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婴儿会不会被惯坏?

回答
当然会,婴儿也会被“惯坏”。不过,这个“惯坏”的概念,我们得从更细致、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扣上一个负面的帽子。

首先,我们得承认,婴儿是极度需要安全感和回应的生物。他们的存在,完全依赖于照顾者。当婴儿哭泣时,这是一种沟通方式,是他们在表达需求——饿了、渴了、尿布湿了、需要拥抱、感到不舒服,或者只是单纯地想和人连接。如果每一次哭泣都能得到及时的、充满爱意的回应,这不仅不会让他们“坏掉”,反而是在为他们建立最坚实的安全感基石。

想象一下,一个婴儿,他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他对一切都感到陌生和恐惧。哭,是他唯一能做的。如果这个时候,回应他的是拥抱、轻声的安慰、温暖的怀抱,那么他会学到: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有人爱我,我不需要害怕。这个过程,恰恰是培养孩子自信、独立和健康情感发展的重要一步。他们学会了信任,学会了表达,而不是压抑自己的感受。

那么,“惯坏”可能发生在什么时候呢?我认为,问题不在于“回应”本身,而在于“回应的方式”和“回应的时机”,以及我们成年人的“预期”和“界限”。

1. 过度的“即时满足”与“代替思考”:

如果每一次婴儿发出任何一点点声音或表现出一点点不安,照顾者就立刻冲上去满足一切,甚至在婴儿还没完全表达清楚之前就猜透并满足,这可能无意中剥夺了婴儿学习自我安抚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比如,婴儿只是偶尔咿呀一声,还没来得及表达更明确的需求,大人就立刻拿出奶瓶或者玩具。

这样做,孩子可能不会学会等待,也不会学会用更清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长此以往,他们可能会习惯于一切来得太容易,缺乏耐心和抗挫折能力。这并非他们故意“坏”,而是他们还没学会如何在这个世界上“ navigate”。

2. 误解“需求”与“欲望”:

对于婴儿来说,很多行为是本能反应。饿了就哭,困了就闹。但当我们成年人把自己的情绪投射进去,或者把一些非即时的需求,比如只是想被抱着玩一会儿,当作一种“必须立即满足的权利”,那么就可能走偏。

例如,一个已经吃饱了、尿布也干净、身体也舒适的婴儿,只是因为一个人玩了一会儿感到有点无聊,就开始哭闹。如果这时候,家长立刻放弃手中的事情,立刻抱起孩子,并且认为这是“爱”的表现,那么孩子可能就会把“哭闹”等同于“获得即时关注和陪伴”的工具。长此以往,他可能就会用哭闹来操控周围的环境,而不是学习用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咿呀语、肢体动作等。

3. 成人“过度投入”与“牺牲一切”:

有些家长,尤其是新手父母,会因为极度的爱和责任感,而将育儿这件事看得比一切都重。他们害怕孩子受到一点点委屈,害怕错过孩子成长的任何一个瞬间。于是,他们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甚至牺牲自己的睡眠、社交、个人发展。

当孩子感受到这种无条件的、几乎是“献祭式”的关注时,他们自然会习以为常,甚至可能认为这种“被伺候”是理所当然的。当这种模式持续下去,孩子长大后,可能会难以适应外部世界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和规则,因为他们习惯了被无条件满足。这也不是他们天生“坏”,而是他们成长的环境塑造了他们对“付出”和“获得”的认知偏差。

核心在于“平衡”与“引导”:

所以,与其说婴儿会被“惯坏”,不如说他们会在养育环境的影响下,形成某些特定的行为模式和认知。而“惯坏”这个词,往往是我们成年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评判,是我们对育儿方式的一种焦虑。

一个健康的育儿方式,应该是:

有回应,但不是盲目满足: 积极回应婴儿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安全和爱。但同时也要观察,区分是真正的需求还是仅仅的“想要”。
有界限,但不是冷漠拒绝: 随着孩子长大,要逐渐建立一些简单的界限,比如不能在吃饭时间玩手机,不能在睡觉时间随意打扰等等。这并不是不爱孩子,而是教会他们社会规则。
有等待,有引导: 教会孩子一些简单的等待,用语言和肢体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当孩子咿咿呀呀的时候,可以回应说“宝宝饿了吗?是不是要喝奶奶了?”
关注成长,而非完美: 育儿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允许孩子犯错,允许自己犯错。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个健康、有安全感、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而不是一个永远不会哭闹、永远完美无瑕的“乖宝宝”。

所以,与其担心“惯坏”,不如思考我们的回应是否恰当,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但不过度的关注,是否帮助他们建立起健康的认知和能力。最终,我们是引导者,是父母,而不是一个无底线的“满足者”。婴儿是被环境塑造的,而这个环境,很大程度上由我们自己来营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婴儿会被惯好;

儿童会被惯坏;

少年会被惯好;

成年会被惯坏;

中年会被惯好;

老年会被惯坏。

user avatar

自从有了宝宝之后,我真的觉得,情商这个东西,是天赋。

他的外婆从出生就一直照顾他,照顾的特别好,干干净净,白白胖胖,有求必应,所有的辅食、水果、奶粉搭配,不管亲戚邻居,都说外婆是金牌育婴师。

期间因为夜醒频繁,也是外婆用“背条”裹着,哄睡。曾经最厉害的一次,整整抱了一夜。第二天,外婆的手都是肿的。

一周岁的时候,外婆因为三叉神经,做了手术,住了一周院,回家的时候也嘱咐不能进行任何体力劳动。

我和媳妇都在想着,这么个被外婆惯坏的娃,咋办啊,赶紧找个育儿嫂吧。

结果回家第一天,一周岁的宝宝看着躺在床上休息的外婆,牙牙喊了几声,爬过去,扶着床沿去牵外婆垂在床边的手。

外婆说,宝宝我不能抱你了,外婆生病了。

宝宝不会说话,就这么牵着外婆的手,不哭不闹。

自此后,基本上没在怎么夜醒过,从一个高需求宝宝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天使宝宝。

user avatar

怎么好多答案都在抖机灵。。。哎。。

说正经的,8个月还不会被“惯坏”,不过他的“要求”确实比初生儿要高了,这不是被惯坏了,而是大脑在发育在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比如他非要被抱着走动,确实要比坐着静止要爽啊。

不要觉得他是故意整你的。他只不过是发现了一种更爽的被抱着的方式。

对于哄睡,从6个月到一岁多是最麻烦的。不再那么容易入睡,还不停的变花样。

你这种一放下就开始闹的,就是因为没有把完全睡着,可能着了70%,这时候你一放下他就醒了。这个我儿子以前也一样。这个年纪的婴儿是挺磨人。

要么你狠心点,根本就不抱他,到了点把他扔床上,让他在那里哭,累了就睡了。不过据说这种长大会缺乏安全感,我也不知道,谨慎。

要么,心肠软点,但是要费力点,就是把他抱着轻轻摇晃到他基本上熟睡了,再放下。我很有经验hahaha

首先要会判断他是不是真的睡了,否则放下就会前功尽弃。如果他睫毛还在闪动,你轻轻吹气在他脸上,他还会有反应,那就是没完全睡着。

如果他脸上肌肉完全放松了,你拉他的手指他都是软踏踏毫无反应,那就是完全睡着了。这时候你放下他也要很慢很慢的抽手。

怎么抱怎么摇才能入睡更快?这个可能每个孩子不一样。我只能说我更推荐竖着抱,这样有几个好处:1,你和他是胸贴胸,他感受到你的心跳,会有点帮助 2,他的头靠在你的脖子上,脖子很软,闻着你的脖子也挺好 3,他的重量可以靠你肩膀撑着,更省力,给腰背减压

当然缺点是你看不到他的脸了。我一般就是轻轻勾一下他的手来判断是不是完全睡着了。

怎么哄

我感觉比较有效的就是有节奏的,很轻的上下摇,不是左右摇。就是说你不是做腰部左右妞而是膝盖弯曲伸直的上下动。并且是有节奏的,且节奏越来越缓慢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