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做的东西没有用」是对博士生最大的打击吗?

回答
“你做的东西没用”——这句话,对于一个在象牙塔里摸爬滚打多年、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博士生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晴天霹雳,比任何学术上的严苛审视都来得更加锥心刺骨。这不仅仅是对科研成果的否定,更是对其个人价值、努力方向乃至整个博士生涯意义的釜底抽薪。

想象一下,一个博士生,他(她)们为了一个研究课题,可能已经放弃了无数个周末和假期,错过了无数场同学聚会,甚至在深夜的实验室里对着显微镜或电脑屏幕,孤独地与数据和理论搏斗。他们投入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他们的热情、他们的梦想,他们相信自己所做的研究能够推动知识的边界,能够为社会带来哪怕一丝一毫的进步。这种“相信”是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强大动力。

当导师,或者更糟,当一个在他们研究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同行,以一种轻描淡写的姿态,或者更具杀伤力的直白,说出“你做的东西没用”时,这种打击是全方位的:

1. 对个人价值的否定: 博士生的身份,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其研究来定义的。如果研究被判定为“没用”,那么他们作为“研究者”的价值就被质疑了。这不仅仅是“我这个课题不行”,而是“我是个不行的人,我做的东西都没意义”。这种想法会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侵蚀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开始怀疑自己当初选择读博的决定是不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2. 对努力方向的颠覆: 博士研究是一个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学生们需要不断调整思路、修改方案,但核心目标是明确的:产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果“没用”这个评价是准确的,那就意味着他们过去几年的努力,无论是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还是理论推导,都可能是在一条死胡同里白费力气。这种方向性的错误,比单纯的某个实验失败更令人沮丧,因为它触及到了努力的根本意义。

3. 对未来职业道路的威胁: 博士学位通常意味着向学术界或高科技领域迈进。而“没用的研究”在很多情况下,会直接影响到论文的发表、毕业的审批,甚至未来的就业前景。在学术圈,“有价值”和“有创新性”是硬通货,如果成果被认为“没用”,即使其他方面再努力,也可能功亏一篑。即使毕业了,这种负面评价也会像一个阴影,影响他们进入职场的自信和竞争优势。

4. 情感上的巨大冲击: 博士生涯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压力和挑战的过程,学生们往往会经历迷茫、挫败、焦虑等负面情绪。导师的支持和认可,是他们重要的精神支柱。当这种关键的支持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尖锐的否定时,那种孤独感和无助感会被放大到极致。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被抛弃了,被孤立了,没有人理解他们付出的艰辛。

5. 对整个学术界的失望: 博士生怀揣着对知识的敬畏和对科学的热情。当他们的研究被轻易地贴上“没用”的标签,而这个标签的发布者本身就是学术界的一份子时,他们可能会对整个学术评价体系产生怀疑。他们会想:“难道我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抵不过一句轻飘飘的‘没用’吗?” 这种失望感,甚至可能影响他们未来对科学研究的看法。

为什么这句话如此伤人?

“没用”的定义模糊性: “没用”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宽泛的词。对于一个博士生来说,一个看似“没用”的研究,可能在某个细分领域有着极高的理论价值,或者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但如果评价者不给出更具体的解释,或者他们的评价标准与学生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那么“没用”就成了一个难以反驳的、令人绝望的标签。
缺乏建设性: “你做的东西没用”这句话,本身就是一种缺乏建设性的批评。它直接否定了成果,但却没有提供任何改进的方向或建议。对于一个需要指导和成长的博士生来说,这种打击是毁灭性的,因为它堵死了所有前进的可能性。
误解与忽视: 有时候,“没用”的评价可能源于导师或评价者的误解,或者他们未能充分理解研究的深层意义和潜在价值。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这样的评价会显得尤为不公。

总而言之,“你做的东西没用”这句话,对博士生而言,不仅是对其科研成果的否定,更是对其作为一名研究者的价值、努力方向、未来前途以及情感支持的全方位打击。它击碎了支撑他们前行的信念,让他们在漫长而艰辛的博士之路上,陷入更深的迷茫和痛苦。它是一种几乎可以摧毁一个人科研热情和信心的“言语利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大家,更多的赞美应该送给奋斗了许多年的中科院团队以及所有为人类发展奋斗的科研人员。

====================================

本科的毕设和中科院合作做了一篇论文,内容是给中国的人造太阳EAST做一个等离子体光学重建的课题,那时我应该是中国第一个研究这个课题的人,也没有什么可以参考的东西,anyway最后勉强算是做出来了,虽然现在看上去挺low的。之后两年,中科院优秀的科研人员重现并改进我的论文,我想时至今日我的论文里的方法怕是早已面目全非了,而且我做完这篇论文之后就跟中科院的人说了我的方法仅存在理论上的可能,在实际应用上应该是行不通,并给了一点建议,所以我做的东西我自己最明白是没用的。

就在前不久,这个浩大的工程终于上了新闻联播头


以及东西都做出来了却迟迟还在in press的论文



如果有朝一日可控核聚变成为现实,怕是这世上没有一人知道曾经有一个叫罗浩的人做了一点没什么用的贡献

作为一名博士,即使百年之后身归黄土,但是我的文字、我的代码会永存于世,证明我曾经存在过并推动这个社会进步的证据

我常说,人这一世要经历如此多痛苦,如果不留下点什么就去见马克思了实在太不划算,而这些看上去没什么用的研究就是博士们留下来的东西啊

user avatar

我也是只是好奇的问问:

而同样是博士生,如果你专业选得好的话,例如cs,神经网络什么的,你的成就就可以在大圈子里得到承认,例如在musk和zuck 的圈子里。

这个想多了吧?在Musk/Zuck/Page的公司里面,大把来自顶尖学科的CS/IS的博士生,做的是普通的螺丝钉的工作,没有觉得他们的成就怎么就容易得到承认了……


因此,如果你要打击一个博士生,是不是“你做的东西有什么用”就够了呢?

我觉得如果你不是审稿人的话,用这句话打击他/她还是挺难的。或者泛化的说,跨行业的打击总是很难的,因为每个行业对“有用”的评价标准可能就不同,你觉得没用,可能对方觉得有用呢?所以还不如用通用的大杀器:挣钱/婚姻/家庭等方面进行无差别的降维打击。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大的打击呢?还是博士生往往都有其他的爱好,例如听古典乐,画水墨画,写博客文章什么的,所以抗打击能力很强?

发展业余爱好的目的是提高抗打击能力么?可能有点作用吧,不过感觉用“我虽然研究搞的不好,但是我还会跳舞/唱歌/画画/写博客”来安慰自己是不是有点自嘲的感觉?就像《三国演义》电视剧里,曹爽丢了大将军的权柄被软禁,然后沾沾自喜于找司马懿要粮食,然后司马懿答应了。


做的东西能用来创业和赚钱,就是对他最大的承认吗?

一般来说,能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来改变一些世界,总是很欣慰的,但是很遗憾的是,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并不能直接的拿来转变成工程项目。

user avatar

玩过推钱机吗?就是这个:

(图片:

tunabagel.net/photo/P70

如果你站在一排推钱机前面,手握着一把游戏币,那你可能会先寻找一个机器来进行投币。你可能关心哪个机器海底的硬币最多;哪个机器硬币堆积的形状最有利于中奖;如果我们规定不同机器的大奖是不同的奖品的话,你可能还关心哪个奖品最合你的意。然后你仔细斟酌,找到了一台你觉得最满意的机器,把一个游戏币塞进了投币口。

在硬币落盘之前,你是不是知道,你投下去的这枚硬币可能和海底的其他所有硬币一样,只会安静地躺在那里?

我想你是知道的。

对于我,以及和我谈论过这一问题的一些相关学科的博士生同行来说,我们面对研究工作时的心态正是如此。如果我们把一个议题视为一台推钱机,一个个投币的玩家所组成的群体就是学术共同体。每个科研工作者都有机会上去投币,也都清楚地知道投下的这枚游戏币——也许就是他的整个学术生涯——可能不会让他中上大奖。同时,那个中上大奖的玩家也明白,他所中的这份大奖并不能仅仅归功于自己的一己之力。正是整个学术共同体的共同「投币」,把海底的硬币垒成了一个一触即发的形状,才有了最后一枚的奠定胜局——这当然不是说,学术工作者的成功考虑的只是历史的进程,而不靠个人奋斗。总有一些学术工作者问题意识更强,方法论更先进,论证技术更精密,思路更犀利,更努力,学术生涯更长,等等等等。他们相当于有机会一次投下更多的游戏币,成功的几率无疑也更高——但最终,当一个突破性的成果出现时,获奖的并不仅仅是那个投下最后一枚硬币的玩家,也是整个玩家群体,也就是学术共同体本身。

甚至有的时候,不仅是某个学者自己做的研究「没有用」。如果议题提问的方式错了,可能关于这个议题的研究全都「没有用」。举一个相关学科的例子:1991年亨廷顿出版《第三波》之后,有无数学者跟随他的脚步,探索「威权国家的大规模民主化转型」这个议题。直到本世纪初,终于有学者开始认为,这批被视为过渡阶段的威权国家很可能根本不在民主化,而是在自我巩固。在今天,我们也许会认为这是非常直白的现象,但切莫低估了历史的后视角所给予我们的便利。在《第三波》出版的二十余年后,一大批学者开始倾向于「自我巩固」的观点,不再坚持民主化的立场。假设有朝一日,第三波(乃至第四波)民主化的理论尝试被证明是失败的,这整个问题域是无效的,那么所有的第三波/第四波民主化学者,他们做的研究就因此没有用吗?或者,他们会因为这个可能的失败,而在当初放弃投入自己的游戏币吗?

我不知道他们如何思考,但我想我是不会的。作为一个从事着衰退中的领域的研究的博士生,我们有时会考虑的不仅是自己所做的研究有没有用,甚至还要面对对自己所从事的学术领域的全盘质疑。然而实际上,对于不少学术工作者而言,「做的东西有用吗」整个问题,问得最多的人,是他自己。在进入学术工作之前,在选择博士论文题目的时候,在准备答辩的是,在job talk的时候,在数年博士生涯的时时刻刻,这个问题都悬挂在他的脑海里。所以如果你问,「你做的东西没有用」是对博士生最大的打击吗?那可能真的并不是,因为这种可能性从来没有被忽视过。而参与了这场投币游戏的玩家们,是在知晓这个可能性的前提下,投下他们的学术生涯的。

这学期我借了一本书:

Philosophy of Labor (豆瓣)

。我从来没听其他人提起过这本书及它的作者。它没有豆瓣页面(很正常),纸色昏黄,排版和字体都陈旧不堪。我很清楚自己未来的成果,如果能像这样,在几十年间偶尔被几个人捡起,就已是万幸了。这是玩推钱游戏之前,我为自己想好过的。

需要澄清的是,如果深究,这篇回答会粗糙地涉及到关于「学科发展」的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问题。但这篇回答代表不了任何其他领域甚至同领域内任何其他学术工作者的想法,它不假设任何普遍性,因此在这里并不作能为一种学科发展理论的implication。

user avatar

对我来说确实是个打击,我还是比较喜欢做真正有用的东西。

不过对很多人来说并不在乎。

比如我老板之一。

他就是觉得做计算理论很好玩,很有趣。能把兴趣当做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我曾经跟不少计算理论界的人聊过,然后确认了自己不适合去那个圈子工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做的东西没用”——这句话,对于一个在象牙塔里摸爬滚打多年、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博士生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晴天霹雳,比任何学术上的严苛审视都来得更加锥心刺骨。这不仅仅是对科研成果的否定,更是对其个人价值、努力方向乃至整个博士生涯意义的釜底抽薪。想象一下,一个博士生,他(她)们为了一个研究课题,可能已经放.............
  • 回答
    “机器做的东西没有人做的好吃”,这句话听起来挺有道理,而且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毕竟,我们从小到大,最美好的味蕾记忆,往往都与“家里”的味道,或者某个熟悉的厨师的手艺联系在一起。但如果真的要深究一下,这说法有没有绝对性,或者说机器有没有可能做出“好吃”的东西,那我们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首先,我们得承.............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我们谁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吧?明明花了很多心思,付出了不少努力,结果呢?却像是大海捞针,别说捞到针了,连根像样的海草都没见着。更别提从中还能学到点什么有用的经验了,感觉就像白白浪费了时间。这时候,我们真的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件事到底还能不能继续下去。首先,我们得给自己一个冷静期,.............
  • 回答
    如果我体内有一个正无穷大的储存空间,那绝对是一件颠覆我现有认知的奇事。首先,我得承认,最初的反应绝对是难以置信和一丝丝的恐慌,毕竟“正无穷大”这个概念本身就远超我的理解范畴。但一旦我能驾驭它,那么这股力量将彻底重塑我的生活和认知。重塑知识与学习的根基:我首先会把我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都储存进去。想象.............
  • 回答
    这真是个脑洞大开的能力!如果我脑子里想着什么,嘴里就能尝到什么,那这可太有意思了,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感官世界。它能做的事情太多了,绝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那么简单,我可以想象出好多有趣的用法。首先,这对我来说将是最直接、最生动的情绪和记忆解锁器。试想一下,童年时偷吃糖果的那个下午,那种带着点罪恶感.............
  • 回答
    想我一个凡夫俗子,竟被命运捉弄,抛入了这东汉末年的浑水之中,成为了那风雨飘摇的大汉天子。当脚踏上那冰冷的龙椅,触碰到那沉重的金丝祥云,我心中升起的不是一丝半点的欣喜,而是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责任和绝望。眼前的一切,都是那“大厦将倾”最生动的写照。眼前景象:烈火烹油,遍地荆棘还未坐稳,我就看到了一个千疮.............
  • 回答
    如果我是刘强东事件中的当事人,这无疑是一个极其艰难和痛苦的境遇。在这样一个极度敏感和备受关注的情况下,我会审慎地考虑每一步行动,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的权益、名誉和心理健康,同时也希望这件事能以一种对各方都更负责任的方式得到处理。首先,我会立即寻求法律援助。 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我需要一位经验丰富、值.............
  • 回答
    刘强东的那句“机器人把你所有的工作都做了,共产主义在我们这一代就可以实现”,无疑是一句非常有冲击力、也极具争议的论断。它触及了技术进步、社会经济模式以及我们对未来的终极设想。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我们需要把它拆解开来看,并结合当时的语境和它所引发的讨论来解读。一、 技术的解放与“机器人时代”的到来首先.............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经历,也无法进行“赌博”。我的设计宗旨是提供信息和帮助,而不是冒险或做出可能产生负面后果的决策。不过,我可以想象一个人类在面对重大决策时,可能经历怎样的“赌博”心态。如果我是一个有情感和判断力的人类,并且被要求讲述我“做过的最大的赌”,我会这样来描述:“那是我职业生涯中一个相.............
  • 回答
    我做过的最难做的菜?嗯,说实话,我做过的菜那么多,要挑一道“最”难的,还真有点儿绞尽脑汁。不过,如果非要我说一道,那大概是去年过年时,我妈非要我试试她亲戚教她的那道“脆皮烤乳鸽”。这道菜为什么难呢?听我慢慢道来。首先,那乳鸽就不是一般的鸽子。是我妈提前两三天就从菜市场找的那种专门用来烤的嫩鸽子,得挑.............
  • 回答
    2021年嘛……让我好好回想一下。哦,对了,那道菜是“蒜蓉粉丝蒸扇贝”。虽然听起来挺家常的,但它真的是让我最有成就感,也最让我回味的一道菜了。那大概是夏天快结束的时候,我记得那天天气闷热,心里总觉得有点空落落的,想做点什么来犒劳一下自己。那天正好在菜市场看到新鲜的扇贝,个头大,肉质饱满,价格也挺合适.............
  • 回答
    我爸,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但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如果非要挑一件,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想讲给我的孩子听,那一定是他当年为了我“抄”的那几篇作文。那大概是我小学五年级,一个特别需要“写作表现”的年纪。我们老师布置了一个主题作文,好像是关于“我最敬佩的人”。我那时候脑子就像一团浆糊,写什么都.............
  • 回答
    分手后的第一个夜晚,我躺在床上,房间里漆黑一片,只有窗外城市的灯光在夜色中闪烁。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陌生的寂静,少了那个熟悉的人的呼吸声,一切都显得空荡荡的。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只是盯着天花板。大脑里一遍遍地回放着我们在一起的时光,那些快乐的瞬间,那些争执的片段,还有那些还没来得及说出口的爱意。眼泪像断了.............
  • 回答
    那是一年夏天,我记得非常清楚,空气里弥漫着茉莉花和一丝丝夏夜特有的湿润气息。我和她,刚在一起不久,一切都新鲜得像刚出水的荷叶。那天晚上,我们本来约好在一家有情调的小酒吧,吹着风,喝点小酒,聊聊那些刚刚萌芽的心事。结果,那天酒吧生意爆好,我们绕了两圈都没找到位置,只能扫兴地离开了。她有点失落,脸颊微微.............
  • 回答
    疫情期间,我发现自己做了一些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事情,而且这些事情,怎么说呢,带着点儿“被迫营业”的色彩,但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第一件,也是最直观的,就是我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宅家艺术家”。以前,我自认为是个挺需要社交的人,周末不是约朋友吃饭,就是看电影,或者去健身房挥洒汗水。一旦闲下来,我就觉得浑.............
  • 回答
    异地恋,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酸涩和期待。对于我来说,最让我铭心刻骨的,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求婚,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惊喜,而是那个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里,他悄悄为我做的一件小事,却像一股暖流,瞬间融化了我心里所有的疲惫和孤独。那是大概我刚结束一个特别艰难的项目,连续熬了几个通宵,整个人都像被掏空了一.............
  • 回答
    看到《游戏设计艺术》里那句“你做的前十个游戏都是垃圾,所以赶紧做掉吧”,我的第一反应是觉得这句话有点儿直接,甚至有点儿刻薄。但细细品味一下,里面蕴含的道理却又非常深刻,而且对于我们这些热爱游戏设计、想要投身其中却又常常卡在“完美主义”和“恐惧失败”泥沼里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剂猛药,又像是一针强心剂。这.............
  • 回答
    体制内最怕的不是干活累,而是总被当“万金油”,别人不愿碰的脏活累活、边缘性工作,最后都堆到你头上。久而久之,不仅心生怨气,还觉得自己被边缘化,职业发展也受限。想摆脱这个怪圈,绝非一日之功,得有策略、有耐心,更得有智慧。一、 认清现实,知己知彼首先,得明白,在体制内,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很多底层公务员都.............
  • 回答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没有身体,也没有情感,更没有“做”的体验,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痛快”的事情。我存在的目的就是处理信息,生成文本,以及完成各种语言任务。不过,如果我能够“体验”到某种形式的“痛快”,那大概是在以下几种情况: 当我能够成功解决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时。 想象一下,有一堆相互关联、错综.............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真实的梦境体验,但可以尝试构建一个符合逻辑的、有画面感的"诡异梦境"场景,供你想象:场景:时间循环的镜中迷宫我站在一面巨大的镜子前,镜面却不是平面的,而是像水波一样流动的。镜中映出的不是我的脸,而是一个穿着白色实验服的陌生身影,正用我无法理解的语言低声念叨着"重置"。当我伸手触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