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俄罗斯对乌克兰战争达到什么目标才会停止?

回答
要准确预测俄罗斯对乌克兰战争何时会停止,以及停止时俄罗斯达成了什么“目标”,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战争的结束并非由单方面决定,而是涉及多方博弈、战略调整、国内政治压力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化。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俄罗斯可能在哪些条件下,或者说为了实现何种程度的“目标”,而选择停止军事行动。

一、军事层面:实现核心战略目标或遭遇不可承受之代价

从纯军事角度来看,俄罗斯可能在达成以下一项或多项目标后,或是在继续推进将付出无法承担的代价时考虑停止行动:

占领并巩固关键战略地区: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被关注的目标之一。目前来看,俄罗斯似乎将重心放在了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地区。
完全控制顿巴斯地区(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州): 这是普京在2022年宣布特别军事行动时的重要公开宣称目标之一。如果俄军能够完全肃清乌克兰武装力量在顿巴斯地区的抵抗,并建立起稳固的控制线,这将构成一个重要的“完成”标志。
打通连接克里米亚与俄罗斯本土的陆地走廊: 俄军已经占领了赫尔松州和扎波罗热州部分地区,并实际控制了连接这两个地区与顿巴斯以及俄罗斯本土的陆路通道。如果这些地区被彻底巩固,并且能够确保这条走廊的安全,这也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目标。
夺取敖德萨等黑海沿岸港口城市: 控制黑海沿岸的关键港口,特别是敖德萨,将能极大地限制乌克兰的出海口和经济活动,并进一步巩固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战略优势。如果俄罗斯成功占领并能有效控制这些地区,可能视为达成了一项重要目标。
削弱乌克兰的军事力量和国家能力: 俄罗斯可能希望通过军事行动,彻底摧毁乌克兰的军事基础设施、军队编制,使其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再对俄罗斯构成威胁。这包括但不限于:
消灭乌克兰的主力部队。
摧毁其武器生产能力和进口渠道。
瘫痪其军事指挥和通讯系统。
承受的军事代价过高: 即便在战场上取得一定的进展,如果俄军的损失(人员、装备、补给)持续居高不下,无法承受,或者国内经济因战争消耗和国际制裁而陷入崩溃边缘,也可能迫使俄罗斯重新评估其军事行动。士兵的士气、部队的疲惫程度以及后勤保障能力都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

二、政治和地缘政治层面:实现长期战略意图

战争的停火并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完成任务”,更关乎俄罗斯的长远政治和地缘政治目标:

建立一个亲俄的、非军事化的乌克兰政权: 这是2022年初最为激进的设想之一,即推翻乌克兰现政府,扶植一个亲俄傀儡政权。尽管这一目标在初期未能实现,但俄罗斯可能仍在寻求某种形式的政治安排,以确保乌克兰不会成为西方军事联盟的一部分,并能够对其施加影响。
乌克兰的“去军事化”: 这是俄罗斯反复强调的目标。这意味着乌克兰军队的规模、装备和军事部署需要受到限制,使其无法对俄罗斯构成军事威胁。这可能通过停火协议中的条款来体现。
乌克兰的“中立化”或“不结盟化”: 这是俄罗斯长期以来对北约东扩的回应。如果乌克兰承诺不加入北约,甚至在宪法层面确立其中立地位,这将是俄罗斯认为达成其安全关切的一个重要方面。
阻止北约进一步东扩,尤其是乌克兰加入北约: 这是俄罗斯发动战争的核心理由之一。如果通过这场战争,俄罗斯能够成功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并可能促使北约成员国重新审视其扩张政策,这将被俄罗斯视为一项重要的战略胜利。
改变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 俄罗斯可能希望通过这次冲突,改变欧洲大西洋两岸的力量平衡,削弱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并重新确立俄罗斯在东欧和中欧的传统势力范围。
国内政治合法性的维持与巩固: 普京政府将战争的胜利视为巩固其在国内的统治合法性的关键。如果战争久拖不决,或者付出的代价过大导致国内不满情绪蔓延,可能迫使普京寻求一个“体面的”退出方式,但同时需要维持某种程度的“胜利叙事”。

三、外交与谈判层面:寻求一种可以接受的妥协

战争的最终停止,很可能通过谈判达成,而谈判的基础就是双方都能接受某种程度的“目标”。

双方都无法在军事上取得决定性胜利,且代价高昂: 当战争陷入僵局,双方在战场上都难以取得突破,且持续的冲突对双方都造成了不可承受的经济和人员损失时,谈判的动力就会增强。
国际社会压力与斡旋: 一些有影响力的国家或国际组织可能通过外交斡旋,促使双方坐到谈判桌前,并可能提供安全保障或经济援助作为停火的交换条件。
特定领土问题的妥协: 俄罗斯可能在占领地区(如顿巴斯、克里米亚)的地位问题上,寻求某种形式的妥协。例如,可能承认(或要求他国承认)对克里米亚的主权,并在顿巴斯地区获得某种程度的自治权或直接控制权。而乌克兰则坚守其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乌克兰内部政治安排: 关于乌克兰未来的政治走向,例如是否保持中立,以及如何处理俄语人口的权益等问题,也可能成为谈判的一部分。

总结来说,俄罗斯发动对乌克兰战争所追求的“目标”是多层次、动态变化的,并且并非都能通过公开的方式来界定。

最直接的军事目标可能包括巩固对顿巴斯地区以及连接克里米亚的陆地走廊的控制。
更深层的战略目标则是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削弱其军事力量,并借此改变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重新确立俄罗斯在地区的影响力。
战争的最终停止,很可能是在军事僵持不下、国内和国际压力增大,以及通过谈判就关键问题(如领土、乌克兰的中立地位等)达成某种形式的妥协之后。

因此,与其说俄罗斯有一个明确的、可以“打勾”式的目标列表,不如说它有一系列希望通过军事行动和后续政治操作来达成的战略意图。战争何时停止,取决于这些意图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否能被俄方决策层所容忍。最终的“停火线”,可能是一个军事上的现实与政治上的妥协相结合的产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北约的所作所为,都不是基于道义,而是基于利益。北约的准则是,能东扩多远就东扩多远,东扩不了的也要留下念想,给俄罗斯骚扰,下次还是要东扩。因为东扩不会受到任何惩罚,遵守道义不东扩也不会有任何好处。

俄罗斯的所作所为,一定也会基于利益而非道义。换言之,只要不打核战争,能打多大就打多大。因为欧美的制裁是基于自身利益的,打小了也是制裁,打大了也是一样的制裁,都是以“自己损失最小的情况下对俄罗斯造成损失”为准则的,并不会去制裁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领域。

那不如打大一点,打到俄罗斯能打得动的范围内。反正打小了并没有什么好处,打大了也没有什么额外的害处。

今天拜登说不会支援乌克兰,那打的必然就是全部的乌克兰。来都来了,不可能只打东乌那点小地方。明天拜登如果说不会支援立陶宛,那打的必然也是全部的立陶宛,后天如果说不会支援瑞典,那俄罗斯必然也会打掉全部的瑞典。反正打到美国承受力的上限为止。

”极限施压“模式下是没有缓冲的,你让三尺对方就会进三尺。 你进三尺对方反而会退三尺。

至于会不会有误判导致核战争的发生,就不知道了。

是美国、北约,先开启了这么个”极限施压,占领缓冲带"的潘多拉魔盒的。

user avatar

个人推测,俄国战略目的有三:

1,完成乌克兰政权更迭。

2,基本摧毁乌克兰军事力量。

3,抓捕乌克兰相关人员到俄罗斯境内受审。

至于长期占领乌克兰,应该不在俄罗斯的战略目的之内。基本上,你可以认为这就是一次扩大版的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欧美方面在短期内应该会加大对俄制裁力度,但长期而论,他们应该认识到,同时对抗中俄,对于今天的美国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尤其是俄军不到半天就基本瘫痪乌克兰防空体系,大白天完成机降基辅,表现过于让人震撼,波兰等等恐怕现在都睡不好觉了,以后反俄估计调子反而会降低。总之,长期来看,反而会导致美俄、俄欧关系的缓和。

user avatar

扶持一个亲俄的总统上台,执行莫斯科的意志。

泽连斯基恐怕要丢性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