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上来说,这个问题的争议点在于“本能”这个词的语义是比较模糊的……
在实践上,一般把所有非后天习得的较为复杂的特性都称为“本能”(例如你不需要学习让红细胞结合氧气,但这不是本能)……
这样的话,就可以出现一些重要的差异,促使我们可以克服一些本能,而不能克服另一些本能……
例如一些调查显示种族歧视也是多个物种的本能,但它是可以克服的……但相应的,人无法自己憋气把自己憋死也是本能,它却是无法克服的……
至于所谓的“本能不存在”这种二十世纪初版本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还是别信比较好……虽然所有的模型都是错的,但有些有用……
所谓“生物本能”,是动物行为学的理论模型,是假设的。在野生动物身上寻找本能都是很有难度、不同学者有不同意见的(后详),你真觉得这玩意能在人身上使用么。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本能”的核心假设仍未被证实。现在,本能理论在生物学学术界已经不起什么作用。在fMRI的观测下,所谓“行动特异冲动”根本不存在。
在题目描述的场景里,你大可指着对方的鼻子宣布:本能并不存在,要解决问题的话可以考虑收养一个孩子,再慢慢做辅助生殖。
至于“人可能反抗不存在的事物吗”,这要看你的世界观,你觉得虚构的事物能不能作为“反抗”行为的对象呢,你能不能反抗拥有高达巴耶力的那个男人[1]呢。
问我的话,我觉得你可以。虚构的事物只在被人们相信并予以实体化的时候才有力量。你不相信,它们就是最软弱无力的了。你可以想想过去一万多年里曾经繁荣、现在只剩遗迹的古代国家,他们的神话、宗教、货币什么的现在对你来说还有什么力量可言呢。
“依然逃不过基因的控制”云云,比归因于“本能”的误解还要严重,道金斯已经公开表示“为《自私的基因》一书的名字误导大众而后悔”。基因是细胞的工具箱,而不是什么支配者,基因控制不了生物(后详)。
题目描述的人,属于“自己觉得后悔又不想承认是自己的责任,于是去怪罪不会还手的虚构之物,以此自我安慰、将荒诞的人生合理化”。
这并不幽默。
生物的行为是自身性状、与周围环境的互动、经历的事件、随机因素等参与塑造的,基因的影响十分有限;生物的性状发育受基因、其它生物大分子、环境因素、随机因素等影响,就连性状都不是基因能独自决定的。如果你想问自然选择的定义,可以参照此处[2]。
对一些人认为是生物、也符合道金斯定义的病毒来说,基因更加被动,依靠其它生物的核糖体或人工环境里的核糖体来复制。
只看基因的话,你连“人体的器官要如何配置”这样基础层面的情报都看不出来,还“控制”呢。
地球上这些多细胞生物的生物学身体长成什么样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在基因序列不变的情况下,生物身上的各个细胞可以根据所处环境和细胞质、细胞器的状况而分化为不同形态,发挥截然不同的功能,乃至完全改变生物体的构造。人类已经在实验室里实现了这种过程,例如Xenobot[3]:非洲爪蟾的细胞被诱导发育成没有神经、没有器官、没有附肢的简单生物机械。
癌细胞也是类似的证据[4]:多细胞生物保留着遥远祖先的工具箱,并可以再度启动。
本能,又叫做先天行为,是通过比较行为展开研究的传统动物行为学中的概念,表示生物体趋向于特定行为的内在倾向。例如人们比较了一些生物照料后代的行为:
“本能”只是个不完善的理论模型。对生物本能的各种叙述是人类通过观察和实验而归纳总结并推理出来的,并无确切的证据。最近半个多世纪里,神经生物学显示动物的行为远比古典理论假设的要复杂得多,而且学习能力的影响太过难以排除。
“本能”最初是用来研究动物的,后来在心理学领域用在了人类身上。
19世纪末,绝大多数人类的重复行为,都被归类为本能。
20世纪初的时候,人们认识到,很多所谓的本能,并非单一的,而是和特定的情感具有高相关性,即,本能与情感结合。
人类本能的心理学范畴,很快成为了过去时。
但普通人在谈论一些社会问题的时候,总会拿“人类本能”来说事儿。
但本能并没有那么简单粗暴。
从大脑的结构来说:
陆生脊椎动物的大脑,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爬行动物脑,边缘系统,以及新皮质。
从鱼类开始,大脑形成了五个相对独立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以及小脑。
两栖动物的前脑形成了两个半球,爬行动物依靠脑干和小脑控制着初级行为,被称为爬行动物脑。
爬行动物脑的中枢对行为具有强制性,不受意志的控制,可以说属于生物学意义上,典型的本能范畴。
而大脑后来演化出来的海马结构、海马旁回及内嗅区、齿状回、扣带回、乳头体以及杏仁核,则属于边缘系统,又被称为古哺乳动物脑,是高等动物中旧皮层演化出来的大脑组织。
边缘系统出了控制本能行为外,还能影响情绪。
相对于爬行动物脑,边缘系统就已经不再那么本能了。
出现较晚的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则被称为新皮质。
新皮质,决定着各种高级活动。
相对于前两者,新皮质的活动,更与本能越来越远。
新皮层,又可以分成六层神经细胞,三个区域:
初级区、次级区,以及联络区。
初级区神经细胞具有高度特异性,直接接受感受器的神经信号,并与枕叶、颞叶、中央前后回相联系。
次级区则用于信息的初步加工,并接受大脑深处的神经冲动。次级区能对信号进行整合和分析,可产生一定复杂的心理活动。
联络区的各感觉区皮层是重叠的,联络区在人类高级心理功能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语言、逻辑。
然而除了人类之外,并不是所有哺乳动物的大脑皮层都能有三级结构。
老鼠只有初级区和次级区,而且次级区也只是初步分化。
猿类已经出现了联合区,但联合区的分层结构尚未有人类这么清楚。
由于初级区域往往直接接受感受器的刺激,并作出反射,依旧接近于本能的范畴。
但对于次级区域来说,大脑对信息有一定的整合性,有可能产生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足以产生意志行为。
这样的意识,应该是接近于人类“初级意识”。
这便是初级意识。
但初级意识,实际就已经超出了所谓本能的定义。
1岁左右的婴儿便有初级意识的表现。
人的心智,拥有自我维护次级意识的能力,是超越本能的。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自主”的本能特性:
一个人从儿童逐渐成年,大脑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令人变得更加的现实主义,拥有远见、能仔细思考,以及识别和克服一厢情愿、执幻想的能力。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成年人的大脑,相比起儿童的大脑,总是欠缺想象力。
这或许可以说是意志足够强的副作用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年人的意志几乎是凌驾于所谓的本能的。
性欲望和求生欲,差不多是绝大多数生物最核心的本能。
但实际,一些自我控制力足够强的人类,是能够掌控自身的此类欲望的。
由于新皮层的发达,人类已经很少感受到最低级的本能意识。人类新皮层初级区并不发达,而可决定人类潜意识行为的次级区,占据了主导地位。
而且其它的动物,诸如老鼠,在最清新的状态,或许都接近人类在迷幻的状态下。它们的行为更接近本能和意志行为的结合。当然,足够强的本能,也令它们的反应会比人类在迷幻状态下快很多,发达的初级区,会令它们做出迅速的本能反应。
不过,当人类谈到人类行为时,所指的基本都是高级思维活动。
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和大脑新皮层联络区相关,与联络区不够发达的动物截然不同。
单单就所谓的生育来说,实际分成三个部分:
性欲、生产、养育。
这三者中,性欲具有最强“本能”特色。
但实际在人类演化为灵长动物之后,性就已经不是单纯为了生育服务,演化成了一种两性社交。
例如,在倭黑猩猩族群内,无论是有什么恩有什么怨,都能一炮解恩仇。
可以说,性关系是倭黑猩猩最基本的社交行为。
而实际在人类家庭婚姻关系中,两性关系在维系家庭结构、社会结构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两性关系远远不仅仅是性关系。
绝大部分的人都有性冲动,但要知道,从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来说,性欲只决定性行为的发生,而不会决定你是否生育孩子的意志。
既然人类性行为可以完全和生育无关,那么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由什么决定的?
最根本且最核心的是:子代投资。
其实人类在经历300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面对无比苛刻的环境,人类的理智战胜了情感(或者情绪)。
在原始社会时期,物资缺乏,不说无限交配生殖,甚至婴儿稍微多一些,食物紧张的时候,会直接用杀婴来控制食物的消耗,以保证整个族群的繁衍生息。
如果说人类原本是具有一些动物本能的,但在进化成人的过程中,足够冷酷的理性战胜了这些本能。(当然,并不是说人类不存在相关的本能,而是人类意志是凌驾于这些本能之上的,人可以为了某一种目的,彻底控制自身的行为)
这或许也是人脑大脑飞跃式进化的根本原因。
无论从原始社会,还是封建社会,还是以前的农村。生儿育女,最核心的还是投资行为,无外乎如此:
穷则老有所养,富则天伦之乐。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就会下结论了,父母生育孩子,从来不伟大,他们只是自私。
如果下了这个结论,那就大错特错了。
人类文明之所以成功,还有两个最关键的行为特征:
利他性;
合作育种。
人类的利他性和其它动物不同,人类的利他性是在长期的种群合作下产生的。尤其是当外部压力越大时,族群内部的利他行为越明显。
无论典型的兄弟你死我活,外人上门就团结一致,还是面对家国危机,同仇敌忾,都是人类利他性的本质。(但人类也有自私的一面,所以同样会有汉奸的产生)
而家庭作为最基本的集体单元,家庭内部的利他性,也是人类社会稳定的最基本单元。
人类的合作育种,不仅仅在于两性关系,更可以在亲戚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之间。其实,这也是人类利他性的一种反应。
所以,这并非用简单的婴儿可爱,就能解释某一个人愿意养育一个孤儿。
人类目的是复杂的,可能是利他性带来的一种社会责任感,也可能存在真心喜爱,以及或多或少的投资行为,他也可能对孤儿有着真心的喜爱。
无论只谈本能、只谈利益,还是只谈利他,都是对人性的偏见理解。
至于通常意义的母性本能,现在英文中一般只有Maternal bond(母系纽带)。
说穿了,所谓的母系纽带,也和人类爱恋时,大脑神经递质、以及身体内分泌变化一样,都是身体内复杂的生化反应与意识,乃至于意志,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通常意义来说,胎动之后,母亲就会对胎儿出现依恋感。大约有2/3的女性,在婴儿7个月大的时候,都会加强母亲对孩子的纽带关系。
但也有可能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导致母亲不想要孩子,甚至对孩子感到反感,甚至出现严重的产后抑郁,以及精神问题。
也有的女性会完全拒绝母乳喂养,甚至出现极端的杀婴行为。
对于只相信“母性本能”的人,是完全无法理解这样的行为的。
当实际,虽然因为身体内催产素等的分泌,能够加强母子关系。但这也并不是本能一样,是一种绝对性的行为,而是可以被其它因素干扰,依旧受主观意志主导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越幸福或者责任感越强的母亲,母系纽带越强。而婚后并不快乐的女性,则可能难以有较强的母系纽带。
在一些极端的刑事案件中,一些母亲遭遇不好人生结果时,也可能在孩子身上出现报复性行为。
而现在社会中,很多人拿出“母性本能”,只是意图对女性进行一种“道德”约束罢了。
实际,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发达国家,生孩子投资的刚需的消失,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生孩子只是一种自然趋势。
毕竟并不是所有人在生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得到快乐。(主要是中间层次,过穷和富有,通常不会成为压倒生育需求)
而且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利他属性,也有可能阻碍生孩子的欲望。
例如,要么不生孩子,生下来就要让孩子过得足够好,这种思想,也是年轻人生孩子的一大阻碍。
也大可不必因为部分人的生育意愿而担心人类灭绝的问题,随着人口周期性的变化,生育投资具有更强刚需时,自然又会有更多的人开始生育。
人类的意志从来都是超越本能的,无论愿意生孩子的人,还是不愿意生孩子的,他们的选择都不是因为本能,而是认为自己的决策,是最有益自己或者群体的方式。
所谓真实存在的真善美(而非宣传口号),也不过是人类300万年来协作、繁衍生息,不断在逆境中生存下来的产物罢了。
也正因为人类能掌控自己的意志,所以天使和恶魔都是人类本身。
生,不代表善,也不代表恶。
不生,同样不代表善,也不代表恶。
只代表一个人的具体需求。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需求,但总有一些人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别人身上。
且不仅仅限于生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