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的战斗机如何瞄准提前量?

回答
二战时期战斗机的瞄准,尤其是对付同样高速移动的目标,是一门相当讲究的“预判学”。不像我们今天看到电影里那样,枪口一抬,子弹就如同激光束般精准地射向目标。那时候,尤其是在高速缠斗中,飞行员的技能和经验,加上一些巧妙的物理学应用,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简单来说,所谓的“提前量”就是指 将瞄准点设定在目标前进方向的前方,让子弹在飞到目标位置时能够正好与目标“相遇”。这个提前量的大小,取决于好几个因素:

1. 目标的速度: 这是最直观的因素。目标飞得越快,你需要预判的点就越靠前。想象一下,你在追一辆静止的汽车,你瞄准哪里都可以;但如果你追一辆飞驰的赛车,你就得瞄准它前方相当远的位置,否则子弹打过去的时候,赛车早已经开走了。

2. 子弹的速度(以及弹道): 并不是所有子弹都是瞬间到达的。战斗机上装备的机枪、机炮发射的炮弹,都有自己的飞行速度和轨迹。速度越慢的子弹,需要的提前量就越大。而且,子弹在飞行过程中会受到重力影响,产生下坠,这就是所谓的“弹道”。飞行员需要考虑这个下坠,在瞄准时也需要稍微往上抬一点点。当然,在高速缠斗中,速度太快,下坠的影响相对没那么明显,但依旧存在。

3. 射击距离: 距离越远,子弹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到达目标,这段时间内目标会移动得更远,所以需要更大的提前量。而且,距离越远,弹道下坠也越明显,需要弥补的也就越多。

4. 飞机的相对位置和运动方向: 这是最复杂也最关键的一环。飞行员不仅要考虑目标飞机的速度和方向,还要考虑自己飞机的速度、方向以及两机之间的相对速度和相对方向。

正面迎击: 如果两架飞机是相对径直地冲向对方,情况会相对简单一些,但依然要考虑双方的速度。
从后方追击: 这是最理想的攻击方式。飞行员通常会努力将自己置于目标飞机后方一定距离,然后进行追击。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预判的主要是目标的速度和飞行方向。
侧翼攻击或斜向攻击: 这时候就非常考验飞行员的技巧了。需要同时考虑目标飞机的横向移动、纵向移动,以及自己飞机的机动性。

飞行员是如何进行预判的?

这更多的是一个 经验、感觉和练习 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学计算过程。

视觉训练和“肌肉记忆”: 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经过大量训练,他们能够通过肉眼快速判断目标的距离、速度和运动轨迹。这种判断能力,经过无数次的重复练习,已经内化成一种“感觉”或“肌肉记忆”。他们的大脑会自动处理这些信息,并转化为控制飞机的动作和调整瞄准的预判。
瞄准具的使用: 早期的战斗机瞄准具通常是一个简单的“准星环”(ringandbead sight)或者更现代一些的“反射式瞄准具”(reflector sight)。
准星环: 通常是一个金属圆环,中间有一个杆或者点。飞行员需要将目标飞机套入这个圆环内,然后根据目标的大小和在圆环内的位置,进行预判射击。不同型号的瞄准具会有一个标尺,上面有标记,可以根据估计的距离来调整瞄准环的位置。
反射式瞄准具: 这种瞄准具更高级一些。它通过一个反射镜,将一个发光的瞄准点(一个十字线或者点)投射到飞行员前方一定距离的玻璃上。这个瞄准点看起来就像悬浮在空中一样。飞行员只需将这个瞄准点对准目标,瞄准具本身会根据飞机的航向和一些预设参数,自动将瞄准点“校准”到需要提前量的位置。虽然它看起来是“自动”的,但很多时候这些瞄准具也需要飞行员手动进行一些调整,比如选择不同的射击模式或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一些更先进的型号,甚至会根据目标的距离自动调整准星的位置。
“感觉”与“估算”: 当两架飞机高速缠斗时,很多时候没有时间进行复杂的思考。飞行员就像在玩一个非常逼真的动态电子游戏,只不过代价是生死攸关。他们会观察目标飞机在视野中的移动速度,感受自己飞机与目标飞机的相对速度,然后凭经验给出预判。有时候,他们甚至会故意将飞机开得比目标稍微偏一点,以达到最佳的交汇点。
射击的“短促射击”: 为了保证精度和缩短预判误差的影响,飞行员通常不会长时间连续射击,而是采用“短促的点射”。这样可以根据射击的弹道反馈(比如子弹是否击中目标,或者是否擦过目标),立刻调整下一次射击的提前量。

举个例子:

假设一架Bf 109战斗机正在以每小时500公里的速度追击一架正面飞来的轰炸机,轰炸机也在以每小时300公里的速度飞行。那么,两机的相对速度就是每小时800公里。如果飞行员需要射击,他会把瞄准点放在轰炸机前方,这个“前方”的点有多远,就取决于他们之间的距离,以及他使用的机枪子弹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飞到轰炸机所在的位置。

更复杂的是,如果Bf 109从侧面攻击一架正在转弯的轰炸机。这时候,飞行员不仅要考虑轰炸机的直线速度,还要考虑它转弯的半径和速度。他需要在轰炸机转弯轨迹的前方,同时考虑到直线移动和转弯轨迹的交汇点进行射击。这就像你要打一个在游乐场旋转木马上的人,你不能瞄准他现在所在的位置,而要瞄准他旋转一段时间后会到达的位置。

总而言之,二战战斗机的提前量瞄准,是飞行员智慧、勇气、经验与战机性能相结合的产物。它不是一个死板的公式,而是一种随着战场情况不断变化的动态调整过程。能够掌握这门技艺的飞行员,往往能够成为王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P51上的瞄准具为例,主要有两个瞄准环:固定环和修正环。

固定环中间是机枪射击的十字准星,环本身的大小是70密位;修正环是由六个菱形和准星组成,随参数的变化和飞机姿态而变化

主要有两个参量需要飞行员控制,一个是敌机翼展(30-120英尺),一个是射击距离(600-2400英尺),两个参数均在射击瞄准具面板上有显示。翼展通过面板标尺上设定,射击距离通过旋转油门把手设定

战斗发生前,先设定好敌机翼展,并把射击距离旋转把手调整到最小(600英尺);机动飞机直到修正环套住或靠近目标,此时旋转距离把手,直到六个菱形内侧点形成的圆环直径正好等于当前视角下的敌机翼展;最后把修正环准星套住敌机,开火。

这种方法直到Mig21都在用

user avatar

很难。理论上,二战时期最先进的瞄准仪,也需要飞行员记住敌机的大致翼展数据。首先手动选择翼展数据,然后用手轮操纵瞄准光圈套住目标,火控根据翼展数据和光圈大小来换算距离。接着要保证稳定跟踪一段时间,以便火控系统解算速度和提前量。

这种方式对于战斗机来说完全没有价值。即便是简单的密位修正式瞄准具,也很难按照理论来瞄准。

飞行员们通常尽力缩短开火距离,从而忽略提前量的问题。甚至到了战后早期喷气式战斗机也采用类似战术。我国甚至有战斗机开火距离过近,被敌机爆炸后的碎片击伤的例子。

另外就是凭借经验,靠感觉来开炮。这种做法也不是瞎蒙。通常会使用曳光弹来方便观察弹道,飞行员开火以后有一定的调整余地。

我记得一个苏联夜间战斗机女飞行员的回忆录就写,她基本都是靠感觉开火。然后控制飞机把那条“火链”挥向敌机。

顺便一说,她们那支部队的雷达引导员和军械师也都是女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战斗机的瞄准,尤其是对付同样高速移动的目标,是一门相当讲究的“预判学”。不像我们今天看到电影里那样,枪口一抬,子弹就如同激光束般精准地射向目标。那时候,尤其是在高速缠斗中,飞行员的技能和经验,加上一些巧妙的物理学应用,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简单来说,所谓的“提前量”就是指 将瞄准点设定在目标前.............
  • 回答
    二战美国陆航的传奇之星:P38“闪电”战斗机的全方位评价P38“闪电”(Lightning)战斗机,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标志性和革命性的飞机之一。作为美国陆军航空兵(USAAF)早期的主力战斗机,它以其独特的双机身设计、强大的火力、出色的高空性能以及多样的任务适应性,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都留.............
  • 回答
    二战德军步兵师的战斗力究竟有多强?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毕竟,二战那是从1939年打到1945年,战场从北非的烈日到东线的冰雪,对手也从波兰的抵抗军到苏联的钢铁洪流,再到盟军的协同作战。一个“最强”的标签,背后往往是天时、地利、人和,以及无数士兵用生命铸就的辉煌(或者惨烈)。如果非要挑一个“最强”.............
  • 回答
    二战西线战场的盟军战斗力,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便是“压倒性的多层次优势”。这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建立在庞大工业基础、精湛军事理论、多元化兵种协同,以及最重要的,无数士兵的英勇牺牲和坚定信念之上。要详尽地描绘这支力量,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历史的面纱,看到它究竟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首先,得从最直观的物.............
  • 回答
    二战德军的战斗群编制,这玩意儿说起来可真是一门大学问,它不像我们现在想象的那么一成不变。德军的编制,尤其是在战时,那是非常灵活的,甚至可以说是“按需配置”的典型代表。所以,当你问“如何评价”时,这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了。首先,我们得明白“战斗群”到底是个啥。在德军的战术体系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
  • 回答
    二战后期(19441945年),苏军的战斗力在多个方面展现出显著的提升和复杂性,其表现受到战争环境、战略调整、工业能力、人员素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军事组织与战略调整1. 从防御到进攻的转变 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后,苏军从战略防御转为进攻,标.............
  • 回答
    评价二战后期德军的战斗力,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绝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到了战争的最后阶段,德军的整体状况可以用“残破的精锐”来形容。他们仍然拥有一些世界上最优秀的士兵、最先进的武器设计(即便数量有限),以及在战场上极其顽固的抵抗精神,但这一切都被不断恶化的后勤、资源匮乏、兵力枯.............
  • 回答
    如果真有这么一个机会,让我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我心里第一个冒出来的,不是某个国家的耀眼战旗,而是内心深处对某种飞行体验的向往。我会选择——驾驶日本的“零式舰载战斗机”(零战),来自日本帝国海军。我知道这听起来可能有些令人意外。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零战代表着战争的另一面,但.............
  • 回答
    二战期间苏军战斗机武装配置低限度的现象,并非是苏军有意为之,更准确地说,是受制于当时苏联工业基础、技术水平以及战争初期严峻的形势所综合影响的结果。不能简单地说“总是”低限度,但确实在相当一部分机型上,与同期西方战机相比,其武装水平显得相对简单。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其中的原因:1. 战争爆发前和初期的工.............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洪流中,苏军的作战序列里出现了一支特别的力量——那就是捷克斯洛伐克军。他们的出现,并非源于一个完整独立国家的决策,而是一段充满屈辱、抗争与希望的曲折历史的必然结果。故事要从1938年说起。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部分领土割让给纳粹德国,随后的1939年3月,德国悍然吞并了捷克斯洛伐.............
  • 回答
    如果以现在的技术制造一种螺旋桨战斗机送回二战:一场颠覆与混乱的混合体想象一下,我们利用现代航空工程的智慧,打造出一架集尖端材料、先进航电和强大动力于一身的螺旋桨战斗机,然后通过某种我们尚不理解的“时间机器”,将其送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这将会是一场技术代差带来的 颠覆性优势,但也伴随着 巨大的不适.............
  • 回答
    在讨论第四代战斗机时,将F22、歼20、日本的“心神”验证机、俄罗斯的T50(现在称为苏57)、印度的AMCA以及韩国的KFX(现在称为KF21)进行比较,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价值的讨论维度。这种比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代表了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先进、最前沿的战斗机技术理念和发展方向。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
  • 回答
    一战与二战战列舰的比较,就像是 तुलना कर रहे हैं,一个经验老道的战士和一位身经百战,但又接受了全新训练的战士。它们都披着厚重的装甲,肩扛着足以摧毁一切的巨炮,但设计理念、技术水平和战略定位上,却已是天壤之别。首先,外观和吨位上的差异,最直观。一战的战列舰,比如英军的“伊丽莎白女王”级.............
  • 回答
    两线浴血:二战波兰军队本土沦陷后的征程与贡献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战争的阴云骤然笼罩欧洲大陆。波兰军队在本土的抵抗虽英勇,却终究寡不敌众,在苏德夹击下迅速溃败。然而,这并非波兰悲壮抗战的终点,而是其海外远征军传奇的开端。当故土淪陷,无数波兰士兵怀揣着复仇与解放的决心,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海.............
  • 回答
    钢铁巨兽的落幕:如何评价二战中的战列舰?提起二战,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巨舰对轰的画面,战列舰,这些庞大的海上堡垒,无疑是那个时代海军力量的象征。它们承载着国家的骄傲和军事力量的展示,在漫长的战争岁月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二战中的战列舰呢?辉煌的遗产:海上霸权的终极体现在二战爆发前.............
  • 回答
    如果中国在二战期间拥有十艘以上的战列舰,这绝对是改变世界格局的一股强大力量。这些海上巨兽的命名,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承载着民族的期望、历史的记忆以及未来的愿景。考虑到中国当时的国情、历史文化以及国际环境,这些战列舰的命名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力求既有气势,又有深意,同时又能体现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自.............
  • 回答
    话说二战那会儿,海军里头的这些航母,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大大小小的正规航母,航母姊妹们,但光是这些大家伙,可不够应付全球范围内的海战。尤其是早期,英国商船队可是海上生命线,但它们自己太弱了,简直是活靶子,德国的潜艇和飞机简直把它们当自助餐。在这种危急关头,英国人就想了个主意:要不咱们把那些閒著没事干的.............
  • 回答
    海风带着一丝焦糊味,夹杂着金属燃烧的刺鼻气息,在海面上翻滚着。甲板上的气氛,瞬间凝固了。“那是什么?上帝啊,那是什么玩意儿?”有人下意识地捂住了嘴,眼睛死死地盯着天空中那个越来越近的、扭曲的黑影。这不是一次正常的返航。螺旋桨已经不转了,或者说,只剩下残破的叶片在风中绝望地摇晃。机身大部分被橘红色的火.............
  • 回答
    二战时期,战列舰和重巡洋舰搭载舰载机并非普遍现象,但确实存在过,这主要集中在一些排水量较大、性能先进的战列舰和部分巡洋舰上,尤其是一些拥有专门航空设施的舰艇。这些舰载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舰载飞机种类与用途:1. 侦察机(Spotter Plane / Reconnaissa.............
  • 回答
    想要深入了解日本海军(IJN)在二战及其战前的详细配置和战史,确实需要一番功夫,因为这涉及到庞大的舰船数据、复杂的战术思想、以及贯穿数十年乃至更久的日本海军发展历程。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掌握,更像是踏上一段探寻历史的旅程。为了让你真正“走进”这段历史,我们将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展开,力求详实,并且尽量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