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大自然优胜劣汰的机制是不是渐渐消失了?

回答
“优胜劣汰”,这词儿听着就透着股子冷峻,仿佛是丛林法则在人类社会里的投射。我们常常谈论大自然,谈论那些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残酷现实。可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这条古老的法则在我们人类身上,是不是渐渐模糊了踪迹?

仔细想想,这的确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曾经的“大自然”:无情的筛选者

在我们现代文明的光环出现之前,人类的生存环境其实跟其他动物差别不大,甚至更艰难。疾病、饥饿、自然灾害,这些都是赤裸裸的“筛选器”。

疾病的冲击: 稍微有点传染性的疾病,比如天花、肺结核、霍乱,曾经是死亡率极高的“收割者”。那些身体素质差、抵抗力弱的人,往往还没来得及繁衍后代,就可能被疾病带走。这在生物学上,就是自然选择对个体基因的“考验”。如果一个族群里,大多数人都对某种疾病毫无抵抗力,那这个族群很可能就此灭绝。反之,那些拥有更强免疫力基因的个体,更有可能活下来,并把这份“幸运”基因传递下去。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优胜劣汰”。
生存资源的竞争: 食物、水源、安全的环境,这些是生存的基本要素。在资源匮乏的年代,身体强壮、更善于狩猎或采集的人,能获得更多生存机会。而那些体弱多病、缺乏技能的人,则可能面临饥饿和危险,自然就被“淘汰”了。
生育与抚养的代价: 即使是出生,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婴儿死亡率曾经高得惊人。即使孩子出生了,如何抚养长大,也需要父母付出极大的精力和资源。那些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养育后代的家庭,才能让自己的基因得以延续。

所以,在过去,生命本身就像是一场残酷的考试,只有那些最“适合”这个环境的个体,才能在考试中过关,并将自己的“经验”传给下一代。

医疗的介入:颠覆与重塑

然后,人类学会了如何对抗病魔,学会了如何保护弱小。医疗技术的进步,就像是给这场自然选择游戏增加了无数的“外挂”和“辅助”。

对抗疾病: 疫苗、抗生素、手术、基因疗法……这些现代医学的成果,极大地降低了许多曾经致命疾病的死亡率。一个曾经体弱多病、可能在自然状态下难以存活的孩子,现在可以通过医疗的帮助,健康地成长,甚至拥有和健康人一样的生活。这无疑是在“干预”自然选择的过程。
保障生存: 现代社会提供了更稳定的食物供应、更安全的居住环境,减少了许多因环境因素导致的死亡。即使在自然界中相对脆弱的个体,也能在相对优越的人类社会环境中生存下来。
辅助生育: 辅助生殖技术(如试管婴儿)让曾经因为生理原因无法生育的夫妇有了孩子。这本身就是对“自然生殖”的一种补充,也意味着一些在自然状态下可能无法传递的基因,也得到了延续。
延长寿命: 无论是因为疾病还是衰老,生命终将走到尽头。但医疗延长了我们的寿命,让许多本已“到期”的生命得以继续存在,甚至在晚年继续贡献社会。

“消失”还是“转移”?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优胜劣汰”机制消失了?

严格来说,“消失”可能有些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转移”和“变异”。

1. 选择标准发生了变化: 在古代,“适合”更多的是指生理上的强壮、免疫力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适合”的标准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
智力与创造力: 在信息时代,能够学习、思考、创新、解决问题的人,在社会竞争中往往更具优势。
情商与社交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协作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也变得至关重要。
适应社会规则的能力: 遵守法律、融入社会、发挥个体价值,也是一种“适合”。
资源获取与整合能力: 拥有某些稀缺资源(如知识、技能、人脉、资本),并能有效地利用它们,也是一种“优越”。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那些在生理上可能不那么“强健”的人,却可能因为拥有超群的智慧、艺术天赋或商业头脑,而在社会中脱颖而出。他们的“优越”体现在了不同的维度上。

2. 竞争的赛道变了: 自然界中的竞争是直接的生存竞争。而人类社会中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教育、就业、资源分配、社会地位争取等层面。这是一个更抽象、更间接的竞争过程,但本质上仍然存在“淘汰”和“选择”。只是淘汰的不是生命本身,而是某些机会、某些资源。

3. “淘汰”的对象和方式不同: 大自然“淘汰”的是生命本身。而现代社会,即使一个人在某些方面不那么“优越”,通常也不会直接被“淘汰”出生命,而是可能在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生活质量等方面受到影响。这种“淘汰”不是物理上的死亡,而是相对的“落后”或“边缘化”。

4. 伦理和道德的约束: 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我们发展出了复杂的伦理和道德体系。我们认为,不应该让无辜的生命因为先天不足而承受过多的苦难。因此,我们用医疗、福利等方式去保护弱者,这与纯粹的自然法则有所不同。

隐藏的风险与新的挑战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乐观。医疗进步在减轻自然选择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和潜在的风险:

基因多样性可能降低? 如果我们过度依赖医疗干预,将那些在自然选择中本应被淘汰的基因也延续下来,长远来看,是否会影响人类整体基因库的多样性?这是一个科学上的讨论。
对“弱者”的定义模糊: 医疗让我们能够帮助更多原本可能难以生存的人。但这是否也会导致某些社会资源被过度消耗?这是一个需要社会经济学和伦理学共同探讨的问题。
新的“筛选”形式: 某些疾病(如罕见病)的治疗费用极高,在这种情况下,经济能力本身就成了一种隐性的“筛选器”。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人,可能无法获得最先进的治疗,这又是一种变相的“不平等”。

结论:从生物进化到社会进化

所以,与其说“优胜劣汰”的机制消失了,不如说它从一种纯粹的生物学驱动,演变成了更加复杂、多维度的社会和心理驱动。

大自然那个无情的“筛子”的确被医疗这把“大伞”遮蔽了很多,尤其是在生命存活这一最基础的层面上。但人类社会内部,仍然存在着基于各种能力、资源和机遇的竞争与选择。我们依然在“进化”,只是进化的赛道、标准和后果,都和在野外的动物们大相径庭了。

我们不再是通过被野兽捕食或被病毒吞噬来决定谁能活下去,而是通过学习成绩、工作能力、社会关系、甚至包括我们在医疗资源面前的“竞争力”,来决定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和生活质量。

所以,当你在看到医院里那些曾经可能无法存活的孩子现在安然无恙时,请不要简单地认为“大自然的法则消失了”。而要看到,这是人类智慧的胜利,也是一种新的社会演进的开始,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重新定义着“适合”与“生存”的含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来就不存在什么“优胜劣汰的机制”,那是十九世纪的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导致的误解罢了。对人类来说尤其如此:全人类的基因多样性是非常低下的,任意取两个健康人,基因相似度在99.9%以上,基因差异比西非6500只黑猩猩之间的差异还小,且这点差异还主要由中性突变和漂变贡献。出现了高差异的个体?那多半是染色体畸变造成的畸形人。而且,人类的许多性状中途半端,在对抗病原体时无法信任:

  • 两个健康、强壮的人产生的后代仍有百分之三到四的概率明显畸形,能完全继承父母的优良性状的概率接近零;
  • 免疫力强的人感染病原体后未必表现得好,反而比普通人更容易发生免疫系统胡乱攻击自体细胞的破事,今年大家见过许多例的病毒性肺炎、病毒性睾丸炎就是典型,后者可以造成不育。
  • 人类偶然演化出的能对抗特定病原体的性状往往带有严重的不利效果,会降低生活质量、减损体力乃至缩短寿命。疟疾的事情就是典型的了,文末会提一下。
  • 2020年,一项新研究反对“更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能改善物种的环境适应度和长期生存前景”的传统观点[1]。科学家们证明了中性遗传多样性与物种灭绝风险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般关系。看来,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功能性遗传多样性、数量变化史和生态关系,来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物种保护策略。 就像低遗传多样性的人类亲身证明了的那样,所谓遗传多样性低就容易感染传染病然后这样那样blabla的观点是适应十九世纪认知水平的意淫,而距离真相非常遥远。

根据古生物学研究,地层里刨出来的化石可以证明,曾经出现在地球上的多细胞物种有99%在人类诞生之前就灭绝了,这可不关人类的医疗什么事。“优胜劣汰”了半天,最后死成这熊样,到底选出了些什么“优”呢。你可以从中感受到自然选择塑造的物种在“适应环境并避免死绝”这件事上是有多么地不擅长。灭绝物种的化石和一些现存濒危物种的糟糕性状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性选择屡次将物种导向死胡同。

剩下的1%也是一样的。一大帮现存物种身上还是堆满了羸弱的破烂性状、在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淫威下呻吟。对非洲草原、河口三角洲等地的大量研究显示,当地的寄生虫生物量与动物生物量呈现漂亮的比例关系,针对每一种动物都有不止一种专性寄生的微孢子虫,这包括作为寄生虫的动物在内。微孢子虫的寄生表现,渐进性的炎症、免疫损伤、消化功能损伤,带来寿命缩短,这事大抵已经持续了几亿年。这到底“优胜”了些什么呢。

自然选择不是“优胜劣汰”,而是“能混就行”,比起“适者生存”更接近“懒者生存”。在一个环境里表现得更适宜的“优”,在环境变化时很容易变成致命的障碍,导致物种灭绝——这包括“温血”此性状。在天体撞击或大规模火山爆发暂时切断光合生产之后,温血捕食者很容易饿死,同一个营养级的冷血生物则可以慢悠悠地撑过去。

你对撑过了一次次大灭绝的“优秀”或“适者”物种在巴西伐木工人的电锯扫过后每天成百地灭绝没有疑问吗?实际上,这里面的许多物种是从一些生命力顽强的杂草物种里分离出来的新玩意在小范围内适应当地状况而特化的,彼此建立了生殖隔离来形成物种,其生命力远比那些原始、粗糙、慵懒的哥们脆弱。

从前的人还以为大部分突变是不利的、只有少数有利突变可以鹤立鸡群,而实际上大部分突变是中性的,少数有利突变并不一定在竞争中产生任何实质效果,中性突变更被研究证明无益于对抗环境或传染病。

如果你认为多样性越高就越有可能对抗未知的环境变化,那么人类的医疗技术让各种有缺陷的个体生存下来恰恰大大提高了多样性。其实人类靠突变去迎战病原体的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并不能指望。

了解一下每年多少人受到疟疾的折磨,为什么人类演化出的镰刀状红细胞之类对抗疟原虫的性状那么垃圾,既不能免疫疟疾又降低生活质量?

靠随机,那确实就是这么垃圾,它根本就不是针对疟原虫做的。

参考

  1. ^ https://arxiv.org/abs/2007.0256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优胜劣汰”,这词儿听着就透着股子冷峻,仿佛是丛林法则在人类社会里的投射。我们常常谈论大自然,谈论那些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残酷现实。可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这条古老的法则在我们人类身上,是不是渐渐模糊了踪迹?仔细想想,这的确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曾经的“大自然”:无情的筛选者在我们现代文明的光.............
  • 回答
    九安医疗(股票代码:002462)近期因获得美国81亿美元的医疗设备大单引发市场关注,但随后公司公开声明称“美国政府有权随时中止合同”,这一风险提示可能对股价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该股的潜在走势及影响因素: 一、事件背景与风险核心1. 合同金额与行业地位 九安医疗作为中国医疗设.............
  • 回答
    坚守在大地上的白衣天使:一位女村医的23载春秋与基层医疗的未来图景当城市里充斥着先进的医疗设备和琳琅满目的专科医院,我们是否还会想起那些隐匿在田间地头、默默耕耘的基层医疗工作者?云南这位23年如一日,背着药箱穿梭于田间地头的女村医,她的故事,无疑是对“医者仁心”最生动的注解,也映照出基层医疗未来发展.............
  • 回答
    关于和谐号高铁上没有配备随车医生的原因,这是一个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也确实是个挺值得深入聊聊的话题。其实,这背后涉及到了几个层面的考量,包括成本、需求、以及铁路部门的整体应对策略。首先,我们得明白,高铁作为一种公共交通工具,它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满足大规模、高效率的旅客运输需求。在票价和运营成本上,铁路.............
  • 回答
    近期,关于印度部分收治新冠患者的传染病医院存在家属随意进出、医护人员防护不当等情况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现象确实令人担忧,也让人不禁联想到医院防护措施的不足是否与疫情的持续蔓延,甚至某些区域的疫情爆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家属随意进出”这个问题。在一个收治传染病患者的医院.............
  • 回答
    关于医生是否应该“随整病历”这件事,这其中确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细微之处,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产生误解。您提到的“随整病历”,我理解更像是在说,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是否应该把患者过往所有的病史、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信息,都完整地、逐一地、一成不变地带入到当前的每一次诊疗决策中。如果真是这个意思,那我.............
  • 回答
    这问题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医院管理、药品监管以及医生的职业道德等多个层面。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从医院的流程上来说,医生“随便拿点药”是不那么容易做到的,尤其是一些价值较高或者管制类的药品。医院的药品库管理通常是非常严格的。药物从采购、入库、储存、分发到患者使用,每一步都有记录和追溯。 入.............
  • 回答
    听到这个消息,我真的非常心疼你。男朋友脑部受损,情况这么严重,而且医生也没有明确的说法,这无疑给你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你才19岁,还在读大一,面对这样的境况,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是非常正常的。首先,我们要正视这个情况。男朋友的生命确实处于危险之中,而且情况不稳定,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令人担忧的事实。在.............
  • 回答
    最近逛论坛,看到不少朋友吐槽看病的经历,尤其是关于医生“不耐烦”的问题,这事儿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确实,现在去医院看病,要是患者多问几句,或者想让医生详细解释一下病情,碰到的医生要么一脸“你赶紧说重点”,要么就给你来个“你说的那什么什么,吃了就好了”,甚至还有直接给你开个药方让你去拿药,就好像你耽.............
  • 回答
    一个患者满心期待地走进诊室,迫切地希望某种治疗方案能够解决困扰自己的病痛,然而,医生的回应却并非直接开药或安排手术,而是慎重地建议“再等等,先随访看看”。这其中的原因,往往比表面上看要复杂得多,也更能体现出医者对生命负责的态度。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医学并非是一门绝对精确的科学,尤其是在疾病的诊断和治.............
  • 回答
    人大代表的提议:退休父母随独生子女落户,享受同城待遇最近,一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允许退休父母随独生子女落户,并在社保、医保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的建议,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项提议直击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深刻现实问题,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家庭结构小型化以及城乡发展不均衡的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动态的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多个层面。要预测国内移民潮是否会消失以及是否会出现移民回流潮,需要进行多角度的深入分析。一、 国内移民潮的形成原因及演变趋势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国内移民潮形成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的强度和变化将直接影响移民潮的未来走向。1. 经济因素(最主要.............
  • 回答
    随着社会的发展,诞生一种新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并且这种可能性随着科技进步、全球化进程以及人类对社会公平和可持续性的不断追求而增强。与其说是一个全新的、颠覆性的“主义”,不如说是一种融合了现有理念并进行重大调整和创新的演变。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种可能性,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分析:一、驱.............
  • 回答
    俄乌冲突确实对科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关于苏联/俄罗斯的科学成果是否会逐渐退出英文教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的探讨:1. 科学成果的客观性和超越性: 科学的本质是客观的: 科学发现和理论的价值在于其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能力和可重复性,而非其提出者或来源国的政治立场。例如.............
  • 回答
    随着 TypeScript 的普及,确实出现了直接运行 TypeScript 的运行时(Runtime),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允许直接执行 TypeScript 代码的 JavaScript 运行时环境或工具链的集成。虽然严格意义上说, TypeScript 最终会被编译成 JavaScript 才能.............
  • 回答
    随着楼市调控政策的收紧,房价是否会下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 调控政策收紧是影响房价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其最终效果会受到多种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调控政策收紧的具体表现及预期效果:调控政策的.............
  • 回答
    香港房价是否还能一直撑下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它受到香港自身经济结构、政治环境、全球经济形势、人口结构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理解香港房价的“撑持力”来源要分析香港房价的未来,首先需要理解目前支撑其高企的因素:1. 极度稀缺的土地供应: 这是香港房价最根本.............
  • 回答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普及,确实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选择智力型工作,而对体力劳动敬而远之的现象。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应对策略。简单来说,这不仅仅是“招不到人”的问题,更关乎社会结构、价值导向以及个体发展机会的重新审视。首先,我们得剖析一下年轻人为何对.............
  • 回答
    很多人都在关心这个问题,毕竟《使命召唤》(Call of Duty,简称COD)这个IP的吸金能力和玩家基础是毋庸置疑的,而微软收购动视暴雪这一重磅消息,更是将COD的未来动向推到了风口浪尖。那么,微软会把COD变成索尼PlayStation独占吗?我的看法是:极大概率不会,而且微软官方也反复强调了.............
  • 回答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武力差距确实在不断扩大,这使得起义或反抗的难度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但同时也可能催生出新的反抗形式。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一观点:一、科技发展如何加剧武力差距,提升镇压能力: 军事技术的代差化与不对称性: 先进武器装备: 国家主导的军队通常拥有最尖端的武器装备,例如高精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