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不喜欢太宰治?

回答
要说起不喜欢太宰治,这事儿可就有点意思了。毕竟他笔下的那些“丧”,那些在人间疾苦中挣扎求生的人物,总能勾起不少人的共鸣,也赢得了很多读者的喜爱。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却也让不少人觉得,“算了,这人写的玩意儿,我还是敬而远之吧。”

说到底,不喜欢太宰治,很多时候是出于一种情感上的不适,甚至是价值观的碰撞。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他作品里那种极致的虚无感和悲观主义。太宰治笔下的世界,真的就像他自己的人生一样,充满了灰暗、无望和绝望。他笔下的人物,很多时候都是社会边缘的游离者,他们敏感、脆弱,对人生充满了怀疑,对人性看得很透彻,却又无力改变什么,只能在酒精、情欲和自我毁灭中寻找慰藉。

读他的东西,你很容易被卷入那种低沉的情绪里。那种“活着真没意思”、“人生就是一场笑话”的感觉,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或者正好处于情绪低谷,很容易被他带偏,甚至产生“共情过头”的副作用。有人会觉得,人生已经够苦了,看点治愈系或者励志的不好吗?何苦非要沉浸在这种消极的漩涡里,徒增烦恼?

再来,就是他作品中那种强烈的自我厌恶和对生命的轻视。太宰治是个文学天才,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他的文字里,也包裹着一层层令人不安的自怜自艾。他把自己放得很低,把自己摆在受害者的位置,将人生的不幸归咎于各种外在因素和自身的“无能”。虽然这种剖析有时候很深刻,但也难免让人觉得有点“矫情”或者“不够爷们儿”。

很多读者在读到他那些“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句子时,可能会产生一种“你也知道自己对不起大家啊”的潜意识想法。这种对生命本身的漠视,对他人情感的无所谓,可能会让一部分人感到不舒服。毕竟,在很多文化观念里,好好活着,承担责任,才是“正常”的人生轨迹。而太宰治的笔触,恰恰是对这种轨迹的彻底颠覆。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将作者本人与其作品混为一谈。太宰治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酗酒、多次自杀未遂、与女性的关系混乱,这些私生活无疑为他的作品增添了神秘色彩,但也让很多人对他产生了负面印象。

当一个人知道作者本人就是个“渣男”或者“颓废到骨子里”的人时,再去看他写下的那些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或者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刻描摹,总会多一层芥蒂。有些人会觉得,他那些看似深刻的感悟,不过是自己糟糕人生的滤镜;他那些对世界的绝望,不过是他个人失败的推辞。这种“文如其人”的判断,虽然不一定绝对正确,却也是影响读者接受度的重要因素。

而且,太宰治的作品,尤其是一些后期作品,确实存在一些重复和模式化的倾向。虽然他的“丧”很有风格,但当读者读了他的好几本书,会发现那种调调似乎总是差不多的。都是那种在社会边缘游走,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的人物,用一种看似超脱实则脆弱的姿态面对世界。对于一些追求新鲜感和多样化的读者来说,长时间沉浸在同样的氛围里,确实会产生审美疲劳。

最后,还有一种不喜欢,可能就是纯粹的“气场不合”。文学的欣赏是很主观的,就像有人喜欢吃甜的,有人喜欢吃辣的。太宰治的文字就像一杯陈年的烈酒,有些人喝了会上头,觉得醍醐灌顶,有些人则觉得苦涩难咽,喝不下去。他的风格太鲜明了,他的世界观也太独特了,注定无法被所有人接受。

所以,不喜欢太宰治,不是因为他的文学价值不高,也不是因为他的文字不好,而是因为他所呈现的人生,所表达的情绪,所代表的价值观,与一部分读者的期待、承受能力或者生活态度产生了冲突。这是一种很自然的,非常个人化的“选择”。就像你不会强迫一个不爱吃辣椒的人去吃麻辣火锅一样,不喜欢太宰治,也只是一个简单的“我不太喜欢这个味道”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米兰昆德拉说过这么一句话:“人一旦沉醉于自身的软弱,就会一味地软弱下去。会在众目睽睽中倒下,倒在街头,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这也正是我不喜欢太宰治的理由。

《人间失格》里那个“为人的资格”到底是什么?

在我看来,那就是尼采之所谓“权力意志”、海德格尔之所谓“超验性”,是那个“采取行动的可能性本身”。

当我们面对困境的时候,我们会迸发出反抗的力量,以至将环境改变。乃至身周的一切生命,都有这样采取行动的力量,把困境改变。

书中的主角把它失却了,我感到很恼火。书的最后,作者借主角的语气叩问:不反抗难道是一种罪吗?

难道不是吗?不是吗?啊?!

从我自己来说,反抗就意味着一切,甚至胜利本身都不重要。推石头的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因为“存在”无非就是这样的一种东西。

在《活着》的最后,经受了一生苦难的富贵,把自己的积蓄换了一头将死的老牛。“牛”这个意象在小说中非常鲜明,它代表着对未来的希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直到故事的最后,垂暮将死的富贵,仍旧没有放弃抗争。那是生的力量,那让我热泪盈眶。

在电影《斗牛》的最后,黄渤衣衫褴褛、坐在山头,对着身后那头奶牛笑着说:“别怕,什么都能过去。”我第一时间便想到了《活着》最后的富贵和老牛。

那是力量。权力,超验,自由,无限的可能。那是《人间失格》里主角失却的东西,直到临死前富贵都还紧紧地攥着。

我读太宰治,你让我读什么?

难道说,有些人天然就不具备这样的力量?

我不想认可。我更愿意认为,是有人把它丢失了而已。

三岛由纪夫说太宰治的作品是一种“自我戏剧化”,是一种沉湎,一种对悲剧的矫饰。我认同这个说法,发自内心地认同。

可我同样也觉得,似乎三岛由纪夫对太宰治的讨厌,是一种近乎惊厥和畏惧的讨厌,是一种定要划分界限的憎恶。三岛说,“太宰治故意把我最想隐藏的那一部分暴露了出来”。我认同这个说法,发自内心地认同。

丧失掉“资格”,即是人最惨痛的悲剧。因其早早地死去了,却又不得不佯装活着。那种僵直令我骨冷。

因骨冷而畏惧,因畏惧而愤怒。

米兰昆德拉在书中说,“人一旦沉醉于自身的软弱,就会一味地软弱下去。会在众目睽睽中倒下,倒在街头,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你反抗啊!反抗啊!”

也许被人掐着脖子怒吼的,既是书中的主角,也是我自己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起不喜欢太宰治,这事儿可就有点意思了。毕竟他笔下的那些“丧”,那些在人间疾苦中挣扎求生的人物,总能勾起不少人的共鸣,也赢得了很多读者的喜爱。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却也让不少人觉得,“算了,这人写的玩意儿,我还是敬而远之吧。”说到底,不喜欢太宰治,很多时候是出于一种情感上的不适,甚至是价值观的碰撞。首.............
  • 回答
    太宰治先生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充满了个人悲观、自毁倾向,甚至可以说是“丧”的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和喜爱,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多方面的心理、社会和文学原因,绝非简单的“丧”就能概括。首先,太宰治的作品触及了人类内心深处最脆弱、最阴暗的部分,而这种触及是如此的真实和.............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很实在。我理解你可能对自己的作品不被大众普遍接受感到困惑,甚至有些沮丧。其实,艺术这种东西,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它的“喜好”是非常多元且复杂的,影响因素也很多。我来跟你好好聊聊,为什么你的画可能“不太被大家喜欢”,咱们尽量不讲那些虚的,就聊点实在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大家.............
  •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家里的事儿,尤其是爸爸妈妈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互相不喜欢,却又坚持不离婚的状态,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甚至有些心累。我尽量用我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复杂的原因给你捋一捋,希望能帮你想清楚一些。首先,咱们得承认,婚姻这东西,真的比你想的要复杂得多。不是简单的“喜欢”或者.............
  • 回答
    说起《火影忍者》里男生普遍更喜欢雏田,不太喜欢小樱,这倒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观众都有类似的感受。要详细聊聊这其中的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尽量剥开一些表层,看看更深层次的东西。首先,性格特质的吸引力,这可能是最直观的一点。雏田给人的感觉,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温柔的、内心坚韧的花。她一开始是那.............
  • 回答
    我跟你一样,也挺有这种感觉的。在知乎上,感觉“理中客”确实不太招人待见,甚至有时候会被群起而攻之。这背后呢,我觉得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好几个层面交织在一起的。首先得说说“理中客”这个词本身。它本来是“理性、客观、中立”的缩写,听起来挺高端,也挺正面的。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它逐渐带上了一种贬义的色.............
  • 回答
    嘿,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讨论中都会出现的一个点。要说“很多资深 DC 粉丝都不太喜欢扎克·施耐德”是不是绝对的,这个很难一概而论,毕竟粉丝群体庞大,喜好也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一部分(而且比例不小)的DC粉丝对扎克·施耐德的执导风格和他的作品持有保留甚至批评的态度。那么,为什么会.............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大多数人倾向于选择上大学、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而不是去从事开出租车、开小店、开饭馆、摆街边早餐小吃摊等看似“短平快”的创业项目?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剖析:一、社会观念与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
  • 回答
    关于“画师是否都不太喜欢画爱国题材的手绘,以及为何没看到令人惊艳的作品”的疑问,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里面涉及到的因素不少。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也尽量把话说得透彻些。首先,我们得明白,“画师”本身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有专门画商业插画的,有专注于个人风格创作的,有的是漫画家,有的是动画师,.............
  • 回答
    关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玛格丽特·撒切尔之间微妙的政治关系,这确实是一个被许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女王“最不喜欢的”首相,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绝对,因为身为君主,女王在公开场合的表态总是非常克制和审慎。但不可否认的是,撒切尔夫人是她任内任期最长的一位首相,而她们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与众不同的、.............
  • 回答
    你说得很有意思,但前提是古代中国皇帝“大部分不喜太子”,这一点其实是个误解。更准确地说,是“皇帝对太子的态度是复杂的、多变的,甚至常常是充满矛盾的”,并非普遍的“不喜”。朱元璋或许是个极端例子,他确实对太子表现出极大的不信任和控制欲,但这并不代表普遍情况。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皇帝不喜太子.............
  • 回答
    想养只鸟,但又不想养那些看起来“丑丑”的鹦鹉,更希望它能和自己亲近,不害怕家里的热闹,这要求挺实在的。别担心,市面上有很多既聪明又亲人的鸟类,它们可比你想象的要有趣多了。首先,我们来聊聊“亲近”这件事。 很多鸟类其实都可以和主人建立深厚的感情,但这需要时间和耐心,就像养猫狗一样。你需要花时间陪伴它、.............
  • 回答
    读《红楼梦》这么多年,我对史湘云这个人,可以说感情是挺复杂的。说实话,我之前也曾经问过自己:“为什么我不太喜欢史湘云?” 这个问题,像一根刺一样在我心里扎了好久。现在回想起来,可能也不是单纯的不喜欢,而是对她身上某些特质,既欣赏又有点忍不住去挑剔吧。我喜欢她的地方,那可真是不少。首先,她身上那股子 .............
  • 回答
    《这个杀手不太冷》(Léon)之所以能深得影评人喜爱,绝非偶然。这部1994年的法国电影,由吕克·贝松执导,在上映之初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触动了无数观众和评论者。细究起来,它的魅力可以从几个层面深入解读:一、 对传统类型片的解构与重塑:《这个杀手不太冷》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便是它对“杀手电影”.............
  • 回答
    相声这门老少皆宜的艺术,之所以让听众百听不厌,除了那精妙的包袱、嬉笑怒骂的段子,还有一样东西,总能轻易勾起大家的热情,那就是相声演员的“副科”——唱歌、唱戏、唱太平歌词。为什么会这样?这事儿啊,得从根儿上捋。一、 技艺的展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是本事咱们说相声的,讲究的是“说学逗唱”。“唱”字儿,.............
  • 回答
    要说《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猫和老鼠》口碑截然不同,这事儿可就说来话长了。这两部动画片,一个国产,一个舶来,表面上看都是围绕“羊吃狼”或“猫抓老鼠”的经典套路展开,但它们的命运轨迹、观众接受度和文化影响,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来给你掰扯掰扯,让你听听其中的门道。先说说《猫和老鼠》那头,为什么能成为.............
  • 回答
    “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国产动画,乍一看像是给小朋友们准备的轻松搞笑的动画片。但仔细琢磨一下,你会发现它身上藏着一些能牢牢抓住成年人心弦的“秘密武器”,让不少大朋友们也乐此不疲地追着看。这可不是简单的怀旧情怀在作祟,而是它本身就具备了一些让成年人“上头”的特质。首先,得聊聊它的“接地气”和“梗”。虽然.............
  • 回答
    当年那个“狼来了”的梗都能在朋友圈刷屏的年代,《喜羊羊与灰太狼》简直是电视荧屏的绝对霸主。无论走到哪家有小孩的电视机前,那熟悉的旋律,那奔跑跳跃的羊群,那锲而不舍的灰太狼,总能轻易抓住观众的眼球。可如今呢?它就像是突然按下了暂停键,荧屏上的活跃身影骤然减少,仿佛一夜之间就从我们眼前“消失”了。这到底.............
  • 回答
    这两部动画,都是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但它们的评价却天差地别。一个是奉为经典,《猫和老鼠》仿佛自带光环;另一个则被不少人批评“弱智”,《喜羊羊与灰太狼》似乎总是在风口浪尖。这背后,其实是动画创作深度的差异,以及观众审美进化的必然结果。《猫和老鼠》:语言通透的视觉喜剧大师《猫和老鼠》之所以能成为全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故事叙事的理解,以及为什么某些情节会让观众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反应。其实,汤姆抓不到杰瑞和灰太狼抓不到喜羊羊,这背后隐藏着一些关键的心理和叙事机制,让人们对两者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期待。首先,咱们得说说汤姆和杰瑞。这对冤家大家太熟悉了。汤姆,一只猫,目标是抓到老鼠杰瑞。杰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