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要说说“摊丁入亩”是怎么坑老百姓的,那就说说。
以下结论来自《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07年第2期,《清代“摊丁入亩”政策研究》,作者是北师大历史系戴辉博士。
作者通过光绪朝编纂的《大清会典》里康熙五十年“永不加赋”时的“丁银”定额和雍正年间实施“摊丁入亩”时各省丁银实际数量作为对比,发现大部分省份实施“摊丁入亩”后,丁银都出现增额。
以山西省为例,雍正二年实施“摊丁入亩”时计算的丁银总数比康熙五十年宣布“永不加赋”时的丁银总额增加了一万多两。
以福建省为例,虽然康熙五十年宣布“永不加赋”,但是在实行“摊丁入亩”时,福建人丁减少5927认的同时,要摊入田税得丁银总数竟然还增加了接近20000两。
简单说,康熙五十年宣布“永不加赋”到雍正二年,各省开始实行“摊丁入亩”政策时出现了大范围赋税增加的情况。
而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后,陕西等人多地少的省份则出现了大规模逃亡,出现了人丁和丁银的双重减少,其中陕西省人丁减少达到10万人规模。
雍正六年,川陕总督上奏:湖广、广东、广西、江西等省的省民携带家眷入川逃荒;雍正帝朱批表示雍正五年两湖、两广并没有欠收,也没有天灾,为什么逃亡四川者如此之众?
两湖两广在雍正时期都属于人多地少省份,而四川在当时属于人少地多的省份。
两湖两广民众为何在没有天灾和歉收情况下大规模逃亡四川,作者认为就是“摊丁入亩”以后重赋所导致。
另外,根据王瑞平教授《“摊丁入亩”是清代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吗?》一文,“摊丁入亩”政策并没有所谓打击到所谓士绅阶级利益,因为在“摊丁入亩”同时,清政府对地主向佃农转嫁地丁负担的行为采取了公开的支持甚至怂恿。
江苏省甚至明令“佃户输租时,每亩米加二升,银加二分、以助产主完丁之费。”
事实上别说清朝,即使将来实施“房产税”,大家觉得房主是会把“房产税”转嫁给租户,还是自己承担?
我觉得特别黑色幽默,雍正帝明明是一个对待民众特别冷酷的皇帝,居然有这么多人认为雍正帝“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万家生佛”。
雍正帝“耗羡归公”政策本质上就是把政府财政亏空转嫁给普通民众,是变相盘剥民众。
其实“耗羡归公”不是什么新鲜发明,康熙六十年陕西巡抚就提出用“耗羡归公”的方式弥补朝廷财务亏空,遭到康熙帝严厉训斥,康熙帝甚至认为提出这种办法的陕西巡抚“当诛”。
康熙帝认为“耗羡归公必然导致耗羡之外再添耗羡”。
无独有偶,雍正帝准备实行“耗羡归公”政策时,户部侍郎沈近思就表示明确反对,反对理由是“耗羡之余,再添耗羡”。
雍正帝默认了沈近思反对理由,但依然还是推行了“耗羡归公”。
果不其然,耗羡归公实施后四川就以“余平”的名义在火耗之外,每百两加征6两“余平银”;山西在一钱两分火耗银之外额外加征五分到八分银子的额外火耗。
雍正帝另一项政策“追缴亏空”,其实和“耗羡归公”一样,也属于政府向民众转嫁财政损失。
以雍正乾隆朝著名清官,传说中乾隆帝生父陈世倌为例,他在雍正二年到雍正四年期间担任山东巡抚,他在追缴前任巡抚亏空同时,自己在两年时间里还搞出十万两白银以上的亏空。
是陈世倌贪污吗?不排除这个可能,但是最根本原因是清随明制,地方政府缺少必要的办公经费,地方政府很多时候只能“借钱办公”。
雍正帝不管这么多,只要求“追缴亏空”,地方官不会点石成金,只能通过盘剥民众,增加摊派的方式来弥补亏空。
雍正帝其余几大政策差不多都存在类似问题,归根结底雍正帝在意的是政府财政收入问题,而不是民生问题。
反而是雍正帝儿子,在互联网上名声极臭的乾隆帝上台后扎扎实实办了几件纾缓民困的实事,让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
比如降低了官方火耗,叫停了垦荒政策等。
曾静:你就是个蛮夷!
雍正:三皇五帝……唐尧……夏禹……商汤……都是蛮夷,我虽然也是蛮夷,但是……
天下人:哦~~~你终于承认你是蛮夷了!
雍正:不是,我是说我虽然是个蛮夷,但是我……
天下人:你说“你虽然也是蛮夷”,哦~~~~
雍正:不是那样的,我不是蛮夷!
天下人:看吧,刚才说是,现在又不是了,你就是个小人,还对自己的兄弟动手,禽兽!
雍正:我不是,我没有,你听我说,我虽然杀了我弟弟,可那是……
天下人:哦~~你杀了你自己的弟弟!
雍正:不!我没有,我只是圈禁了他。
天下人:哦~~你居然圈禁了自己的弟弟!
……
这就是个爱较真的人,结果为自己正名的时候一个不小心把皇室秘闻全公开了,好家伙,皇帝自己都不拿自己的事当回事了,咱也开始吧……
若干年后,乾隆看着他爸爸的《大一觉迷路》,以及各种绯闻八卦路边摊小报,无力的发出疑问:
爸爸你是个傻逼吗?
他只是爱较真而已。
胶东话叫彪,济南话叫毛个,聊城话叫二半吊子。
圣君,汉人和满洲人的大皇帝,草原人民的天可汗,全蒙古大汗,曼殊室利大菩萨,宗教的庇护者
法身大士,久证法身,乘愿再来
粤自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正法眼藏,涅槃妙心,遂得普播寰区。及至大教东布,达磨西来。其圆悟佛性,彻证自心。续如来之慧命,作人天之导师者,实繁有徒。若《传灯录》、《高僧传》所载,乃存十一于千百耳。其隐而弗彰,秘而不显者,又何可胜数耶。
清世宗宪皇帝,久证法身,乘愿再来。若宗若教,无不穷源彻底。御极以来,十年之内,专理政治,不提佛法。以期天下太平,俗美风醇。然后宣布法化,则易得其益。如器除毒,堪贮甘露。至十一年,则以人王身,行法王事。佛法世法,一肩担荷。儒教释教,一道齐行。取灵山泗水之心法,述传薪续焰之纶音。空有不二,真俗圆融。直欲普天人民,同为如来真子。现未有情,共获本地风光。每于朔望,及佛菩萨诞辰。或面训廷臣,或传谕疆臣,以迄士庶。令其咸了自心,悉趣背尘合觉之道。不至徒具佛性,枉受生死轮回之悲。或敕天下丛林,一切僧众。令其恪守清规,精修梵行。真参实悟,明心见性。以期光扬法道,翼赞皇猷。又于朔望,必亲运睿笔,恭绘一古德道像。取彼本传,提纲摘要,作一小传。又作一赞,以发其奥义。亲笔书于像首。刻石大内,以备摹拓而企流布。
印光大师:“三十二祖传赞序”
自佛法入中国,历代皇帝无不崇奉。其唯结缘种,与有所悟证者,种种不一。求其深入经藏,直达禅源。证涅槃之妙心,具金刚之正眼。于修齐治平之暇,阐拈华直指之宗者,其唯清世宗皇帝为第一也。若非法身大士乘愿再来,握权实不二之道柄,度轮回无依之众生者,其能如是也耶?其所著述,藏内有《圆明居士语录》三卷。(圆明居士,世宗道号)其他序跋传记,散见于经论语录中。悉皆妙契佛心,冥符祖意。言言见谛,语语归宗。如走盘珠,似摩尼宝。凡具眼者,无不佩服。
印光大师:“《拣魔辨异录》石印序(代企觉居士赵希伊作)”
学道之人,居心立行,必须质直中正,不可有丝毫偏私委曲之相。倘稍有偏曲,则如秤之定盘不准,称诸物而轻重咸差。如镜之体质不净,照诸像而妍媸莫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展转淆讹,莫之能止。故《楞严经》云,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印光大师:“《拣魔辨异录》重刻序”
清世宗宪皇帝,夙植德本,乘愿再来。深入经藏,直达禅源。宗说皆通,悟证邻极。秉灵山泗水之薪传,阐即心即佛之妙道。自法流震旦,二千年来,于皇帝中,最为第一。若非久证法身,现兹末世,即俗明真,广度含识者,其能如是也耶。佛法普利众生,大士随机赴感。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非大智慧,莫能形容。清世宗以时雨润物之义,极力发挥。可谓妙契佛心,罕譬而喻矣。予昔读浙江通志,见此碑文,不胜钦佩。定海厅志,亦复具载。今春来礼大士,见碑前供一玉佛,而为龛所蔽,无由观光。以玉佛来仪时,权供碑前。后以建殿无地,遂致常住。查之山志,复失此板,怅何如之。因秉烛恭录。乃祈寺主,刻于木榜,悬之亭内。又补刻志板,各述缘起。庶将来君子,皆得同沾法雨,共证真常云耳。
印光大师:“清世宗御制普陀法雨寺碑文跋(乙卯年代赵希伊作)”
虚云老和尚谈雍正:
打七这一法是克期取证最好的一法,古来的人根器敏利,对这一法不常表现。到宋朝时始渐开阐,至清朝雍正年间,这一法更大兴;雍正帝在皇宫里也时常打七。他对禅宗是最尊重的,同时他的禅定也是非常得好。在他手里悟道的有十余人,扬州高旻寺的天慧彻祖,也是在他会下悟道的。禅门下的一切规矩法则,皆由他(雍正)大整一番,由是宗风大振,故人材也出了很多。
太虚大师谈雍正:
雍正通宗亦明教,曾发愿十年治国,十年兴教。就其行事言,均极确当。惜他十年后正开始宏宗演教,逾年即死。且其时亦无高僧,遂亦无补于衰腐。
清十二帝,唯此一人。
如果没有雍正,估计清朝能提早关门一百年。
在我心中,四爷甚至超过了绝大多数的汉人皇帝,完全可以和唐宗宋祖并列,稍逊于秦皇汉武。至于什么千古一帝玄烨和十全老人弘历,真的可以歇歇了。
清朝皇帝我分为三个档:
第一档:雍正
第二档:努尔哈赤、康熙
第三档:剩下的所有
以上。
雍正应该是intj性格,
1.内向i
小时候就是性格孤僻,不善于言表,大了也是,属于兄弟中话不多的那个。
2. 理性主义者nt
首先从他的用人就可以看出来,他认人唯贤,重用汉臣,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就是雍正朝的张廷玉,岳钟琪,年羹尧,李卫,田文静。而张廷玉家族势力变大,乾隆前期,仅张氏一门登仕者就有十九人。最后乾隆不待见,依然入了太庙。
还有他的为政举措:
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纳粮,把整个国家的地主阶级得罪个遍,还设立会考府,由亲信怡亲王允祥主持,专司审查钱粮奏销的机构。
对待贪官下狠手,而且是下有对策,上出对策,往死里整贪官。
3. 判断型(J)
雍正做事目的性很强,很果断,这一点很容易判断。
综合来说,雍正就是INTJ 专家型
INTJ型的人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强烈地要求个人自由和能力,同时在他们独创的思想中,不可动摇的信仰促使他们达到目标。 INTJ型的人思维严谨、有逻辑性、足智多谋,他们能够看到新计划实行后的结果。他们对自己和 别人都很苛求,往往几乎同样强硬地逼迫别人和自己。他们并不十分受冷漠与批评的干扰,作为所有性格类型中最独立的,INTJ型的人更喜欢以自己的方式行事。面对相反意见,他们通常持怀疑态度,十分坚定和坚决。权 威本身不能强制地们,只有他们认为这些规则对自己的更重要的目标有用时,才会去遵守。 INTJ型的人是天生的谋略家,具有独特的思想、伟大的远见和梦想。他们天生精于理论,对于复杂而综合的概念运转灵活。他们是 优秀的战略思想家,通常能清楚地看到任何局势的利处和缺陷。对于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是出色的、具有远见和见解的组织者。如果是他们自己形成的看法和计划,他们会投入不可思议的注意力、能量和积极性。领先到达 或超过自己的高标准的决心和坚忍不拔,使他们获得许多成就。
到了具体事例上:
1、密折制度
intj的最喜欢这种特务行为了。
2、工作狂
”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堂,披览诸处奏章,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千数百言。”这都是雍正自己说的。intj的人是完美主义,对自己要求高,但是对别人要求也高,所以容易不相信别人能干好,经常亲力亲为。这一点跟诸葛亮一样(诸葛亮也是intj),一年就在自己过生日的时候给自己放一天假,intj 的雍正会拥有巨大的满足感,觉得自己真的太牛逼了。
3、大义迷觉录
雍正是个有正义感的皇帝,对待曾静这个事上,自己去一件一件反驳还让曾静到处宣讲,这是典型的intj能做出来的事,intj总想以理服人,让你心服而不是仅仅口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至尊皇帝与平民囚犯进行大辩论的例子,唯有intj能如此爱较真。
4、雍正批复
雍正二年八月,原任山东巡抚陈世倌收到皇帝赐来的新鲜荔枝,作臣子的当然立刻上奏谢恩,皇帝对他不曾尝过如此人间美味的谄媚话表示不满,便批了:“你乃浙江人,离福建不远,果然不曾尝过吗?”intj不喜欢阿谀奉承。
雍正五年七月苏州高官陈时夏恭进地方土产并上摺请安,皇帝收到礼物后,在奏摺上批到:“进献之物,因汝出于至诚,家人之情,勉强收纳数件,亦未令廷臣观看。若论物之好丑,实宫中弃置之物较之亦不及也。”直接说你这玩意好丑。。。。。。。
intj的个性就是让大多数人很难喜欢。
上图中的描述实际上也很符合我自己
千秋功罪任评说
摊丁入亩这一条,就是第一档次的皇帝。
山西等省的乐户、徽州地区的伴当、江西宁国的世仆、广东沿海的疍户、浙江的惰民、苏州的丐户等,统称为“贱民”, 以与普通百姓即良民相对称。其时“贱民”职业低贱、社会地位低下,不准报捐、应试,甚至不准与良民通婚,深受歧视。称之为“除贱为良”。
这样对汉族等级制度“嘲弄”,使得清朝统治续命一个多世纪。
这是清朝最了不起的皇帝之一了
说个反常识的吧,其实雍正是一个很仁慈的皇帝,每次决定砍一个人脑袋前,雍正都要仔仔细细的翻阅卷宗,哪怕有一点可以免他死刑的地方,雍正都会饶他不死。
和他不同的是乾隆,乾隆是无论你有多少可以饶恕的地方,只要你有一个罪名可以让他弄死你,他就绝对会杀了你。
乾隆杀人从不手软,比他爹下手狠的多。
在位十三年,批阅奏折字数达到几百万。后期睡眠时间每天三至四小时。他不起眼,是因为在位时间太短,父亲和儿子都在位六十多年,光辉盖过了他。
那个时代最孤独的人
学力所限,以我对他的了解只能在吏治这一方面讲两句。
如果中国古代职业皇帝有行政设计和执行专家排名的话,四爷应该是第一吧,very professional。
版权被英国佬拿去做教材了, 我手里只有翻印的,凑合看吧。
以上。
一个劳模在几百年之后变成只知道谈恋爱的绿帽子王。
天生的改革派,地主官绅满清旗人的噩梦,善用人,敢冒天下大不韪的冷面王
看雍正做皇帝13年做的事就清楚
1723年雍正即位,上任一个月就下令让各省官员把数年欠国库的银子还上,还不上的就抄家(顺带抄了曹雪芹他们家,《红楼梦》就是这么来的)
一上来就追缴库银得罪了省部级官僚,成功获得“抄家皇帝”成就。
1724年,开始施行耗羡归公(火耗归公) 清朝官员薪酬效仿明朝,工资少的可怜,官员高消费的生活不能靠正常收入维持,于是对民众有了所谓“耗羡”即正税之外的附加税,默许州县官在收税时加征银两。
雍正下旨规定,禁止官员直接加税收“火耗”银,改由朝廷统一征收,收来的“火耗”银先入国库再由朝廷当做对官员的补助,并按级别派发。
这个措施第一降低了百姓的额外负担,第二增收了国库收入,第三制约了官场的贪污乱象。
上任第二年就扎紧了基层官员的小金库,又得罪了基层官僚,成功获得“大清银行行长”成就。
同年,雍正开始了改革的重头戏——摊丁入亩,伴随摊丁入亩的是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摊丁入亩的意义重大,可以参照王安石的“新法”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这两本法令中都明白规定了要“丈量全国土地统一纳税”,稍微动脑筋一想摊丁入亩规定的官绅一体纳粮,一体纳粮的基础肯定是要知道他家的地有多少,摊丁入亩明面上没有说“丈量土地”但是切不可以为雍正的改革没有做这件事。
上任第三年得罪了地主乡绅,获得“大清银行会计”成就。
1726年听从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言,开始对云、贵、川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进行“改土归流”,废除当地土司制度,仿效内地改派朝廷官员进行管理称为“流官”,朝廷对当地所有直接收税权。
这项措施第一加强了朝廷对云、贵、川等少数民族集中区的统治;第二增加了朝廷的税收。
上任第四年获得“土司爸爸”成就。
1727年废除贱籍,在古代除了“士、农、工、商”之外还有一些不入籍的阶层,包括乐户、娼妓、乞丐、抬轿的、捕鱼的、媒婆、小手工业者等服务业从业人员,一大批人社会地位都低于普通民众,不得于普通民众通婚,雍正在位时听从大臣建议一步一步全部废除了。
这件事带来的影响不亚于雍正的新政,我觉得作为现代人我们往上翻几代不一定都是电视上上看到的达官显贵,若是没有雍正皇帝,不免现在大多数人依旧还是“包身工”,这种从一出生就决定了一生的宿命着实可怕。有一些言论说雍正这一政策避免了中国沦为印度那样的种姓制度泛滥,也有一些道理。我在搜集资料时,凑巧看到百度竟然有“雍正吧”,也说明了雍正皇帝对后世的影响。
上任五年改变了中国一大批人的命运,获得“观音菩萨”成就。
雍正后期则是在不断为完善和推行新政做努力,包括铲除异己,被人们熟知的雍正对自己的兄弟下手,对自己的儿子下手,圣母心泛滥的估计会在这儿吐槽雍正,其实可以参见大秦帝国秦孝公临死前对赢虔的做法,这种为了变法为了新政奉献了自己一生的心血,为了自己所作的努力不被别人破坏,采用某些极端手段是不是能被历史原谅?说为了自己显得有点小气,若是说为了变法取得的成效为了富国强兵之路不被别人破坏,采用某些极端手段是不是能被历史原谅?
雍正六年到雍正十三年获得“死神”成就。
为雍正写了这么多,喝口水先。雍正之后二百年评价一直偏负面,许多人把锅甩给读书人,说实话这锅他们背不冤,但是我们也不该忘了读书人里面出现了“董狐之笔”和“崔抒弑君“”这样的事,中国历史的延续不断记载,读书人的作用最大。
我们现代人在评价雍正的时候要注意看雍正在当政时做的事情,对当时的清朝,对当时的人民,对今后的中国造成哪些影响,站在客观真实的角度分析历史则无往而不利也。
世界上对儿子最好的一个爹
所有苦活儿、脏活儿都自己扛了
留给儿子的全是好活儿
清朝入关定鼎八十年后,有了一位文学词章并不亚于任何一位翰林学士;谈禅说道,并不逊于禅门宗师的雍正皇帝。他的为政之道,使人不敢欺,亦不可欺。内肃权贵,不避亲疏。外立纲常,赫如烈日。用此守成,当然可使内外肃穆,谁敢与之抗衡。他是真实奠定了清朝的江山,付予儿孙好自经理。实在可算是历代定鼎守成帝王中的一代奇才,为历代职业皇帝中绝无仅有的一人。
国学大师 南怀瑾
雍正想要当全体中国人的皇帝,而其他皇帝只想当全体满洲人的皇帝。就是这么简单。
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
废除贱籍,可以说是古代社会人权的一大进步,就这一项就值得称赞不已
一个悲剧人物,各种意义上的。
一个特立独行的皇帝,某种意义上说,他是真正的"千古一帝",不要误会,这个一不是第一的一,而是蝎子粑粑独一份的一。他在隐居潜邸时候的事迹,史书记载不多,毕竟他只是康熙几十个子女其中的一个而已,所以咱也不好妄加评论。可是他当皇帝当的可是前无古人,从他登基的那一天起,他就开始了一场一直持续到他驾崩为止的战争,而他的敌人,就是自西汉以降,两千年来,中国大地真正的统治者,士绅,这伙人,进为士,退为绅,一旦当权,便开始不择手段的攫取土地,然后培养继承人入仕,再继续攫取土地。而皇权,归根到底,也不过是士绅为了合理合法统治百姓的工具,皇帝也从来不是士绅的统治者,没有士绅的支持,皇帝那就真成了孤家寡人了。终雍正一朝,他出台的政策全是在跟士绅作对,他是他所处阶级的叛徒,他用人之术愚直,连扶一派抑一派,两派轮流打,自己收渔人之利这种皇帝自带的天赋技能都不用,除了他的十三弟和为数不多的几个臣子,他没有其他战友,所以他的战争,注定失败。所以,他变成了后人嘴里荒淫无道堪比桀纣,鸩父杀母欺兄害弟,心胸狭窄杀人无数的暴君。直到二百多年以后,在这个士绅阶级彻底消失的年代,历史才逐渐还他真面目。
当然是个好皇帝了。
“雍正爱民”嘛,组织上已经给定了性了。
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
千秋功业任凭说,海雨天风独往来。
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
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终不悔九死落尘埃。
轻生死,重兴衰,百年一梦多感慨。
九州方圆在民心,斩断情丝不萦怀。
谁不想国家昌盛民安乐,也难料恨水东逝归大海。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
说实话,看到这个问题,就忍不住想起这首歌。老一辈的艺术家功力就是不一般,就这么几句歌词,就能把一个历史形象鲜活地展现出来。就冲这歌词,老艺术家们完全值得我们点一个大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