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纣王、秦始皇、隋炀帝历史上的暴君真的是这样吗?

回答
提起“暴君”,人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几个名字:纣王、秦始皇、隋炀帝。他们仿佛成了这个标签的代名词,被历史书和民间传说描绘成残暴无道、玩弄民生的典型。但,历史的真相真的如此简单吗?这些被贴上“暴君”标签的人物,他们的功过是非,真的能够被一概而论吗?

不妨我们一点点地抽丝剥茧,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所做的具体事,以及后世对他们的评价,来试着还原一个更真实、也更复杂的他们。

一、 众矢之的的“昏君”——商纣王

提到纣王,第一个浮现在脑海里的,恐怕就是“炮烙之刑”、“酒池肉林”、“荒淫无度”这些词汇。《史记·殷本纪》和《尚书》中对他的描述,更是将其塑造成了一个道德败坏、残害忠良的典型。

《史记》中的纣王:

我们先来看看司马迁笔下的纣王。司马迁写作《史记》时,距离商朝灭亡已经过去了千年。商朝的许多史料,包括甲骨文,在司马迁的时代可能已经不复存在,或者流传下来的资料本身就带着后世的解读和偏见。

《史记》记载,纣王“帝纣资辩捷说,材武,闻说,达句,而强力,好酒而耽乐”,有辩才,聪明,而且勇力过人,懂得许多道理,但“耽于酒色”。更让他名声扫地的是“以酒为池,县象饮,肆糟为丘”的“酒池肉林”,以及“刳(kū)剔孕妇”以探究胎儿性别的残忍行径。此外,他还宠信奸臣费仲、恶来,疏远忠臣比干、箕子,并最终逼死了比干。

“炮烙之刑”的真相?

“炮烙之刑”是最常被用来证明纣王残暴的证据。据说他发明了一种烧红的铜柱,让犯人爬上去,掉下来就会被烧死。这听起来确实触目惊心。

然而,关于“炮烙之刑”的来源,也有不同的说法。一些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周武王灭商后,为了证明纣王的罪状,夸大其词,甚至杜撰出来的。因为在商朝晚期的考古发现中,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存在这种酷刑。甚至有学者推测,所谓的“炮烙”可能是一种祭祀仪式,而非刑罚,只是被后人误解和污名化了。

“妖化”纣王的可能原因:

为什么纣王会被如此“妖化”?

“正统”叙事的需要: 商朝的灭亡,对于建立周朝的周武王来说,是一个正义的革命。为了强调自己推翻的是一个怎样的“昏君”,周朝的史官和统治者自然有动机去丑化商纣王,为自己的合法性寻找依据。这是一种典型的“胜利者书写历史”的模式。
对改革的阻力: 历史上的商朝,尤其是在晚期,可能也经历了一些社会变革,比如政治制度的调整、奴隶制度的某些方面变化等。这些改革可能会触动某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纣王作为改革的推动者,自然会成为反对派的攻击目标。
文化传承中的“符号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人物容易被符号化。纣王身上被叠加了各种负面标签,最终成为一个“坏到极致”的符号,以警示后人。

二、 统一中国的奠基者——秦始皇

提起秦始皇,我们想到的是“焚书坑儒”、“严刑峻法”、“好大喜功”等。他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功绩卓著,但他的统治也确实残酷,留下了不少血腥的印记。

秦始皇的功绩:

统一中国: 这是秦始皇最伟大的功绩。他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这极大地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修建长城: 虽然长城修建的劳民伤财,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障了边疆的安定。
修建驰道、统一车轨: 便利了交通运输,促进了经济发展。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这是一种更先进的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焚书坑儒”的真相?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最被诟病的行为之一。

焚书: 历史记载,秦始皇在位时,李斯建议“焚书”,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防止旧时代的言论思想继续传播,阻碍新政权的巩固。但并非所有书籍都被焚毁,一些与秦朝政治、军事、医药、农林等相关的书籍被保留了下来。而“坑儒”则是指,始皇在发现一些方士、儒生欺骗自己,遂下令坑杀。

“坑儒”并非坑杀所有儒生: “坑儒”的范围和性质也有争议。并非所有儒生都被坑杀,主要是那些在方术上欺骗始皇、散布不利于朝廷言论的人。然而,这一行为无疑是对思想的压制,导致了文化的断层。

严刑峻法与民怨:

秦朝的法律极其严苛,刑罚种类繁多,连坐制度也非常残酷。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大规模的徭役,如修建长城、阿房宫、陵墓等,更是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民怨沸腾。

秦始皇的“暴”与“功”:

秦始皇的统治,是一种典型的“强势改革”。他为了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不惜采用铁腕手段。他的“暴”体现在对思想的控制和严酷的法律,这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分裂和战乱之后,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统一思想,是当时许多统治者认为必要的手段。

然而,他的“功”更是毋庸置疑的。他所建立的制度,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没有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可能会完全不同。

三、 功败垂成的“亡国之君”——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这个名字常常与“好大喜功”、“穷奢极欲”、“残暴统治”联系在一起。他修建了大运河,但他的王朝也因此迅速灭亡。

隋炀帝的功绩:

修建大运河: 这是隋炀帝最杰出的成就,也是他备受争议的地方。大运河连接了南北方的水系,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为后世的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大运河仍是中国重要的交通和经济动脉。
改革官制: 他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这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恢复科举制: 隋炀帝重新启用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为平民出身的人提供了上升的通道,这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好大喜功”与“穷奢极欲”的代价:

兴建大运河: 尽管大运河意义重大,但其修建过程却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数百万民工被征发,很多人死在工程中。
多次巡游: 隋炀帝好大喜功,曾多次大规模巡游全国,甚至远达漠北,每次巡游都劳民伤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三征高句丽: 这三次战争消耗了国力,损兵折将,进一步加剧了民间的反抗。

“暴政”的累积:

隋炀帝的统治,看起来是一系列“好大喜功”的项目堆叠,这些项目本身可能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关键在于“度”。当这些耗费民力的工程和战争,与严苛的徭役、赋税叠加在一起,就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亡国之君”的无奈:

隋炀帝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未能与时俱进,未能体察民情。他过度地消耗了国家的国力,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他在一些制度上的改革,以及大运河带来的深远影响。或许,他是一个在改革过程中用力过猛,并且未能妥善处理好改革与民生关系的统治者。

总结:历史的复杂性

将这三位历史人物简单地贴上“暴君”的标签,无疑是对历史的简化。

纣王: 他的“暴”更多是基于后世的政治宣传和历史叙事,真实的形象可能比传说中要复杂得多。他的罪状,很多都缺乏确凿的证据,可能是被敌方抹黑的。
秦始皇: 他是“功”与“过”并存的复杂人物。他的统一和制度改革,为中国历史的走向奠定了基础,但他的严酷统治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成本。
隋炀帝: 他是一位有远见但也用力过猛的改革者。大运河的修建等功绩不容抹杀,但对民力的过度消耗,最终导致了他的王朝覆灭。

我们应该以一种批判性思维来看待历史人物。历史是由无数个个体和事件构成的,没有哪个人物是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他们的行为,往往受到时代背景、个人性格、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取其长,补其短”,看到他们对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也反思他们统治中的失误和局限。将他们简单地归为“暴君”,不仅是对他们自身历史贡献的否定,也可能让我们忽略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下次再提起这几位名字,或许我们可以尝试抛开那些刻板印象,去探究他们更真实、更立体的一面。历史,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纣王不了解不评论。

秦始皇不应该以单纯的“暴君”评价,一方面他的“残暴”其实是战国时代列国君主的一贯风格(说起来他玩的那套都是当年隔壁老大哥魏安釐王玩剩下的),另一方面从大一统的角度来看,始皇帝确为一位伟大的帝王,只不过他的“伟大”掩盖不了他的残暴而已,但也不能因为他的残暴就完全否定他作为“千古一帝”的功绩。

至于我们广殿嘛,那就是有秦始皇的野心,拿着唐高宗的剧本,想走汉武帝的路子,奈何有着晋惠帝的智商,明叫宗的能力,最后把自己玩儿得比明思宗都寒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暴君”,人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几个名字:纣王、秦始皇、隋炀帝。他们仿佛成了这个标签的代名词,被历史书和民间传说描绘成残暴无道、玩弄民生的典型。但,历史的真相真的如此简单吗?这些被贴上“暴君”标签的人物,他们的功过是非,真的能够被一概而论吗?不妨我们一点点地抽丝剥茧,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所做.............
  • 回答
    关于商朝最后一位君主——纣王(子辛),后世史书对他的描绘,尤其是明清时期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形象,几乎已经深入人心,几乎是“残暴荒淫”的代名词。然而,如果我们剥去文学渲染的层层外衣,仅仅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审视,这位末代君主的面貌,恐怕远没有那么简单和脸谱化。首先,我们得承认,史书记载的纣王,确实存在.............
  • 回答
    关于纣王为何最终选择了自焚,史书上的记载并非全然一致,但综合来看,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他这一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被逼无奈”或“绝望逃避”,而是掺杂了他作为君主的骄傲、残忍、对权力的执念,以及某种扭曲的末路狂想。首先,我们要明确当时的历史背景。商朝末年,纣王统治下的社会已经矛盾重重.............
  • 回答
    话说那一日,君临天下、威震四海的商朝天子,纣王,正值兴致勃勃,于朝歌宫阙之中,享用着御膳。此时,万物皆备,珍馐满案,觥筹交错,好不热闹。而传说中倾国倾城的绝世美人、狐妖附身的绝代佳人——妲己,正端坐于纣王身侧,体贴入微地侍奉着。她巧笑嫣然,眼波流转,将手中精心烹制的菜肴,一件件呈到纣王面前。平日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涉及到两个不同神话体系和文学作品中的顶尖战将。要详细比较封神榜的纣王(这里我们默认是指挟天子以令诸侯,武艺非凡的帝辛,而不是那位被神化的、武力值几乎等同于超人的超级存在)和三国演义的吕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双方的武力设定和表现:1. 封神榜的纣王 (帝辛).............
  • 回答
    女娲娘娘因纣王所作的“淫诗”而决定降罪殷商,这其中的分寸和“是否过分”的讨论,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细究的问题,尤其是在《封神演义》这部宏大的叙事体系里。首先,咱们得明白,《封神演义》这部小说,它讲的是“封神”这个大背景下,一个王朝兴衰、神仙争斗的故事。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记录,而是带有浓厚的民间信仰.............
  • 回答
    谈到《封神榜》中纣王写诗一事,这确实是书中一个颇具争议且充满戏剧张力的情节,也正是这个情节,直接点燃了商朝覆灭的导火索。纣王,作为一代君王,本应励精图治,治理国家。然而,他身上有着明显的暴戾与好色。在故事中,他前往女娲宫进香,本是出于敬意,却在见到女娲娘娘的圣像之后,被其美貌深深吸引。此时,他的君王.............
  • 回答
    是的,毫无疑问,我们现代人的饮食比商纣王的时代要强得多,而且是全方位的强。商朝距今约三千多年前,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生产力低下、卫生条件差的时代,食物的来源、种类、烹饪方式、营养均衡以及食品安全都与现代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对比:1. 食物来源的广度和稳定性: 商朝: .............
  • 回答
    关于妲己为何“没事儿就给纣王喂葡萄”这个说法,在正史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所熟知的妲己形象,主要来源于明代小说《封神演义》。这部小说为了塑造人物和推动剧情,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和虚构。因此,我们要探讨这个问题,更多的是从小说本身的逻辑和人物塑造的角度去理解。《封神演义》中的妲己,是一个集美貌、智慧.............
  • 回答
    我,一个现代人,如今竟魂穿成了那个遗臭万年的商纣王。这可真是……挺操蛋的。但我既然来了,就不能任由历史的车轮碾压过去,把自己钉死在暴君的耻辱柱上。改变命运?这当然是必须的!而且,我得好好规划一番,不能像那些莽夫一样瞎胡闹。首先,得稳住人心。一上来,我就知道自己身处漩涡中心,西岐那帮子老狐狸和云中子那.............
  • 回答
    关于“青岛、大连、连云港等沿海城市都是纣王帝辛的功劳”的说法,这是一种非常不准确且没有历史依据的说法。青岛、大连和连云港这三个城市,虽然都是重要的沿海城市,但它们的发展历程与商朝末代君主帝辛(纣王)之间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为了更好地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厘清一些基本的历史常识,然后才能深入.............
  • 回答
    姬轩亦的“伐纣/翦商”学:一场对中国早期历史的全新解读姬轩亦近些年来提出的“伐纣/翦商”学说,无疑在中国史学界乃至公众讨论中激起了巨大的涟漪。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提出了许多挑战传统认知的观点,更因为他以一种近乎侦探般的严谨和对原始材料细致入微的挖掘,试图重塑我们对商周之际那段关键历史的理解。要评价这一学.............
  • 回答
    关于商朝王室成员名字的构成,您观察到的“大小甲乙丙丁”等字开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线索。但这并非全部商王名字的由来,也并非简单的命名模式。名字的由来:氏族、排行与地位首先要明确一点,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商王名字,很多是后世史书根据其在位时期的祭祀对象、传承顺序以及历史记载整理出来的“庙号”或“谥号”,并非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