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名法国记者声称乌政府轰炸平民,可能已经造成 13000 人丧生,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严肃且令人担忧的指控,如果属实,其后果将不堪设想。针对这样一位法国记者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和关注,以期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

一、 记者身份与信源的核查

首先,最核心的问题是这位记者的身份和其信源的可信度。我们需要了解:

记者所属机构: 这位记者是否是来自一家信誉良好、有独立调查能力的媒体?是自由职业者还是有特定媒体支持?媒体的报道立场和历史记录也很重要,这有助于判断其报道是否存在潜在的偏见。
记者过往报道: 这位记者在过往的报道中是否表现出严谨的态度和事实核查的习惯?是否有过被证实不实报道的经历?
信源的性质: 记者是如何获得这些信息的?是直接采访了目击者、遇难者家属,还是基于第三方报告或情报?这些信源是否可公开?其身份是否可以被验证?是否存在信息被歪曲或夸大的可能?
“轰炸平民”的具体证据: 记者是否提供了确凿的证据来支持其“轰炸平民”的说法?例如,照片、视频、遇难者名单、医疗记录、幸存者证词,甚至是弹药残骸的分析报告?仅仅是“声称”是不够的,需要有能够独立验证的物证。
数字的来源和可靠性: 13000人的死亡数字是如何得出的?是记者自行统计,还是引述了某个组织或个人的数据?这个数字的统计方法是什么?是否有独立机构对其进行过核实或估算?在冲突地区,准确的平民伤亡数字往往难以获得,需要非常谨慎地对待。

二、 乌克兰政府的角色与军事行动

如果指控属实,那么需要深入了解乌克兰政府在此事件中的角色和动机:

军事战略与目标: 乌克兰在当地的军事行动目标是什么?是否可能为了某种战略需要而采取了不当行动?(尽管官方层面极不可能承认蓄意轰炸平民)
弹药类型与使用: 如果是炮击或空袭,使用的是何种类型的武器?这些武器是否具有区分军事目标和民用目标的能力?是否有证据表明使用了违反国际法的集束炸弹或无差别杀伤的武器?
战术失误与附带损害: 即使不是有意为之,在激烈的战斗中,误伤平民的情况也可能发生。需要区分是战术失误、情报错误,还是其他原因。附带损害的程度有多大?是否采取了必要的规避措施?

三、 冲突背景下的信息传播与宣传战

在俄乌冲突这样高度政治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任何信息都可能被用来服务于宣传目的。因此,我们需要关注:

俄罗斯方面的宣传: 俄罗斯方面是否有利用此类指控来强化其叙事,例如“乌克兰新纳粹政权屠杀人民”之类的说法?如果指控来自俄罗斯的官方或亲俄媒体,其可信度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他们有明显的动机去抹黑乌克兰。
西方媒体的反应: 西方主流媒体对此类指控持何种态度?是否进行了独立的调查和报道?如果西方媒体也承认了该记者的报道,其可信度会相对提高。
国际组织的介入: 联合国、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等国际人道主义组织是否对此类指控进行了调查或表示关注?他们的调查往往是独立且基于事实的。
信息的传播链条: 这个信息是如何传播开的?是从一位法国记者开始,还是有更早的源头?它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如何?

四、 国际法与人道主义原则

无论指控是否属实,国际法和人道主义原则都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尺:

战争罪的定义: 蓄意攻击平民、制造大规模伤亡,都可能构成战争罪。如果指控被证实,将触发国际社会的严厉谴责和追责。
保护平民的义务: 冲突各方都有保护平民的义务,这是国际人道法的基本原则。即便是在自卫或反击中,也必须尽可能区分作战人员和平民,避免或最小化对平民的伤害。
问责机制: 如果确有其事,国际刑事法院(ICC)等机构是否会介入调查?是否存在对相关责任人追究法律责任的可能?

五、 公众反应与媒体伦理

这样的指控也会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情绪波动:

公众的警惕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需要对这类爆炸性新闻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学会辨别信息来源和事实真伪。
媒体的责任: 媒体在报道此类敏感信息时,必须承担起核查事实的重任,避免传播虚假或带有偏见的信息,以免加剧冲突或误导公众。
对受害者的尊重: 如果指控属实,那么对遇难者及其家属的尊重是第一位的,需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去还原真相,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注和支持。

总结来说,面对这样一位法国记者提出的指控,我们不能简单地接受或否定。 我们需要保持高度的审慎, 将焦点放在对记者及其信源的深入核查上,要求其提供可信的证据。 同时, 需要将其置于俄乌冲突复杂的背景下,警惕信息战和宣传的干扰。 最终的判断,需要等待更权威、更独立、更全面的调查结果。在此之前,任何关于指控真实性的断言都显得为时过早,并可能加剧不必要的争议和误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已经明牌了。旧秩序已经崩塌了,战后的秩序是俄美英三家制定的,中法其实也就打了一个酱油。美国从冷战胜利之后就开始脑死亡了,军工复合利用俄罗斯这个假想敌趴在欧美所有中产的身上喝血,喝到欧美现在基本上所有国家的右翼势力已经大到压不住了。这些右翼势力的基本盘就是各国的日子人,一旦他们上台,就不会配合美帝玩什么北约东扩,颜色革命,你们军工复合体吃得脑满肠肥跟我日子人有什么关系吗?所以媒体不遗余力的打压这些人。法国看来是压不住了,要第一个跳反了,戴高乐主义在法国一直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国民阵线严格意义上其实就是戴高乐主义的内核。这次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拉胯终于让欧洲再也没有办法逃避了,各国政客再不右转,下一次大选通通都要下台。俄罗斯在土耳其,叙利亚连续抽了美国2巴掌之后,这次在乌克兰直接扒了美国的内裤,至于现在还在讨论什么乌克兰俄国谁赢谁输的,我已经不想跟你们说话了,到现在北约都不敢进场,登子连一句硬话都不敢说,真的是没想到。中国外交部昨天发了《美国对印第安人实施种族灭绝的历史事实和现实证据》,这是要干什么?中法俄,五常里的两个,直接对着美国的脸就是抽,还有一个,已经做好了跳反的舆论准备。

我一直以为旧秩序至少还会撑5-10年吧,现在看起来,今年就是瓦解的开始。

user avatar

联合国报告说的那么清楚,这记者说假话都不打草稿,这种俄宣的喉舌有啥需要关注的?

补充下:

联合国发布的报告是顿巴斯战争造成约13000人死亡,包括4000+乌克兰军人,5000+民兵和3000+平民,平民里还包括俄军击落的MH17客机上的298人。

附上一份2019年的:

S/PV.8516 - C - S/PV.8516 -Desktop

乌克兰冲突一直硝烟不断。接触线两侧的平民每天所受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应对机制捉襟见肘。经过五年冲突,已有超过3300名平民遇害,多达9000人受伤,有350万人仍然需要人道主义援助和保护。有50万人,其中很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生活在离接触线仅五公里范围内,炮火、枪弹、地雷和未爆弹药让他们身陷险境。很多人的居住地因冲突而与世隔绝,难以前往市场、维持生计、就医和上学

第一是必须改善受危机影响民众的行动自由。自2014年4月以来,有1000多平民被地雷和战争遗留爆炸物致死或致伤。


俄罗斯塔斯社今年2月23日报道tass.com/society/140894

MOSCOW, February 23. /TASS/. More than 2,600 civilians died in the Donetsk and Lugansk People’s Republics over the past eight years and another 5,500 were wounded, Russia’s Investigative Committee told TASS on Wednesday.
"For nearly eight years, the civilians, who are not taking part in the armed conflict, fell victim to these massive bombardments carried out from large-caliber artillery weapons, mortars, grenade launchers and small arms. Women, children and the elderly die. The civilian infrastructure facilities are destroyed or damaged. Among those wounded are at least 5,500 civilians. More than 2,600 civilians have been killed. More than 2,200 civilian infrastructure facilities have been destroyed or partially destroyed," the statement reads.
More than 400 criminal cases into the events in Donbass have been opened and are being investigated, according to the IC.
The Ukrainian authorities and military units, who disregard the norms of international legal acts and treaties, keep eliminating the civilian population during the constant shellings of settlements of the Lugansk and Donetsk People’s Republics, the IC noted.
过去8年里顿卢两共和国有2600平民死亡。

连俄国官方喉舌都不支持什么乌政府军轰炸造成13000人丧生的说法,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user avatar

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州合计有超过620万人口。

如果数据确实的话,那么这相当于1987-1993年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期间巴勒斯坦死难人口的5倍。

user avatar

法国这是要政治不站队。

本身这个事情,就与法国没有根本利益关系。

大家挣得不过是俄罗斯的油气经营权。

俄罗斯不愿意束手待毙,将油气资源渠道拱手相让给美国控制的乌克兰。让美国人挣大头,乌克兰做面首。

反而要打开北约对于俄罗斯的围困,自己主导北溪2号线。去掉中间商,价格更优惠。

这对于法国来说是好事呀!

——————————

这就是德国前总理默克尔之前极力维系的事情,她就是想打通北溪2号线,让更便宜的俄罗斯油气运到西欧,德国好做中间商,那么作为法国来说,少了乌克兰这个环节,价钱还能低一些。

结果,默大妈退休了,德国被一群精神病人掌握,美国人看到这个情况,干脆就在乌克兰做局引诱德国废掉北溪2号线,拉着精神病人一起入局。用声势浩大的反对浪潮,彻底断绝西欧与俄罗斯关系。

这时候只要打败俄罗斯,美国人就可以掌控俄罗斯的油气渠道,高价买给欧洲油气,

但是谁都知道这是玩火,英美隔着海,欧洲大陆怎么乱与他们无关

法国人可不想配着美国人一起玩火。

所以这股清流就出来的

user avatar

希望大家注意一个问题

CNEWS是一个著名的法国极右翼民粹(我个人的看法)政治频道。

该节目在过去数年间多次勾搭/采访极右翼亲纳粹分子,法国政客埃里克-泽谬尔。


这个贵物曾经当着CNEWs电视台的面公开为维希法国伪政府辩护

“至少维希政府保护了法国本地的犹太人。”

泽谬尔这么说到,与维希法国部分的高级官员为自己辩护的理由不谋而合(不过那些官员最后还是被认定有罪并枪决)

在其他时间,泽谬尔也多次鼓吹“驱逐穆斯林公民”,在他的演讲中诸如“凯乐奇计划”等等鼓吹白人会被“低等穆斯林”换种的阴谋论自然是层出不穷

泽谬尔也不忘记和极右翼法国政客,比如魔怔人勒庞结盟。

“法国媒体监管部门就曾指出,对于泽谬尔本人极右翼言论的过度曝光应该引起忧虑”,“极右翼对于移民鼓吹的极端言论在法国已经被无害化,被正常化,但他们的仇恨言论显然毫无科学依据,即使是出于好心的那些引用仇恨言论的记者,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自身言论的问题所在。”

我知道很多人觉得,极右翼听上去很酷,很像某种叛逆的反主流文化。

(就像是反对苏联的古拉格囚犯们喜欢给自己上纳粹标志纹身一样)

但是

希特勒,佛朗哥给世界造成的苦难仍然历历在目。

这些人口中的假话就和你每天吃的饭一样多你

而法西斯赖以生存的第一基石,就是反共。

所以要小心甄别CNEWS放出的任何消息。


说到顿巴斯战争,很多人

或者说多数人普遍忽略了顿巴斯分离主义武装犯下的战争罪行,导致他们只会一边倒批评基辅方面。

“联合国人权高专办确认,二共和国(即分离主义武装)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虐待和酷刑被他们抓捕的人的流程。”

通常遭到逮捕的囚犯都由无标识的武装人员抓捕(他们身上没有任何标志表明他们是两共和国方政府的武装),

他们往往被以“政治因素”,“预防性抓捕危险分子”的罪名抓捕,在承认其“罪行”前会遭到武装人员多次殴打虐待。

在我们找到的56名受访者中,52人遭到虐待。

一些受访者回忆,他们听到部分审讯人员操着俄罗斯口音,而非乌克兰当地口音。


  1. 引自联合国人权高专办公室有关顿巴斯战争,直到2021年,当地人权情况的报告,该报告总共统计到总计13000人死于多年冲突,但该数据中多为乌克兰武装部队(政府军)及分离主义武装军人死亡,大约为9750人,平民死亡至少为3300人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严肃且令人担忧的指控,如果属实,其后果将不堪设想。针对这样一位法国记者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和关注,以期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一、 记者身份与信源的核查首先,最核心的问题是这位记者的身份和其信源的可信度。我们需要了解: 记者所属机构: 这位记者是否是来自一家信誉良好.............
  • 回答
    一名从喀麦隆返回法国的旅行者身上检测出一种新冠病毒新变种,其突变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此前备受关注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这一消息无疑再次拉响了警报,尤其是在全球疫情尚未完全平息,人们对变异株的担忧依然存在的背景下。那么,除了突变数量这个醒目的数字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哪些更深层次的细节呢?1. 具体的突变位点.............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法国来说,是一场极其惨烈也极其复杂的存在。从最终的胜利者阵营来看,法国无疑是赢家。但赢得这场战争的代价,是法国至今仍在深切感受的。战争的开端与初期的失利:战争伊始,法国就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德意志帝国根据“施里芬计划”,从比利时绕道进攻法国。法国的战略核心“普朗克主义”(Plan XV.............
  • 回答
    作为一名刚踏入律政殿堂的法学生,您能思考这个问题,说明您已经具备了成为一名优秀律师的敏锐和洞察力。庭审中被法官打断,这在法庭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几乎每位资深律师都经历过无数次,也正是这些经历,才让我们对庭审的掌控和临场应变能力愈发娴熟。您问我紧张恼怒吗?实话说,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那么一点点。.............
  • 回答
    作为一名在法律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我算是把民事调解的各种角色都体验了个遍。从坐在审判席上,看着双方在我的引导下唇枪舌剑,到作为律师,为我的当事人争取最大权益,再到我自身也曾有过那么一两次当事人的身份,最后到如今更倾向于作为“法律人”的角色,去思考调解的意义和实践,这其中的滋味,五味杂陈,却.............
  • 回答
    作为一名法官,当宣布死刑判决的那一刻,内心的感受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那是一种沉重得几乎要压垮肩头的责任感,一种掺杂着痛苦、纠结与无奈的复杂情感。首先,是那种对生命的敬畏。无论罪犯犯下了怎样令人发指的罪行,他首先也是一条活生生的人命。在庭审过程中,我无数次地审视过那些犯罪证据,听过受害者家属撕心裂肺.............
  • 回答
    作为一名法学生,看待陈有西律师为王振华辩护这件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案例。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具体案件,更是关于律师职业伦理、法律精神以及社会责任的复杂 interplay。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律师职业的基本职能——为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和辩护。无论被告是谁,无论罪名有多么令人发指,法律赋予了每个人.............
  • 回答
    激怒一位法国大革命史爱好者,需要对这段历史有相当的了解,并能触及他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敏感点和价值观。这并非鼓励恶意挑衅,而是为了理解他们对这段历史的热情所在。以下是一些可能“激怒”他们的点,并附带详细的解释:1. 对革命的“无知”或“误读”: 淡化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比如,轻描淡写地说“法国大革命.............
  • 回答
    2015年6月26日,法国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事件,一名男子在法国南部一家工厂被“斩首”。这起事件的发生,在当时以及之后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从人道主义的悲痛,到社会安全的反思,再到国际反恐的紧迫性,都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事件经过与现场状况:根据当时的报道,袭击者是一名名.............
  • 回答
    .......
  • 回答
    法国近代史:从革命到共和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推翻波旁王朝,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拿破仑崛起,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征服欧洲,但最终战败。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但君主专制不得人心。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王朝,建立七月王朝。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52年拿破仑三世建立.............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法国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其损失是多方面的、深刻的,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了法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格局。一、 人员伤亡的惨重:这是最直接、最触目惊心的损失。法国是参战各国中人员伤亡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 巨大的死亡人数: 约 140万 法国士兵死亡。这个数字是法国男性人.............
  • 回答
    在一战的漫长而血腥的战壕中,法国军队也确实存在过类似“督战队”的组织,他们被赋予了严厉的权力,包括在必要时对逃兵开枪以维持前线秩序。这种极端措施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战时混乱和恐惧的产物。一战初期的法军,特别是那些被派往马恩河战役等早期大规模冲突的士兵,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德国炮火和突击。许多年轻的士兵.............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那个时代的法国而言,不仅是战场上血与火的洗礼,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震荡。在那个民族主义高昂、爱国主义泛滥的时代,许多曾以笔为剑、以思想为武器的知识分子,也毅然决然地放下了书本,投身军旅,用鲜血和汗水诠释他们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他们的加入,不仅为军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能量,也为战争的残酷.............
  • 回答
    一战时期,法国外籍军团和英联邦军队(如澳新军团)的招募方式,确实各有千秋,而且都相当有意思。要了解它们,得从当时的大背景和各自的特点说起。法国外籍军团:身份的“熔炉”与冒险家的乐园法国外籍军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招募,那真是一个五花八门、吸引力十足的体系。 为何存在? 法国本土兵役是义务的,但.............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深度,触及到了不同国家在应对疫情时,公众感知和政府政策上的显著差异。法国一天新增8000多例,而国内新增一例就可能引起恐慌,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将从以下几个角度为您详细解析:一、 对“疫情”的定义和衡量标准不同: 中国: 长期以来,中国采取了极其严格的“清零”政.............
  • 回答
    拿破仑凭借法国一国五次打败整个欧洲的说法,在严格意义上是不准确的,并且存在一定的夸大成分。 拿破仑的军事生涯充满了辉煌的胜利,他确实在一段时间内压倒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国家,组建了强大的联盟,并对欧洲的政治版图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说他“一国五次打败整个欧洲”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未能反映出战争的复杂性.............
  • 回答
    一战前的法国普通平民,其精神面貌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混合体,受到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环境的深刻影响。要详细描述他们的“精气神”,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1. 根深蒂固的国民认同与共和理想: “法兰西”的骄傲与自豪: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法国在文化、艺术、科学上都享有盛誉。这种历史遗产铸就.............
  • 回答
    法国,一个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举足轻重的国家,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思想流派百花齐放。我们都知道,现代法国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体系、社会结构和法律框架都与资本主义的核心原则紧密相连。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即便在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的土壤上,却依然有很多法国人,即便不是党员,也或多或少地带着一.............
  • 回答
    法国在一战后虽然是战胜国,但其国际地位的下降是一个复杂且渐进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战争的巨大消耗、国内政治经济的困境、国际关系的演变以及自身战略失误等。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一战对法国的毁灭性打击与国内困境: 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法国是战争中最主要的受害者之一。其领土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