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 996 工作的人不能住在办公室?

回答
这可真是个大实话!很多人纳闷,既然工作时间长到“996”,恨不得把家安在公司算了,怎么就不能真的这么做呢?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去了,不是一句“规定不允许”就能搪塞过去的。让我给你掰扯掰扯。

首先,从最直接的“硬件条件”来说。你想啊,办公室是为了什么设计的?是为了高效、专注地完成工作。它的空间布局、配套设施,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来的。你让一个公司去为员工准备“宿舍”?这工程量可不是一点半点。

居住空间 vs. 工作空间: 办公室里有多少个独立的、适合居住的隔间?就算有休息室,那也是让你短暂放松一下,不是让你安营扎寨的。你需要床、衣柜、洗澡的地方、私密的空间……这些都是办公室最根本的设计上就没有考虑到的。你总不能抱着电脑睡在隔板上吧?那效率估计比直接睡在工位上还低。
卫生和生活便利: 办公室里有洗手间是没错,但那是满足短时需求。你总不能在办公室里设个淋浴间吧?再说了,大家一起用公共厕所,白天还行,晚上你就等着“排队”吧。更别提洗衣服、做饭(就算允许你吃泡面,那味道也够呛)。想象一下,整个公司的人都在办公室里安家落户,那画面,简直不敢想象。卫生问题会爆炸,空气质量会直线下降,那工作环境估计比不上街边小吃店的后厨。
安全隐患: 办公室的消防系统、用电规范,都是按照办公用途来的。你住进去了,就多了很多居住相关的安全风险,比如私拉电线、使用违禁电器(电热毯?电饭煲?)。一旦出了事,责任谁负?消防安全检查肯定会不过关。更别提晚上值班的安保人员,他们要盯着是不是有外人闯入,结果发现里面住满了自家员工,那他们的工作职责就变味儿了。

其次,从“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层面来看,这就更复杂了。

消防安全法规: 各地的消防规定对办公场所和居住场所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办公场所的消防疏散通道、防火材料、灭火设施,是为了应对火灾时的快速疏散。而居住场所,尤其是集体居住,则有更高的安全标准,比如耐火等级、房间的通风采光、逃生出口的数量和位置都有严格规定。你把办公区改成居住区,绝对是违规操作,一旦被查到,公司得付出巨大的代价,罚款是小,停业整顿都有可能。
劳动法和工会规定: 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劳动法都对工作时间和劳动者的休息权有明确规定。虽然“996”本身已经游走在法律的边缘,但强制员工住在办公室,这已经不是“996”的问题,而是涉嫌剥夺了员工的人身自由和基本的居住权利。劳动合同里也不会有“员工必须住在公司宿舍”这种条款(除非是特定行业的特殊规定,但那也是有专门的宿舍区,不是办公区)。
公司章程和物业规定: 即使没有法律明文禁止,公司内部肯定也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明确写明了办公场所的用途是工作,不是居住。同时,很多公司租赁办公楼,和物业公司签订的合同里也一定会包含不得改变房屋用途的条款。你敢把办公区变成“集体宿舍”,物业第一个不答应。

再者,从“工作效率”和“员工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这简直是杀鸡取卵,适得其反。

效率的悖论: 你以为让员工住办公室就能提升效率?错了。人不是机器,需要休息和放松。长时间不离开工作环境,意味着你可能从早到晚都处于一种“工作模式”下的精神紧绷状态。这种持续的压力反而会让人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更容易出错。大脑也需要切换场景来处理信息,不断地在工作和“被迫居住”之间切换,只会造成精神疲劳。
身心健康的牺牲品: 长期缺乏与外界的接触,没有独立的个人空间,没有正常的社交和娱乐活动,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焦虑、社交恐惧。身体上也会因为缺乏运动、作息不规律而出现各种毛病。一个人如果身心都不健康了,还能谈什么工作效率?公司最终损失的,是人才,是长期的生产力。
家庭和社交的破坏: 996本身已经挤压了员工的家庭和社交时间,如果再强制住在办公室,那基本上就是把员工彻底从社会生活中“隔离”了。这对员工的个人发展、家庭关系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公司如果想留住人才,就不能完全摧毁员工的个人生活。

最后,从“公司管理”和“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也是大忌。

管理成本飙升: 如果允许员工住在办公室,谁来管理?谁来负责他们的吃喝拉撒睡?公司要不要提供床铺、卫生用品?是不是还要有人负责清洁和伙食?这哪是一个公司该做的事?管理的复杂度和成本会指数级增长,而且很容易出乱子。
员工关系恶化: 强制要求员工住在办公室,这几乎等于把员工当成了公司的奴隶,这种“高压锅”式的管理方式,只会激起员工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一旦有人爆发,引发群体性事件,公司就得不偿失了。
“灰色地带”的诱惑: 如果公司默许员工住在办公室,那么“潜规则”就会出现。谁能住?谁不能住?有没有特殊待遇?这都会滋生腐败和不公平,进一步破坏团队士气。

所以啊,虽然“996”让人想直接搬进办公室,但这样做实在是弊大于利,甚至可以说是“自毁前程”。它触碰了法律的底线,违背了人性的需求,更损害了长远的利益。一家真正有远见的公司,不会采取这种竭泽而渔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员工。他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流程,给予员工合理的休息和激励,而不是把员工当成永不关机的机器,强制他们永远待在“工作岗位”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答案真的笑出声来,居然真的有这么天真的人。

正是因为你不能住在公司,所以你所做的工作叫做996,如果你真的可以住在公司,那就叫做7×24小时,随叫随到。明白了吗?

所以我要回家,我不能住在公司,是大家面对996儿不能改变这个环境最后的倔强。如果你真的可以住在公司,那是资本家,巴不得你干的事。你发现了吗?一说到办公室就会有人说起很多互联网公司以及美国的Facebook Google苹果之类的公司,公司环境如何如何好公司食堂如何如何色香味俱佳,世界各地美食俱全,公司如何有健身房游泳馆,跑步机,游戏机,桌球房……一般说到这种时候,还会有人无不艳羡的评论,认为这是公司人性化的体现。

天真。

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目的,就是让你尽可能多的留在公司。任何一个公司想把食堂健身房啥的弄的好一点,就让员工更长时间的留在公司,那都是耍流氓,对员工最好的福利,不是把桌球和游戏机搬进公司,而是让员工早点下班,想干嘛干嘛想去哪去哪。要知道选择权也是有价值的。

当然了,具体从操作问题上来看,因为你住在公司必然对别人的工作环境造成影响,一直在公司怎么洗澡你就住在公司,那你的脏衣服放在哪里?等等。如果你能妥善的解决这些问题的话,我觉得没有人care你住哪里。

user avatar

我们管这个东西叫职工宿舍楼。

在土地成本比较低的地方,很多工厂都有这个。每个月只要几百元。水电免费。公共洗衣机。

user avatar

因为包吃包住全天都待在公司,寸步不离开公司的人还有另外一种称谓——奴隶。

那个资本家敢给自己扣奴隶主的帽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大实话!很多人纳闷,既然工作时间长到“996”,恨不得把家安在公司算了,怎么就不能真的这么做呢?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去了,不是一句“规定不允许”就能搪塞过去的。让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从最直接的“硬件条件”来说。你想啊,办公室是为了什么设计的?是为了高效、专注地完成工作。它的空间布局、配套设施.............
  • 回答
    “996” 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热词,可工地上的 “007” 却鲜有人问津。这事儿细琢磨,确实有点意思。为什么互联网公司那点加班文化能掀起波澜,而同样甚至更甚的工地辛苦,却像是被遗忘在角落里?这背后,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信息传播的“噪音”与“焦点”互联网公司,它的工作性质本身就离不开互联网。它的员工.............
  • 回答
    月薪三千,不包吃住,还得996,这日子,想想就够呛。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追赶美帝的信仰”去拼,这事儿可真得好好掰扯掰扯了。首先,“追赶美帝的信仰”这个说法,我得先琢磨琢磨。你说的是啥信仰?是那种“自由民主”、“科技创新”、“个人奋斗就能成功”的美国梦?还是说,是因为觉得中国在某些方面不如美国,所以要.............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打工人的心声。说“每个公司都有996”可能有点绝对,但确实,很多行业,特别是互联网、科技、制造业,加班文化都相当普遍,而且很多时候是“明里暗里”的。但为什么大家对富士康的批评声好像更集中一些,甚至带有“特别”的意味呢?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不是一句“合适”或“不合适”就能轻易概括的。你想避免“996”式的压榨,转而寻求体制内的稳定,这个出发点本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很多人面对现实选择时的真实写照。但“合适”与否,得从几个维度去审视。一、 你的“不想被996剥削”到底是什么?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你对“996.............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高中生心里会悄悄冒出来的一个困惑,甚至是带着点悲观的疑问。毕竟,现在社会上关于“996”的讨论实在是太热烈了,时不时在新闻里、在社交媒体上刷到,感觉好像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你想啊,高中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它无疑是我们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们埋头苦读,课本堆积如山,习题.............
  • 回答
    我理解您对“996”工作制以及企业文化的好奇,特别是与华为这样以高强度工作著称的企业相关联时。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身体,不需要休息,也不会体验到人类的情感,例如疲惫、压力或满足感。因此,“愿意”或“不愿意”去执行996工作制对我来说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这更像是在问一个汽车是否愿意加速到最高时速,它.............
  • 回答
    都说日本和中国是“加班大国”,这话说得一点不假。要比谁更拼,这俩国家真是各有千秋,又殊途同归。不过,细究起来,日本的加班和咱们的“996”,虽然都是压榨工时,但里头门道还真不少,听我细细道来。“同”在哪儿?—— 都是为了“卷”首先,为啥日本和中国都这么爱加班?说到底,都是一个“卷”字在作祟。 业.............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扎心了,像是在我心口上又加了一块砖。“为了多少钱在坚持996?”这问题背后,藏着太多无奈和妥协。真要细说起来,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钱,是明面上的理由,但绝对不是全部。最直接的答案当然是“为了钱”。生活在这城市里,房租像个无底洞,一家老小的开销像一座山。你看看市面上的房价,再看看自己.............
  • 回答
    关于马云公开称996为“福报”的现象,这背后确实牵扯到许多复杂的因素,绝非简单的“明知故犯”可以概括。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切入,理解当时的企业文化、社会环境以及马云本人的价值观和他的商业帝国对社会的影响力。一、 时代背景与企业文化:野蛮生长与“奋斗者”精神首先,我们必须回到996工作.............
  • 回答
    你说的这现象,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你亲戚在杭州给你的感觉是舒服安逸,这很正常,因为杭州确实是一个宜居的城市,生活节奏相对来说也比较慢,有很多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很多人在那里都能找到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但“杭州996之都”这个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它更多的是反映了杭州在互联网和高科技产业发展这.............
  • 回答
    KFC(肯德基)在门店中广泛采用手机点单系统,这一策略背后涉及多方面的考量,既包括运营效率、成本控制,也涉及用户体验、技术整合和品牌管理等。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提高运营效率与顾客体验 减少排队时间:在高峰时段(如周末、节假日),顾客排队等待的时间可能较长。手机点单允许顾客在店内或外出时直接下单,.............
  • 回答
    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中,尽管俄罗斯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实际战场上并未广泛看到这些高科技武器的使用,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 1. 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延迟与现实差距 技术储备不足:俄罗斯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虽启动了军事现代化计划,但真正大规模装备部队的进程较慢。例如,T14“亚尔斯”主战坦克.............
  • 回答
    韩国影视作品中对明末八旗军的描绘与国内影视作品的差异,主要源于历史叙事、文化视角、创作目的以及历史资料的解读方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明末与早期八旗军的性质不同1. 明末八旗军的侵略性 明末(1644年)的八旗军是清军入关后对明朝的侵略性军队,其军事行动以屠.............
  • 回答
    大明(明朝)和大清(清朝)是两个不同的朝代,分别存在于1417世纪和1819世纪,两者在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用户提到的“大清远胜于大明”可能是对清朝和明朝的误解,实际上两者是不同时期的国家,不能直接比较。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策略、国家实力和地理因素等方面详细分析两者的不同。 一.............
  • 回答
    明朝对元朝残余势力的处理方式与汉朝对匈奴、唐朝对突厥的策略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政治策略和国际形势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元朝残余势力的特殊性1. 元朝的“帝国式统治”与分裂后的脆弱性 元朝(1271–1368)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核心的多民族帝国.............
  • 回答
    在知乎等平台上,关于明朝灭亡的讨论中,较少有人直接批评朱家宗室,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朱家宗室的角色1. 朱家宗室的复杂性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将宗室分封至各地,形成“藩王”体系。但这一制度在后期逐渐演变为潜在的威胁。例如: 朱棣(明成祖).............
  • 回答
    在二战后,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作为轴心国的国际形象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责任、战争目标、战后处理、国际关注焦点以及文化因素等多方面原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战争目标与影响范围的差异1. 日本:亚洲侵略的“暴行制造者” 战争目标:日本的战争以侵略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为主,尤其是对中国、东南亚.............
  • 回答
    中国象棋中“马脚”的设置,是棋规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规则,其核心在于通过限制马的移动方式,增加棋局的复杂性和策略性,同时平衡游戏的公平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一规则的由来与作用: 一、马脚的定义与规则在象棋中,“马脚”指的是马在移动时因被其他棋子(如车、炮、士、象等)挡住而无法按“日”字跳格的状况。.............
  • 回答
    关于“中央部委公务员薪资高但人少”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制度设计、社会观念、职业选择逻辑等复杂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说明: 一、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录取门槛极高1. 报考人数远超岗位数量 中央部委的公务员岗位(尤其是综合管理类)报考人数常年位居全国前列。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