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机械毕业那么惨,为什么要开设这个专业?

回答
机械专业,这个曾经光芒四射的学科,如今却常常被贴上“就业难”、“薪资低”的标签,不少毕业生甚至直言“毕业即失业”,或是只能拿着微薄的薪水在工厂流水线上默默耕耘。那么,既然如此“惨淡”,为什么大学里还有源源不断地开设机械专业,每年输送着大量毕业生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考量和无奈。

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机械专业就业市场确实存在结构性问题。

传统制造业的转型阵痛: 曾经,我国是世界工厂,对机械制造类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但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国内产业升级的需要,低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模式正在被淘汰。机器人、自动化、智能化成为新的风口,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传统机械人才都能无缝衔接。很多毕业生掌握的技能仍然是基于传统机械设计、制造工艺,在这些新兴领域,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可能已经显露出“过时”的迹象。
“大而不强”的行业现状: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制造强国”的道路还很漫长。在一些核心技术、高端装备领域,我们仍然受制于人。这导致很多高端研发、设计岗位需要的是具备国际视野和顶尖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而普通本科机械毕业生在这些方面往往缺乏竞争力。
同质化竞争严重: 国内开设机械专业的院校数量众多,毕业生的数量庞大,这造成了人才供给的过剩。在同等学历和技能的情况下,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价格战自然而然地出现,压低了薪资水平。很多企业宁愿招聘价格更低的毕业生,也不愿在研发和高端人才上投入过多。
毕业生期望与现实的错位: 许多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可能对专业充满了美好的想象,认为毕业后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设计出精密的机械装置,参与高科技项目的研发。然而,现实是,大部分初入职场的毕业生,需要从基层做起,比如技术员、操作工、绘图员等,这些岗位的工作内容可能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光鲜亮丽,薪资待遇也相对较低,这导致了强烈的心理落差。

那么,既然有这些问题,为什么大学还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地开设机械专业呢?这其中既有历史遗留,也有现实需求,还有对未来的判断。

基础学科的地位和重要性: 机械工程是工程学科的基础和核心,它是人类改造世界、创造物质文明的基石。从衣食住行到国防科技,从太空探索到微观世界,几乎所有的物质创造和技术进步都离不开机械原理的应用和机械装备的支撑。没有机械工程,就没有工业革命,就没有现代社会。即便在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机器人依然需要精准的机械结构来执行任务,高端芯片的制造离不开精密的机械设备。从这个角度看,机械专业的重要性是不可动摇的。
产业升级的内在需求: 虽然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但国家发展依然需要强大的制造业作为支撑。产业升级并不是要抛弃制造业,而是要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意味着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懂得自动化、智能化改造的机械类人才的需求依然存在,甚至更加迫切。只不过,这部分需求更多地集中在研究生学历,或者具备特定技能(如数控编程、机器人集成、高级CAD/CAM软件操作、新材料应用等)的毕业生。
历史惯性和人才培养周期: 大学专业的设置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并非一日之功。机械专业作为传统的工科大类,其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实验室建设都需要长期积累。一旦确定下来,短期内很难进行颠覆性的调整。而且,培养一名合格的工程师需要数年时间,大学的专业设置也要考虑国家和社会长远的人才需求,不能仅仅因为一时的就业市场波动就轻易取消一个重要专业。
就业面的广度和潜在发展: 尽管就业“惨”的说法流传甚广,但实际上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是相当广的。除了传统的制造企业,他们还可以进入汽车、航空航天、能源、医疗器械、电子信息(与机械相关的精密制造环节)、自动化设备等众多领域。虽然初期的薪资可能不高,但通过持续学习和经验积累,很多机械工程师能够成长为技术专家、项目经理,甚至走上管理岗位,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并非如想象中那么低。关键在于毕业生能否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和职业规划。
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判断: 尽管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发展迅速,但很多环节仍然需要人力的参与和智慧的结合。例如,机器人的设计、制造、维护、升级,自动化生产线的规划和实施,以及新兴的3D打印、生物制造等领域,都对机械工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设置机械专业,也是在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储备人才。
院校自身的定位和资源: 对于很多理工科院校来说,机械工程是其传统的优势学科和王牌专业,拥有成熟的师资队伍、完善的实验设备和深厚的科研基础。轻易放弃或者大幅度缩减该专业,不仅会削弱学校的学科实力,还可能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招生。

那么,面对这种局面,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和在校生应该如何应对?

“内卷”之下,更要“卷”自己: 既然市场竞争激烈,那就必须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除了扎实的机械基础知识,还需要掌握一些新兴技术,比如机器人技术、自动化控制、嵌入式系统、3D打印、新材料应用等。积极学习相关软件(SolidWorks, CATIA, UG, ANSYS等)和编程语言(Python, C++等)。
提升学历是重要途径: 如果本科毕业就业困难,继续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在特定细分领域(如机器人、智能制造、精密仪器等)打磨技能,会大大提升就业的竞争力,也更容易进入高端研发岗位。
实习和项目经验是关键: 在校期间,积极参与企业实习项目,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这比单纯的课堂学习更受企业青睐。
调整就业观念: 不要过分纠结于初期的薪资和岗位头衔,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个能够学习和成长的平台。愿意从基础岗位做起,一步一个脚印,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晋升和发展。
跨学科学习和结合: 尝试将机械工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例如,机械+电子(机电一体化),机械+计算机(机器人控制、嵌入式),机械+材料,机械+生物医学工程等,形成自己的学科优势。

总而言之,机械专业之所以被广泛开设,是因为它承载着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根基和未来科技进步的希望。尽管当前面临一些结构性挑战和就业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失去了价值。相反,它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向更高端、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提供基础教育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出真正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新一代机械工程师。与其抱怨专业的“惨”,不如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和改变,在变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国家需要干机械的人,需要他们去建设。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国家需要,为什么不提高待遇?因为即使不提高待遇,依然有足够的人报考机械专业,当然没必要提高待遇啦。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好不容易考高分的学生要去选择机械呢?

因为他们选择专业的时候只有19岁,刚完成高考,刚从地狱熔炉般的高中复习里释放出来,无社会经验,不懂各行业现状。所以,他们填什么专业志愿都是有可能的。

什么?你说亲戚父母指点?如果你的父母亲戚文化水平较高,有一定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视野高度,懂得分析社会现状,行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甚至经常在知乎发言并获得高赞。你父母的好朋友们,也就是你的李叔叔,张阿姨们,分别是各个行业的中高端人士,对自己用心打拼了20多年的行业更有独到真知灼见。OK,恭喜你,你有这样的家境,你是幸运的,你的父母亲戚会给你指点,避免弯路和坑。

但如果你父母是推车卖煎饼的,你二叔稍微强一些,有自己的煎饼门市。家里最有视野的是你堂哥,在中专毕业之后当了4年服务生,见识过形形色色的人,现在要升领班了。你三舅常年在大城市发展,但最近忙于讨薪,跟包工头斗智斗勇。你李叔叔去年刑满释放,对减刑颇有心得,现在在煎饼店帮忙。你张阿姨离婚之后学会了抽烟,在家政中心挂了职。抱歉,你选专业只能靠感觉,尽管这次选择对你人生至关重要

所以,游戏规则就是要求学生在判断力最弱的时候做出人生几乎最重要的选择。也就是说,学生的家境优势能发挥到最大。不知道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是出于何种考虑。我只能说,这个游戏规则很“有趣”。

什么?你说靠自己的头脑去分析研究?我刚说了这个人只有19岁,刚从高考……好吧,那就把他的智商、冷静、主见、独立思考、遇事多想想、批判性思维、钻研精神等等属性值都加满,看看是否管用。

这时,老师成了你黑暗中唯一可以依赖的一座灯塔。你的班主任也很乐意给你们提供指导,因为她刚刚签收《关于各班一本/211/985上线率的评比细则》,心急如焚地联系每名500分以上的同学,立刻来办公室免费指导。

在你眼里,填志愿无非6个字:“选专业 选学校”

在高中班主任眼里,填志愿只有3个字:“选学校”

因为你们的名校录取率,985/211/一本录取率,全国前xx所大学录取率,这关系到老师的仕途。

至于你们几年后的就业率,转行率,平均薪资,工作环境好坏等等,并不计入高中班主任的考核范畴。

班主任办公室里,办公桌四周已经站了很多同学,基本是班级前20名那些人,伸长了脖子听老师讲。面对你们这些“班级的希望”,老师疯狂地灌输“好学校比好专业重要”“211/985光环比专业重要”“行行出状元”“啥专业都一样”“一定要服从专业调剂”“优先选择最好学校”。这时,人群里的一大半学生已经深信不疑地执行老师的建议了。但你和他们不一样,毕竟你的双商、主见、独立思考能力是满级的,所以你隐约觉得不对劲,你隐约觉得专业应该更重要一些,心想:毕竟专业意味着我将来的行业啊,万一调剂到我完全不擅长的领域怎么办。不行不行!我一定要优先选择专业,再选择相应合适的学校。

于是你在班主任“恨铁不成钢”的眼神中走出办公室。好了,你现在能想到这一点,恭喜你,你已经成功避免了第一个坑。作为家境一般,身边没有高人指点的你,能在黑暗中果断放弃唯一的灯塔,你确实有着超过同龄人的冷静,主见,思考能力。

然后,下一步你要怎么办?你意识到要去网上查一查。你品学兼优,高考之前从来不玩手机,不玩电脑,不知道知乎。现在你打开了浏览器,不出意外的话,你的操作是直接在搜索栏输入。你深知目前就业形势差,进体制内又要靠关系,于是你输入“什么专业好就业”然后敲回车,如果我没记错,这样的搜索结果排名第一的专业应该是机械,恰好你比较擅长数理化。你又查了一下将来行业发展路线,得知,你可以从技术做起,将来凭借技术底子可以更有优势地转向管理或销售,你的职业规划渐渐清晰。好了,你能想到这一层,你的头脑和意识是超过同龄人的,而且是大大超过。各位观众别忘了,这位主人公只有19岁,刚完成高考。

你真正意识到该专业的问题的时候,并不是在大学期间,也不是在毕业时候。恰恰相反,大学刚毕业是你人生最高光时刻,你当初搜索“什么专业好就业”果然是对的。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招聘会横着走真的不是吹牛,随随便便十多张offer。名义上的“招聘双选会”实际上就是单向选择,你选公司。有的人倒杯热水没来得及喝,就去招聘会了,签完工作了水还是热的。温酒斩华雄,基本是秒杀全场。

刚参加工作,还是满身正能量,承受低工资高强度工作,但有自己清晰的职业规划。

你真正意识到该专业或该行业的问题,是在参加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这个过程很痛苦,尤其是精神上。

到此为止,可以总结一下。主人公的家庭环境是很常见的。这种客观环境下,就算比大多数同龄人想的多想的远,但在选择专业这种重大决定面前,他依然太渺小了。当初选专业的时候,他自己分析那些东西都是对的,都是超越同龄人的认知水平的,可是结果依然如此,这正是核心悲剧所在。一顿分析猛如虎,本质上跟瞎机坝选没什么区别。也许当初那些傻乎乎优先选择学校的同学,还有一定概率调剂到某些好专业,也许某个同学靠自己“自认为高明,实际上毫无道理的分析”幸运的蒙对了某个好专业,然后炫耀当初的英明。

所以,选择专业这件事,与其说是在比拼考生的判断力,不如说是在比拼家长的能力,拼家境。拼家境在社会上很常见啊,没什么好惊讶的。19岁的选择专业只是拼家境的一个小小开端,也是贫富差距的一个小小开端,以后的人生路上,比这严重的情况多的是。

但我认为,拥有这种超越同龄人意识的人,能自己独立思考,对自己人生提出构想并努力实现的人,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值得敬佩的,也值得为自己骄傲。

user avatar

既然农民那么惨,为什么会有农民?

既然奴隶那么惨,为什么会有奴隶?

开设机械专业,为什么要管你是否惨呢?

就像养猪的把猪养大然后卖了杀掉,他会管猪惨不惨吗?他的目的是能够通过这个过程获得利益。

同样的道理,为什么要开设机械这个专业?因为这个行业需要人去干活,而且准确的说,是需要以比较低的价格,雇到干比较脏累差的活。

但是这样可能雇得到人吗?有点难,所以采取了一个办法:招更多的的人来机械专业。反正你爱干不干,总有的是人来干这个工作。

这就形成了一条看似悖论的道理:一个专业越是差,反而越要招更多的人,以保证有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供应。

user avatar

机械开设的原因,就如同生化材这三门基础学科一样,它是产业的基础,保证产能,提供可靠的产量支持,为后续发展铺好路,然后供新兴产业踮脚前行。钢铁和基建行业,就是前车之鉴!

机械工程和过去的土木工程也一样,随着国家的产业升级,需求层次会逐渐的下放。高端人才负责的制造业的产业面会逐渐缩小,产业升级之后,就不再需要这么大规模的机械研究生。部分985和211继续保证机械硕士的高质量,而其他的学校,将会缩小机械高端人才的输出。

2020年,考研很难的一年!机械尤甚,为什么这么说呢?扩招18.9万,从工科生(本科和专科)体量来说,机械自然是最大头,但是这次扩招,工科的倾向已经非常明确,向EE大规模扩招。(这个我在两年前,知乎第一篇文章中就有写过,未来制造业是EE和电气及人工智能的时代。)机械不扩招,实际上,就预示着后退的来临。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年前同样作为行业顶级薪资的钢铁和土木,现在的待遇不升,反而在下降,你还能保证,除了985那批人,你的待遇不下降么?何况,机械的薪金待遇,从未像它们过去那么诱人过,只是温饱而已。

被我怒怼的老杨填志愿,还在鼓励广大高考毕业生,和准备考研的工科同学,填报机械!

愚昧无知,冥顽不灵,愚不可及!

1.这里有一个错误,已纠正,不少同学们私信提出来了,湖大并没有公布推免人数,昨天给学生上了一天网课,半夜浑浑噩噩时看到几十条留言,也是头疼。我和老杨不一样,有问题就必须会斧正,并承认错误,也感谢这些给我提供数据的同学们。

数据有错,但我依然坚持认为,我的观点没错,还是以湖南大学为例,湖大过去最好的专业是什么?湖南人没有不清楚的,土木工程!但是近年来,湖大和其他顶校的土木已经萎缩了多少,道理显而易见吧。而机械,从未像土木那么辉煌(起码别人待遇好过不少年),就要成为下一个土木。

以现在为节点,机械很难再主导制造业的发展,只能维持相对平衡,战略重心逐渐从重工业制造业向电子制造业转移,说的直白一点,咱们专业的同学们,一直以为自己是带动智能制造2025的专业,这个想法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认知。站在风口上的小老弟,在疫情下,披着黄金甲,由教育部强势推出!当然在这之前,苗头已现。可以对比一下,今年电子制造业起薪已经逐渐达到了机械1.5倍以上。

几年前,电科的待遇和机械差不多。不过非常实际的是,EE主导着智能工业的变革,可以非常有效的将人口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消耗更小,环境污染更少。并且非常有利于机器人技术的革新,之前华为会招聘一些985及邮电211的机械电子工程硕士去做芯片工艺,未来几年这种情况也将不复存在。同时,计算机科班生的继续扩招,机械学子转行IT的机遇,也会越来越少,近三年,就会被逐渐封锁。

中兴事件,只是一个引子。那么EE,特别是集电的扩招规模有多大呢?这一点等东南大学微电子院线出来的那一刻,就会揭晓。我估计310分就能搭上985的车,上工科线,如果是第一志愿,就有211读。同为制造业,这就是大势所趋。

除了电子制造业,很多同学认为机器人和医疗设备制造业是由机械专业主导的,请各位移步打开ABB,发那科,强生,美敦力,GE,西门子的官网。看看招聘信息和主要产品信息,到底要要什么专业的毕业生,给不同专业毕业生待遇差距有多大。我过去文章都写过,这里我就不做展开了。

2.实际上,机械的报录比是非常的惊人,都以为计算机很爆炸,这两年考过研的都知道,机械的本科生量非常大,研究生很难考,一直在恶性竞争。这个专业,如果不扩招,考生要面对的情况到底怎么样,心里应该要有数了。就业不太好,考研也越来越难考的专业,不思变者,将面临灭顶之灾。

我并不劝退所有学习专业的人,那些对于机械热爱,扎实耕耘的,家庭条件尚可,没有买房需求的朋友,深耕多年之后,必然会给您回报。但是大部分普通家庭孩子,哎,真的,一言难尽。


user avatar

因为这个专业虽然比软件、金融惨,但是还比不少专业强,而且机械专业市场需求不小,学校对表的是市场需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