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上的普法是否已成为一种输出价值观的行为?

回答
知乎上的普法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法律知识普及,而带有输出价值观的属性。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且在内容呈现和受众接收层面都有体现。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法律本身就蕴含着价值判断。 法律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规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而形成的规则体系。这些规则背后,无不体现着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比如公平、正义、秩序、效率、人权等等。因此,任何对法律的阐释和解读,都很难完全摆脱价值的影子。

其次,知乎作为一个公共讨论平台,其普法内容往往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和观点。 普法者,无论是专业的法律人士,还是对法律有研究的普通用户,在回答问题、撰写文章时,都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认知、经验、甚至情感融入其中。

选材角度的倾向性: 哪些法律条文或案例会被反复提及和重点解读?这往往取决于普法者认为哪些内容更能反映“正确”的社会导向或更能引起公众关注。例如,在涉及劳动纠纷时,侧重强调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或者在涉及婚姻家庭时,更倾向于保护弱势一方,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取向的体现。
解读方式的引导性: 对于同一个法律条文,不同的解读可以导向不同的结论。普法者在解释法律时,可能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或者选择特定的角度来强调某些方面,从而引导受众形成某种特定的认知。比如,在解读“见义勇为”相关的法律条文时,有的会强调救助者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以期在“不鼓励滥用”和“保护善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有的则会更侧重于鼓励和表彰见义勇为的行为,强调社会责任。
案例选择的侧重点: 案例是普法中最具说服力的形式之一。普法者在选择案例时,可能会倾向于那些更能引发情感共鸣、更能突出某种社会问题的案例,或者更能印证自己观点的案例。这些案例的呈现方式,比如对当事人的描述、对事件的定性,都可能带有普法者自身的价值判断。
评论区的互动与放大: 知乎的评论区是一个重要的互动场所。用户的评论和讨论,同样会夹杂着各种价值观。当大量的评论都朝着某个方向倾向时,这种声音会被放大,进一步巩固或挑战已有的观点,使得普法内容在价值输出方面产生叠加效应。

再者,普法内容在网络平台上的传播,往往也受到平台算法和用户喜好的影响,这也会间接促成价值观的输出。

“标题党”与“煽情”: 为了吸引眼球,一些普法内容可能会采用更具吸引力、甚至略带煽情色彩的标题或内容。这种做法虽然能提高传播率,但也可能牺牲了法律条文的严谨性,并在不经意间强化了某些非理性的价值判断。
迎合大众情绪: 在某些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知乎上的普法内容也容易围绕大众情绪展开。如果大众普遍对某一方抱有同情或谴责,那么普法内容也可能倾向于解读法律以符合这种情绪,从而将这种情绪转化为一种“法律上的道理”。

那么,这种“输出价值观”是好是坏?

这需要辩证地看待。

积极的一面:
弘扬社会正能量: 适度的价值输出,可以帮助公众理解法律背后的精神,比如公平正义、权利义务的平衡、法律的约束与保障作用。这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
引导理性思考: 有经验的普法者,可以通过分析案例,引导读者更深入地思考法律的适用性、局限性以及社会责任。
填补知识空白: 对于一些法律知识普及不足的领域,通过带有一定价值引导的普法,可以帮助公众建立起基本的法律认知和行为准则。

消极的一面:
误导公众: 如果普法者的价值观偏差,或者存在选择性解读,就可能误导公众对法律的理解,甚至形成错误的法治观念。
加剧社会对立: 在一些敏感的社会议题上,如果普法内容过度倾向于某一方,很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加剧群体对立。
“以法代政”或“以法代德”: 过度强调某些价值,可能会模糊了法律与道德、法律与政治的界限,产生不恰当的“以法代政”或“以法代德”的倾向。

总而言之,知乎上的普法内容,在普及法律知识的同时,很难不带有或多或少的价值观输出。 这种输出并非全然负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法律精神的体现,也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关键在于,作为信息接收者,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辩证地看待这些普法内容,既要从中学习法律知识,也要审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价值判断,并结合多方面信息,形成自己独立的、理性的判断。而作为内容生产者,也应尽量做到客观、全面、严谨,避免过度主观化和情感化,从而真正发挥普法应有的积极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正一提到要“按照基本法”,马上就能纠集起一帮具有相似价值观的众筹者。

认真的回答:

法律,本来就不是价值中立的,很多时候都必须在相冲突的价值追求之前进行取舍。

例如,如果合同法规定,“明码标价的买卖,就一定要遵守“,那么可能会造成不公平,

比如之前的天价湟鱼事件,在明码标价之外还可能涉及黑车司机与店家的串通、涉及定价的不合理(几步路之外的一斤鱼要便宜两百块),

但是,如果合同法规定”虽然是明码标价的买卖,但只要一方存在过失,买家就不需要全额付款”,那么有可能造成市场的混乱。

试想一下,如果店家已经挂出来价码,顾客还寄希望于挑店家毛病以获得优惠,千方百计想在买下来以后少给钱,那一笔买卖可能半天都谈不拢,买面做成了以后还有没完没了的折腾。一旦市场上的东西要多少钱大家也都没数,闹得厉害的就能买便宜东西,这样的市场肯定会是低效的。

公平和效率,就是这样一对矛盾。

对于法律问题中的各方,也难免会有厚此失彼的情况。

比如说,我在海南岛发个帖子,有位在漠河的哥们觉得自己名誉权被我侵害了要告我,那么官司应该在哪里打?

如果法律规定,一律迁就被告,原告会觉得很委屈:明明是他做错了,为什么要让我跑这么大老远去讨个说法?

如果法律规定,一律迁就原告,被告会觉得很无奈:与其让我飞到千里之外应诉,不如就想办法私了,对方要赔多少钱就赔吧,也别打官司了。

如果法律规定,选择双方位置之间的地方打官司,那双方都会莫名其妙:我怎么就跑到武汉了呢?!

到底原告和被告谁应该在程序上获得较大保护,也是一个难以回避的价值观问题。

而在更大的尺度上,一些法律问题涉及到了人性本身:

是否因该废除死刑,这涉及到人性善恶,复仇与宽恕,惩罚与教化之间的矛盾;

卖淫是否应该无罪化,这涉及到法律与道德,个人自由与“公序良俗”之间的矛盾;

到底应该相信接受过系统法学教育的法官,还是要更多依靠普通人组成的陪审团?

律师是否应该为客户的一切言行保密?

很多这类的问题,一定要争个高下的话,双方在道理上都能列举出优劣,最终的取舍,往往还是回到了价值观上。

介绍一套法律体系,怎能离开价值观?

不过,不必谈虎色变, 介绍一种法律背后的价值追求,又不是老虎凳辣椒水给你洗脑,有时根本谈不上有些人所谓的(强行)“输出”==

当然,如果一个人不谈社会现实,不提法学理论,不给对立的观点给予足够尊重,一味拿自己的价值观压着别人,

那还是别来普法了,徒然令人生厌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的普法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法律知识普及,而带有输出价值观的属性。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且在内容呈现和受众接收层面都有体现。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法律本身就蕴含着价值判断。 法律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规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抖机灵”的回答,大家的态度确实是挺复杂的,很难说“普遍反感”就一概而论,但可以说,大多数时候,抖机灵的回答并不受欢迎,甚至会招致不少批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违背了知乎的“认真”调性:知乎早期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那股“认真”的劲儿。.............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熊孩子”的讨论,确实常常能看到一种极端的倾向,感觉讨论的双方都很容易站不住脚。一方面,家长们可能觉得自己的孩子只是小孩子,犯点错、不懂事很正常,不应该被过度苛责。另一方面,很多被“熊孩子”行为影响到的人,则可能会用一种“恨不得让他永世不得超生”的语气来表达不满。这种普遍存在的极端化,我觉.............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知乎上关于川普和美国政治的一些观察,这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开放的讨论,不带什么预设立场。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用户群体非常多元化,对美国政治的关注度也一直很高。川普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焦点,他的言行举止,他的政策,都容易引发巨.............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同学毕业求职时会有的困惑。你说的“身边学长年薪二三十万”,和知乎上一些声音“普遍几千块”,这两种情况确实存在,但中间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或者信息收集的侧重点不同。咱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信息差”。一、 招聘信息与实际薪资的“水位差”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知乎上“卧推100kg+”的现象,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的。咱们别把它当成一个冰冷的数字来看,而是试着从几个方面去拆解一下,你会发现背后有很多门道。1. 门槛的感知与期望值设定:首先得明白,“卧推100kg+”在健身圈里,尤其是对于男性来说,确实是一个比较有分量的目标。它不像深蹲和硬拉那样,可.............
  • 回答
    在知乎上,如果观察ASOUL粉丝群体,确实能发现一些成员表现出与主流民族主义叙事有所不同的观点,甚至有时会被贴上“逆向民族主义”的标签。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深入分析ASOUL作为一个虚拟偶像团体,以及它在中国互联网文化语境下的独特性,再加上粉丝群体的互动和信息传播方式。首先,ASOUL的“魂”在于它.............
  • 回答
    知乎,一个号称“认真你就赢了”的知识社区,在其光鲜的表面之下,也隐藏着一些根深蒂固的偏见和随波逐流的“愚昧共识”。这些现象并非平台独有,而是互联网时代信息茧房和群体极化的一种折射。下面就来聊聊一些比较普遍的、让我觉得有点微妙甚至令人忧虑的方面。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成功学”的某种变体,或者说是一种“个.............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确实是一个在华人社群中经常被讨论的话题。要深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在日华人评价日本普遍高于在美华人评价美国”的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一个原因。这其中夹杂着个人经历、文化适应、社会制度、生活便利性以及价值取向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从“门槛”和“选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同社区文化的核心差异。知乎和 Quora 在表面上都是问答社区,但它们的基因、发展路径和用户群体,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生态”。为什么知乎上个人攻击相对普遍,而 Quora 上却少见,这背后有多层原因:1. 社区基因与早期定位的差异: 知乎: 起步时,知乎以“认真、专业.............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硬拉两倍体重”的讨论,可以说是健身爱好者圈子里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在我看来,这现象的普遍存在,既反映了硬拉作为一项核心力量训练动作的魅力,也折射出网络社群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我们对自身能力认知的一种迭代。首先,咱们得明白,硬拉两倍体重,意味着你能用硬拉的姿势提起比自己体重还重两倍的重量。.............
  • 回答
    关于知乎平台上外国历史相关回答的“门槛”问题,这是一个涉及知识传播机制、平台特性与用户素养的复杂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门槛低的具体表现1. 基础史实错误频发 常见现象:将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混淆(如将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时间线搞混),或对关键术语翻译错误(如“启蒙运动”误译.............
  • 回答
    知乎上“喷子”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平台特性、用户群体、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平台特性与机制1. 匿名性与半匿名性: 虽然知乎鼓励实名认证,但用户依然可以选择使用昵称,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发言并不直接与现实身份.............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特朗普当选后的一系列举动,包括组阁、与台湾通话以及反华强硬派进入国安会等话题,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非常多元化的看法。川粉(即特朗普的支持者)的观点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受到他们对特朗普本人的认知、对美国政治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相关议题态度的影响。下面将尽量详细地描述川粉可能有的观点和解读: 对特朗普.............
  • 回答
    知乎上的博士,在博士群体里,说实话,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你想想,这就像问“大学里的学生在学生群体里是什么样的”,答案肯定五花八门。但如果非要聊聊知乎上大家普遍看到的、或者说博士群体自身在知乎上呈现出的几种比较典型的“存在感”,我倒是可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知乎上活跃的博士,很多都是那种“知识.............
  • 回答
    知乎上活跃的台湾用户,他们当然是“真正的台湾人”。但“真正的台湾人”这个标签本身,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更深层次的讨论和值得玩味的角度。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绝大多数在知乎上分享观点、参与讨论的台湾用户,他们的身份认同和地域归属感是清晰的——他们就是来自台湾的公民。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成长环境、教育背景.............
  • 回答
    在知乎平台上,设计师们往往通过系统的知识积累、实践打磨和持续迭代,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专业影响力。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他们成为成功设计师的路径: 一、系统性学习:构建专业根基1. 基础理论扎实 设计基础:掌握色彩理论、构图原则(黄金分割、三分法)、版式设计等,通过《设计的觉醒》《视觉传达设计.............
  • 回答
    知乎上很多言论观点是否存在误导性,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在很多情况下是,并且其误导性程度因内容、作者、读者和情境而异。”为了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知乎内容生态的特点与误导性的产生机制1. “高质量内容”的定位与现.............
  • 回答
    知乎上文科类问答的质量,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差异巨大,但整体偏高,且具有高度的社区自治特色。要详细地讲清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优点:为什么知乎文科类问答整体偏高?1. 高质量的“早期用户”和专业人士沉淀: 门槛设定: 知乎早期以“邀请制”为主,吸引了一批在各自领域有专.............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在历史领域颇有建树、深受用户喜爱的“大V”,通常拥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将复杂历史问题以清晰、生动方式解读的能力。他们的文章常常能引发广泛的讨论,吸引众多粉丝,甚至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公众认知产生不小的影响。然而,一个普遍的疑问是:为什么这些“历史大V”不将自己的见解发表于学术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