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没有别的群体效仿犹太人的教育?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犹太人的教育”这个话题的核心。要说为什么别的群体没有“效仿”犹太人的教育,我觉得得先拆解一下“犹太人的教育”究竟指的是什么,以及“效仿”这个词的含义。

首先,如果我们要说“犹太人的教育”,大家脑子里浮现的,很可能是一些刻板印象,比如对学术的高度重视、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视宗教的教育等等。但实际上,犹太人的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元的概念,它横跨了数千年的历史,融合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并且在现代社会也有着极大的演变。

你想想看,一个在古代以色列的农耕社群的犹太人,他的教育重点跟在中世纪欧洲生活、在伊斯兰世界学习、或者今天在美国、以色列、法国的犹太人的教育,能是完全一样的吗?肯定不是。所以,“犹太人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在变化的集合。

那么,“效仿”呢?如果一个群体说要“效仿”犹太人的教育,这本身就有点模糊。是因为他们看中了犹太人在科学领域的成就?还是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对历史文化有更深的理解?还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犹太社区在互相支持、共同进步方面的力量?不同的出发点,指向的“效仿”方向也不同。

要说为什么别的群体没有大规模、系统性地“效仿”犹太人的教育模式,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关键的原因:

1. 犹太教育的独特性根植于其历史、宗教和社群的特殊性。

宗教的核心地位: 犹太教是犹太人身份的核心纽带。宗教经典的学习(比如《托拉》、《塔木德》)不仅仅是知识灌输,更是理解自身存在意义、社群规范和历史记忆的基石。这种教育模式深深植根于对“神圣”文本的敬畏和诠释。其他群体,即使有宗教信仰,其宗教与生活、教育的结合方式、以及宗教经典的权威性和解释学可能与犹太教存在根本差异。
历史的沉淀与传承: 犹太民族经历了漫长的流散历史,在各种环境下都要努力维系民族认同和文化。教育成为了一种至关重要的“活下去”的工具,承载着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以教育维系民族生存”的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在许多其他文化背景下可能并不那么突出。
社群的凝聚力: 犹太社区,无论大小,往往拥有非常强大的社群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体现在对教育的集体重视和投入,对有才华的孩子的支持,以及在学习中相互扶持的氛围。这种高度一致的社群价值观,很难在其他拥有不同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群体中复制。

2. “效仿”的复杂性与局限性。

文化语境的差异: 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整个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体制、甚至地理环境的影响。犹太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其教育体系必然会与当地的主流教育体系融合,同时也保留和发展自身特色。一个群体想要“效仿”,必须考虑其自身的文化土壤是否适合,或者说,他们要模仿的是哪个阶段、哪个地区的犹太教育模式?这是一个很难完全照搬的问题。
目标受众的差异: 如果一个群体想效仿犹太人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表现,那他们需要的是强大的科技教育资源、研究氛围和创新环境,这更多是现代社会普遍追求的目标,而不仅仅是犹太人的专属。如果他们想效仿犹太人对家庭和文化传承的重视,这又是一种价值观的引导。这些目标本身可能与其他群体已经有所追求,只是方式不同。
制度与实践的难以复制: 犹太教育中很多成功之处,比如对孩子提问和辩论的鼓励(这是《塔木德》学习的重要方式),对学习的内在驱动力的培养,以及一种尊重知识、尊重学者的社会氛围,这些都是非常深层次的文化特质和教育理念的体现。要“效仿”这些,需要改变的是整个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这往往比学习几本书、或者强调几个重点要困难得多。

3. 别样的成功与自身的优势。

“效仿”并非唯一的出路: 很多群体也有自己独特的、成功的教育模式和价值观,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比如中国儒家文化强调的“学而优则仕”、“十年寒窗苦读”,也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并塑造了中国社会的独特文化。欧洲的古典教育、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中的教育理念,都有其独到之处。
社会发展的多元化: 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体发展和多元化,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知识、提升技能、实现自我价值。社会对成功的定义也越来越宽泛,不只是学术上的成就。因此,对“犹太人教育模式”的单一追逐,可能也不是所有群体都会选择的路。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你可以选择让孩子学习一套数学课程,但很难直接“效仿”犹太人学习《塔木德》的方式,因为那是基于特定的文本、历史和宗教语境的。你可能会借鉴其中一些方法,比如鼓励孩子多思考、多讨论,但核心内容和形式还是会根据自己的文化和目标来调整。

总而言之,与其说别的群体没有“效仿”犹太人的教育,不如说“犹太人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难以被简单复制和套用的复杂体系。它的成功与犹太民族的特殊历史、宗教、文化和社群紧密相连。其他群体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发展路径,他们更倾向于从不同的文化中汲取养分,并结合自身特点来构建自己的教育体系和价值观。

就像没有人能完全照搬另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一样,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和社会实践,其深层的东西是很难被简单“拿来主义”的。更多的是,人们在看到犹太人在某些方面的成就后,会去理解背后的原因,并从中获得一些启发,然后将这些启发融入到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不吹不黑,要明确一个概念,“犹太教育”,是一种宗教教育,虽然与大多数宗教教育不同:犹太教育罕见的在古典时代就实现了普及的通识教育,而不仅仅是针对具有特定宗教内身份的人教授特定的宗教知识。

与法国大革命以后的现代公共教育比,以犹太教为基础的“犹太教育”是根本无法与现代公共教育相提并论的。在现在这个公共教育普及的年代,“犹太教育”显然是对完成现代教育的学业帮不上什么忙的。

如果在现代教育已经普及的背景下,不是因为宗教信仰而学习犹太教,而是为了其它现实目的而想从“犹太教育”中找到什么学习上的帮助,这就是在缘木求鱼。

“犹太教育”突出点就是在历史上,拉比犹太教在普通大众中实行普及教育的时间远远早于其她宗教、文化,相对于其她文化中的修道院式精英教育、私塾式精英教育,从公园前2世纪开始,拉比犹太教就在社区推广普及教育,要求每一个信众都要受教育,并努力解决受普遍教育面临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老师不足等实际问题,信仰拉比犹太教,必须要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神学、文学、还必须学习数学、自然哲学(近代以后发展为自然科学),通过拉比犹太教社区内的青年人必须通过考试以后才能举行成人礼,而新皈依拉比犹太教的人通过考试以后才能举行皈依仪式。

而其她的文化背景下,普及教育通常是在法国大革命以后的时代,直接或间接受其影响的结果,通常以公共教育为形式。

另外一个犹太教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平行解经传统。大概的例子就是,即使是在书面化的拉比犹太文献,例如《密释那》、《诸经米德拉什》、诸版《塔木德》合集中,对于一个神学和哲学的概念,通常会把不同的观点和理解同时记录下来,经常是相悖的,并且与其她宗教的经典不同的是,这些内容记录本身不会被宗教内的权威区分为,正确、错误,强力、赢弱,而是完全由已经有一定神学和哲学基础教育的普通犹太教信众自己判断和选择。

平行解经传统以及辩论传统有关,确实培养了有犹太宗教背景者忍受与自己所在学派的不同理论、并主动质疑既有的理论传统。而平行解经传统的出现,也是拉比学者的兴起相关的,产生于拉比学者于按照Torah字面理解戒律的祭司派的斗争中,通过解经传统实际上在保持Torah的同时,废除了Torah与诺亚七律以外大多数信条的唯一权威性。

至于拉比犹太教是怎么起源的;即便印度教、佛教、儒家早期文化中也提出过“有教无类”一类的思想,为什么拉比犹太教会成为古代世界唯一一个大众普及教育的例子。

这不仅是一个理念问题,而是思维理念+政治经济问题+一系列历史巧合的共同结果,这实际上是一系列罕见的巧合所导致的历史事件,自然而然的,地球上大多数群体是不可能模仿的,因为遇到这样情况的概率太低了。

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一个很好的答案:

为什么犹太人总受迫害?

以下是对这个答案的引用:

拉比犹太教的起源,自称是继承自摩西时期的大公会议,实际上是马加比王朝时期才兴起的一股力量。
先要说到波斯帝国控制了巴比伦和黎凡特以后,居鲁士大帝任命了一名信仰犹太教的宰相,后来被他所说服,虽然本人没有皈依犹太教,但亲自主持重建了耶路撒冷圣殿,恢复了祭司犹太教,并许以自治,同时使一部分波斯贵族皈依了犹太教。
后来亚历山大征服了波斯,其去世后,波斯和黎凡特都被希腊化诸国控制。虽然迦南也被希腊化了,但这时祭司中出了几个反希腊的人,招募民兵赶跑了亲近希腊化诸国的祭司,自称还是波斯之臣,建立了马加比王朝。由于建立者就是祭司,马加比王朝成为了政教合一的国家。
一些学者(拉比)们不屑于国王和祭司的权威,从向城市市民教授神学和自然哲学开始,逐渐建立了“文士”力量,并积极向迦太基和波斯传教。
马加比王朝王位被国王的女婿以东人希律在罗马共和国的支持下篡夺,进一步给了学者们反国王的依据。后来马加比—希律王朝自己也与罗马帝国产生了冲突,被罗马灭掉,第二圣殿被毁。学者派就这样莫名其妙的成了犹太教内的主流。
掌握了教内权利的学者们,为了巩固学者的地位,制定了一系列反祭司制、反君主干预宗教的制度:
例如,把新皈依者皈依犹太教的方式,从获得祭司认定就能皈依,改为考试通过就能皈依。
例如,规定每个犹太教社区都必须建立学校,教授神学、数学和自然哲学,14岁之后必须要进入学校进行专门的学习,毕业后还要定期学习。
例如,会堂里要形成辩论的传统,别的宗教祷告前听布道,而犹太会堂里每个人必须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宗教概念进行辩论。
这些规定一开始是为了巩固学者的地位,但其中很多在现在看来是非常进步的理念。可惜的是这些超前的观念也让犹太教后来面临了灭顶之灾。

在巅峰期,犹太教使罗马帝国20%的人口都皈依了犹太教,而在萨珊波斯帝国也占8%的人口,主要是农耕的人口。
然而拉比犹太教主动摒弃了与各个领主君主交流,主要在自由民之间传播。而当君主们发现自己皈依犹太教不能走后门,也必须要通过考试,进入会堂里人们都在辩论也没人起身迎接自己,拉比犹太教自然对于君主失去了吸引力。
最终,罗马皇帝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把犹太教列入打击对象。而波斯被伊斯兰教征服后,犹太教的状态也每况愈下。
随着人口的减少,生存环境的变差,拉比犹太教遇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各个社区的教育经费,对于自耕农民来说,数学和自然哲学教育对干活的影响不大,而对于手工业者来说,数学和自然哲学则对工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于是,每一代都是农民更容易脱教,而留下来的人也更倾向于把后代送去学手工业,这样犹太教又越来越向城市手工业者集中,失去了农民基础。
进一步随着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更加少,到了中世纪中期,犹太教甚至进一步向少数几种高技术手工业集中,例如在中欧和波斯,犹太教社区几乎只做铁匠、金匠、面包师、裁缝这几种工作,直到十七世纪都是这样,整个社区越来越脆弱。
所以当南欧的天主教领主为了转移矛盾加强控制,号召把要把犹太人赶出手工业行会时,犹太教社区毫无还手之力,不得不放弃原来的财产迁入隔都。
后来一些手工业行会没有学会犹太人的技术,请犹太人回来,天主教会又判定犹太人的工钱可以不立即支付,先赊账。一些南欧犹太家族竟然由此开始搞一些金融业务,由于塔木德规定可收取利息的情况比天主教要严格,因为找犹太人借钱利息低,并且有时候不给犹太人工钱也可以算是借钱,所以人们更喜欢找犹太人“借钱”,把借钱和赎罪券放在一起作为重要创收渠道天主教会意外发现培养了竞争对手,于是又通过教会力量给犹太人扣上“高利贷”的帽子。
在这个过程中,欧洲犹太人的族群特征也发生了变化,从占罗马20%人口的时期在拉丁人、凯尔特人、日耳曼人中均匀分布,变成了以迦太基后裔和拉丁人混血的塞法迪人、西西里阿拉伯犹太教徒后裔的阿什肯纳兹人这些闪米特文化背景的人群为主。
而在伊斯兰世界,犹太人的境遇也随领主的信仰和好恶而定,穆尔太齐赖们与犹太人坐而论道,甚至像萨拉丁这样迎接被基督徒和传统教法派穆斯林迫害的犹太人来到自己的领地;而传统教法派派穆斯林,也在控制安达露西亚和波斯以后对当地犹太人展开了残酷的大屠杀。

直到法国大革命,用国族概念代替了封建领主的概念,犹太人第一次获得了解放。

法国大革命与犹太群体的关系的确是非常微妙的,大革命解放了犹太隔都,同时又把犹太教社群内的群众性的组织形式和普及教育照搬过来,扩展到了公共领域,造福全民,形成了现代公共教育。

这使犹太社群消除了特殊性,减少了犹太社群受到的歧视和迫害。但另一方面也使犹太社群在教育等领域逐渐与大多数群体的差异减少。

从历史主义的角度来看,在现在这个公共教育与大众政治已经普及的时代,犹太教可以说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甚至在一些方面,全球仍有几千人的米斯那戈迪派哈瑞迪群体坚持18世纪时东欧犹太教的教育,只学神学、希伯来语、依地语和数学,拒绝英语、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教育,很明显,这样的犹太群体的教育完全是糟粕垃圾,虽然他们在犹太教中占的比例很低,但影响却是及其恶劣的。

而从拉比犹太教内部的角度来看,拉比犹太教唯一的优势,就是学者传统下建立起来的一套自由的诠释体系,在这套体系下,犹太教可以流畅的把历史传统与现代进步主义的思想连接在一起,而不需要像别的宗教一样需要一个集中式的“领袖”人物或核心圣职团体来完成革新。

附,完成犹太教育需要的一些书籍大概的样子: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为什么要学?

犹太人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如果是,那是因为犹太人是成功的民族?

它是吗?

如果是,那为什么中文出版物里吹嘘的,这个小民族诞生的大人物,都是欧美犹太人,既没有开封犹太人,没有波斯犹太人,也没有埃塞俄比亚犹太人?

门德尔松,弗洛伊德,马克思,爱因斯坦,他们是因为犹太人的教育成为他们?

还是他们在文明昌盛的欧洲,出生富裕阶层,接受文艺复兴以来上承古典时代人类最精华的知识财富和教育?

user avatar

yaakov liu说的很对了。

其实,中国已经复兴了这种教育模式,只不过土味儿重了些,叫“国学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