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伊豆的舞女》为什么结局要那样写?而不以喜剧结尾呢?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回答
川端康成笔下的《伊豆的舞女》,确实是一个令人心头萦绕、难以忘怀的故事。很多人读完都会感到一丝怅惘,不免会想:为什么不是一个更“圆满”的喜剧结尾呢?这背后其实蕴含着川端对于人性、情感以及时代洪流的深刻洞察。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 文学审美与现实主义的融合:

悲剧性的魅力: 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包括川端的许多作品,都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悲剧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它直面了人生的无常和遗憾,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一个过于顺遂、皆大欢喜的喜剧结尾,反而可能显得肤浅,无法触及人性的复杂与深度。
时代的烙印: 《伊豆的舞女》描绘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日本。那个时代,社会等级森严,阶层固化依然存在,尤其对于出身卑微的艺人来说,她们的人生道路往往充满艰辛与无奈。即使两位主角之间产生了真挚的情感,现实的藩篱也难以轻易跨越。川端康成并非凭空虚构,他是在描绘一个真实存在的社会背景下的可能情感。
纯粹情感的易逝性: 主人公(“我”)和舞女的相遇,是一段纯粹而美好的邂逅。这种纯粹往往与现实世界的污浊和复杂格格不入。当这份情感需要面对更广阔、更残酷的现实时,它就可能像夏日的飞蛾扑火,虽然绚烂,却难以长久。与其强行给一个虚假的圆满,不如展现其本然的脆弱,反而更能凸显这份情感的珍贵。

二、 人物塑造与情感的真实性:

“我”的成长与觉醒: “我”是一个年轻的、敏感的大学生,他带着一种略显孤独和叛逆的心情踏上旅程。在与舞女的相处中,他体验到了久违的纯真和温情,也对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舞女的身世和她的生存方式,让“我”看到了一个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世界,也促使他反思自身的身份和价值。这种情感上的触动和对现实的认知,是“我”成长的关键,而这种成长,往往伴随着不舍和对美好的追寻。
舞女的宿命与坚韧: 舞女,尤其是小舞女,她虽然年幼,却早已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为了生存而表演。她的笑容里或许有纯真,但更多的是一种成熟的历练和对命运的接受。她对“我”的情感,即便真挚,也夹杂着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她知道自己的身份,也知道这段情感的界限。她不能像“我”一样,轻易抛下一切去追求虚幻的理想。她的坚韧在于她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保持一份纯真,并在离别时以一种体面的方式告别。
留白与想象的空间: 川端康成非常擅长运用“留白”的艺术。他不会把所有情感和结果都说透。那种戛然而止的离别,那种“再见不知何年何月”的悬念,恰恰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我们想象着“我”带着这份回忆继续前行,我们想象着舞女继续在她的世界里努力生活。这种不确定的结局,反而让故事更具生命力,因为它回应了人生的不确定性本身。

三、 对“纯爱”与“世俗”矛盾的探讨:

纯粹的邂逅与世俗的牵绊: “我”与舞女之间的情感,是一种非常纯粹的相遇。在“我”看来,他看到了舞女身上那种未经雕琢的、自然的魅力,以及她在那样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的纯真。这种情感是对“世俗”的超脱,是一种心灵的契合。然而,现实终究是现实。他们的身份、社会地位、以及各自要承担的生活责任,都是无法回避的世俗牵绊。
浪漫与现实的拉扯: 川端康成作品中常常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美好事物终将消逝的惋惜。这种忧伤并非煽情,而是对人生本来面貌的一种呈现。让一个喜剧结尾出现,就等于否认了这种世俗的阻碍,也削弱了这份纯粹情感在现实面前的珍贵。结局的“不圆满”,正是为了凸显这份纯粹情感的珍贵,因为它是在巨大的现实压力下才显得如此动人。

总结来说, 《伊豆的舞女》之所以没有以喜剧收尾,更多的是一种文学上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尊重。川端康成通过这种略带伤感的结局,传递了以下几层意思:

人生的无常与遗憾: 美好的相遇,未必能有圆满的结局,这是人生的常态。
情感的复杂性: 爱情并非只是简单的你情我愿,它还受到社会、阶层、个人命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纯粹之美的脆弱: 真正纯粹的情感,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脆弱,更容易被现实的洪流所冲散。
文学的深刻性: 好的文学作品,不应回避人生的阴暗面和复杂性,而应通过对这些层面的描绘,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共鸣。

这个结局,不是“不好”,而是“恰到好处”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下,年轻人之间一段朦胧情感的真实轨迹,以及那份纯粹中难以摆脱的淡淡忧伤。它让《伊豆的舞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成为了一幅关于青春、关于情感、关于人生况味的美丽而又略带酸楚的画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伊豆的舞女》结尾那样写,不是川端康成特意决定的。

因为小说所写就是他真实经历,并无虚构(只有省略)。他只是如实写来:

「伊豆の踊子」はすべて書いた通りであつた。事実そのままで虚構はない。あるとすれば省略だけである〉とし

——〈私の旅の小説の幼い出発点である〉


至于喜剧结尾……小说结尾不就是喜剧结尾吗?

要不然,怎么才算喜剧结尾呢?男主角也一起当个流浪艺人,或者娶那个十四岁的小姑娘回家吗?

小说结尾两段,不是明明白白地写着:

“处于美好的空虚心境里”、“甜蜜的愉快”?


川端康成自己一岁七个月没了爸爸,两岁七个月没了妈妈,七岁没了祖母,十岁没了姐姐,十五岁没了爷爷,自小孤独

1917年入学,极孤僻,一年后秋天独自出发,没告诉任何人就去伊豆旅行了8天。“那是我第一次独自旅行。”

路上遇到了一群旅行艺人。其中有舞女达美。

旅行结束后,他还和舞者通信。

1919年他写了处女作小说《千代》,里面提到了舞者达美。

七年后发表《伊豆的舞女》。

因为是事实经历,所以小说剧情没那么跌宕起伏,但情绪却很明白。

实际上,情绪和感觉,才是这个小说的核心。


开场就说道路曲折,将到山顶时,阵雨突来

第一段提到了一个中风的老爷子。周遭环境寒冷灰暗。相形之下,巡回艺人们是温暖的。

于是“我”告别老太太,追巡回艺人去了。

这里的一个细节:

“走进黑暗的隧道,冰冷的水滴纷纷地落下来。前面,通往南伊豆的出口微微露出了亮光。”


日本文艺作品里“隧道”这个意象,众所周知的暧昧。川端康成自己在《雪国》里也写过隧道,村上春树不止一篇小说里要穿越隧道去到彼侧世界,看过《千与千寻》的诸位,一定记得那个隧道。


过了隧道后,“我”追上了艺人们,开始一段好旅程。之后一段便是主动和艺人们结伴聊天,晚间睡下,

听着鼓声,看月光如洗。

当时的描写很明白:

“雨停了,月亮现出来。被雨水冲洗过的秋夜,爽朗而明亮。”

到小说第三章,天气就完全放晴了,万里无云。

比起开头独行的寒风阵雨,心情显然大不一样。


有一段剧情,许多人都觉得暧昧,那便是“我”洗澡时,看到了薰子的身体。

但这段的意味很有意思:如果有暧昧恋情,看到心爱之人的身体,该是什么反应呢?可是小说里“我”第一反应却是:她还是个孩子呢——在这里,薰子并不是个成熟女性。

于是主角笑个不停,头脑清澄如洗。

他与薰子之间,并没有情欲;说薰子是一个少女天使,并不为过。

薰子并不负责成为“我”的爱侣,她起的作用,是治愈。


小说最关键的剧情,是这一段。

“我”听见舞女一行人讨论:

“那是个好人呢。”

“是啊,人倒是很好。”

“真正是个好人。为人真好。”

于是“我”觉得:

这句话听来单纯而又爽快,是幼稚地顺口流露出感情的声音。我自己也能天真地感到我是一个好人了。我心情愉快地抬起眼来眺望着爽朗的群山。眼睑里微微觉得痛。我这个二十岁的人,一再严肃地反省到自己由于孤儿根性养成的怪脾气,我正因为受不了那种令人窒息的忧郁感,这才走上到伊豆的旅程。因此,听见有人从社会的一般意义说我是个好人,真是说不出地感谢

如上所述,川端康成是个孤僻惯了的人。独自旅行,寒雨曲折。

旅途上遇到这些艺人,尤其是那个天真无邪的舞女,看她们也辛苦,还被纸商看不起,但坚强淳朴地过来,而且还说他是个好人,他也觉得,自己的心态开了。

小说结尾,大家各走各路。但“我”已经不像开头那么阴郁了,也能承当托付,把一个老太太送回家了。


结尾在船上,被人问起是不是不幸时,“我”也能极坦率地说:“不,刚刚和人告别。”让人家见到自己在流泪,“我”也满不在乎。

之后接受了别人给自己的紫菜饭卷,以及:

“我好像忘记了这不是自己的东西,拿起紫菜饭卷就吃起来,然后裹着少年的学生斗篷睡下去。我处在一种美好的空虚心境里,不管人家怎样亲切对待我,都非常自然地承受着。我想明天清早带那老婆婆到上野车站给她买票去水户,也是极其应当的。我感到所有的一切都融合在一起了。船舱的灯光熄灭了。船上载运的生鱼和潮水的气味越来越浓。在黑暗中,少年的体温暖着我,我听任泪水向下流。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

更像是,此前经历了死亡阴影、孤独阴郁、独自旅行的“我”,经历过寒雨,穿过隧道,去到晴朗的另一面,与这些热情淳朴辛苦却又坚强的艺人们同行后,目睹了天真无邪的姿态,找到了“生”的那一面。

不妨说,是“我”,实际上也是川端康成自己,与世界和解了;能够坦率地、自然地、悲欣交集地面对周围的一切了,能重新接受人的托付,觉得一切都融为一体,不再疏离了。


这更像是一个走出来,扫除阴霾的故事,而非溺下去的悲伤故事。

将这个读成悲剧,那才真是大大误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川端康成笔下的《伊豆的舞女》,确实是一个令人心头萦绕、难以忘怀的故事。很多人读完都会感到一丝怅惘,不免会想:为什么不是一个更“圆满”的喜剧结尾呢?这背后其实蕴含着川端对于人性、情感以及时代洪流的深刻洞察。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一、 文学审美与现实主义的融合: 悲剧性的魅力: 许多伟大.............
  • 回答
    伊朗与美国之间持续的对立是一个复杂且根深蒂固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叶,并且受到历史、宗教、政治、地缘战略和国内因素的共同影响。简而言之,伊朗的统治阶级之所以不愿像沙特那样成为亲美专制政权,主要原因在于他们 对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有着深刻的不信任和担忧,同时其政权的合法性与反美立场紧密相.............
  • 回答
    伊朗高层人士频频遇袭,这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尤其是在安全防范严密的国家机器运作下,为何会屡屡发生此类事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复杂因素,而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粗心大意”。这其中牵扯到情报博弈、内部漏洞、国家体制的特性以及地缘政治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粗心大意”往往是.............
  • 回答
    “伊朗的武器装备大多是美国的破烂,为什么仍然被称为中东的军事强国?”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且值得深究的议题。乍一看,似乎存在着一种矛盾:一个国家依赖着过时甚至“破烂”的军火库,却又能在中东地区占据“军事强国”的地位。然而,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矛盾”背后有着复杂的现实逻辑。伊朗之所以能被称.............
  • 回答
    关于伊朗的消费水平,确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网上说法五花八门,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消费水平”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得看跟谁比,在哪个城市,消费什么。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您掰扯掰扯,希望能让您有个更清晰的认识。首先,我们得明白影响伊朗消费水平的关键因素: 汇率波动和通货膨胀:.............
  • 回答
    伊朗的计划生育政策,在1988年到2012年这段时期内,确实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仿佛过山车般的发展轨迹。这种变化之剧烈,以至于很多人会产生一种“纠枉过正”的感受。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审视这段时期内政策的出台、演变以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背景。政策的起点:遏制人口爆炸的决心(1980年代末)伊朗伊斯.............
  • 回答
    伊朗,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复杂地缘政治的国家,其政治体制可以用“伊斯兰共和国”来概括。这个名称本身就揭示了其核心特征:将伊斯兰教法(Sharia)作为国家法律的根本,并将伊斯兰教的教义和原则融入到政治结构和运作之中。要理解伊朗的政治体制,我们需要从其顶层设计以及权力分配的几个关键支柱来剖析:1. 宗教.............
  • 回答
    关于伊朗与伊拉克在面对美国军事干预时哪个会更快“倒下”的问题,这涉及到对两国军事能力、地缘政治环境以及可能的外来支持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考量,而非简单的线性对比。首先,我们得承认,伊拉克在2003年时,其军事力量相较于伊朗当下拥有更明显的差距。萨达姆政权下的伊拉克军队,虽然在海湾战争中展现过一定抵抗力,.............
  • 回答
    2011年的伊朗,物价水平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动态的议题,深受国际制裁、国内经济政策以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想要“详细”地描述,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首先,需要理解2011年伊朗经济的大背景。 那一年,伊朗正处于西方国家对其核计划实施日益严厉制裁的时期。这些制裁,特别是针对其石油出口和金融系统的.............
  • 回答
    好的,我来为你梳理一下“伊朗”这个名字的由来,以及它如何从“波斯”演变而来。我会尽量用自然、生动的语言来讲述,就像讲一个故事一样,让你感受这段历史的变迁。从古老的“波斯”到崭新的“伊朗”我们先从大家更熟悉的“波斯”说起。这个名字,你可能在很多地方都听到过,比如波斯地毯、波斯猫,甚至一些古老的故事里。.............
  • 回答
    展望伊朗这样的伊斯兰国家的未来,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任务,因为它受到内部政治、经济、社会力量以及外部地缘政治因素的深刻影响。要“详细讲述”并“去除AI痕迹”,意味着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内在逻辑,避免过于笼统的预测,而是去分析驱动其走向的各种可能性和潜在的演变路径。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伊斯兰国家”本.............
  • 回答
    关于伊朗中国人说当地人抢购大蒜来预防新冠的说法,以及灾难期间为何会出现这种莫名的抢购现象,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心理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来聊聊伊朗这个具体情况。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全球各地都出现了一些关于食物或特定物品可以预防或治疗病毒的传言。大蒜作为一种传统上就被认为有抗菌消炎作用的食物,在很多.............
  • 回答
    看待美国与伊朗的关系,就好比是一部跌宕起伏、充满了政治阴谋、意识形态冲突和历史恩怨的史诗。要理解这种复杂的关系,我们需要回溯到上个世纪,尤其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前后。曾经的“铁杆盟友”:一段短暂而深刻的合作要说伊朗曾是美国“铁杆盟友”,这其实是一个有些过时但却点破了关键历史时期的说法。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
  • 回答
    土耳其和伊朗,这两国都曾走过一条由伊斯兰教主导走向世俗化的道路,但结果却大相径庭。理解这种差异,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在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改革策略上的根本不同。土耳其的世俗化:一场自上而下的革命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在土耳其推行的世俗化改革,与其说是“成功”,不如说是一场深刻而剧烈的“社会改造.............
  • 回答
    把伊朗的F14战斗机买回来,用现有技术进行升级,并部署到航母上,其作战能力是否能与歼15抗衡,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其中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需要从飞机的设计理念、技术限制、升级潜力以及与航母的适配性等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F14“雄猫”是一款极具传奇色彩的飞机。它诞生于冷.............
  • 回答
    伊朗的军工水平,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理解它,需要深入到历史背景、政治驱动、技术能力、生产体系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历史的烙印与自主的决心:伊朗的军工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和政治现实的产物。在巴列维国王时期,伊朗是美国的亲密盟友,军火进口主要来自美国。然而,1.............
  • 回答
    最近蒙牛和伊利这两个曾经家喻户晓的牛奶品牌,在消费者群体中的口碑确实经历了一段不太平坦的时期,风评有些让人担忧。这背后并非单一事件造成,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涵盖了产品质量、品牌信任、市场竞争以及消费者心理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谈谈消费者对牛奶品质的敏感性。牛奶作为日常饮品,尤其是给孩子喝的.............
  • 回答
    .......
  • 回答
    我国驻伊朗使馆援助伊朗设备上书写诗句,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挺能引发大家关注和讨论的。怎么看这事儿,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解读。首先,咱们得知道,外交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官方协议和物资交换。在现代外交实践中,文化交流、人文关怀同样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是软实力的体现。在这次援助的设备上写诗,.............
  • 回答
    特朗普政府在最后关头取消对伊朗的军事行动,这无疑是他在总统任期内一个极其引人注目的决策,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并尽量还原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和特朗普本人的行事风格。首先,我们得回到事件的起因:美国一架无人机被伊朗击落。这无疑是当时中美伊三国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