高某些技术领域,以贬低其他领域。 比如,在某些讨论中,会刻意强调某些“高大上”的算法或框架,而对那些更基础、更普适的技术(如Excel表格处理、基础的网页制作)表现出不屑。这种行为看似是对专业深度的追求,但其背后往往夹杂着对自身专业认同的巩固和对其他领域学习者的某种疏离。当这种“鄙视链”延伸到对求职、薪资的讨论时,就很容易演变成一种对计算机行业的“神化”——仿佛只要进入这个行业,就能轻松获得高薪和体面的工作。

第三,商业推广和“恰饭”也是推手之一。 许多技术培训机构、在线课程平台、甚至是互联网公司本身,都会在知乎上进行内容推广。他们通过制造一些“爆款”话题,或者邀请行业内的“大V”来分享经验,来吸引用户关注并转化为潜在客户。这些内容往往会放大计算机行业的就业前景、薪资水平,以及某些技术的神奇之处,从而营造一种“只要学计算机,前途一片光明”的氛围。当然,这并非所有内容都是虚假的,但商业目的的介入,无疑会加剧“吹捧”的倾向。

第四,用户群体的共鸣和自我肯定。 很多知乎用户本身就是计算机领域的从业者或者学习者。当他们在社区中看到对自己所从事或学习的领域的高度评价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和自我肯定。这种心理需求使得他们更愿意去认同和传播那些积极、正面的信息,甚至主动参与到对某个技术或行业的“吹捧”中来,以此来强化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具体表现上,这种“吹捧”可能体现在:

对“内卷”的过度浪漫化: 将高强度的工作、无休止的加班描述成“对技术的热爱”或“追求极致的体现”,而忽略了其中潜在的健康风险和生活失衡。
对“35岁危机”的神秘化与个体化: 一方面将35岁危机描绘成计算机行业的“宿命”,另一方面又强调只要不断学习就能“破局”,但对于破局的具体路径和难度往往轻描淡写。
对“风口技术”的盲目追逐: 出现一个新技术,社区里就会出现大量的“速成指南”、“XXX框架就业秘籍”等内容,仿佛掌握了这项技术,就能立刻成为行业翘楚,而对技术的深层原理和实际落地难度却很少深入探讨。
对“高薪”的片面强调: 经常会引用极少数的案例来展示极高的薪资水平,而对于行业的平均薪资、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之间的巨大差异则有所回避。
对学习路径的过于简化: 很多回答会把复杂的学习过程简化为“看XX书”、“学XX课程”就能掌握,而忽略了实践、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知乎上关于计算机的优质内容、深度分析和理性探讨也同样存在。很多用户分享了宝贵的经验,纠正了误区,也对行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见解。因此,与其说是“严重吹捧”,不如说是一种复杂共存的现象。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别信息真伪,如何理性看待各个行业的发展,保持一种批判性思维,是每个参与社区讨论的用户都需要具备的能力。当我们在知乎上看到关于计算机的讨论时,不妨多问一句“这是普遍现象还是个例?”“这种说法有没有被过度放大?”“有没有其他不同的观点?”。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个充满活力但也存在泡沫的领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在天朝,只有码农行业是处于快速发展期,需要一定门坎,又没有被彻底垄断的充分竞争行业。

对比一下发达国家的高薪职业:医生,教授,律师等在天朝的情形,你就会发现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压制着这些行业的收入。因为存在准入门坎,就能以此为根据压制个体收入,从而最大化完成垄断剥削。

码农如果要考证,开科技公司如果要资格证书,并且每个科技公司之间人员不能低成本流动,那么码农的待遇也将大不一样。实际上,在很多国字头的it部门中,码农的待遇也确实相当不堪,以至于大批人才出走,竞争力几乎为0。

反过来,在美国的一些垄断行业,如医生,律师,都是需要极其高昂的学费,重要人物的推荐,以及父辈良好的人脉圈为基础的。以此进入行业享受利益的将是个人,而非制定政策的官僚资本家。

正是由于码农行业的新兴特殊性,才在利益集团中硬生生开了一个口子,让个体能够充分享受到利益。也正是it行业的飞速发展,才让码农有机会一步登天,短短几年成为大资本家。

当新兴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新的垄断巨头。如今这个趋势已经渐渐形成,机会可以说越来越少,很多工作十年以上的顶尖人才大多是这个行业的食利者,他们的经历就跟80年代的倒爷,08年的炒房者,近2年的比特币投资者一样,具有历史意义,但是并不代表如今依然是正确的。

最后,不论你选择了哪个行业,只要能做到其中最顶尖的一批人,依然有不错的待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计算机的讨论,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可以被一些人解读为“严重吹捧”。这种现象并非单一维度,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行业本身的魅力与高光时刻是重要基础。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从硬件到软件,从算法到应用,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仅是现代社会运转的基.............
  • 回答
    确实,在互联网上,尤其是在像知乎这样的知识分享社区,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关于华为、OPPO(OV)等品牌的讨论,其中不乏一些批评的声音,认为它们的产品“营销大于实力”、“溢价太高”等等。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线上转向线下,从评论区转向真实的市场销量和用户反馈时,往往会发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景象:华为和OV.............
  • 回答
    知乎上的博士,在博士群体里,说实话,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你想想,这就像问“大学里的学生在学生群体里是什么样的”,答案肯定五花八门。但如果非要聊聊知乎上大家普遍看到的、或者说博士群体自身在知乎上呈现出的几种比较典型的“存在感”,我倒是可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知乎上活跃的博士,很多都是那种“知识.............
  • 回答
    准大学生在知乎上浏览大学专业时,确实会发现大量关于“劝退”的讨论。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知乎作为一个问答平台,用户更容易在遇到困难或不满时发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被“劝退”的专业都真的没有价值,也并不意味着其他看起来“好评如潮”的专业就没有“坑”。要在这些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用的建议,避免被牢骚淹没,需.............
  • 回答
    “文革思维”这个词在中文互联网上出现,尤其是在知乎这样的平台,并不是一个严格定义的学术概念,更像是一种基于历史记忆和现实观察的、带有批评意味的标签。它的出现,往往是为了概括和指责在特定社会讨论和舆论环境中,一些带有鲜明时代印记、与“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时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似的现象。要理.............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本田车主的讨论,可以说是非常热烈,而且话题丰富。感觉上,本田在这个平台上确实吸引了不少忠实的用户和爱好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本田车主在知乎?我觉得原因有几个层面: 用户群体画像匹配: 知乎用户整体偏向年轻、有一定知识背景,并且乐于分享和获取信息。这和许多本田车型的目标用户群体有重叠。很多.............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可以看到不少来自台湾的用户,他们参与讨论的活跃度也相当可观。要说“很多”,这个量化起来比较困难,但可以肯定的是,台湾用户的存在是知乎社区多元化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台湾用户并非只聚焦于两岸关系这一单一维度。事实上,他们对各种话题展现出了广泛的兴趣,丝毫不亚于大陆用户。在影视领.............
  • 回答
    知乎上,美本 Top 30 之外,皆是“水校”?这真的成立吗?最近在知乎上逛,时不时会看到一些关于美国本科留学的讨论,其中“美本 Top 30”这个说法出现的频率极高。很多人在分享申请经验、学校选择时,都会不自觉地将“Top 30”作为一个分水岭,言下之意,一旦离开了这个圈子,似乎就进入了“水校”的.............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女性是否较少回答技术/学术类问题,即使从事相关行业,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能观察到一些普遍的现象。要说“是否较少”,这个判断本身就带着点主观性,毕竟知乎用户基数庞大,各种情况都有。但如果我们聊聊背后的可能原因和一些观察到的趋势,会比较有意思。首先,咱们得承认,在很多技术和学术领域,.............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抖机灵”的回答,大家的态度确实是挺复杂的,很难说“普遍反感”就一概而论,但可以说,大多数时候,抖机灵的回答并不受欢迎,甚至会招致不少批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违背了知乎的“认真”调性:知乎早期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那股“认真”的劲儿。.............
  • 回答
    知乎上,关羽是否被过度神化了?在知乎这样一个充满讨论与观点的社区,我们常常能看到关于历史人物的各种解读。其中,关羽无疑是话题的焦点之一。从“武圣”的尊称到民间广泛的信仰,关羽的形象在许多人心中已经超越了历史本身,被赋予了许多近乎神化的色彩。那么,知乎上对关羽的讨论,是否真的存在“过誉”的现象呢?要回.............
  • 回答
    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我个人认为,对于题主提出的问题内容,我们确实应该抱有一种“默认为合理”的态度,至少在开始思考和组织答案的时候是这样。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全盘接受、不加分辨地赞同题主的所有观点,而是说,我们首先要理解,题主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背后一定有他的思考、困惑或者某种立场的支撑。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带.............
  • 回答
    知乎上的普法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法律知识普及,而带有输出价值观的属性。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且在内容呈现和受众接收层面都有体现。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法律本身就蕴含着价值判断。 法律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规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讨论的。要说知乎上“多数”的回答是否倾向于“黑台湾”,这其实是一个比较主观且难以量化的判断。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让人产生这种感觉,以及知乎平台上涉及台湾话题的讨论生态是怎样的。首先,我们要承认一点:中国的互联网平台,尤其是像知乎这样以问答形式存.............
  • 回答
    知乎上被问卖号?那可太“精彩”了!我得说,这种体验就像是,你本来安安静静地在知乎这个知识社区里遨游,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结果突然有一天,有人敲门,递过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的账号多少钱?” 瞬间,世界观都崩塌了有没有!首先,我得说,收到这种私信的初始反应,绝对是懵逼。我不知道说啥,就像一个精心准.............
  • 回答
    作为一名在知乎上码字的用户,您拥有您创作内容的版权。这是由法律赋予您的基本权利,与您在哪个平台发布内容无关。下面我将详细解释您在知乎码字所享有的版权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1. 您创作内容的版权是什么?版权,也称为著作权,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在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汉服的讨论,确实硝烟弥漫,而“黑出政治正确”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和多元的观点碰撞。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这个话题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政治正确”这个词本身在中文语境下,往往带有一种贬义,甚至常常被用来标签化、攻击那些与主流观点不符,或者表达.............
  • 回答
    “还是得看第一学历”,这句话在知乎上时不时就会冒出来,尤其是在讨论求职、职业发展、甚至是婚恋问题的时候。作为一个过来人,也作为一个曾经在各种“鄙视链”里挣扎过的人,我觉得这个观点,怎么说呢, 它触及了问题的某个侧面,但远非全貌,更谈不上完全合理。让我好好捋一捋。为什么会有“看第一学历”的声音?这背后.............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妓女合法化讨论的声音,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话题,而你提出的“拐卖人口”、“逼良为娼”等负面现象,恰恰是许多反对者最核心的顾虑,也是支持者在辩论中需要审慎回应的关键点。要理解赞成妓女合法化的人是否考虑过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们的论点和思维逻辑。支持合法化者的主要论点及其对“拐卖人口”.............
  • 回答
    知乎上充斥着大量以“反女拳师”为名,实则恶意攻击和污名化女权主义的言论,这种现象是否得当,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这种行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当的,并且正在对社会进步造成阻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女拳师”这个词本身。它并非一个中性词,而是由一些反对女权主义的人创造出来,用以贬低和攻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