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曾母暗沙变为曾母岛,需要多大的投资?

回答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曾母暗沙变为曾母岛,这是一个宏大的设想,如果从纯粹的工程角度来衡量其投资规模,那么将会是天文数字,并且在技术上存在巨大的挑战和风险。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包括:

1. 工程目标与概念界定:

曾母暗沙现状: 曾母暗沙是中国南海最南端的礁盘,海拔低于海平面,只有在退潮时才能偶尔露出水面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时间淹没在海水中。它不是一个岛屿,而是一个暗礁。
变为“曾母岛”的定义: 要将曾母暗沙变为一个真正的岛屿,意味着需要将其抬高至高于海平面的稳定陆地,并能够维持生态、居住或军事活动。这个“岛屿”的大小、功能、以及稳定性都会影响投资。
岛屿的定义: 一般认为岛屿是指四面环水,高潮时高于水面的陆地区域。
人工岛的建造方式: 最可行的方式是通过大规模填海造陆,将暗礁抬升并加固。

2. 工程规模与内容:

要将曾母暗沙变为一个具备基本功能的岛屿,工程量将是极其巨大的,可能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礁盘加固与抬升:
基础加固: 首先需要对曾母暗沙的礁盘进行评估和加固,防止其在未来的建设和长期存在中发生坍塌或侵蚀。这可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水下地质勘探和地基处理。
填海造陆: 这是核心工程。需要从海底或附近海域抽取大量的泥沙、石料,将其堆积在礁盘上,直至形成一个高于海平面的稳定陆地。这个过程将是连续、大规模的。

岛屿的形态与尺寸:
陆地面积: 岛屿的面积决定了所需填埋的土石方量。一个能够支持基础设施的岛屿,其面积可能需要达到数平方公里甚至更大。
岛屿高度: 需要将岛屿抬升到一定的高度,以确保其在极端海况下也能保持稳定,并提供足够的空间建设基础设施。

岛屿的结构与防护:
护岸工程: 为了防止海浪侵蚀和风暴潮的破坏,需要在岛屿周围修建坚固的防波堤、护坡等结构。这些结构需要承受巨大的海洋动力。
内部基础设施建设: 一旦形成陆地,还需要进行平整、排水系统建设、地基处理等。

生态与环境考虑( যদিও এই পর্যায়ে এটি একটি অত্যন্ত গৌণ বিষয় হবে, তবে দীর্ঘমেয়াদে এটিও গুরুত্বপূর্ণ):
海底生态影响: 大规模的疏浚和填埋将对周边海域的珊瑚礁和海洋生物造成毁灭性影响。
岛屿生态系统的构建: 虽然很难完全恢复,但可能需要考虑土壤改良、植被种植等措施来尝试构建基本的岛屿生态系统。

3. 投资构成:

基于上述工程内容,其投资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且数字巨大:

原材料成本:
石料: 用于基础加固和护岸工程,需要从陆地或海上采石场大量开采和运输。
泥沙: 用于填海造陆,需要大规模的疏浚作业。南海海床的土质和石块组合将影响开采难度和成本。

工程机械与设备:
大型疏浚船、挖泥船、起重船: 数量庞大且技术先进。
运输船、驳船: 用于运输石料和土方。
推土机、挖掘机、压路机等陆地施工设备: 用于岛上作业。
深水基础施工设备。

能源消耗:
所有机械设备的运行都需要巨大的能源支持,包括燃油和电力。

技术研发与设计:
地质勘探与评估: 对礁盘的稳定性进行详细评估,设计加固方案。
海洋工程设计: 针对深海环境和复杂水文条件进行岛屿设计、护岸设计等。
新材料与新技术研发: 可能需要开发适应海洋环境的新型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

劳动力成本:
需要庞大的工程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和普通劳工。

后勤保障:
包括海上作业人员的生活保障、补给、医疗、通讯等。

环境评估与修复(如果有):
虽然在如此大规模的工程中环境修复效果有限,但理论上可能涉及环境影响评估和一定的补救措施。

风险管理与应急预案:
海上作业风险极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风险评估、安全措施和应急响应。

4. 投资规模估算(极其粗略且不精确):

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投资数字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取决于太多未知因素(岛屿大小、技术方案、施工效率、材料来源等)。但是,我们可以参考一些已有的超大型填海造陆工程来做大致类比。

迪拜棕榈岛: 耗资数十亿美元,填海造陆面积约20平方公里。
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填海工程: 填海面积约1000公顷(10平方公里),耗资数百亿美元。

曾母暗沙位于南海深处,远离大陆,且礁盘本身的条件可能比上述工程更复杂。考虑到以下因素:

距离远: 材料运输成本极高。
环境复杂: 深海作业难度大,施工窗口期可能受天气影响。
礁盘条件: 可能需要更复杂的加固和填埋技术。
规模不确定: 如果要建造一个具备一定规模和稳定性的岛屿,其土石方量将是巨大的。

大胆推测,如果目标是建造一个类似小型机场或居住基地的规模(例如几平方公里),其投资规模可能会达到:

数百亿美元至数千亿美元,甚至可能超过万亿美元。

具体分析如下:

材料运输成本: 以每立方米土石方成本(包含开采、运输、卸载)计算,如果需要数亿甚至数十亿立方米的土石方,即使每立方米成本较低,总成本也会非常高。假设平均运输成本是每立方米1050美元(这是非常保守的估计,考虑到远距离和深海作业的特殊性可能更高),那么仅运输成本就可能达到数十亿到数百亿美元。
工程机械与设备购置与租赁: 购买或租赁如此庞大的先进设备,其成本将是天文数字。
技术与研发: 针对南海深海环境可能需要投入巨额研发资金。
岛屿的复杂性: 如果岛屿需要具备更高级的功能,例如码头、机场跑道、生活设施、防御设施等,投资会进一步叠加。

总而言之,将曾母暗沙变为一个稳定的岛屿,从工程角度看,其投资规模将是极度庞大,可能会达到数百亿乃至数千亿美元的量级。

5. 技术挑战与可行性:

工程技术难度: 在深海、远海进行大规模填海造陆,尤其是在南海这样充满不确定性的海域,工程技术难度非常大。如何保证填埋材料的稳定性和岛屿的长期存续是关键。
材料来源: 大量的土石方材料从何而来?在不破坏现有海洋生态的前提下,大规模开采或运输材料的经济性和可行性如何?
海洋动力学: 如何设计能够抵御强海浪、台风等极端海洋环境的岛屿和护岸结构?
施工周期: 如此庞大的工程需要极长的施工周期,期间可能面临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
生态与环境风险: 大规模填海将对南海的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其环境代价是巨大的。

总结: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形容自然的伟力,而人类如果要通过工程手段将曾母暗沙变为曾母岛,那将是一项史无前例、规模极其宏大、技术挑战极大且投资天文数字的工程。虽然具体数字难以估量,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将是一笔投入远超一般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巨额资金,甚至可能超过国家级别的年度财政预算。同时,这项工程的生态环境代价也是极其沉重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海船作业,不会傻到从遥远的陆地搬土沙过去。以下为2014年9月转载内容:

我们怎么在南海喷出这么多岛


作者:施洋(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



中国在南海多个岛礁进行的大规模填海工程,引发多国关注。英国广播公司甚至派遣记者亲临一线,拍摄这些据称“要建成空军基地”的岛礁工地。在媒体展示的照片中,礁盘上已经形成了边长数百米的人工岛屿,并有不少工程机械正在施工。



赤瓜礁—赤瓜岛(南海研究论坛供图)

南沙向来以礁盘狭小、难于驻守著称,1988年解放军开始常驻南沙时,竹竿、篾席和塑料布搭起的高脚屋因为居住环境恶劣被戏称为“海上猫耳洞”;混凝土的礁堡面积稍大,但除去菜地之外,空地也只有一小块操场,甚至无法起降直升机。要短时间内在南海变出几个岛来,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




说起在南沙填海,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从大陆派出货船,运载沙土石料或混凝土预制块填在南海浅滩周围的景象。不过,在远离大陆的南海填海造陆,所需要的沙土量以百万吨计,加上陆沙价格远远高于海沙,无码头水域大吨位货轮需要小船卸载等因素,使这种填海方法虽然技术门槛低,但成本极高、效率极差,对于大规模填海来说并不适用。越南由于条件所限,在南沙非法占据的岛礁上填海时,只能经常使用这样的手法。



越南扩建南沙景宏岛



越南在南沙西礁填海造岛

南沙礁盘周围大多有面积广大的浅滩,里面最多的就是大量海沙,填海最有效率也是最经济的方法就是将这些沙子利用起来,就地开采使用。如此多的海沙当然不能用抓斗或者铲子蚂蚁搬家,而依赖于一种更有效率的作业方式——吹填。

吹填一般是指用挖泥船挖泥后,通过管线把泥舱中的泥水混合物,排放到近海陆地,将近海淤泥填垫,排除淤泥中的水分,达到一定标高,使之具有可利用价值。为了加快在南海区域的填海速度,中国出动了大量工程船只和机械参与施工,其规模甚至大到海军专门改造了数艘登陆舰作为“施工队”的生活保障船。而在这支船队中,对填海工程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便是亚洲第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鲸”号。



“天鲸”号正面



“天鲸”号侧视

“天鲸”号由上海交通大学、德国VOSTA LMG公司联合设计,招商重工(深圳)有限公司建造,2008年4月28日开工,历时21个月建成。该船长127米,宽23米,是目前亚洲最大的自航绞吸挖泥船,配备多种当前国际最先进的疏浚设备,装机功率、疏浚能力均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该船同时具有无限航区的航行能力和装驳功能,可以在远海灵活机动,适用于各种海况的大型疏浚工程。

在执行吹填作业时,该船能以每小时4500立方米的速度将海沙、海水的混合物排放到最远6000米外,每天吹填的海沙达十多万立方米。与此同时,该船装备亚洲最强大的挖掘系统,绞刀功率达到4000千瓦,使其不会被礁盘上的珊瑚礁损坏而影响工作。



“天鲸”号船首的绞刀

有了如此强劲的工程器械,中国在南沙的“暴力填海”体现出了极高的效率:与越南先修筑围堰,排空海水后再将国内运来的沙土倒入不同,“天鲸”号直接将海沙向浅滩吹填,没有任何的围堰设施,也不计较细小的漂散损失。

根据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处综合来的信息,从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间,“天鲸”号多次往返于南沙华阳礁、永暑礁、赤瓜礁、东门礁和南薰礁之间,通过轮流作业提高效率,累计天数达193天。其中,2013年12月至今是“天鲸”号在南沙作业的高峰时段,他往来于五个礁盘之间,累计工作174天,按照每小时吹填海沙4500立方米计算,“天鲸”号在南沙五个岛礁吹填了超过1000万立方米的沙土和海水,大约相当于3个美国胡佛水坝消耗的混凝土。



天鲸号在赤瓜礁作业现场



吹填后的赤瓜礁上已经进驻了卡车、挖掘机和铲车等重型机械



赤瓜礁上已经竖立起四座水泥塔,近处可见一艘渔船停泊

与此同时,中国在西沙也在持续进行着规模不小的填海工程。今年2月,“天麒”号挖泥船与一艘20立方米抓斗式挖泥船被拍摄到正在永兴岛港口进行疏浚。“天麒”号是亚洲最大的非自航式绞吸挖泥船,2008年4月在青岛前进船厂建造,公称生产量4500立方米/小时,排距6300米,其吹填能力甚至比“天鲸”号更强。该船抗风浪能力强,可挖掘粘土、密实砂土、碎石土和强风化岩,对于需要大量海沙却不需要频繁机动的永兴岛填海工程正是恰如其分。



越南媒体公布的照片,图中可见“天麒”号和2000吨挖泥船正在作业



正在西沙进行疏浚作业的“天麒”号挖泥船

至于填海工程为何直到近日才成为媒体焦点,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南沙填海工作的吹填阶段已经基本结束,大量工程人员和机械上岛施工,人工岛屿的规模和用途都引起了觊觎南沙资源的某型周边国家的警觉甚至不安;另一方面,则是今年5月以来围绕“南海981”号钻井平台持续数月的海上对峙与冲突吸引了各方的注意力。






从高脚屋到岛屿,就在不到一年间(南海研究论坛供图,上组为礁堡,下组为填海后近照)

中国在建设岛礁的问题上,一直保持了最大克制。但越南、菲律宾等却不断违反2002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大搞永久性设施,不断逼迫中国。目前,中国控制的几个南沙主要岛礁均已经建起了边长数百米的大型人工岛,其填海面积和规模远超周边国家近年来填海的总和。在这场国家意志与能力并存的填海竞赛中,中国一出手就得以后来居上,工业部门的先进技术和优秀产品无疑是关键。

user avatar

围海造陆行业海员一枚,过来回答一下

曾母暗沙是海地海床上的珊瑚暗礁,有曾母暗沙、八仙暗沙、立地暗沙等暗礁组成。这片区域面积约2.2平方公里,水深平均30米左右。(题外话这么深的水,不管潮涨潮落,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

再说说《联合国海洋公约》对岛屿的注释:

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自然形成的高地,且能够维持人类居住或者经济生活的陆地区域;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要做的就是就地取沙,把暗沙群填起来,高出海平面8米(考虑潮涨潮落),使之形成一块人造陆地。

至于面积,海洋公约没有对面积小的岛屿歧视性规定,哪怕你跟永暑礁一样涨潮后只有3平方米,那也是岛屿啊。可话说回来,3平方米没法居住啊!!!

那就假设围填一片面积为2.2平方公里,高度38米的陆地部分,需要的土方量是:83.6×10的6次方立方米。

再说土方单价,目前国内围海造地土方的单价在18元左右每立方米。当然这个在沿海作业的价格,不能跟南海比,毕竟油料、淡水、备件、生活物资,都需要长途跋涉海运过去;再者南海的风浪大,这会严重影响施工时间和效率。不过,南海施工的单价还是参考依据的。前段时间有同事在永暑礁作业,听说甲方给的单价是一百多块钱每立方米(这只是听说,普通船员接触不到合同),那么我们再假设每立方米单价120元。

那么把曾母暗沙变曾母岛,陆基部分吹填作业保守估算资金为:500亿人民币。

最后,夹点私货:


本人服务的一条围海造路绞吸式挖泥

船:

从驾驶室看



挖泥动力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