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不喜欢太宰治?

回答
要说起不喜欢太宰治,这事儿可就有点意思了。毕竟他笔下的那些“丧”,那些在人间疾苦中挣扎求生的人物,总能勾起不少人的共鸣,也赢得了很多读者的喜爱。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却也让不少人觉得,“算了,这人写的玩意儿,我还是敬而远之吧。”

说到底,不喜欢太宰治,很多时候是出于一种情感上的不适,甚至是价值观的碰撞。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他作品里那种极致的虚无感和悲观主义。太宰治笔下的世界,真的就像他自己的人生一样,充满了灰暗、无望和绝望。他笔下的人物,很多时候都是社会边缘的游离者,他们敏感、脆弱,对人生充满了怀疑,对人性看得很透彻,却又无力改变什么,只能在酒精、情欲和自我毁灭中寻找慰藉。

读他的东西,你很容易被卷入那种低沉的情绪里。那种“活着真没意思”、“人生就是一场笑话”的感觉,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或者正好处于情绪低谷,很容易被他带偏,甚至产生“共情过头”的副作用。有人会觉得,人生已经够苦了,看点治愈系或者励志的不好吗?何苦非要沉浸在这种消极的漩涡里,徒增烦恼?

再来,就是他作品中那种强烈的自我厌恶和对生命的轻视。太宰治是个文学天才,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他的文字里,也包裹着一层层令人不安的自怜自艾。他把自己放得很低,把自己摆在受害者的位置,将人生的不幸归咎于各种外在因素和自身的“无能”。虽然这种剖析有时候很深刻,但也难免让人觉得有点“矫情”或者“不够爷们儿”。

很多读者在读到他那些“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句子时,可能会产生一种“你也知道自己对不起大家啊”的潜意识想法。这种对生命本身的漠视,对他人情感的无所谓,可能会让一部分人感到不舒服。毕竟,在很多文化观念里,好好活着,承担责任,才是“正常”的人生轨迹。而太宰治的笔触,恰恰是对这种轨迹的彻底颠覆。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将作者本人与其作品混为一谈。太宰治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酗酒、多次自杀未遂、与女性的关系混乱,这些私生活无疑为他的作品增添了神秘色彩,但也让很多人对他产生了负面印象。

当一个人知道作者本人就是个“渣男”或者“颓废到骨子里”的人时,再去看他写下的那些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或者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刻描摹,总会多一层芥蒂。有些人会觉得,他那些看似深刻的感悟,不过是自己糟糕人生的滤镜;他那些对世界的绝望,不过是他个人失败的推辞。这种“文如其人”的判断,虽然不一定绝对正确,却也是影响读者接受度的重要因素。

而且,太宰治的作品,尤其是一些后期作品,确实存在一些重复和模式化的倾向。虽然他的“丧”很有风格,但当读者读了他的好几本书,会发现那种调调似乎总是差不多的。都是那种在社会边缘游走,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的人物,用一种看似超脱实则脆弱的姿态面对世界。对于一些追求新鲜感和多样化的读者来说,长时间沉浸在同样的氛围里,确实会产生审美疲劳。

最后,还有一种不喜欢,可能就是纯粹的“气场不合”。文学的欣赏是很主观的,就像有人喜欢吃甜的,有人喜欢吃辣的。太宰治的文字就像一杯陈年的烈酒,有些人喝了会上头,觉得醍醐灌顶,有些人则觉得苦涩难咽,喝不下去。他的风格太鲜明了,他的世界观也太独特了,注定无法被所有人接受。

所以,不喜欢太宰治,不是因为他的文学价值不高,也不是因为他的文字不好,而是因为他所呈现的人生,所表达的情绪,所代表的价值观,与一部分读者的期待、承受能力或者生活态度产生了冲突。这是一种很自然的,非常个人化的“选择”。就像你不会强迫一个不爱吃辣椒的人去吃麻辣火锅一样,不喜欢太宰治,也只是一个简单的“我不太喜欢这个味道”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米兰昆德拉说过这么一句话:“人一旦沉醉于自身的软弱,就会一味地软弱下去。会在众目睽睽中倒下,倒在街头,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这也正是我不喜欢太宰治的理由。

《人间失格》里那个“为人的资格”到底是什么?

在我看来,那就是尼采之所谓“权力意志”、海德格尔之所谓“超验性”,是那个“采取行动的可能性本身”。

当我们面对困境的时候,我们会迸发出反抗的力量,以至将环境改变。乃至身周的一切生命,都有这样采取行动的力量,把困境改变。

书中的主角把它失却了,我感到很恼火。书的最后,作者借主角的语气叩问:不反抗难道是一种罪吗?

难道不是吗?不是吗?啊?!

从我自己来说,反抗就意味着一切,甚至胜利本身都不重要。推石头的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因为“存在”无非就是这样的一种东西。

在《活着》的最后,经受了一生苦难的富贵,把自己的积蓄换了一头将死的老牛。“牛”这个意象在小说中非常鲜明,它代表着对未来的希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直到故事的最后,垂暮将死的富贵,仍旧没有放弃抗争。那是生的力量,那让我热泪盈眶。

在电影《斗牛》的最后,黄渤衣衫褴褛、坐在山头,对着身后那头奶牛笑着说:“别怕,什么都能过去。”我第一时间便想到了《活着》最后的富贵和老牛。

那是力量。权力,超验,自由,无限的可能。那是《人间失格》里主角失却的东西,直到临死前富贵都还紧紧地攥着。

我读太宰治,你让我读什么?

难道说,有些人天然就不具备这样的力量?

我不想认可。我更愿意认为,是有人把它丢失了而已。

三岛由纪夫说太宰治的作品是一种“自我戏剧化”,是一种沉湎,一种对悲剧的矫饰。我认同这个说法,发自内心地认同。

可我同样也觉得,似乎三岛由纪夫对太宰治的讨厌,是一种近乎惊厥和畏惧的讨厌,是一种定要划分界限的憎恶。三岛说,“太宰治故意把我最想隐藏的那一部分暴露了出来”。我认同这个说法,发自内心地认同。

丧失掉“资格”,即是人最惨痛的悲剧。因其早早地死去了,却又不得不佯装活着。那种僵直令我骨冷。

因骨冷而畏惧,因畏惧而愤怒。

米兰昆德拉在书中说,“人一旦沉醉于自身的软弱,就会一味地软弱下去。会在众目睽睽中倒下,倒在街头,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你反抗啊!反抗啊!”

也许被人掐着脖子怒吼的,既是书中的主角,也是我自己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