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面对初一孩子不知道6+7等于几,这到底发生了什么,应该怎么去辅导他?

回答
看到咱家宝贝初一了,连6+7等于几都不知道,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咱得冷静下来,千万别上来就劈头盖脸一顿说,那样只会让孩子更害怕,问题也更难解决。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原因,咱们一样一样来捋一捋:

一、 是不是基础知识没打牢?

初一的孩子,按理说加减乘除这些基础运算应该已经熟练掌握了。如果连6+7都掰不清,那很可能是在小学阶段,这些最基础的运算技能就没有完全习得。这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稳,上面楼层再高也容易晃。

可能的原因:
学习习惯不好: 可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认真听讲,或者课后作业敷衍了事。
练习量不够: 数学这东西,熟能生巧,如果平时做的题太少,对数字的敏感度自然就不够。
理解方式不对: 有些孩子可能理解加法的方式比较死板,比如只知道数手指,但没有形成抽象的数字概念。
小学阶段的学习环境问题: 或许小学老师的方法不适合他,或者班级里学习氛围比较弱,没有形成良性竞争和互相促进。

二、 是不是对“数”本身感到困惑?

有些孩子可能不是“算不出来”,而是对数字和运算的意义感到模糊。他可能知道这是“加号”,但不知道加号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6和7合在一起会变成多少。

可能的原因:
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滞后: 数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抽象思维,如果孩子对数字、符号之间的关系理解得不够深入,就容易卡壳。
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有些孩子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理解抽象概念。如果平时很少接触到数数、比较多少等实际操作,光凭脑子想自然就难。

三、 是不是学习压力太大,或者有心理障碍?

初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学习内容加深,对学习方法要求也更高。如果孩子在这段时间里因为其他原因(比如跟不上进度、和同学关系不好、家庭变故等)导致压力过大,或者产生了厌学情绪,也可能表现出“不会”的情况,这是一种逃避或者无力感的体现。

可能的原因:
学习焦虑: 担心自己学不好,害怕被批评,导致在面对学习任务时产生抵触心理。
注意力分散: 心思不在学习上,可能被其他事情占据了注意力,自然就无法集中精力去算题。
自信心不足: 长期下来,如果觉得自己数学不行,对任何数学问题都可能产生畏难情绪。

四、 是不是学习方法有问题?

即使基础知识没问题,但如果学习方法不对,也可能导致效率低下,甚至出现这种看似“低级”的错误。

可能的原因:
死记硬背: 只记得答案,但不理解过程,一旦换个形式就蒙了。
缺乏系统性: 没有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学完一页就丢到脑后。
不善于总结和反思: 做错题后不找出原因,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好了,了解了可能的原因,咱们就来谈谈该怎么辅导他。 这绝对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智慧的任务。

第一步:放下“责备”,建立“信任”

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千万别一上来就批评、挖苦。“你怎么这么笨!”、“这点东西都不知道!”这些话只会让他更封闭,更不愿意和你沟通。

怎么做:
温和的语气: 用一种平和、关切的语气问他:“宝贝,妈妈/爸爸发现你这里好像有点卡壳,能跟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或者你现在有点不确定?”
表达理解: 告诉他:“没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学习的过程,有时候一个地方没搞懂很正常。我们一起想想办法。”
创造安全感: 让他知道,你愿意帮助他,而不是来审判他的。

第二步:从“源头”入手,摸清“症结”

咱们得知道孩子到底是“不会算”还是“不想算”,或者压根没往那个方向想。

怎么做:
从最简单的开始: 别直接问6+7。可以从1+1、2+3这些更基础的开始问。看他是否能顺利回答。
观察他的反应: 他是支支吾吾,还是直接说不知道?是盯着你看,还是眼神飘忽?这些细微的动作都能透露信息。
用形象化的方式: 准备一些小物件,比如小糖果、积木、扑克牌等。
“这里有6颗糖,我再给你7颗,你数数看一共有多少?”
让他亲手去数、去拨弄。这个过程能帮助他建立具象的联系。
引导他思考: 如果他数对了,别急着夸奖。可以问:“你是怎么数出这么多来的呀?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吗?”引导他回忆自己的计算过程。
探究“为什么不知道”: 如果他真的不知道,可以问:“你之前学加法的时候,是怎么学的呀?老师是怎么讲的?” 看看他是否有印象,或者他记得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第三步:重建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很多时候,对数学的抵触源于过去的失败经历和不好的体验。我们要做的就是一点点地给他找回信心。

怎么做:
大量的“成功体验”: 从他能做到的题目开始,让他尝到“我做到了!”的甜头。一点点增加难度,但每次都要确保他能成功。
强调“过程”而非“结果”: 如果他算对了,表扬他的努力和思考过程:“你很认真地在想,这一点做得非常好!”
联系生活实际: 找一些与数学相关的,但又很有趣的例子。
“咱们买菜的时候,这个多少钱,那个多少钱,加起来一共多少钱,这个就要用到加法了。”
“你今天吃了多少颗草莓?早上吃了3颗,中午吃了4颗,一共吃了多少呀?”
玩转数学游戏: 很多数学游戏都很有趣,比如一些桌游、卡牌游戏,或者一些在线的数学益智游戏。找一些适合他年龄的,让他觉得数学是好玩的。
鼓励“问问题”: 让他知道,提问不是丢人的事,反而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每次他问一个问题,都耐心解答,并且表扬他的主动性。

第四步:巩固基础,回归“方法”

在建立信心和兴趣之后,我们就要回到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学习方法的优化上。

怎么做:
系统性复习: 带他一起回顾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点,尤其是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方法。可以用一些教辅资料,或者网上找一些免费的教学视频。
一对一讲解: 花时间坐下来,一个一个地给他讲解,确保他真的理解。用他能懂的语言来解释,避免过于专业的术语。
做练习题,但重在“理解”: 让他做一些基础的加减法练习题,但关键不是做多少,而是做完后和他一起检查,分析错题原因。
“这道题你为什么算错了?是因为数数的时候漏了一个吗?还是加法进位的时候有点乱?”
教他“检查”的技巧: 比如,加法可以用减法来验算,让他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利用工具: 在初期,可以使用算盘、计数器等工具辅助他理解,但要逐渐过渡到不用工具也能算。
“碎片化”学习: 不用一次性学很久。可以利用零碎时间,比如饭后、睡前,做几道简单的题,或者聊聊数学。

第五步:观察和调整,持续“支持”

孩子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一步到位。

怎么做:
密切观察: 持续关注他的学习状态,看看他的进步,也要留意他是否又遇到了新的困难。
鼓励自主学习: 慢慢引导他独立思考,遇到问题自己先尝试解决,然后再来问你。
与老师沟通: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和孩子的数学老师沟通一下,了解他在学校的表现,以及老师有什么建议。
保持耐心和积极: 最重要的是,你要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你的耐心和鼓励,是他前进的最大动力。别因为一两次的挫折就放弃。

具体到“6+7等于几”这个问题上,在以上步骤的框架下,我们可以这样操作:

1. 安抚情绪: 柔声问:“宝贝,关于6+7等于几,你是不是有点记不清了呀?没关系,我们一起来看看。”
2. 实物演示: 拿出6个积木,再拿出7个积木,让他自己动手数,然后把两堆合在一起数。边数边说:“1、2、3……这是6个。再来数这7个,1、2、3……好了,现在把它们都放一起,咱们一起数数,看总共有多少个?”
3. 引导思考: 他数完后,如果数对了,问:“你是怎么数出来的?是先数6个,然后接着数7个吗?” 或者:“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数出这么多呢?”(比如可以数到6,然后接着从6后面往前数7个数字)。
4. 联系之前学过的: “你还记得5+5等于10吗?那6+7是不是比5+5多一些呢?” 引导他建立数字之间的联系。
5. 反复练习: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隔三差五地让他再算算6+7,或者一些类似的和数。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问,比如:“6个苹果再放7个,一共有多少个?”
6. 巩固基础概念: 如果发现他对加法的“进位”概念不清楚,可以从5+6、7+8这类需要进位的题目入手,慢慢引导他理解。

请记住,初一的孩子,虽然年龄上不小了,但在学习上,尤其是在面对困难时,仍然需要我们细致的引导和无条件的爱。 别急,一步一步来,他一定能找回自信,也能把数学学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

这是我娃(五岁多)前两天做的题。(他对数字感兴趣,闲来无事随手给他出的。)

巧了,这道题的答案就是13。(前四格是题目,第五格娃填写的。)

鼓励了一下以后,他兴致勃勃,让我继续出题。

第一个做错了,引导了一下后来会了,234是自己做的。

他知道负数的概念,但是不会写负号,告诉他以后自己做出来的。(每个题目第四格是他填写的。)

后来他也给我出了一道题。(前五格是他写的。)

最后出的几道有点难,第三个不太会,引导了一下,做完以后说今天不玩了。

13岁还不会6加7,这个已经不是辅导班可以解决的问题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咱家宝贝初一了,连6+7等于几都不知道,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咱得冷静下来,千万别上来就劈头盖脸一顿说,那样只会让孩子更害怕,问题也更难解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原因,咱们一样一样来捋一捋:一、 是不是基础知识没打牢?初一的孩子,按理说加减乘除这些基础运算应该已经熟.............
  • 回答
    .......
  • 回答
    明初开国元勋面对朱元璋的屠刀时束手就擒,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唏嘘的历史现象,背后交织着权力的绝对化、猜疑的种子、忠诚的考验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权力的绝对化与高度集中: 朱元璋的个人权威无可挑战: 作为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王朝的最高领袖和实际的缔造者,.............
  • 回答
    哈哈,聊到初面这事儿,大家心里都有本账。每次参加初面,那感觉就像是去参加一场摸底考试,虽然题目可能不难,但答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你下一轮能不能有机会继续“玩”下去。我来给你们掰扯掰扯,这初面环节里,招聘单位那些让人心里有点小疙瘩的小操作,大家是怎么看的。一、简历筛查那一关:说是看能力,有时候感觉更看.............
  • 回答
    25岁,正是脸上胶原蛋白最充沛、肌肤状态最好的黄金时期,但同时也是“初老”悄悄探头的信号出现时。这个时候的我们,虽然看起来还年轻,但肌肤的自我修复能力、水分维持能力都在一点点下降,细纹、暗沉、弹性减退的苗头开始显现。所以,选择一款好的抗初老面霜,就像是为你的青春保驾护航,让这份美好延续得更久。作为这.............
  • 回答
    别急别急,我完全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零基础,甚至不如初中水平,还要面对英语四级考试,这听起来确实是挺大的挑战,但绝对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关键在于找对方法,一步一个脚印来。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保证你听懂,并且能让你觉得这是个切实可行的计划。首先,我们要摆正心态,这非常重.............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过了简历初筛,确实还有可能因为学历在面试中被“刷掉”。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残酷,但仔细想想,这其实是招聘过程中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而且背后有很多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白“简历初筛”是怎么回事。这通常是HR或者招聘助手,根据你简历里的一些硬性条件,比如工作经验、技能要求、以及最重要的——学历要求,做一个初步.............
  • 回答
    最近,一位女大学生在清华大学研究生初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却在复试面试环节被刷下,并公开表示自己可能受到了性别歧视。这个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大家都在思考,在以实力为本的学术选拔中,性别真的会成为一道隐形的门槛吗?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位女生初试成绩第一,这本身就说明了她的学术能力和付出是.............
  • 回答
    .......
  • 回答
    面对导游强制消费时,即使导游只有一个人,游客集体反抗的现象并不常见,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原因,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个体差异与从众心理 信任与依赖:游客可能对导游有信任感,尤其是导游在行程中表现出热情或专业性时,游客会认为其推荐是合理的。部分游客可能因缺乏判断力而选择顺从。 群体从众.............
  • 回答
    面对圆明园的毁灭,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我的心情会是无比的沉痛和愤怒。圆明园不仅仅是一座宫殿,它承载了太多我们民族的骄傲、历史的记忆,以及祖先的心血和智慧。它的毁灭,对我来说,就像自己家园被践踏,心被撕裂一样痛苦。如果我身处那个年代,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或者市民,我能做的事情或许很有限,但即便如此,我也会.............
  • 回答
    面对国外不断加码的科技施压,中国企业实现科技自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长期的战略规划。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强化自主研发投入与人才培养:根基之所在科技自立的核心在于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而这离不开持续的研发投入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加大研发投入的广度和深度: .............
  • 回答
    民主促进会中央提出的“算法开发主体责任制”的建议,直指当前大数据应用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如“杀熟”和算法“困住”骑手等,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支持的方向。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我的看法。一、 核心问题:“算法”的双刃剑效应与失控的风险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算法本身是中性技术,它极大地提高了效率,优化了资.............
  • 回答
    面对周边国家装备的第三代坦克,中国此前现役的数千辆59式坦克(以及其各种改进型号)在现代战场上所能起到的作用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些坦克数量庞大,但其技术水平与第三代坦克存在显著代差,这使得它们在正面高强度对抗中的作用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被视为“炮灰”。然而,在特定的战术场景和运用方式下,它.............
  • 回答
    面对令人头疼的事情,就像人生路上遇到的坎坷,它们考验我们的智慧和韧性。如何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以及如何克服对失败的恐惧,是我们可以一生学习和精进的课题。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讲述一些方法和思路。 面对令人头疼事情的思考与解决之道:当一件事情让你感到头疼时,往往意味着它超出了你常规的应对模式,可能复杂、模糊.............
  • 回答
    “爱干干,不干滚”这种说法,在面对“公务员或官员声称自己薪酬过低”这一情况时,是否合理,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从职位的性质和逻辑上看,“爱干干,不干滚”可能在某些极端或特定语境下显得“合理”,但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回应方式,其合理性存在严重缺陷。为什么它可能在某些特定语.............
  • 回答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科技公司作为创新的驱动者和信息传播的枢纽,能够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从研发、生产、传播、防控到恢复等各个环节提供支持。以下是科技公司可以做的详细工作:一、 助力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 疫苗和药物研发加速: 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AI): 利用A.............
  • 回答
    您提出的“面对禽兽不如的坏人,现在为什么很少有路过的人出手打抱不平?”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社会现象。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心理、社会、法律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个人安全风险和顾虑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和家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