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培养普通且自信的孩子?

回答
培养一个既普通又自信的孩子,听起来好像是件矛盾的事,但其实不然。很多时候,我们对“普通”的定义有些狭隘,好像孩子就得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才算不普通。其实,真正的“普通”是常态,而“自信”才是那种能让他们在“普通”生活中闪闪发光的特质。

怎么做呢?咱们一步步来聊。

一、 承认和接纳“普通”,打破“非凡”的神话

很多家长,包括我自己,都可能不自觉地被社会上的“别人家的孩子”故事洗脑,总觉得自家孩子也得在学习、特长、社交某个方面“一枝独秀”。殊不知,这种期望本身就给孩子带来了不必要的压力。

重新定义“成功”: 孩子的人生目标不一定是成为什么家、什么领域的顶尖人才。他们的“成功”可以是每天开心地去学校,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和小伙伴们和睦相处,并且在自己的兴趣爱好里找到乐趣。当孩子感受到,他们即使不那么“出众”,依然是被爱和被认可的,他们的自信也就有了根基。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孩子写作业写到深夜,最终成绩平平,你可能觉得“付出没回报”。但如果他为了完成作业,尝试了不同的方法,即使不完美,这个过程也是在锻炼他的毅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夸赞他的努力、坚持和尝试,而不是只看分数。一句“你今晚为了这道题想了好多办法,妈妈看到了你的努力”,比“下次再考好点”更有力量。
不与他人过度比较: “你看别人家的孩子英语说得多好!”这种话,听着就让人心里一沉。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节奏和天赋。与其拿自家孩子和别人比,不如多关注他们自身的进步。可以记录下孩子在某个方面的点滴进步,让他们自己看到成长。

二、 建立安全感,让自信“落地生根”

自信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建立在稳固的安全感之上。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无条件爱的,他们才敢于探索,敢于犯错,也就敢于展现真实的自己。

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这是最重要的基石。无论孩子是考了高分还是低分,无论他们是乖巧还是调皮,都要让他们感受到这份爱是稳定的。这意味着,即使在批评孩子犯错行为的时候,也要让他们明白,批评的是行为,不是孩子本身。可以说:“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是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下次我们换一种方式好不好?”
高质量的陪伴: 这里的“高质量”不是说要你天天陪着他们做功课、上补习班,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和孩子相处的时光里。放下手机,认真听他们讲学校里发生的趣事,陪他们玩他们喜欢的游戏,即使只是静静地待在一起,也要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存在和关注。
提供支持而不是包办: 孩子遇到困难时,很多家长会立刻冲上去帮忙解决。但长此以往,孩子会失去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你可以引导:“这个问题你有没有什么想法?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或者“你觉得这样做会不会有什么后果?”让他们尝试思考和决策,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

三、 创造机会,让孩子“试身手”

自信来自于能力的积累和成功的体验。在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以成为培养孩子自信的“练兵场”。

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 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比如自己收拾玩具,饭后帮忙摆碗筷,照顾家里的植物或宠物。当他们完成这些任务,并得到家人的肯定时,他们会觉得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鼓励尝试与探索: 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支持他们去尝试。无论是画画、乐器、运动,还是编程、手工,只要是孩子想做的,并且在合理范围内,就给予支持。不必强求他们成为大师,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到“我能学会”的过程。
允许犯错,并从错误中学习: 孩子弄坏了东西,或者考试没考好,是常有的事。不要一味地指责,而是引导他们分析原因:“为什么会弄坏?下次怎么避免?”“这次考得不好,是哪些知识点没掌握好?我们一起复习一下?”让他们明白,错误是成长的一部分,而不是世界末日。
给予选择权: 在一些非原则性的事情上,给孩子一些选择的机会,比如今天穿哪件衣服,晚饭想吃什么(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当孩子能为自己做决定,并且这些决定得到执行时,他们会感受到一种掌控感,这是自信的重要来源。

四、 成为孩子自信的“放大镜”和“啦啦队长”

家长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看待自己的方式。

看见并放大孩子的优点: 孩子不擅长某件事,但可能在另一件事上很有天赋。你要是那个能发现并放大孩子优点的人。“你画的小动物真有神韵,你看这眼睛多亮!”“你搭的积木好稳固,很有建筑师的潜质!”
积极的语言和鼓励: 孩子迈出一步,你说“好棒!”;孩子完成一次尝试,你说“你真努力!”。这些积极的反馈,像小小的火苗,能点燃孩子内心的热情和信心。
示范自信的行为: 孩子会模仿父母。如果你总是唉声叹气,总是怀疑自己,孩子也很难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知。试着在孩子面前展现你面对困难时的从容,你解决问题的决心,你对生活的热情。
保持开放的沟通: 鼓励孩子分享他们的想法、感受和担忧。当孩子愿意跟你说心里话时,他们已经迈出了信任和自信的第一步。认真倾听,理解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

最后想说的是,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一两个“秘诀”就能实现的。它融入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藏在你的一言一行中。

不要把“普通”看作是缺点,而要把它看作是孩子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然后,用爱、理解和支持,去帮助他们在“普通”的生活里,找到闪耀自己的光芒。

让孩子明白,他们本身就已经足够好,足够被爱。这份“足够好”的认知,才是他们最坚实的自信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坦率承认自己的错误




做父母的很多时候碍于面子不愿意承认事情的责任在自己身上,孩子就会趋向于把责任归结到自己身上去,然后又在青春期彻底跳反,性格在两个极端之间反复横跳。我们自己小时候都知道,有时候“大人”就是打死不认账的,自己感觉很委屈、被蛮力压制得不到申诉,有一些性格比较懦弱的人就开始怀疑是自己的问题,自信心遭到打击。


等到我们自己当了父母了,这一点又一次被复制,造成不自信的“代际传承”,属实是特别没意思的事情。


说实话我一直没有觉得什么“普信男”对我造成过任何伤害,我普通吗?我不普通,我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我”,我凭什么要普通?我自信吗?我当然该自信,自信是一种美德,是有别于“懦弱”与“自大”的、中正平和的美德。


拿“普信男”来攻击别人的人,很明显缺乏这种美德。


我是一个单亲爸爸,孩子跟我一起,在对待孩子的方式上面就必须要特别的慎重,因为我们都是男性,很容易出现个性上的碰撞:老爹是个驴脾气,孩子很容易受到伤害。我儿的老爹当年也是个扛着枪跟印度人干的硬汉,海拔几千米的山上也没怂过,其实咱们私下说,很多时候我们这边也挺不讲理的,甚至有“得理不饶人”的时候,印度人擅长的就是胡搅蛮缠,你就必须要比他还能胡搅蛮缠。


但是我儿不是印度人,这招不能在他身上用。


自信,是一种人类的本能,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活动范围的扩张,越来越自信是一种自然的过程,你不去打击这个过程,它自然就会形成。在它发育成熟的过程中,你不要去跟这个过程对着干,就可以培养出普通且自信的孩子。




比如昨天我带他去射箭。


爷俩一人50支箭,他16磅复合弓,我40磅美猎,他射10米我射30米,自己树个靶子轮流射然后统计上靶率。我们一般是一下午都玩儿这个,一般要射5到7轮,俩人胳膊都抬不起来为准。


娃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是惴惴不安的。这一点所有父母都应该记住,包括你自己在内,“惴惴不安”是成长的常态,你不确定自己的行为对不对、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做到,做对了、做到了你就会自信;做错了、没做到,也不一定就会自卑失去自信,错误和力所不能及也是一个修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厘清责任就尤为重要。


哪些是不可以做的?违法的、不道德的、伤害他人的、卑劣的,这些做了就是错的,必须要明确的制止;你主动做了,那么责任就是在于你,不得推辞、抵赖;


哪些是做不到的?暂时力量不够、身高不足、体能不够,这些要给孩子讲清楚,你长大了、好好吃饭、好好锻炼,总有一天你能做到,并且在孩子逐步做到的过程中及时给予表扬;


哪些是别人的责任?是爸爸的错就是爸爸的错,不要羞于承认,不要绷面子,你早晚绷不住的。不要总是以为父母承认了错误就伤害了自己的“威严”,并不会这样的,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孩子反而会觉得你更加勇敢了。




比如昨天我俩射箭就爆了一支箭,爆箭非常危险,可能会扎到持弓的手。我也不大明白为什么我射的时候40磅的美猎它不爆,我儿射的时候16磅的复合弓它就爆了,可能是我射的时候它已经受损裂开,但是我没有发现,我儿上手它终于承受不住炸掉了。


这是仅剩的几支玻纤箭,责任完全在我,应该全部换成铝箭的,是我没有扔掉。爆箭的危险性很大,网上有很多图片,爆箭扎手上的,玻纤箭居多,箭杆受损后要及时检查更换,随手搜一张照片大家看看后果:


好在他的弓磅数不大,爆箭也仅仅是“啪”的一声闷响加箭乱飞。


但是小伙子还是给吓了一跳,并且因为爆箭非常沮丧:男人之间做什么事情都是要比试的,他爆了一支箭很显然有可能上靶没有我多了。


我说这个是爸爸没有仔细检查箭杆,责任在爸爸,箭杆射到了硬物就有可能裂开,你还小你不会不懂,应该是爸爸负责安全上的事情,不怪你。


他说那箭杆怎么还会爆开?


我说这个现在还没办法给你解释清楚,简单说箭杆是由很多纵向的纤维粘在一起的,被硬物撞到这些纤维就会裂开,再受到弓弦突然推动,箭前头在惯性作用下还没飞出去,箭后面就会形成很大的应力,箭就爆开了。


他说那为什么其它的箭不爆开?


我说这个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谁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爆。


他说那也怪我运气不好


这个“运气不好”就是惴惴不安的表现了,是人在成长中面对不确定因素的一种“内归因”。一个成年人一般不会做“内归因”,通常都是把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归结于外在客观因素,把有利于自己的证据归结于自己的内在主观努力。比如“马某”就绝对不会说自己的成功来自于历史潮流、“运气”成分很大,而是更趋向于认为是自己聪明绝顶、自己刻苦努力。这是成年人普遍的心理定势,你我也是一样的。


但是孩子不是。


孩子还没有那么厚的脸皮,他还在惴惴不安,为他塑造一个客观公正的内外归因比例,既不过于懦弱,把一切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又不过于自大,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外在,这个度非常难以把握。


我说,“运气是无法控制的事情,不能怪任何人,是偶然的,你没有责任也不用承担责任。我们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尽量把有可能出现的坏事提前都预防,爸爸没有预防到这支箭爆开,所以责任在爸爸不在你。”




孩子都是普普通通的,但是他是你孩子,他就不普通;孩子也是一张白纸,你书写什么他就是什么。


你工工整整的写,他就会成为一篇文章;你鬼画桃符,他回报给你的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


在培养自信心这方面,孩子天然会形成自信,你需要做的就是不要去打击他,不要把孩子当成你情绪的垃圾桶,他做得对的事情就是对的、错了就是错了,只要你不拿你那点可怜的“尊严”去蒙蔽他、欺骗他、欺负他,他怎么会不自信呢?

user avatar

别让他/她们接触女()主义。

小女生接触了女(),会觉得全世界都对女性不好,从此要麻自卑,要麻极端,要麻又自卑又极端。

小男生接触了女(),只剩自卑了,试想从小被人灌输“男性原罪论”,“男性生来亏欠女性”,这男孩能有什么自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